APP下载

中国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及政策建议

2016-10-18吴俊培艾莹莹

商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城市群城镇化人口

吴俊培,艾莹莹

(1.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2.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中国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及政策建议

吴俊培1,艾莹莹2

(1.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2.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城镇化发展不仅仅只是速度的增长,其中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与可持续性也是同等重要。本文以中国城市群为载体,利用多层次因素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将城镇化发展水平分为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五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估,最终得到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得分,并对其排名。最后根据评估结果对城市群做出相关指标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

城市群;城镇化;因子分析;政策

一、引言

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了工业化改造,大规模的工业化吸引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工厂,使得城镇人口开始逐步增长。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鼓励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统计,从1978~201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4.8%,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5亿人。城市诸如水、电、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也得到显著改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宅、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

城镇化的发展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路径,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坡阶”。作为城镇化为主体形态的城市群更能较好反映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海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以不到1/10的土地面积,承载了1/3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以上的GDP(曾鹏,2008)[1]。依托中国城市群,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五个维度入手构建指标,分析其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水平,并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我国城镇化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文献综述

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要素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的紧密联系的复杂系统。对于城镇化水平的研究许多学者也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分析。

城镇化,即农村富余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最早由赫伯尔(R.Herberle,1938)[2]提出了人口流动的“推-拉”理论,认为农村富余人口向城市迁移主要是由农村的失业、就业不足、耕地不足、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社会经济发展等“推动力”以及城市里更好的发展空间、更好的公共服务体系等“拉动力”引起的;西蒙·库兹涅茨(1989)则认为城镇化就是城市和乡村人口分布方式的变化;沃纳·赫希(1990)[3]也认为城镇化是以人口稀疏、空间上均匀遍布、劳动强度很大且个人分散为特征的农村经济,转变成为具有基本对立特征的城市经济变化过程。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Ray M.Northam(1975)[4]发现并提出城镇化过程可以以著名的生长理论曲线,即“逻辑斯谛”曲线来表示,该曲线将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加速阶段会出现郊区城镇化现象,成熟阶段会出现逆城镇化现象;而针对我国城镇化特征,简新华等人(2010,2013)[5][6]指出我国城镇化速度还是处于较为滞后的阶段,这不仅表现在国内各个指标的纵向比较,也表现为国际的横向比较,并指出我国城镇化在质量方面存在十个主要问题,认为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低于工业化和经济化发展,人口非农化的“半城镇化”问题突出,同时城镇化发展的结构不均衡、地区间城镇化速度存在巨大差异。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但是由于各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也会导致非均衡的城镇化发展。缪尔达尔(1957)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认为政府应该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具有较强增长势头区域,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区域发展。同时,其也指出各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差别不宜过大,否则就会产生“极化效应”,使得贫富差距扩大。正是在“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的双重作用下,边缘以内可能形成新的核心区,使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日益均衡化。缪尔达尔认为,造成这双重效应的力量就是市场力量。

随着城镇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适度性和包容性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陈晓红等(2011)[7]以东北地区为例,探讨了城镇化和生态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社会、政策等多个机制共同作用下协调发展的。周丽萍(2011)[8]从人口的适度性和包容性两个角度构建了人口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了人口的适度性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包容性城镇化发展。中国的城镇化推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是压力也在显现,因此推动高效(生产资源利用高效率)、包容(公共服务均等化)、可持续性(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相适应)的城镇化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弗里德曼(J.Frideman)将城镇化过程分为了两个部分,前部分是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一部分是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仅只是速度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转轨的攻坚阶段中,更应该综合各项因素来整体衡量城镇化进程,因此本文结合城市群的各项指标数据,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入手,利用多层次因素分析与非均衡差异研究,找出影响城镇化进程的主成分因素,更加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为我国整体城镇化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三、中国主要城市群的范围界定和指标体系构建

(一)中国主要城市群的范围界定

城市群是一个集合体概念,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的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近期,国家发改委表示,目前城市群规划正在编制,将对全国20余个城市群进行分类规划。为了简化研究、突出重点,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着重分析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以及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曾引领东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带动了人力与资本的要素向其流动,此外还有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国家级城市群;另外再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共四个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群。各个主要城市群及其所包含城市的具体界定如下(表1)。

表1  中国主要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

(二)中国主要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估方法

1.中国主要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

城镇化发展涉及经济、人口、环境和社会等方面,叶裕民(2001)[9]认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还是相对较低,并通过构建经济现代化水平、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和人的现代化水平三大类指标体系进行城镇发展质量水平研究。还有一些学者也对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构建了一系列指标体系(李明秋等,2010;翟超颖等,2014等)[10][11],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质量所构建的主要指标以及数据的可得性角度,本文从经济、人口、社会、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五个方面以及其包含的共25个指标构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综合反映我国主要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的综合水平。具体分类见表2。

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主要分为目标层、中间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主要是各个城市群的综合发展水平,中间层是将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细化为经济、人口、社会、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五个部分,而各个细化的分析因素则对应相应的指标层指标。利用指标层的指标逐步对中间层进行因子分析,得出中间层各个因素的得分,最后在这五个因素的基础上对目标层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各个城市群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相比于一般的因子分析方法,这种多层次因素分析方法不仅能得到最终的分析结果,而且能在分析的过程中把握各个因素的分析,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准确的分析中国主要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水平。

2.中国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的数据处理

从表2可以看出,各个指标的数据量纲并不相同,因此有必要通过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变量间在数量级和量纲上的不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主要包括对数据的同趋化处理和无量刚化处理两个方面。最主要的方法是“Min-Max标准化”和“Z-score标准化”。本文主要采取“Min-Max标准化”的方法对数据做初步处理。具体的处理方式见式(1)和式(2)。

对于正面性指标,可以通过式(1)计算:

Yij=Xij-minXijmaxXij-minXij×100(1)

对于负面性指标,可以通过式(2)计算:

Yij=maxXij-XijmaxXij-minXij×100(2)

表2  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③

四、中国主要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多层次因素分析与比较研究

(一)中国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中间层因素分析

根据多层次因素分析的计算原理,对选取的关于城镇化的25个指标分为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发展和资源环境发展五个方面,做第一层次的因素分析,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由各因子的线性组合得到综合得分函数:

F=(w1F1+w2F2+…+wmFm) /(w1+w2+…+wm)(3)

各个城市群指标得分及排名情况见表3。

各个中间层分别做因子分析,以累计贡献率达到90%或以上为分界点,取前两个主因子或前三个主因子计算得到了中国城市群城镇化发展各个中间层的得分。

表3  中国城市群城镇化发展中间层各因素得分情况及其排序

经济发展指标包括人均GDP、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固定资产占GDP比重以及人均预算内财政收入,除固定资产占GDP比重是负向指标外(即固定资产占GDP比重越大,表明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越强,其内生经济增长能力越差④),其余四项均为正向指标。人口发展指标包括城镇化率(主要是用常住人口指标计算得来)、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和建成区人口密度,其中城镇化率和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正向指标,建成区人口密度为负向指标,目前认为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困难等是现阶段我国较为突出的“城市病”,而建成区人口密度就是这种“城市病”状况的最直接指标,表明建成区人口密度越大,城市城镇化发展质量越差。社会发展指标涵盖医疗、文化、教育和科技,这些指标对于城镇化发展都有积极作用,均为正向指标。基础设施指标包括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注:对比国外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积⑤,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城市的用水和燃气普及率以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均为正向指标。资源环境指标包括建成区平均绿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单位GDP烟(粉)尘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除单位GDP烟(粉)尘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为负向指标外,表明了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其余各项均为正向指标。

通过表3可以看到,虽然各个城市群各个方面的发展并不均衡,但整体来看经济发展普遍是城镇化发展的标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有力支撑其他方面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群分别为珠三角城市群(1.5648)、京津冀城市群(0.5311) 和长三角城市群(0.4833)⑥,这三个城市群也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群,其经济实力远远领先于其他城市群,这主要是由于这三个城市群的二、三产业贡献率均达到了98%以上,同时服务业的发展也是最为迅猛的。现代经济发展主要由二、三产业带动,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充分探索非农业人口的第三产业化,以二、三产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柱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关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因其过分依靠地方加大固定投资来“稳增长”,其固定资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0%多,关中城市群占到92%的比例,其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是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基础设施指标主要体现的是城市的市政设施指标,当经济发展产生的集聚效应吸引人口流入,如果城市的基础设施不能同步发展,会导致城镇化质量的下降。特别指出虽然珠三角城市群在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建设中都远领先于其他城市群,但在这一指标上得分为负(仅为-0.2174,排名第七),主要在于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普遍偏低,由于东莞市镇村在城乡环卫管理上“各自为政”,使得垃圾处理无统一管理模式,造成东莞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60%,这一情况于近年略有好转,但是距离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仍差距较大。山东半岛城市群(0.7283)、长三角城市群(0.5962)和海峡西海岸城市群(0.4261)在这一指标上表现较好,具有较好的空间承载能力。

人口发展和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人口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体现了城镇化发展的包容性,当大量转移到城市的农业人口被二、三产业吸收,这些人口的城镇化才能得到保障。同时,这些人口能够享受同样的医疗服务、教育服务,让每一个城市居民(常住人口)都能共享平等的公共服务,这才是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一切发展都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珠三角城市群以其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了人口的聚集(1.2472)与社会的发展(1.2415),走在了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前列,而关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因其经济发展的滞后,导致了人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不足,当城镇化水平低于一般水平时,那么包容性的城镇化发展就不能得到保障。

如果说城镇化发展的速度是由经济发展的速度决定,那么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则是由资源和环境来决定。随着城镇化发展的深入,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凸显,纵观各个城市群的发展,资源环境得分都是普遍靠后的。特别是处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如关中城市群(-0.2231)、成渝城市群(-0.6239)、辽中南城市群(-0.5473)、中原城市群(-0.8554),由于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经济体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是以资源的损耗、环境的污染为代价,辽中南城市群的单位GDP粉尘排放量多达20吨/万元,关中城市群的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也高达40吨/万元,而城镇化发展最好的珠三角城市群分别仅为4吨/万元和10吨/万元。

(二)中国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层因素分析

综合25个指标,利用相关性矩阵分析,抽取最大特征值,累计贡献率达到90%使其充分反应总体特征,采取最大方差旋转,回归分析方法得到最后得分并保存变量,最终选取前5个主因素,其特征值分别为14.061、3.840、2.755、1.606和0.987,累计贡献率达到93%。同时,25个指标的公因子方差在0.753~0.988,说明全体变量能够较好的被这5个主因素解释。因此,选取的5个主因素就能够较为充分地表现出了所有指标的整体信息,能够综合反映和代表各个城市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结合5个主因素的各个贡献率作为其权数与其单项得分相乘得到最后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并排名(表4)。

表4 中国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目标层分析得分情况及其排序

由表4可以看到,综合得分越高,说明整体城镇化的发展越好,同时如果得分是正数,说明城镇化的发展是在城市群的平均水平之上,而得分为负,则说明其发展是在平均分之下。其中,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的综合排名位列前三位,说明这三个城市群的城镇化的综合水平相比于其他城市群较高。根据国家制定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对于城镇化的战略安排也可以看出,这三个城市群以高速的经济发展,吸纳了较多人口聚集,在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发展和资源环境发展方面都有较卓越表现,同时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等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是我国发展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领先代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因其经济发展能力相比于先进城市群来说较为薄弱,导致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提升空间。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海岸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的城镇化综合发展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期,加快城镇化发展转型,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才能打破城镇化发展的瓶颈。

(三)中国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聚类分析及其结果

本文以中国城市群的原始指标作为可观测的因素变量,采用Ward聚类方法进行系统的聚类分析,最后得到了图1的聚类谱系图(图1)。

从聚类谱系图可以看出,各个类型所包含的城市群的数目不一样,有一类规模,有两类规模,有三类规模,也有五类规模,从形式上并不是整齐划一,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聚类分析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根据这个树形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可以以城市群为单位合并为三类(表5)。

图1 中国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聚类谱系图

根据聚类分析的数据结果以及相关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经济知识,可以将中国城市群分为城镇化发展的六方面不同分成城镇化水平相对较强区和城镇化水平相对较弱区两个部分——城镇化水平相对较强区包括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峡西海岸城市群在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排名前五的城市群;城镇化水平相对较弱区包括辽中南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排名较为落后的五个城市群,具体分类情况见表6。

五、提升中国城市群城镇化水平的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各个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并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国家级城市群,有力地推动了东部地区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但与此同时,中西部的城市群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其发展较为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特别是中部城市群对于承接东西部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城镇化的综合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只有兼顾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各个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才能协调可持续。

首先,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引导,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发展与市场化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各个城市群城镇化发展应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发挥市场中“看不见的手”的资源配置作用,利用市场调节和价值机制来合理配置资源。同时,政府也要加强监管和引导,改革户籍限制和社会保障制度,设置同等公共服务待遇,让人口能“用足投票”,自由流动,同享基本公共服务;打破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主义壁垒,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促进要素资本的自由流动,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表5  中国城市群离差平方和分类结果

表6  中国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集成分区

其次,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一方面,从企业角度来看,各城市群城镇化发展应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转变过去粗放式发展模式,注重企业的绿色生产,政府可以利用绿色补贴来鼓励企业的生产方式转变,也可以通过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负向激励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另一方面,很多发展中国家60%到80%的垃圾都是有机固体废物,露天倾倒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政府30%~40%的预算资金对于垃圾和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是有限的,因此可考虑开发PPP发展模式,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公共服务领域,涉及能源、生态环保、水利、交通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区域城镇化发展战略,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城市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其发展都会有相互作用,特别是各个城市群之间的发展,具有相互影响。要以大城市群为依托,以中部城市群为重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各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其集聚能力,吸引人口流入。通过城市群的公共财政支持,直接投资城市群的区域建设,如跨域的道路交通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同时,可以通过合理的招投标、BOT等方式,有效引入民营资本,筹集城市群建设发展资金,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使得各个城市群形成功能衔接与互补的空间发展体系。

第四,强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打破GDP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是社会化转型的核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强调人的发展。通过比较各个城市群的横向指标得分可以发现,无论是城镇化水平相对较强城市群还是城镇化水平相对较弱城市群,其经济发展都是最为迅速的。城镇化初期,城镇化水平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提高,但是一味以经济发展来支撑城镇化,只追求城镇化的速度而不注重其质量,只会导致城市的社会发展和人口发展的滞后,从而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在经济发展方面,加大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社会发展方面,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得城镇常住人口拥有平等共享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都能共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注释:

①珠三角城市群应包括香港和澳门,但因其指标与数据等原因,故在此剔除,并不影响具体问题分析。

②2013年4,安徽省的合肥、马鞍山、芜湖、淮南、滁州、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宿迁以及浙江省的丽水、温州正式成为长三角 “新成员”。安徽正式划入长三角城市群,不再有长江中游城市群 “中四角”概念,传统的“中三角”城市格局被认可。

③ 数据主要根据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的数据直接或计算得出;河南省的县级市数据 (济源)根据 《河南省统计年鉴2014》直接或计算得出,仙桃、潜江和天门三个省直管的县级市的数据根据 《湖北省统计年鉴 2014》直接或计算得出;部分数据是根据各个城市的统计公报得出。

④来自于国资委商业科技中心研究员罗天昊的研究。

⑤对比国外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5-20平方米,我国的道路基础设施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

⑥由于将安徽中合肥、芜湖、淮南等城市列入长三角城市群,可能所计算的得分以及分析有别于以往研究。

[1]曾鹏.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因素分析与综合集成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69.

[2] R.Herberle.The causes of rural-urban migration:A survey ofGerman theories.American Journal ofSociology,1938,43(6):932-950.

[3] 沃纳·赫希.城市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 Northam,RayM.UrbanGeography.NewYork:John Wiiley&Sons,1975.

[5] 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29-39.

[6] 简新华,罗钜钧,黄锟.中国城镇化的质量问题和健康发展[J].当代财经,2013(9):5-16.

[7] 陈晓红,万鲁河,周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11(3):489-49.

[8] 周丽萍.中国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M].浙江大学,2011.

[9]叶裕民.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 [J].中国软科学,2001(7): 27-31.

[10]李明秋,郎学彬.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软科学,2010(12):182-186.

[11]翟超颖,代木林.提升中国城镇化质量的财政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14(12):79-81.

[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课题组.中国:推进高校、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J].管理世界,2014(4):5-41.

[13]王国刚.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经济研究,2010(12):59-62.

[14]方创琳,张舰.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政策保障机制与对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0):107-112.

[15]朱江丽,李子联.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 75-82.

(责任编辑:周小红)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WU Jun-pei1,AI Ying-ying2
(1.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2;2.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2)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China's urbanization is not just about the growth rate,the quality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urbanization are equally important.Taking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s as the carrier,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the paper divide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into economic development,population development,social development,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development,and it finally ranks the comprehensive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related to urban agglomerations,we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urban agglomerations;urbanization;factor analysis;policy

F299.2

A

1008-2107(2016)04-0005-08

2016-06-09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公共财政风险评估及防范对策研究”(10JZD0023)。

吴俊培(1947—),男,武汉大学财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部门效率研究;艾莹莹(1988—),女,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公共财政与经济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城市群城镇化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家乡的城镇化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