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速刺法针刺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

2016-10-18王志杰刘朝晖彭细娟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9期
关键词:醒脑苏醒颅脑

王志杰 刘朝晖彭细娟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陕西 西安710038)

速刺法针刺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

王志杰 刘朝晖△彭细娟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陕西西安710038)

目的观察速刺法针刺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速刺法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Glasgow(GCS)评分、脑电图(EEG)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针刺组的GCS评分及苏醒率分别为(11.14±3.46)分、52.00%,明显高于对照组(8.80±3.21)分、24.00%(P<0.05);针刺组的EEG以及BAEP的改善效果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速刺法针刺可改善脑神经电生理活动、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苏醒。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针刺速刺法

颅脑损伤是指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的损伤[1]。可分为轻、中、重、特重4种类型,其中重型颅脑损伤已成为神经外科最常见的急重症之一[2]。近年来,由于多种医疗手段的应用,重型脑损伤患者的存活率得到明显提高,但仍然有极大部分出现长期昏迷,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因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否苏醒已成为治疗的突破点[3]。目前国内外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治疗,效果并不确切[4]。大量研究表明,针刺对颅脑损伤有较好疗效,被认为是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重要促醒手段之一[5-8]。但目前针刺多采用留针法和电针法,笔者采用速刺法针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和重症监护中心住院的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针刺组男性37例,女性13例;病程(14.72±11.08)d;年龄(42.36±16.11)岁;损伤原因包括:车祸30例,坠跌11例,其他原因9例;GCS评分(5.90±1.53)分。对照组男性37例,女性13例;病程(13.98±11.56)d;年龄(43.10±15.33)岁;损伤原因包括:车祸28例,坠跌10例,其他原因12例;GCS评分(5.98±1.60)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选择标准1)诊断标准:符合1978年南京第2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修订的“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分型”中的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9]。2)纳入标准:(1)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证实;(2)有明显的颅脑外伤史和原发昏迷史;(3)GCS评分3~8分,伤后昏迷在3 d以上或伤后24 h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3 d以上;(4)患者颅内活动性出血停止、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症状未再发展超过48 h;(5)患者家属愿意接受针灸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1)既往有颅脑外伤史、脑卒中史、脑炎史;(2)有严重的心、肺、肾脏及血液疾病;(3)植入各种起搏器者;(4)昏迷时间超过60 d或年龄大于75岁者。4)脱落标准:未满疗程、中途死亡、出院或转院者。

1.3治疗方法对照组:按照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包括吸氧、亚低温疗法、呼吸道处理(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和呼吸机辅助呼吸)、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神经、预防脑血管痉挛、防治感染、营养支持、防止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及其他对症处理,并常规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等。连续治疗3周后评价疗效。针刺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速刺法针刺治疗。1)取穴(1)经穴:内关、人中、三阴交、委中、合谷、太冲、完骨;(2)董氏奇穴[10]:其门(手背朝上,在手腕横纹桡骨上缘正中央上2寸靠内侧1寸处)、其角(其门上2寸处)、其正(其门上4寸处)。2)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根据穴位需要选用0.35 mm×40 mm或0.35mm×25 mm规格的“天协牌”无菌针灸针,参考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11]进行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min;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重雀啄手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1.0~1.5寸,采用提插补法,下肢抽动3次为度;再刺委中,抬高下肢,刺入穴位后,针尖向外斜15°,进针1.0~1.5寸,用提插泻法,下肢抽动3次为度;再刺合谷,沿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向后溪穴方向透刺,进针1.5~2.0寸,施用提插泻法,以握固的手指自然伸展或食指不自主抽动3次为度。再刺太冲,向足心方向斜刺,进针1.0~1.5寸,用提插捻转泻法,下肢抽动3次为度。最后刺完骨、其门、其角、其正,均使用捻转提插泻法,每穴施术1min。除人中外,均双侧取穴;所有穴位均采用速刺法针刺,达到要求刺激量后,立即出针,均不留针。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后评价疗效。

1.4观察及评价指标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进行综合评价。1)Glasgow(GCS)评分:参照1996年4月南京会议制定的PVS疗效评价标准[12],GCS评分≥12分为基本治愈(苏醒);GCS评分提高6~11分,但<12分为显效;GCS评分提高1~5分,但仍<12分为有效;无变化、恶化或死亡为无效。2)脑电图(EEG):头皮电极安放采用国际10~20系统,单、双极导连描,每次记录30min。根据Hockaaday(1965)意识障碍EEG分级标准将入选患者的EEG进行分析[13]。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因BAEP的Ⅰ~Ⅲ波形态在正常人中较为恒定,而部分人群中Ⅱ、Ⅳ波形分化不清晰,且BAEP的波幅变化较大,难以进行比较[3],故本研究绝对潜伏期以Ⅰ、Ⅱ、Ⅲ波记录,峰间潜伏期以Ⅰ~Ⅲ波、Ⅲ~V波记录。

1.5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V21.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治疗前后GCS评分及苏醒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GC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周后,针刺组GCS评分为(11.14±3.46)分,苏醒26例,苏醒率52.00%;对照组GCS评分为(8.80±3.21)分,苏醒12例,苏醒率24.00%。两组GC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且针刺组GCS评分及苏醒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EEG比较见表1。治疗前两组的EEG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周后两组的EEG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针刺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EG比较(n)

2.3两组治疗前后BAFP潜伏期比较见表2。两组治疗前绝对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各波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两组均显著降低,且针刺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颅脑损伤患者的昏迷状态是因外伤产生的原发性或继发性病理改变影响了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轴索的传导,使丘脑弥散投射系统和大脑皮质间维持正常觉醒状态功能不能有效联系所致[14]。中医理论认为“脑为髓海,为“诸阳之会”,一旦头颅受损,则可造成脑络损伤,瘀血闭阻脑窍,致脑髓失养,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元神无所附,“神明”失其作用,而昏迷不醒。而针刺在促醒方面则有独特的优势。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能激活脑干-网状系统功能,增加椎动脉供血,缩短脑缺血、缺氧,使网络系统、脑干等部位氧分压相对增高,促使其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重新苏醒[15]。有研究显示,刺激周围神经尤其是正中神经(内关穴),有促进苏醒作用[16],针刺可缩小脑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坏死面积、减少脑细胞凋亡[17]。亦有实验证实,刺激人中穴对颅脑损伤大鼠意识障碍的恢复及脑电图的改善优于对照组[18]。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AEP潜伏期比较(m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AEP潜伏期比较(m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绝对潜伏期 峰间潜伏期组别 时间Ⅰ波 Ⅱ波 Ⅲ波 Ⅰ~Ⅲ Ⅲ~V针刺组 治疗前2.19±0.11 4.51±0.23 6.71±0.24 2.83±0.20 2.57±0.27(n=50)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1.70±0.13*△3.94±0.24*△5.79±0.22*△2.17±0.10 4.49±0.21 6.73±0.26 2.22±0.15*△1.89±0.16*△2.81±0.19 2.56±0.21(n=50) 治疗后1.79±0.12*4.38±0.18*6.34±0.25*2.48±0.21*2.14±0.18*

笔者将十二经穴与董氏针灸具有较好促醒作用的穴位联合应用,以奏醒脑调神,启闭开窍之效。其中人中为督脉、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达巅,故泻人中可调督脉,开窍启闭,健脑醒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之穴,具有养心安神、疏通气血之功;三阴交系足三阴经之交会,针刺之能滋阴补肾生髓,以补脑醒神开窍;合谷、太冲合称“四关穴”,意即人体生命的关口,两穴合用,上疏下导,开关宣窍,调畅气机,活血通络。另有中医医家认为通腑泻下法与醒脑开窍法联合运用可发挥协同作用,能更好地促进昏迷患者意识恢复[19-20]。其门、其角、其正合称“三其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为董氏针灸促醒效穴[10],刺之可通腑泻下、祛瘀泄浊,与醒脑经穴合用,发挥协同促醒作用。总之,诸穴合用,体现了既注重局部又重视整体,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指导,标本兼治,协同发挥醒脑调神,启闭开窍之作用,最终促进昏迷患者神志复苏。

本研究结果显示,西医综合治疗配合速刺法针刺能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脑神经电生理活动,缩短昏迷时间,提高患者的苏醒率。虽然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在GCS评分、苏醒率及脑神经电生理活动等方面均有改善,但针刺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速刺法针刺在节约治疗时间的同时,仍可在短期内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起到良好的促醒作用。其远期疗效也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研究。

[1]毕堃,陆斌,伊文伟,等.重型颅脑损伤肺部感染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病学杂志,2015,25(10):2303-2304.

[2]袁莉.钠代谢紊乱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价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6):903-905.

[3]李春雨.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重型脑外伤患者促醒作用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9):2109-2110.

[4]陈永斌.活血开窍醒神法治疗重型颅脑挫裂伤昏迷22例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2007,48(1):32.

[5]张毅敏.针灸治疗颅脑损伤及其后遗症的概况[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7):135-137.

[6]赵永烈,史海霞.近年来针灸治疗颅脑损伤的研究概况[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2,19(3):465-468.

[7]陈丽萍,申永涛,刘娟.电项针配合醒脑开窍针法促醒持续植物状态3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207-208.

[8]彭璠,陈泽奇,罗杰坤.持续电针为主促醒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0,30(6):465-468.

[9]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77.

[10]王敏.董氏奇穴精要整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43,112.

[11]石学敏.脑卒中与醒脑开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01-407.

[12]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脑复苏专业组.持续植物状态诊断标准和临床疗效评分量表[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压氧医学杂志,2011,18(5):319.

[13]Greenberg RP,HyattMS,etal.Prognostic implicationsofearlymultimodality evoked potentials in severely head-injured patients.A prospective study[J].JNeurosurg,1981,55(2):227-236.

[14]许凯声,宋建华,黄迢华,等.针刺素髎为主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促苏醒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4,34(6):529-533.

[15]杨博,滕进忠,黄春玲.高压氧配合针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22(1):23-24.

[16]徐彬彬,王中.正中神经刺激对颅脑损伤后昏迷病人苏醒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校医,2006,20(1):14-16.

[17]张毅敏,唐纯志,程少兵,等.针刺对脑挫伤大鼠脑组织坏死面积及脑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0,51(6):528-530.

[18]韩震,周岱,俞光第,等.神经电刺激治疗对大鼠中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1):11-12.

[19]刘向哲.通腑排毒治疗中风病急性期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6):326-327.

[20]原金隆.通腑醒脑法抢救中风神昏机制的探讨[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8,5(2):95-96.

R246

B

1004-745X(2016)09-1791-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6.09.049

2016-01-12)

(电子邮箱:190075157@qq.com)

猜你喜欢

醒脑苏醒颅脑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植物人也能苏醒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Evaluati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Xingnao Kaiqiao"Acupuncture Based on Brunnstrom Staging on Upper Limb and Hand Motor Function in the Recovery Period after Stroke
绿野仙踪
会搬家的苏醒树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颅脑损伤手术治疗围手术处理
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38例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