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问答活动的探究
2016-10-18张大愚
张大愚
【内容摘要】传统教学中,教师不顾问题内容、质量、时机而“满堂问”,使提问失去该有的效能。本文主要从精心预设问答内容、周密组织问答活动、灵活调控问答活动等角度阐述了提高高中数学课堂问答活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问答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教育理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钳制、传统的教学观念作祟,正从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由“满堂练”变成“满堂问”,不问学生情况、不问问题质量、不问提问时机而提问,使提问沦为一种形式。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我们高中数学教师要摆脱形式主义的干扰,以及“权威”的束缚,要以提问优化教学形式,以提问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以提问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开展课堂问答活动的意义
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师设计有趣、新奇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厚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如在《函数的单调性》教学中,教者以近六届世界杯进球数,让学生感受随年份的不同,进球数有什么变化?教者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兴趣。
2.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问题提出后,学生须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可以锻炼学生的灵活的反应能力;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思想隐藏着较深,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透过表象深入钻研才能解决,因而问答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学生解决问题是从不严密到严密、从不合理到合理、从不全面到全面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修正,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提问,让学生在辨析中提高思维的批判性;教师要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师通过拓问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运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可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高中数学课堂问答活动的有效策略
1.精心预设问答内容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预设问题内容,问题要具有趣味性,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抓住本质进行思考;具有探究性,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观察,产生独到的见解,形成各种“怪问”;具有开放性,不囿于教材,拓展知识的外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如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断”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纸片,其顶点分别为A、B、C,过顶点A折叠纸片,得到折叠AM,将折叠后的纸片打开竖直放置在桌面上(BM、MC与桌面接触)提出问题:“折痕AM与桌面一定垂直吗?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M与桌面所在的平面α垂直?”
教师不能为问而问,片面追过提问的次数,而在问在知识的“生长点”,问在教学难点与关键之处,能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能抓住“要害”厘清概念、发现规律、掌握定理。如“几种不同增长的函数类型(1)”一教学中,教者针对教学难点,教者提出问题:“假如有一笔资金要投资,有三种方案供你选择,这三种方案的回报如下:方案一是每天加报40元;方案二是第一天回报10元,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回报10元;方案三是第一天回报0.4元,以后每天的回报比前一天翻一番。请问你会选择哪种投资方案?”学生在写出日回报函数、绘制图像的基础上,教者提供几个研究方向,让学生借助于Excel软件开展探究活动。
2.周密组织问答活动
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要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开展提问,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提问能入耳入心。如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函数f(x)=lnx+2x-6在(2,3)这个区间内有零点,并且由于它在该区间单调递增,因而在(2,3)这个区间内有且仅有一个零点,这个零点究竟是什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找到它?”教者出示生活问题:“从上海到旧金山的海底电缆有15个接点,若某接点发生故障,如何尽快断定故障点,如何检查接点?”通过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二分法的思想将问题的结点范围不断缩小,运用逼近的原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摆脱“师讲生听”的传统方式,要鼓励学生思考、想象、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积极思考、善于提问,摆脱思维的局限,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3.灵活调控问答活动
(1)调控时间。教师为攻克难点、解决疑惑而进行问答活动,而不是融于整节课堂之中,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左右。不能纠缠于某一枝节问题,也不能置“冷场”而不顾,要避免白白浪费课堂时间,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调控。
(2)调控内容。提问的内容一定要围绕活动目的,当提出的问题与活动目的存有偏差时,教师要灵活地调控,避免学生的思维与主题相冲突。教师也不能对内容限制得过死,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
总之,我们高中数学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要开展有效的问答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高艳. 现代教学方法导论[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3] 高慎英、刘良华. 有效教学论[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天津市耀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