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自信中汲取前行力量

2016-10-17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它看似无形,却有着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力。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在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兼收并蓄、创新超越,成就了独具特色、灿若星辰的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辛探索,深深植根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立足于本国的国情,找到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相结合,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我们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对制度进行设计和完善,使制度成为道路的重要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斗争的新考验,要确立主导、把握方向,增强发展的底气、稳住前行的定力,确保全面小康、复兴伟业的实现,就必须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从文化自信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增强文化自信,要不忘本来,不断从历史中汲取营养。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优秀精神,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要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认清中国发展进步的实践进程,感受这一实践创造的“中国奇迹”背后蕴藏的中国文化力量,汇聚起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心和精神力量。

增强文化自信,要融合外来,在开放包容中认知发展。不拒众流,方成江海。我们必须在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的前提下,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和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促进文化交流、融合,对外来文化辩证取舍、吸收借鉴;对于优秀的外来文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于发展实践,从语言风格、内涵外延等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与中华文化有机融合,体现中国风格、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

增强文化自信,要面向未来,在把好方向中实现文化繁荣。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对悠久的历史文化的认可、可感受的文化力量支撑下的发展成就,更来自于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当前,民族复兴的伟业正在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及其理论升华,必然丰富着中国文化的内涵,为文化发展提供保障;而中国文化建设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站稳文化为人民的立场,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以深化改革不断释放文化生产力,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总体,是以文化这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为支撑的伟大事业。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打牢坚固底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都展现着文化的魅力。“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不懈地从文化自信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唐代女性妆饰中使用的外来材料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