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本”科学课堂的建构策略
2016-10-17孙春燕
孙春燕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早期的科学教育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至关重要,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必须走“学本”的路径,方能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学本课堂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学习为本、学力为本,在课堂中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学习探究为中心,以学力提升为方向。笔者在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致力于学本课堂的建构,走科学发展之路,引领学生探究发展。
一、重构教学目标——以学力提升为本
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称为学力,学力被视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传统的科学教学目标单一狭窄,过分关注科学知识的获取,忽视学习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力下降,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以学生学力发展为核心。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掌握关键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为了实现科学总目标,在教学中重新建构科学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例如,《观察水》一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水的基本特征,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将其作为唯一目标,同时增设了探究能力目标:“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够应用常用的观察方法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出水。”另外还增加了“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精神”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一多维目标的设定改变了以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以探究学习能力培养为要,安排了多种观察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睛看、嘴巴尝、鼻子闻等观察方法在亲自探究中认识水的特征,并让他们充分应用科学观察方法从多种液体中快速辨认出水,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二、重塑师生角色——以学生主体为本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受体。然而,这种落后的“教”的课堂已经适应不了新时期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学”的课堂,师生角色得以重塑,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身课堂的主人。
在许多科学课堂,教师虽然深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希望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想让学生自主学习,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是,在一些实验教学中教师仍给予学生过多指导,影响了学生的操作,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这当中尤其是在“地球与宇宙”领域教学时,部分教师感觉无法让学生自主探究,仍然又回归到教师主体角色,以讲授为主,喧宾夺主,开展填鸭式教学。其实,在教学“地球与宇宙”或者“生命世界”等方面内容时,只要心中有学生,仍然可以让学生开展主体性学习。比如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多提供一些相关阅读资料、视频材料,或利用新技术开展模拟仿真、电子软件开展虚拟实验等。
例如,在教学《看星座》时,学生无法在大白天看到星座以及感知星座的变化,就利用“虚拟天文台”软件,借助多媒体设备,在室内再造了星空,让学生在观察、感知中认识各种星座。还借助互联网,让学生在“看星座”网站中自己搜索查找有关星座资料,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星座素材。
“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有意义的建构思想,只要始终树立“以学生主体为本”的理念,摆脱陈旧观念束缚,削减自己的权威色彩,主动让位于学生,精心设计充分准备,时时处处可以彰显学生主体角色。
三、重建学习方式——以学习探究为本
在科学教学中与时俱进,改变了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重建了以学生学习探究为本的学习方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究中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提升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光的行进》中,为了使学生懂得“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实验、观察中自主探究光的传播路径,首先引导学生根据自然界中一些光的现象进行猜测:“光是怎样行进的?”在学生猜想后,让学生自己设计验证方案,提出实验所需材料。接着,让他们到前面材料箱中自选材料进行实验验证,各个小组的成员根据研究制订的实验方案,积极动手,一步步操作,他们利用手电筒、小孔纸板进行实验操作,经过愉快的合作,孩子们验证了自己的猜想,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接着,又向学生介绍了“小孔成像”,并且给学生提供了纸盒、铝箔、透明纸等材料,让学生亲手制作小孔成像盒,进行模拟实验,学生在模拟实验中观察、交流,弄清了小孔成像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小组合作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究的平台,开放的学习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下边做边学,学得轻松,学得有效。让我们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本”的科学课堂,给学生更大的展示舞台和更多的主动探究时空,让学生真切拥有更多的自主发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