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培智数学课堂的生活化
2016-10-17洪梅
洪梅
培智学校的教材,都是生活经验的重组和改造,教材中有教育学生爱父母、爱老师、敬长辈、爱祖国等社会伦理,也有生活技能、自理方法、社会风俗、自然常识等。《数学》教材源于生活,因此教材内容也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从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看,智障儿童表现为:注意力集中困难,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学习的迁移能力差,学习兴趣缺乏,好动不易坚持等。当在数学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营造出了生活氛围时,他们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与玩中掌握知识技能,获得生活的经验,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使培智学校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师可以着重从以下五个方向着手:
一、游戏化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认知世界的途径。在游戏中可以发展语言、获取知识,同时不知不觉融入生活,学会生活、爱上学习,从中还可以锻炼学生反应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增加学生的记忆力,促进大脑发育。游戏不只是下课才可以做的,在课堂上运用游戏对课堂教学是很有帮助的。例如,筷子是生活中最常见也最常用的餐具,在讲《筷子的传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食物教具演示讲解,充分利用筷子,让学生们参与在规定时间内用筷子夹豆子和用筷子运送乒乓球的游戏。这样的效果当然是显著的,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学习中感受快乐。
二、情境化
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即使是智障学生,除了自闭的孩子外,大多都有爱表演的天性。创设好的情景,营造好的氛围,激发学生表演热情,使学生如临其境,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目的。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对话,引导智障学生听得注意和有说的欲望及思考的自觉,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识记。例如在讲“数的分合”时,教师就可以创设关于食堂的情景剧,让学生在食物分合的过程中理解数的分合。教师在一旁指引,再现的生活情景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加快了他们对本文重点的消化,还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
三、实践化
《课程标准》要求:“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里所说的数学课堂并不单指学习用的教室。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的一片天地。“生活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时不仅要反映学生现在的生活,而且要着意地构建学生未来的生活,课堂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生活的视野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例如学校组织的一些参观、游园、踏青活动,以及助残日、开放日等等。当然,回到教室,培育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也是无处不在,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学习数学知识,对于智障学生来讲,间接经验的内化不如通过实践习得的直接经验行之有效。
四、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必须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增加生活经验的积累,让生活经验成为理解学习内容的催化剂,这就是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的目标所在。生活的课堂是活的,数学也是活的。只有将数学的课堂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数学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教材文本中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社会生活的天地是无限的。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是一个生活的起点,教师每一次的精心安排都是一次对学生生活的引导。
五、习惯化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在培智学校学生的教育中比普教显得更为重要和艰难。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等,生活习惯的培养如个人卫生、课堂纪律等等。培智学校课堂习惯化教育必须持之以恒,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坏的习惯可能耽误终身。生活是一种习惯,怎样的习惯决定怎样的生活,所以培智学校课堂教学的好习惯养成教育要重重抓、时时抓!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不仅可以优化数学教学过程,而且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和生活适应能力的发展。
培智学校的最终教育目标就是把每个智障生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使之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立足于社会。教师要不断学习、理解、参与和实践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优化课堂结构,改变课堂模式、学习方式,让培智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更多智障学生爱上学习,爱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