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
2016-10-17安静赜
安静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工作政策思路发生的重大变化,也是新常态下内蒙古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向结构优化要动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紧紧围绕制约我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向结构优化升级要动力。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内蒙古经济结构不合理,最主要的表现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适应新常态的新变化,立足区情实际,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坚持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相结合。我区诸多优势特色产业属于产能过剩的行业,这已越来越成为我区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要按照国家要求坚定不移地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坚持对结构进行存量调整,通过生产要素流动和整合,实现优胜劣汰和结构升级。同时,从我区产业发展不充分、产业结构单一的实际出发,要坚持在增量中调结构。我区在现代交通运输体系、能源外送通道、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建设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投资空间,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关键是要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要以投资和项目结构调整带动经济结构调整。新上项目必须严把准入关,瞄准市场需求,符合产业政策,注重科技创新,追求节能环保。
要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两手抓”,以“五大基地”建设为重点,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资源型产业是我区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区的一大优势,调结构不是不要资源型产业,而是要通过转化增值巩固和放大这一优势。关键是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煤炭、电力、钢铁、化工、有色、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必须立足自治区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顺应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和新常态的新要求,更加重视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充分发挥我区发展新能源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紧紧抓住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有利机遇,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能耗、污染物排放低的特色装备制造业,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积极扶持智能化制造业、以石墨烯电池为动力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等新兴高端产业。如发挥稀土资源优势;加强以云计算为重点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变输出一般电力为输出计算能力,变输出一般能源为输出智慧能源;利用我区丰富的光热风能和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独特优势进行经济开发,大力发展沙产业。
适应我国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的趋势性变化,大力发展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发展壮大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尽快把物流、金融、电商、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产业做大做强,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努力补齐服务业短板。
加快调整区域结构。区域结构是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要加快调整区域结构,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区域间分工协作,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从更高层次更广空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在继续建设沿黄沿线、沿边经济带的同时,推进呼包鄂协同发展,统筹乌海及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培育锡赤通经济区,促进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极。要把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努力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增强城镇产业支撑和就业吸纳能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主要平台,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要把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深入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健全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和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发展,推进同俄罗斯、蒙古国等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深化国内区域合作,拓展开放型经济新空间。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向要素升级要动力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改善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驱动,也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此,必须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创新驱动调整优化要素结构,实现要素升级和效率提高。
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相结合,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动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节能环保、生物工程等重点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清洁能源领域,攻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利用等重大核心技术,推动装备改进升级,实现能源的清洁、安全和高效利用,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加快节能减排步伐。在现代煤化工领域,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积极引导煤化工下游产品精细化延伸技术开发,促进建设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国家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在节能环保、生物工程、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前沿技术,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促进产业规模的发展壮大。
努力培育一批创新性企业。加大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支持指导力度,鼓励企业吸引和集聚社会力量,组建新型科研机构,与高校共建研发机构,吸纳开发类科研机构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共建研发机构。鼓励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联合申报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以及相应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打造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型大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endprint
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合理布局自治区在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以虚拟、松散、紧密等不同方式实现创新资源的强化联合,推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组织形式创新和规模扩张,互补创新优势,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基地。联合引进国内高端要素,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巩固发展行业影响力大、创新优势明显的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扎实推进创新平台升级。在创新载体建设方面,着力打造以内蒙古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稀土专业孵化器为主体的孵化体系,提高孵化器的孵化功能和管理水平,延伸服务空间,拓展孵化对象,创新商业模式。启动自治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程,为加快形成区域创新体系和平台建设提供示范和引领。
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以培养造就自治区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引领,大力开发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项目急需人才,确保满足优势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领先优势学科和前沿领域的高端人才需求。深入实施“草原英才”工程,衔接“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国家人才计划,大力培养青年创新人才、紧缺实用人才。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激励,鼓励企业采取股权奖励、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多种措施吸收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用好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为创新驱动提供人才支撑。
加快完善创新环境。优化创新环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是提高创新能力、激发创新动力的重要保障。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推动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体制机制。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向制度变革要动力
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进一步改善政府服务,优化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活力,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围绕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三张清单”,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加快实施负面清单制度,确保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国家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坚持能放则放、应放尽放的原则,继续下放和取消一批审批事项。完善权力清单制度,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行政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创新监管机制和方式,保护公平竞争。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提高政府效能。真正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该提供的服务提供好,切实增强市场主体的动力和活力。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经营负担,优化运营模式,增强盈利能力。围绕培育壮大大型骨干企业,支持企业实施战略合作和兼并重组,形成若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努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走“专、精、特、新”道路,培育形成一批有活力、能创新、善协作、带动就业强的中小企业集群,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保证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充分释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自由活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必须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培养创新型企业家,激发企业家精神。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强化创业政策扶持,打造创业创新平台,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红利。强化创业孵化服务,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形成多渠道、多元化资金投入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增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作者系内蒙古党校校委委员、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康红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