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机会的亲贫性: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2016-10-17程振源剑玉阳
程振源,剑玉阳
(1.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中国移动河南信阳分公司,河南 信阳 464000)
社会机会的亲贫性: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程振源1,剑玉阳2
(1.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中国移动河南信阳分公司,河南 信阳 464000)
贫困是一个多维度概念,但传统的亲贫性研究只局限于收入维度。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采用机会亲贫指数,从教育和医疗等维度研究了中国9个样本省份的社会机会是否亲贫。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省份的教育大多呈现出非亲贫;但医疗服务的亲贫性逐渐改善。上述方法除用于教育机会与医疗机会的亲贫性研究,也可用于其他社会机会的亲贫性研究。
社会机会;亲贫指数;非收入维度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讲到,要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笔者以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让穷人比富人更多地享受到人生出彩的机会,即社会机会应更多地向穷人倾斜,这就涉及社会机会的亲贫性问题。亲贫性研究是近十年来发展经济学的一个热门话题,但现有研究主要是从收入维度研究亲贫性问题,忽略了贫困人口的教育、医疗等非收入维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否获得更多的机会。实际上,贫困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收入贫困的减少并不代表非收入维度贫困的降低。一般来说,随着经济的增长,教育和医疗等社会资源也会相应地增加,人们享受这些社会资源的机会也会相应地增长,但这些社会机会的增长是否向穷人倾斜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研究社会机会是否亲贫有助于制订和执行更具有针对性的脱贫策略。
MelanieGrosse[1]、KennethHarttgen&StephanKlasen[2]利用非收入指标来计算增长发生率曲线的变动情况,并构建三种指标说明社会机会是相对亲贫或弱绝对和强绝对亲贫。其中的综合福利指标(CWI)是借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计算出来的,综合考虑了教育、健康、营养等三个方面对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玻利维亚在1989-1998年间社会机会具有亲贫性。
JasonS.Calder[3]基于Ravallion and Chen[4]提出的增长发生率曲线对莫桑比克1997-2003年的家庭住户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教育机会是亲贫的。
目前国内鲜有文献研究社会机会的亲贫性问题。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采用一种新方法即机会亲贫指数来度量社会机会的亲贫性,试图回答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教育和医疗等社会机会的增长是否亲贫。
二、机会亲贫指数的构建
Ifzal Ali和Hyun Hwa Son[5]提出的包容性经济增长测度是以社会机会函数为方法基础的。社会机会函数由两种因素决定,一是公民获得的平均机会,二是机会在不同收入阶层的分布情况。该社会机会函数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赋予穷人更大的机会权重,意味着为穷人创造机会比为富人创造机会更重要。当公民享有的机会逐渐向穷人转移时,这样的社会机会分配是亲贫的。
设n个家庭的收入从低到高排序:x1,x2,L ,xn,定义社会机会函数为:
其中yi是第i个人所享有的机会。根据各种服务的获得来定义机会,例如获得教育资源或医疗资源的机会、一个可以公平竞争的劳动机会。yi可以取0和1,0代表没有享有机会,1代表享有相应机会,我们可以定义居民的平均机会为:
获得某种机会的居民的百分比也可以用上式表示。经济增长必然提高居民的平均机会,这是亲贫增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为穷人在获得社会机会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经济增长不仅提高居民平均机会,也改变居民机会分布。
如果单独考虑(2)中yi的最大值,就会忽略机会的分布,如果考虑机会分布,社会机会函数就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从穷人到富人的任意机会转移必须减小社会机会函数。即假定机会t 从较穷的一方(收入x1)转移到较富的一方(收入x2),这种转移将降低社会机会函数,用公式表示为:
上式对任意(tt≥0)都成立。机会分布函数可表示为:
根据前述表示可知,函数Q(0)大于函数Q( t),当t≥0时,函数Q(0)提供的社会机会大于或等于函数Q( t)提供的社会机会。当个人收入按递增排序时,Q(0)的累积均值分布为:
对于任意t>0,Qc(0)总大于Qc( t)。通过观察两个累积均值分布曲线,可以判断出哪个分布曲线会提供较大的社会机会函数。
将家庭按收入从低到高排序,设yp是收入最低的p%的家庭享有的平均机会,p从0到0变化是总平均机会,当p=100时=。实际上就是累积均值分布曲线,也称为机会曲线:曲线越高,社会机会函数越大,如果机会曲线上所有的点都向上转移,表示包括穷人在内的每个人享有的机会增加。但是判断机会分配的亲贫性取决于两个因素:曲线向上转移的多少和转移在收入分布中的发生位置。
图1 人口平均机会相同的两种机会曲线
如果机会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图1中的AB),机会分配是非亲贫的,但如果机会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图1中的CB),表明为穷人提供的机会要多于非穷人,机会分配是亲贫的。图1描述了具有相同均值的两种机会曲线。
机会曲线从机会获得的角度定性评价了增长是否亲贫,但是这种评价不能精确地描述量的改变程度。为了获得机会分布改变的数量变化,将机会曲线下的面积定义为机会指数(Opportunity Index,OI),
当Ψ>1,机会分配是亲贫的,当Ψ<1时,机会分配是非亲贫的。=,OI是PIO与人口平均机会的乘积。所以,提高机会指数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经来实现:提高平均机会水平y 或是提高机会亲贫指数Ψ。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文章数据来源于CHNS(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这个调查是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卡罗莱纳人口中心、中国疾控中心和国家营养与食品安全局联合进行的,分别于1989年、1991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06年、2009年和2011年实施了大规模的调查访问。这项调查依据经济发展程度、地理位置、居民健康指数和公共资源的丰富程度选择了中国东、中和西部的9个省份(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和贵州)。同时,调查采用多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抽样的同时兼顾不同大小和收入水平的城市或县城,样本中包含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除了选取每个省的省会和较低收入的城市之外,每个省又依据收入层次(高、中、低)和一定的权重随机抽取了4个县;每个县抽取城镇和按收入分层抽取3个村子,每个村庄20户家庭。城市内的市区和郊区则是随机抽取的。该调查的样本把调查的家庭分为城市、郊区、县镇和乡村4个类型,每年从多于4000个家庭收集数据。该数据库被各国学者广泛采纳,是目前不可多得的研究中国问题的微观数据。
文章对9个被调查省份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医疗服务的亲贫性进行测度。初等教育的研究对象是7-12岁儿童,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分别是13-18岁青少年和19-22岁的青年,如果这些年龄的家庭成员目前状态为在校(A13=1),那就认为其享有相应的教育服务机会,如果不在校(A13=0),就不具有教育服务机会。医疗服务亲贫性的研究对象是过去四周家庭成员中生病(慢性病或急性病)或受过伤的成员采取的行动方式。调查数据中有5个分类,分别是自己治疗(M26=1),找当地医生(M26=2),去医院或诊所(M26=3),不管它(M26=4),没有调查结果(M26=9)。将缺失项剔除,认为第一种情况和第四种情况没有享受医疗服务,取值为0;将找当地医生,去医院和诊所看成享受相应的医疗服务机会,取值为1。
(二)中国社会机会的描述性统计
分别计算中国历年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以及居民个人的就医率,结果如表1。
表1 中国居民教育与医疗机会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入学率缓慢上升,而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在1997年之前在10%左右波动,在1997年之后迅速上升,直至2011年的谷底24.46%,这说明1997年的高校扩招带动了高等教育的升学率。横向地看,初等教育的入学率比中等教育的入学率高,而中等教育的入学率又明显比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要高。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的初、中等教育逐步完善。
在医疗服务方面,就医率在2004年呈现一个分水岭,1993-2004年间就医率逐年下降,直至2004年只有62.5%的生病民众选择去正规医院看病。很显然,看病难看病贵使得部分民众不敢去正规医院看病。2003年,《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的出台改变了这一状况,从2004年开始我国居民就医率缓慢上升,说明我国医疗环境逐渐改善,但也要注意到就医率上升的速度逐渐降低。但在2011年居民就医率由2009年的68.87%下降到65.76%,说明中国在医疗改革的路上任重道远。
(三)中国居民社会机会的亲贫性
1.初等教育。由初等教育的入学率可知,2009年,样本中有98.98%的学龄儿童获得初等教育机会。从数值来看,除了2009年出现亲贫外,1989-2011年样本的初等教育机会亲贫指数(PIO)均小于1,这说明长期以来9个样本省份的初等教育都处于非亲贫状况。从长期来看,初等教育的亲贫性呈现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虽然2011年出现了下降,但其值非常接近1,这说明样本省份初等教育的亲贫性在逐渐改善。
表2 1989-2009年教育机会与医疗机会亲贫性分析结果
2.中等教育。从数值上看,2004年以前,机会亲贫指数均小于1,而在2006-2009年间情况有所改善,机会亲贫指数大于1,且逐年递增。这说明样本省份中等教育出现了亲贫性,且亲贫性在增强;但在2011年的机会亲贫指数再次小于1,说明中等教育的亲贫性出现一定的恶化。分阶段来看,1989-1997机会亲贫指数大幅下降,从0.96下降到0.94(在1993年有个小幅递增,达到0.95),说明此区间样本省份中等教育的亲贫性在不断下降。2000年以后,机会亲贫指数逐年改善,甚至出现两年大于1的情况,与初等教育相比,样本省份的中等教育机会更为亲贫。而在2011年,样本省份中等教育的亲贫性却小于1,再次出现了非亲贫性,中等教育的亲贫性出现一定的恶化,与初级教育亲贫趋势相似,在2011年均表现为不亲贫,教育亲贫性的这一现象需引起国家足够的重视。
3.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呈现非亲贫性。可能的原因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逐渐市场化,政府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不足导致高等教育学费昂贵,使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被迫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难也导致一些考生主动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
4.医疗。从表2可以看出,从1997年开始,各调查年份的医疗机会亲贫指数(PIO)均大于1且呈现出缓慢上升趋势,这说明医疗服务具有较大的亲贫性且亲贫性在不断改善。但自2000年医疗机会亲贫指数(PIO)达到了最大值1.07后,整体趋势不断下降,并在2011年下降到1.00,呈现出趋于不亲贫的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样本数据中,1993年有78%的病人选择到医疗机构看病,到了2009年这一比例下降至69%,2004年这个数值只有62%。从数值上看,PIO和就医率似乎是有些矛盾,为什么去正规医院看病的人员比例降低了,医疗服务反而显现出亲贫性呢?有必要分析一下对于不同质量的医疗服务,较贫困居民和较富有居民享有的医疗服务机会是否相同。
论文将调查项目M13中的19种生病人员选择的医院归为三类,将村诊所、社区诊所、私人诊所等归为低级医疗服务;将镇医院、县医院、街道医院等归为中级医疗服务;将市级以上医院归为高级医疗服务。然后将就医人员的收入水平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低收入阶层为生病人员中收入排序位于30%以下的人群;中收入阶层为生病人员中收入排序位于30%至70%之间的人群;高收入阶层为生病人员中收入排序位于70%以上的人群。各收入阶层生病人员去各级医疗服务的比例如表3。
表3 各收入阶层生病人员享受各级医疗服务的比重
显然,享受低级医疗服务的主要群体为低收入阶层,高收入阶层倾向于去高服务质量的医疗机构。从表3可以看出,低收入病人享受高级医疗服务的比重呈上升趋势,1993年低收入家庭享受高级医疗服务的比例只有5%,2000年为13.84%,到了200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16.19%,体现了一定的亲贫性。虽然在2011年该比例小幅下降到15.79%,且PIO也由1.03下降到1.00,但总体上仍是亲贫的,低收入病人享受高级医疗服务的比重相对于早期仍是有所改善的,只是出现了下降趋势。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中国总体医疗服务的亲贫性是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较贫困家庭的病人较多享用低质量的医疗服务,较富有家庭的病人倾向去高质量的医疗机构看病;低收入阶层选择高级医疗服务的比例逐渐增大。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该文研究表明,样本省份的教育机会大多呈现出非亲贫,但医疗服务机会的亲贫性逐渐改善,只有在1993年表现出非亲贫的特征。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在医疗体制改革方面的努力。
中国基本上实现了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目标,现在需要做的是减轻贫困家庭在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上的负担。不同地区的教育投入差别巨大,特别是城乡之间。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对于缩小城乡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具有关键作用。
近年来,中国在基本医疗覆盖范围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保障每个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都可以获得医疗服务,是促进医疗机会平等的关键,也是当前扶贫任务的重要内容。尽管农村医疗保险已覆盖了大部分农村人口,但还需要提高给付水平,以减轻贫困家庭的自付比例。在城镇,应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更多地惠及日益增多的非正规就业者。
[1]Melanie Grosse&Kenneth Harttgen&Stephan Klasen.Measuring Pro-Poor Progress towards the Non-Incom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C].Studies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Policy:123-149.
[2]Grosse,Melanie&Harttgen,Kenneth&Klasen,Stephan.Measuring Pro-Poor Growth in Non-Income Dimensions[J].World Development,Elsevier,2008,36(6):1021-1047.
[3]Jason S.Calder,Pro-Poor Growth in Mozambique:An Exploration of its Income and Non-Income Dimensions[Z].Working Papers,2006:1-73.
[4]Ravallion and Chen.Measuring Pro-Poor Growth,Economic Letters[J].2003,78(1):93-99.
[5]Ifzal Ali&Hyun Hwa Son.Measuring Inclusive Growth[J].Asian Development Review,2007,24(1):11-31.
【责任编辑:赵佳丽】
The Pro-Poorness of Social Opportunities:Evidence from China
CHENG Zhen-yuan1,JIAN Yu-yang2
(1.College of Economics&Management,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 Guangdong;2.Henan Xinyang Branch,China Mobile Corporation,Xinyang 464000,Henan China)
Poverty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but traditional research on the pro-poorness is only confined to the income dimension.The paper,based on CHNS data,employing the pro-poor index of opportunities,studies the pro-poorness of social opportunities in 9 sample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dimensions of medicine and education.Results show that the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 most of the sample provinces are not pro-poor,but the medical ones are gradually improved.The pro-poor index of opportunities can not only be applied to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and medical opportunities,but also to other social opportunities.
social opportunities;pro-poor index;non-income dimension
C913.7
A
1671-5934(2016)04-0030-05
2016-05-11
程振源(1962-),男,江西新建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