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倒伏的原因及预防
2016-10-17
小麦倒伏的原因及预防
近年来,小麦倒伏年年发生,给小麦生产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笔者对此作了大量的调查,小麦倒伏虽然是自然灾害造成的,但是人为的种植管理不当也是小麦倒伏的重要因素。如果种植管理得当,小麦倒伏就可以避免。小麦倒伏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密度过大。倒伏麦田一般密度过大,密度过大的原因主要是播种量偏多造成的,播种时没有根据品种特性、地力条件、肥力状况、播种季节合理确定播种量。存在着“有钱买种,没钱买苗”的错误观念。以为多下种,苗子多,麦穗多,产量才高。很多麦田在适宜播种期内播种量每667平方米15~20千克,有的多达20~25千克。播种量过大易造成麦田郁闭,通风透光性差,植株营养不良,茎秆细弱,基部节间拉长,茎壁变薄,缺乏弹性。当后期遇到大风天气,特别是降雨大风天气,麦秸支撑不住上部茎秆和雨水的重量就会倒伏,这是造成小麦倒伏的主要原因。
预防措施:大力推广精播和半精播技术。在播种适期内,每667平方米8~10千克,播种适期过后每晚播1天,播种量可增加0.25~0.5千克,晚播麦田最大播种量也不应超过22.5千克。
2.化肥施用不合理。农户没有根据各自的土壤肥力状况、产量水平合理确定施肥的品种、数量和方法,特别是钾肥用量偏少,氮肥用量过大的麦田,均易造成小麦无效分蘖增加,茎秆细弱,抗倒能力下降。
预防措施:根据各自的土壤肥力状况、产量水平,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秋种时每667平方米施用农业技术部门推荐的测土配方肥40~50千克,以满足小麦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保证小麦健壮生长,提高小麦的抗倒能力。倒伏麦田多为中高产田,春季追肥要大力推广氮肥后移技术,中高产田应将追肥时间后移到起身至拔节期;对于土壤肥沃的高产麦田可推迟到拔节后追肥。以减少无效分蘖,促进茎秆粗壮,提高抗到能力。
3.根系不发达。主要是麦田连年旋耕导致耕层变浅,通常耕作深度12~15厘米,造成犁底层上移,土壤结构不良,保肥保水性变差,小麦根系难以下扎,次生根数量少而弱,不能支持后期的地上部重量而倒伏。其次是小麦播种过浅,分蘖节暴露地表,致使次生根系下扎浅,根系生长不良,不能支持植株而倒伏。
预防措施: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早耕,每隔2~3年深耕一次,深度20~25厘米,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精耕细作,深耕与浅耕相结合,深耕蓄墒、浅耕保墒,为小麦根系的健壮生长创造条件。
4.管理措施不当。没有根据小麦长势进行管理,特别是高产麦田,无效分蘖过多,麦田群体过大,茎秆细弱,基部节间过长。小麦生长中后期田间郁蔽,通风透光不良,后期易倒伏。
预防措施:根据苗情进行化控,调节控制植株的生长发育,增强抗倒能力。播种过早、播种量过大、越冬前每667平方米总茎数超过80万、春季最大分蘖超过100万的麦田,易造成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基部节间细弱,茎秆支持力低,可能引起倒伏。对于这类麦田应该在小麦起身期用多效唑、烯效唑、助壮素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化控。虽然有的农户也进行了化控,但时间偏晚,小麦拔节以后再进行化控基本上没有效果。因此要根据小麦长势适时化控,这是预防小麦倒伏的重要措施。
5.浇水后或降雨遇大风。小麦生长后期,遇到降雨和大风天气,特别是浇水后又遇到降雨和大风的麦田极易倒伏。雨水降落致使麦穗重量增加,大风一刮,秸秆承受不了麦穗的重量而倒伏。密度偏大、施肥不合理、管理不当的麦田,茎秆细弱,遇到风雨天气,形成“头重脚轻”的不良局面,造成倒伏严重。
预防措施:在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后期浇水要根据天气进行,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在2~3天内无大风和降雨的天气时进行浇水,以免浇水后遇到风雨,造成了小麦倒伏。
(周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