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演变视域下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2016-10-15左文超朱法强
左文超 朱法强
产业结构 演变 优化路径
产业是经济的命脉,是决定区域地位的关键因素。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和冲突广泛存在的今天,中国经济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产业结构优化问题迫在眉睫。江苏省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排头兵,其适应经济环境新常态的能力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成效,对区域经济促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产业结构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不管是政府决策者还是企业管理者都会遇到复杂的不确定性决策问题。鉴于此,本项目旨在通过对江苏省产业结构演进轨迹进行分析,凝练江苏省产业结构发展特色,总结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以期为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建议。
江苏省产业结构演进轨迹
自改革開放以来,江苏省的经济总量得到了大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江苏是全国经济、科技、文化发达的省份之一,但其基本省情是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缺乏,人口密度大,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地区发展不平衡,南北区域经济结构级差大。因此,总体看来,江苏省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较慢,产值由1978年的68.7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3064.8亿元,产值仅增长44.6倍,远低于第二产业的192.3倍和产业的421.6倍;1980年、1991年和1999年增长率甚至出现了负值。
江苏省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特征
(1)产业层次由低向高递进,内部构成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拉动作用十分突出。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成为支撑江苏经济发展的主導力量。改革开放之初,江苏工业在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很快占居全部工业“半壁江山”。国内市场空间相对稳定之后,江苏注重开拓发展,通过多种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推进传统行业更新换代,大力发展现代通信设备、新材料等新兴行业。通过发展新兴工业项目,江苏工业不断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重型化方向发展,实现了江苏工业化的第二次跨越。江苏服务业在总量增长的同时,结构不断改善。
(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崛起,支柱产业构成明显改善
1978年,江苏省机械、化学、纺织、食品四个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73%。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机械、纺织、化工、食品、建材、冶金六大支柱行业基本形成。90年代,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振兴机械、电子、化学、汽车四行业,1998年四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为47.7%。近年来,江苏工业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日益明晰,以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八大产业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其中电子行业已成为江苏第一大支柱行业,有力地促进了江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对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贡献逐渐凸显
江苏省不仅是经济大省,也是教育大省,省政府历来重视教育的发展。有学者研究得出,1990年至2000年江苏省教育对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9.09%,2000年至2005年的贡献率为12.94%,均保持了较高的贡献率。江苏省教育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教育对经济的直接贡献上,还体现在通过影响其他科技因素进而促进产业发展的间接贡献上。
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的对策建议
(1)根据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制定优化规划
江苏省经济开放度较高,整体经济发展形成了各行各业独具规模的产业集聚,包括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目前江苏省产业结构总体发展水平较高,但发展质量仍存在较大问题,且苏南苏北发展差异性较大,发展规划不可一概而论,需应地制宜。苏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应注重研发能力与融资能力不足等问题。
(2)实施产业结构的标准对接、信息共享
江苏省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交互影响机制,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在此理论基础上,江苏省应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整合体系,实现产业结构的标准化对接,做到信息共享,使生产要素灵活流动。具体来讲,江苏省应重视人口、资金等经济要素向城镇的集聚,通过加大人力、资金等投入力度加快建立健全产业结构发展信息平台,有助于产业结构标准对接且信息共享,强化了产业结构的有效沟通,提高生产效率及资源利用率,促进二者优化。
(3)突出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江苏省作为人口大省,应贯彻落实民生工程,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放在首位。要逐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安居”工程以及逐步完善公共大交通体系等,积极推动各类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通过将广大农村纳入城镇总体规划范围、加大对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打破农村户籍人员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使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为城乡产业整体发展提供条件基础。
(4)重视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江苏省人口密度相对较大、资源相对缺乏且先期污染较为严重,坚持推进可持续发展建设,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同时也是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的保障。一方面要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和整治进行统筹规划,选出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经济发展结构以及消费方式,另一方面要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且加强污染治理,改善江苏省的资源环境,保障产业和城镇化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