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行支付系统逻辑集中后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几点思考

2016-10-15黄勇

财讯 2016年34期
关键词:总行监控体系

黄勇

金融 支付清算 跨行支付 风险管控

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完成了在全國范围内推广了第二代人民币跨行支付系统,全国各主要商业银行一改过去与人民银行国家和城市处理中心“分省接人、分省清算”的分散管理运行模式,实现了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和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在总行与人民银行“一点接入、一点清算”的集中管理运行模式。这一运行模式的重大变化,给各商业银行人民币跨行支付系统的风险管控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逻辑集中后系统与业务的主要变化

第二代人民币跨行支付系统包括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三部分,采用商业银行总行与人民银行的“一点接人、一点清算”的新系统机制。该机制下,业务实现了扁平化运行,商业银行全国上万个网点的业务在很短的时间内直接就会反映到总行,总行管理的覆盖面、业务风险大大增加,日常业务监控的复杂性大幅提高;与此同时,总行处理异常业务,应对各种情况的反应时间却大大缩短,日常管理的难度明显加大。

截至2016年末,人民银行境内人民币跨行支付系统日均业务量已经达到2000多万笔,结算金额数十万亿的规模,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和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7×24小时不间断运行。如此巨大的业务量和资金量、7×24小时运行机制和全辖上万个网点客户服务、数万个柜员,要确保风险可控、业务不间断连续运行,系统的监控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逻辑集中后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1)系统运行的风险

集中风险:总行与人行采取“一点接人、一点清算”的运行机制,使得软硬件安全运行风险在总行一点高度集中;

联动风险:系统的安全运行直接影响着众多个行内连接系统的运行,涉及许多个部门的相关业务;

偶发风险:软、硬件事故的偶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增加了系统安全运行维护的难度。

(2)业务操作的风险

涉及业务量大:商业银行日均数百万笔的业务量和上万亿的资金结算量;

机构人员众多:全国数万名操作柜员、上万个网点;

运行时间长:小额支付和网上支付7*24小时的运行机制;

业务流程长:他行客户-同业网点-同业清算行-人行-总行-省级分行本行客户;

业务种类多:300多业务品种;

风险环节多:各类业务涉及几十种业务状态、报文状态和回执状态,需要监控与人工处理。

如此巨大的业务量级和如此而已复杂的业务流程,基本上无法实现商业总行一点的处理与监控;商业银行必须走“建立多层次监控体系”的道路。

建立多层次监控体系的目标和原则

目标:通过科技的和业务的手段,实现对人民银行第二代跨行支付系统的全方位监控,努力实现时间上全天候、业务上全覆盖;建立多层次系统监控体系,第一时间发现系统异常和风险,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原则:科技手段与业务手段相结合,以科技条线自动监控为主,辅以业务条线人工有重点、分时段、分层级的系统化监控,充分发掘科技潜力,不断扩大科技条线自动监控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实现监控的多层次、多时点、全方位。

多层次的业务监控体系建设

(1)实行分级监控,明确职责分工

根据系统架构和运行管理的需要,建立总行和省行两级监控、两级管理的第二代跨行支付系统运行体系;在省级分行辖内推行覆盖省级分行、地市级分行和经营性机构的三级监控体系。

总行职责:总行作为唯一直接参与者,负责全行性的系统安全运行监控、业务参数管理和系统升级改造等工作;

省级分行职责:各省级分行作为间接参与者,负责本辖区内系统安全运行、参数机构维护和日常监控管理,配合总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实施细则;负责辖内各级机构和基层网点的业务管理,履行各项管理职责。

地市级分行职责:与省级分行建立清晰和有效的业务对接机制,负责落实总、分行各項监控和管理措施,确保系统监控到点,业务管理到人。

经营性机构:涵盖县、区支行、基层网点,负责本机构相关业务的处理,负责与业务相关的客户服务。

系统的监控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的内容:全局性、区域性和交易机构层面。总行本部负责全局性和本级机构各部门的业务监控,省级分行负责区域性和辖区内各级机构的业务监控;总、分行各有侧重点和交叉点,相互协调一致、互为补充。

(2)强化专项监控,确保安全运行

人民币跨行支付系统的监控涉及面广、千头万绪,要确保系统安全运行,需要商业银行各级机构共同努力,通过扎实工作、有效管理才能实现。

1.在业务过程监控方面:注重业务处理流程的监控,在省级分行建立“系统日间监控日志”、“系统运行日志”和“系统对账日志”;利用现有报表资源,按机构、按柜员进行每日业务、交易情况统计和分析,推行辖内日常业务处理的过程管理,做到每项工作有人管,每日工作有记录。

2.在账户监控方面:加强对支付清算业务涉及账户的管理,规范内部账户使用;严禁不按业务流程,任意乱用内部账户过渡办理业务,特别是手工异常处理和批量业务等,完善各项监控措施,加强账户的日常监控,确保例外手工处理有章可循。

3.在系统运行监控方面:注重系统运行状态的监控,确保日常生产和业务处理顺畅、有序。严格按照“有疑必查、有查必复、复必及时”的要求办理查询查复业务,在人民银行规定时间内完成业务处理。引导基层网点合理安排业务处理时间,避免积压,提示业务部门尽量避免在业务高峰时段集中处理、突击处理业务,确保系统平稳运行。

4.在大额资金监控方面:在兼顾风险防范、业务发展和服务效率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不同机构、不同柜员的最高汇款权限限额,制定有区别的、符合工作实际的大额汇款限额标准,做好大额资金的监控和管理。

5.在特殊业务监控方面:加强对系统中流程复杂、风险隐患较高特殊业务的监控和管理,在关注股票、基金期货、公司归集等特殊业务的同时,重点加强T+1日生效大额汇款业务的管理。

6.在系统参数监控方面:要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建立具有地区特点,针对性、可操作性和风险可控性强的辖内管理机制;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岗位分工牵制机制,形成管理、监控和操作的有效协调和分工制约。

(3)省行辖内三级监控体系建设

根据总行分级监控体系建设的要求,各省级分行全面加强辖内支付清算业务各层级的日常监控,建立和规范本行支付清算业务三级监控体系,加强对基层网点支付清算业务的督导,强化全辖支付清算业务各环节的风险控制。

针对三级监控体系中的监控职责,落实三级机构按照工作时间顺序和各项业务的特点,配套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支付清算业务日间核查事項,要求操作机构落实责任人,每日核查确认签字并专夹保管备查,规范营业网点的业务操作和日常监控,避免出现操作遗漏、监控缺失,提高业务操作效率和监控的有效性。

通過建立省级分行辖内三级监控体系,统一省行辖内支付清算业务的监控要点,使各级机构各司其职,既抓住重点,又提高效率,做到低风险业务不重复监控,高风险业务逐级严控把关,提高支付清算内控管理的精细度,精准聚焦,有效加强支付清算业务的风险管控,使支付清算业务内控管理更加统一、规范、有效。

多层次的科技监控体系建设

人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和监控频率无论多么密集,总归是有限的;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提高,那种以大量人员投入为基础的监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科技发展、业务发展和风险监控的要求,未来的监控体系,只有科技创新这条路可走。

(1)推进省行支付业务监控系统建设

针对商业银行总行和省行两级监控体系建设在管理手段上存在的监控工具缺乏、监控时效滞后、监控网点精度不够、监控辖内效率偏低等不足,为解决完全由人工实现的对账、监控和管理的模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条线管理需要的问题,在省级分行推广适应管理需要的支付业务监控系统,提升业务精细化、自动化管理水平,实现“人控”到“机控”的转变,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果。突出监控职能、强化功能建设、注重应用效果,提升各级机构管理和防控风险的主动性,以系统优化为抓手,形成了自我加压、主动作为、积极进取工作意识。

(2)建立科技创新的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科技人员掌握着很多工具和手段,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业务人员有着很多的监控需求,无法实现。由于客观的原因,科技人员总是在围着系统转,而业务人员又总是在围着业务转,两者没有沟通、协调的机制;这导致大量的科技手段无法应用到业务监控实践中,无法通过科技的支持实现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只有重视和发挥科技在支持业务发展方面的作用,建立科技人员与业务人员充分沟通的机制,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通有无、共同发展,把科技创新与业务实践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控”到“机控”的根本转变,建立科技支持下系统的多层次、多时点、全方位监控体系。

(3)开发业务监控模型

通过业务人员与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把业务监控的要点与科技手段相结合,建立业务监控目标下的科技监控模型,逐步扩大科技监控的广度和深度,实现自动化、全天候的有效监控体系,持续不断、全面有效地提升系统监控的质量和效率。

猜你喜欢

总行监控体系
京北方金融服务交付基地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抛弃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GPS/DR/GIS技术在基于GSM—R列车监控系统中应用
侦察兵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假装真的
1-Wire在家庭监控网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