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草叶集》中的浪漫主义
2016-10-15李安然
摘要:《草叶集》的作者华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是十九世纪美国的一位优秀诗人。他热爱生活,同情劳动人民,渴望民主与和平。本文通过对惠特曼的代表作《草叶集》中“自我”、“自然”、“民主”等主题的论述,表达诗人对理想人类社会的渴望与追求及对人民的歌颂和热爱。从而展现这位伟大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关键词:民主;草叶集;惠特曼;自我
《草叶集》“用草一样朴素的语言进行创作”——“哪里有水,哪里有空气,哪里有阳光,哪里就生长着草叶”,反映了一个历史时代美国的形象,概括了极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意义,并用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笔触,打破传统的束缚,开创了自由体的诗风,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惠特曼在《草叶集》歌颂民主自由,歌颂坚强宽厚,歌颂一切美好的事物。
一、《草叶集》中的自我观念
草叶是最普通、最有生命力的生物,象征着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美国。诗集通过“自我”感受和“自我”形象,热情歌颂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美国。自我主题贯穿了整部诗集的始终,诗人借助这一主题表达自己追求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惠特曼的自我粗犷又顽强。他被美国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称为“美国有史以来用第一人称写作的最伟大的诗人”在《草叶集》的《自己之歌》中,诗人写道:“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承担的你也将承担,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我闲步,还邀请了我的灵魂,我俯身悠然观察着一片夏日的草叶。我的舌,我血液的每个原子,是在这片土壤、这个空气里形成的,是这里的父母生下的,父母的父母也是在这里生下的,他们的父母也一样,我,现在三十七岁,一生下身体就十分健康,希望永远如此,直到死去。”诗人在这首诗中不仅是对自己的歌颂,而且也是对他人,对所有人的歌颂,诗人用自我,表现出一个大“我”,“自我”是全诗的中心形象,《自我之歌》的背景是整个美国。全篇歌颂的“自我”既是诗人又大于诗人,是改造大自然、开放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劳动群众,歌颂了自由,民主与开放。同是也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人人平等的思想。惠特曼在是一个活生生肉体的人,他称自己为“肉体的诗人”,同时,又是一个灵魂明澈的、灵与肉完美统一的人——灵魂的诗人。所以他说“我说过灵魂并不优于肉体,我也说过肉体并不优于灵魂”,“我歌唱肉体的诗人,也歌唱灵魂的诗人”。惠特曼式主人公粉碎了人类灵魂优于肉体这一道德旧观念,灵魂与肉体的平等共生才有生命永恒存在。这再次体现出惠特曼的平等主义。
二、《草叶集》中的自然观念
《草叶集》极力赞颂了自然的神奇、壮丽与伟大,他在《自然之歌》中专门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毫无顾及,以一种原始的活力叙说自然”。大自然具有灵性,大自然的一切无论是山岳、星辰、青草、小河都有“目的性”,它们无时不在做着向上的运动。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平等的:“……我 更不因为鳖只是鳖而说它是无价值的东西。”自然包容着自我,自我在自然中延伸。在他的《大路之歌》《自然之歌》《自己之歌》中都赞颂了美好壮丽的河山,描绘了草原、森林、旷野等一处处美丽景色。无不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自然盛景的热爱。惠特曼还赞美了由劳动解放的自然力量和由它创造的现代文明。他首次把“横穿大陆的电报机”、“强健而迅速的火车头”作为美的形象引入诗的王国。他心中汹涌澎湃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三、《草叶集》中的民主观念
惠特曼的这部《草叶集》的主题是不能分而论之的,它所表达的每一种浪漫主义情怀看似相互独立,实际上都相互关联,彼此依存。民主主题不仅仅体现在他歌颂家国的民主,人权的自由,更多的也孕育在,他对自我的歌颂,他歌颂人人平等,也体现在他对自然的歌颂之中,他歌颂万物平等。
在他的《自己之歌》中他写到“我歌唱一个人的自身,一个单一的个别的人。/不过要用民主这个词、全体这个词的声音。/……与男性平等,我也歌唱女性,/我歌唱现代人。“我所讲的一切,将对你们也一样合适, /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 /“我对我自己的一切褒贬对他们也同样适宜”。惠特曼的民主精神首先表现在他的废奴立场上。他站在进步的、正义的立场上,热情呼唤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衷心赞美劳动和劳动者,强烈谴责反动的农奴制度,猛力抨击封建宗教的禁欲主义,热切向往光明和未来。诗人的民主精神还表现在他对普通劳动人民的态度和立场上。
理查德·蔡斯柯达认为这首诗主要是对于诗人所处的那个“特殊时代和环境、美国、民主”的描写和赞美,而他是通过一个个性即“我”来写的。可以说它是“我自己”由内而外、由近而远、由小而大的发展,逐步与集体、国家、全人类乃至永恒世界相结合。英国现代批评家道·格兰特指出,诗人并非单纯写这一思想本身,而是把诗中那个“我”作为民主的最高榜样,他身上的“健康、力量、活力、信心,都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民主,为每个有同一理想的人所共享”。
惠特曼的民主精神还表现在他诗歌的艺术风格上。他的诗豪放粗犷,奔放不羁,完全不受传统诗法的限制。他开创了一种新的诗风--自由体诗。在他看来,“最好的诗就是具有最完善的美的东西——对耳朵的美,对大脑的美,对心灵的美,对时间与地点的美。”
【参考文献】
[1]惠特曼.楚图南,李野光译.草叶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李野光.惠特曼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ustin Kaplan ,Walt Whitman,A Life,New York,1980.
[4]杨岂深,龙文佩.美国文学选读[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5]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安然(1994—),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