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Rh血型系统所致新生儿溶血病引发的思考
2016-10-14江晓明杜平陈烨
江晓明 杜平 陈烨
摘要:新生儿溶血病是由母亲体内与新生儿红细胞抗原不配合的IgG性质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破坏新生儿或胎儿红细胞引起。Rh血型系统由于其抗原免疫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概率高,是检出不规则抗体中最多的一类可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因此应将不规则抗体筛查纳入到产前检查中,便于早期預防治疗。
关键词:新生儿溶血;Rh血型;产前检查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体内含有与新生儿红细胞抗原不配合的IgG性质血型抗体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使胎儿红细胞致敏,破坏新生儿或胎儿红细胞引起,可发生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早期,溶血严重者可出现死胎而流产,存活者则有不同程度的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肝脾大,重者可并发胆红素脑病甚至死亡。
1 实验室检查
新生儿溶血病实验室检查以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为主要特点,间接胆红素是由红细胞破坏后形成的,当体内红细胞破坏而产生大量的间接胆红素,超过了肝脏的代偿能力,间接胆红素就会通过细胞膜,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且不能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临床上以ABO血型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最为常见,其次为Rh血型系统,其他血型系统引起的病例报道较少见。我院检测出一例Rh系统抗-Ec引起的新生儿溶血,使临床对于新生儿溶血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仍然有些医生保守的认为只有O型母亲与非O型父亲生育的孩子才有可能发生血型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因此在询问病史时,如果患儿母亲非O型则不做新生儿溶血病筛查试验即可排除红细胞血型系统所致新生儿溶血病。然而这个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会带来很大的医疗隐患。
2 Rh血型系统
Rh血型是1940年由Landerstaner等科学家发现并命名的,随着对Rh血型系统的研究,认为Rh血型系统可能是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一个血型系统。Rh的发现,对科学指导输血工作和提高新生儿溶血病的试验诊断、维护母婴健康,都有着重要的作用[1]。Rh血型系统抗原迄今为止已有40多种抗原,其中与临床输血密切相关的由5个,D、E、C、e、c。抗原强弱顺序为D>E>C>c>e[2]。临床也统一以具有D抗原的成为Rh阳性[3]。D抗原的检测也跟随ABO血型一样成为常规检测项目,因此D抗原引起的免疫刺激极为少见,但有其他四种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产生不规则抗体已经占据我室检出总例数的70%以上,且Rh系统的不规则抗体多为IgG类,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引起新生儿溶血。
随着医学的进步,Rh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张晨光[4]从我国785份孕妇血清样本中筛查出 7份 Rh特异性不规则抗体,其中 5份引起 HND。朱碎勇[5]等检查分析15例新生儿Rh溶血病及发生原因,结果显示:15例Rh溶血病患儿中由抗-D引起的溶血病8例,由抗-D和Rh其他系统抗体联合引起的2例,占66.7%,且15例患儿母亲都曾有过孕产史或输血史。这无疑给我们敲了一次警钟。Rh系统的不规则抗体是除ABO系统抗体以外引起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原因,Rh抗体绝大多数是免疫抗体,经妊娠或输血免疫而产生[6]。 对于D抗原阳性的人,最常见是通过妊娠和输血产生抗-E、抗 -c抗体[7]。因此,产前尤其是对有过妊娠或输血史的孕妇做不规则抗体筛查很有必要,可以对新生儿溶血病做出早期诊断和治疗,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母婴Rh血型不合引起的免疫性溶血症状较ABO免疫性溶血严重,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可能性大,换血疗法能在短期内快速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减轻和避免对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且可置换出致敏的红细胞和抗体,还可以纠正贫血,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最有效方法[8]。因此整个围产期的检测治疗尤为重要,对已经产生不规则抗体的孕妇进行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避免产生严重的后果[9]。尤其是有妊娠、输血史、死胎或新生儿溶血史的孕妇,必须进行 RH 血型系统筛查,抗体滴度的定期监测。
如果临床医生没有意识到母婴Rh血型不合,而是单纯的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母亲为O型父亲非O型的患儿进行新生儿溶血病筛查,将会造成Rh血型致新生儿溶血病的漏诊。另外由于ABO和Rh新生儿溶血的检测方法不同,Rh系统新生儿溶血实验需要乙醚放散,如果检验人员也同样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用热放散的方法去检测Rh新生儿溶血病,或许也会使试验结果出现假阴性的概率增加。
Koelewijn等[10]调查发现Netherlands孕妇在妊娠早期血型抗体阳性有1232/100000,其中非抗D抗体占328/100000,有191/100000存在新生儿溶血病风险。因此笔者建议,应将不规则抗体筛查纳入到产前检查中,以便于早期检出Rh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针对儿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不能以父母血型判断是否患有血型所致新生儿溶血病的根据,应根据患儿的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游离实验,放散实验,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产后严密监测,积极应对新生儿黄疸及贫血症状,选择光疗、免疫球蛋白、输血、换血等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志宏.讨论母婴Rh血型不合是否引起新生儿溶血[J].内蒙古中医药,2014,10:83-84.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儿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24):685.
[3]Kajii E.Molecular approaches to the Rh blood group system[J].Nihon Hoigaku Zasshi,2006,60(2):110-119.
[4]张晨光.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与新生儿溶血病的相关性[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2036-2038.
[5]朱碎勇,朱燕英,乔芳,等.新生儿Rh溶血病的检查分析及预防[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15(3):68-169.
[6]严凤好,钟展华,曾少丽.RH抗体致交叉配血不合一例及快速配血策略[J].海南医学,2014,25(5):1527-1528.
[7]苗天红,范道旺.1例抗-c、抗-E性质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1999,12(4):1527-1528.
[8]陈玉婷.换血疗法治愈1例IgG抗D新生儿溶血[J].安徽医学,20 14,35(4):549.
[9]毛晓燕,董文斌,李清平,等.非D抗体导致新生儿溶血2例报道[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7):692-693.
[10]Koelewijn JM,Vrijkotte TG,van der Shoot CE,et al.Effect of screening for red cell antibodies, ther than anti-D, to detect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a population study in the Netherlands [J].Transfusion,2008,48(5):941-952.编辑/赵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