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影像学技术对肺静脉投射角的测量与研究

2016-10-14朱秀芳

医学信息 2016年7期
关键词:肺静脉

朱秀芳

摘要:目的 通过现代利用现代影像学技术对肺静脉投射角进行测量,探究肺静脉投射角大小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2月~10月进行CECTA与CEMRA檢查的房颤患者98例,以及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者49例。分组测量两组研究对象的支肺静脉和冠状面、横轴面的投射角度。结果 各支肺静脉的投射角,房颤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对比、CEMRA图像组与CECTA图像组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肺静脉投射角作为各支肺静脉稳定的特征,持续性或长期阵发性房颤均不影响肺静脉投射角度。

关键词:影像学技术;肺静脉;投射角

肺静脉左心房区域的解剖学研究很少被关注,研究左心房、肺静脉、左心房与肺静脉结合部的形态、变异等方面的文献诸多[1],但很少涉及肺静脉长轴与人体标准、矢、冠状面之间的夹角即肺静脉投射角。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或CT血管成像(CECTA)均可以测量出肺静脉投射角[2]。研究通过分析我院98例房颤患者和49例健康检查者的临床检查报告,探究肺静脉投射角大小的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10月进行CECTA与CEMRA检查的房颤患者120例,其中A组49例为持续性房颤或阵发性患者,均通过心电图机超声心动检查确诊,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左心房形变的肺部、纵隔和胸廓病。男女比例为25:24,年龄为18~70岁,平均年龄(50.8±14.6)岁,房颤时间6个月~1年,平均(8.5±2.4)个月;B组49例健康者,男女比例为35∶14,年龄为20~73岁,平均年龄为(52.1±10.8)岁;C组为49例CECTA肺静脉左心房图像资料均为无器质性心脏疾病健康人,男女比例为26∶23,年龄为20~74岁,平均年龄(49.1±12.3)岁。B组与C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普通体检结果显示均无心、肺、胸膜和纵隔病,纵隔位置正确,胸廓未变形。以上3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A组和B组98例检查者给予4~5 ml/s高压注射18~20 ml对比剂Gd-DTPA[3],扫面范围须囊括整个左心房部分和所有靠近心脏50 mm的肺静脉。获取左心房及肺静脉高信号图像。用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从增强MRA[4]原始数据中重建肺静脉和左心房图像。

C组49例进行心电门控扫描,扫描仪器为Toshiba Aquilin 64排螺旋CT机[5],电流:350~450 mA,管电压;120~150 kv,准直:65×0.5 mm。通过双筒高压注射器5~6 mL/s速度肘前静脉注射50~60 ml非离子型对比剂,以同样速度注射30 ml生理盐水。扫描范围须囊括胸锁骨上方和距心脏隔层下的16 mm处[6]。注射对比剂同时,动态连续扫描感兴趣层面,指导患者吸气再屏气,4~7s内,采集扫面数据,并记录心电图。

1.3数据记录 测量A、B组肺静脉与冠状面间投射角和肺静脉与横轴面间投射角。

1.4统计学分析 将上述所有患者的所有数据结果均采入到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确保录入过程客观真实,以95%为可信区对数据进行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组与B组各肺静脉投射角对比,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将A组、B组的肺静脉投射角与C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临床实践证明,肺静脉向左心房投射角相关的解剖学规律即包围在表面肺静脉邻近心端处的肌袖组织,使肺静脉的形态和肺静脉与左心房的相对关系稳定不变。上肺静脉均投射至下后方,下肺静脉均投射至前上方。但对于各肺静脉投射角的特征、特定性规律,长期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左心房面积增大各支肺静脉投射角与正常人的差异等问题鲜有研究[6-7]。

本次研究显示,在一般资料均无差异的前提下,A组、B组、C组各肺静脉投射角度差异不明显(P>0.05),对比无统计学意义。通过临床多组测量对比,肺静脉投射角度与性别、年龄及CEMAR和CECTA成像方法无关,肺静脉投射角作为解剖学特征之一是固定的,长期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对静脉透射度并无影响。临床实践中,从正侧位利用肺动脉注射造影剂,肺循环肺静脉显影完成肺静脉造影,诊断出肺静脉异位引流等先天性新房肺静脉异常症状。

综上,临床实践中,一般通过肺动脉注射造影剂,经肺循环即完成肺静脉显影全过程。从正侧位投照可诊断肺静脉引流等静脉连接异常症状。因肺静脉细窄,需通过肺静脉造影进行检查大小及心房形变。肺静脉投射角是一种解剖学固定规律。

参考文献:

[1]侯祚琼,汤建平,章宏伟,等.现代影像学技术在修复体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附15例报道)[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0,14(5):385-388.

[2]顾建河,陶晓峰,肖湘生,等.现代影像学技术在moyamoya病诊断中的意义[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1,24(1):29-32.

[3]李嫣,夏黎明,管汉雄,等.64层螺旋CT三维重组对左心房及肺静脉的形态学评价[J].放射学实践,2012,27(1):52-56.

[4]张杰,江倩,陈秀庆,等.低氧诱导大鼠肺静脉重塑及下调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的表达[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5,38(8):607-611

[5]祝忠群,张海波,徐志伟,等.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肺静脉狭窄的病理类型及手术治疗[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2,28(9):522-525

[6]董建增,马长生,刘兴鹏等.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电学隔离肺静脉治疗100例心房颤动临床评价[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0):907-911

[7]侯月梅,伊惠霞,Benjaming J.Scherlag等.心脏脂肪垫在肺静脉灶性放电引发心房颤动中的作用[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3,17(5):377-380 编辑/翟辰万

猜你喜欢

肺静脉
冷冻球囊消融术治疗肺静脉多分支解剖变异心房颤动患者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冠状切面在胎儿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超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弯刀综合征术后肺静脉狭窄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价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结构及内径的对比研究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肺静脉狭窄的诊治进展
心房颤动患者左右下肺静脉共干合并左侧房室旁道一例
超声心动图评估完全型肺静脉异位连接中肺静脉病变
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消融术术后左心房肺静脉嵴及各肺静脉直径的变化
DSCT肺静脉成像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
256层螺旋CT对肺静脉解剖的观察及临床应用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