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是大声喊“不许哭”,孩子哭得越凶
2016-10-14橙子
橙子
毛头突然发现,他最爱的变形金刚缺损了一个角,当他确认没办法修好的时候,伤心地哭了起来。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奶奶的声音就传过来:“你自己弄坏的,谁也不怪啊!有什么好哭的,一个男孩子,别总哭哭啼啼的!”
毛头本来哭得还比较克制,听到这些话之后突然号啕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大喊:“奶奶好狠心啊,我哭一下也不行嘛?”我把毛头搂在怀里安慰了好一阵,他才平静下来,但依然气呼呼的,半天没理奶奶。
这样的事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在奶奶眼里,毛头什么都好,就是有一个“爱哭”的毛病,而且这个毛病是我惯出来的,因为我总是在毛头哭的时候容忍他、安慰他。“男孩总哭不好”,她总是这么说,然后看着在我怀里抽抽嗒嗒的毛头唉声叹气,总觉得这孩子长大以后分分钟变娘炮了。
其实,孩子“爱哭”这件事,是一个伪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只会对爱哭的孩子厌烦,如果一个成人感情丰富、容易流泪,大家都会觉得这个人有真性情。言情戏里的苦情女主角泪水涟涟惹人怜惜不说,就连大反派哭一下,也会拉到很多同情票。
孩子和成人一样,会伤心,难过,失望,沮丧,需要被抚慰啊!为什么成人可以理直气壮地宣泄情绪,而孩子只配把泪水咽到肚子里呢?
我们对孩子是不是太刻薄了一点。
最近给毛头读绘本,有两个小故事越读越不是滋味。
一个故事是“著名的”小熊绘本系列中的《谁哭了》,里面的小熊、小老鼠、小兔子、小猫等每个小动物都遭遇了难过的事情,哭了之后,很快停止了,小动物们都懂事地说:“我不哭,因为我不是小宝宝了。”
第二个故事叫《哭的样子好难看》。故事里的小兔子很爱哭,妈妈不给吃冰激凌,爸爸不能陪她玩,她就哭了起来,小青蛙嘲笑她、模仿她,说她哭的样子好难看,小兔子一下子被逗乐了,小伙伴们说:“小兔子笑起来多好看啊!”
我很不喜欢这两个故事。它们向孩子传递了一个这样的信息:哭是幼稚的、羞耻的、坏的行为。要强迫自己,忍住不哭,才是一个好孩子。
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性地压制自己的情绪,会丢失对自己情绪来源的准确认识。情绪脱离意识层面,在潜意识当中日积月累,要么在某个时机喷薄而出,莫名其妙地发怒,要么沉淀成更深层的抑郁。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毛头爸爸惊闻毛头爷爷车祸突然离世的消息时,很狂躁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好几个小时,不停地说些不着边际的话,却一滴眼泪也落不下来。如果说,这样才是男子汉的话,我不想让孩子坚强得这样让人心疼。我宁愿让毛头成为一个情感丰富、总是忍不住流泪的人,也不愿他像爸爸一样,做一个从来都不哭的“硬汉”。
东亚的传统文化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情绪,带着最美好的面具面对世界,可能是因为我们这一代小时候总是被长辈教育“要听话,要懂事,不要哭”,我们在心底压抑了太多的情绪,所以面对孩子的哭闹更容易引发自己内心的痛苦,也特别容易被哭声搅得心烦意乱。
之所以小孩哭起来比较吵,那是因为他们的情绪适应能力比较弱,情绪宣泄起来比较激烈,如何让自己更快地平静下来,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慢慢学习的。随着他们越长越大,各种能力越来越强,就会慢慢学会用倾诉、运动、娱乐等方式给自己减压和释放情绪了。我们可以忍受孩子学走路时跌跌撞撞,忍受孩子吃饭时满桌汤汤水水,为什么不可以忍受孩子在学习适应情绪时吵一点呢?
可不可以把孩子当成你的朋友,你的伴侣,在他难过受伤时,给他肩膀,给他拥抱,告诉他:哭吧哭吧,大声地哭出来,哭过了,心情就会好起来。
有家长可能要说,孩子哭固然有道理,但是总哭也受不了啊,怎么才能让孩子少哭一点?
其实,我们并不是要控制孩子不哭,而是疏导情绪让他少哭,这才是一个对路的问题。当孩子开始哭闹时,不要和孩子站在对立面,成为一个总是讨厌他、说他做得很差的人,而是要和孩子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帮助他、引导他,和他一起战胜心中的那份不愉快。温柔地帮助孩子梳理情绪,并教给孩子用大哭之外的方式发泄怒气,这样既会让孩子很快止住哭声,又让孩子学会遵守社会或家庭的规则。
具体步骤如下:
1.拥抱孩子,让他冷静下来,深呼吸,原地跳一跳,捶枕头,使劲地画画,等等,都是冷静下来的好方法。
2.一旦孩子情绪不那么激动了,赶紧使劲夸他做得好。
3.在孩子情绪稍缓时,和他说话,首先承认孩子的情绪“妈妈知道,你很伤心”。
4.然后帮孩子说出他的想法,“你是这样认为的,是吗?”
5.用想象来满足他的愿望,“我们下次一起来做,好吗?”
整个过程充满爱的流动,孩子会很快挣脱情绪的漩涡,找回理智的自己。
面对孩子任性哭闹,无论是死磕还是妥协,都不妥,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懂事,他们只是需要一些理解,一些同情,一个可以依靠的怀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