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道授业解众惑  经世致用展雄才
——访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中国渔业物联网与大数据产业创新联盟执行理事长李道亮

2016-10-14

中国水产 2016年9期
关键词:渔业水产养殖

传道授业解众惑经世致用展雄才
——访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中国渔业物联网与大数据产业创新联盟执行理事长李道亮

早已约好的采访,因故一直推迟,不料却在一个阴雨蒙蒙的天气进行。更多的插曲只是为这段旅程留下深刻的记忆。跟着“不靠谱的导航”指引,无意深入中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农大)的施工“重地”,几经周折,终于在农大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通过一条静僻小道,找到了本文主人公李道亮的办公室。

李道亮教授

机缘:从二十年前说起

李道亮与智能渔业的关系,一切要从20年前说起。

在研究生期间,李道亮的研究课题就是关于计算机专家系统的,为他此后研究渔业信息化埋下了伏笔。1996年,国家开始启动实施863计划,信息技术是其中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智能计算机则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主题,当时还在读博的李道亮在导师的建议下开始涉足这一领域。考虑到专业性质和可操作性的问题,最终他将课题定为鱼病诊断专家系统。

确认这一研究课题后,李道亮开始查阅鱼病的各种书籍和资料,并找来市场上流传的各种治疗手册进行研究。他对鱼病、不同时期的症状进行分类,并对鱼病的发生规律、病因、用药等也进行了梳理,形成一个按照病名、病症、病因、防治等推理的诊断系统,构建了鱼病数据库、规则库、知识库,构建了各种预测、预警、诊断、推理模型,研制了鱼病诊断推理机。这样就开始了他智能渔业的研究生涯。

在智能渔业的研究道路上,李道亮并不是孤军奋战,他们有专业的科研团队,并于2015年遴选为农业部水产养殖物联网技术创新团队,团队依托农大科研人才资源,集聚优秀的产业技术研发和经营人才,形成了一支专业从事学术研究、技术与产品开发、应用推广的创新团队。

李道亮用“四个阶段、三个方向”总结了团队的水产历程。第一阶段是鱼病专家诊断系统;第二阶段是水产养殖精准测控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器、控制器等设备实现;第三阶段是水产养殖物联网时期;第四阶段,也是他们未来发展的重点,即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的联合智能渔业技术阶段。这一时期可实现成千上万个池塘的优化控制。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2千多个池塘连成一个网,虽然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这样一种尝试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不同温度、不同天气,尤其是水体变化对养殖的影响,从而更加科学指导水产养殖。为了更深入、细致地开展研究,团队又分为三个子方向,分别从事传感器、信息处理模型、测控系统和装备的研究。

水产养殖物联网技术创新团队

今日的李道亮身兼多职,除了农大教授外,同时也是中国渔业物联网与大数据产业创新联盟执行理事长、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农业先进信息处理分会主席、北京市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杂志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Agriculture主编、国家农业信息化指导组专家、全国农业信息化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牵头人等。

精深:国外技术的刺激

直到2006年,李道亮和团队一直在研究鱼病专家诊断系统。此前的操作形式一直是通过人工操作键盘输入获取信息,自2002年至2004年,因为和国外交流机会增多,李道亮接触到许多先进技术,看到渔业发达国家利用传感器自动控制、识别、报警,软件和硬件一体化,这让他很惊喜,也让他大受启发。他意识到,必须摆脱人工操作的传统模式,实现软件和硬件一体化,于是他开始研究传感器、无线传感技术和自控系统。

鉴于传感器在水产智能化探索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传感器的研究成了团队的工作重点。为了精准把握国内外传感器的差距,他们对各方技术、材料做过细致研究和对比实验。“我们将国外传感器放在我国富营养化的养殖水体中,发现国外传感器同样难以摆脱藻类困扰。由此可见,目前国内传感器还是不错的,与国外传感器的高昂价格相比,有其自身的优势,我非常鼓励国内大型仪器仪表厂家自主生产。”李道亮说。

但是目前国内生产用于水产养殖的传感器并不多,最重要的是大企业的介入不够。与国外传感器一百多年的历史相比,我国传感器发展只有二三十年,应用于水产领域的也仅七八年,虽然仍有一定差距,但技术差距并不大,关键在材料和制造工艺上。“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我们也在探索既能够低成本,又能够保证使用效果的传感器。”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给自己的职能有三个定位: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李道亮如是说。因为教师职业的原因,团队成员难以长时间在社会活动,为了使科研成果能够切实服务社会,转化为生产力,他们和四大企业进行合作:福建上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烟台东润仪表有限公司、北京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苏中农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分别负责产品的生产、专业软件的研发以及产品平台的运营。自此他们也意识到产学研联合体对推进渔业物联网产品产业化的巨大帮助,这也成为成立中国渔业物联网与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的根本动因。

今年三月,经过九个多月的筹备,联盟成立,李道亮担任执行理事长。联盟由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和技术推广站等单位和机构自愿组成,共有成员70多家。联盟致力于推动我国渔业物联网产学研结合,加速推动渔业物联网与大数据相关技术的产业化运用,促进渔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联盟的优势在于每个成员单位的出发点、着眼点和需求不同,将这些单位和机构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成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为联盟提供需求、产品、技术乃至产业,共同促进行业发展。

农业物联网传感器产品

对于渔业大数据,社会上有不少质疑的声音,李道亮解释到,渔业大数据实现后,对我国渔业发展大有裨益。在养殖环节,能够实现精准化和智能化,从而节约资源、劳动力和能源,使经验变成科学,使模糊变成准确,使浪费变成节约;在消费环节,能够平抑市场需求,避免优质不优价的状况;对政府来说,可以实现宏观配置资源,对产业进行宏观指导;对用户的消费行为也有重要支持。等等优势不一而足。

问及对智能渔业的看法,李道亮回答道:“这是未来的趋势,核心在‘智能’。如何精准做到最少投入,最大产出,最少的环境破坏和污染,达到最高效率,这种方式实施的渔业就是智能渔业。智能渔业应是全链条、全环节、全系统的。”我国现在只是个别环节,个别品种,个别模式,个别装备实现了智能化,他预计,如果要实现全链条、全产业的智能化,从目前渔业的劳动力状况来看需要二三十年。

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

经过多年研究和探索,团队取得了水产养殖水体信息感知机理及精准测量技术、水产养殖信息智能处理与鱼类生长调控模型、水产养殖实时精准测控系统、水产养殖环节智能监控系统、水产养殖对象行为检测关键技术、海参水下捕捞机器人装备、养殖循环水处理装备等等重大创新。

愿景:心系行业发展

作为一位经世致用的专家,李道亮也是一位高产学者。

在2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和团队共发表学术论文三百多篇,完成重点项目几十个,带出研究生一百多人。他的学生有如他一样的学者,也有各领域的行业精英,这些除了学生个人的努力外,与他的言传身教自是密不可分。李道亮32岁时破格晋升教授,2003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2004年获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并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2008年获北京市茅以升青年科技奖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1年获中组部、人事部中国青年科技奖,2013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2014年获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5年入选农业部杰出科研人才及创新团队,2016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这些荣誉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作为老师,他很重视对学生研究方法和步骤的培养。他把研究生的研究分为四步。第一步是综述,要求学生浏览国内外的前沿学术,“到毕业时每个学生没看过200多篇英文文献是不可能的。”他希望以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从整体上把握学术前沿问题。第二是根据国内外研究情况,针对国内某一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方案,以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实用型的人才。第三是做实验,有的是在他的实验室做,更多的实验是要到养殖现场验证,做完实验才有结果,根据实验结果修改专利。第四步是整理和提炼研究成果,发表文章和撰写毕业论文。四步培养法很有成效,他的2名博士生目前已经晋升教授。

他要求每届学生将成功经历形成经验总结,记录下来,然后一代代传承下去。“经过多年的沉淀,我们的研究方法已经形成了一本葵花宝典。”李道亮开玩笑道。

谈到未来的打算,李道亮回答说:“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但是对我来说也很好回答,因为这是我考虑了很久的问题。”他希望在退休前带领团队继续致力于智能农业领域,不断输出他们的原型技术,通过与企业合作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增添助力。未来他也希望学生能够继承他的事业。作为农业部智囊团的一员,李道亮曾牵头制定了全国农业“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他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性和研究推进科技的产业化,进而推动不仅渔业也包括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希望不断壮大联盟。李道亮对学术成果的历史沉淀和积累也尤为重视,从农业信息化开始,每年会出一份发展报告,未来渔业也会出类似的报告,并将研究成果建成大的数据库,将我国渔业近几十年的大事记、关键技术、出台政策、关键参数、宝贵研究记录下来,为行业后辈留下可供参考的资料。他觉得自己很幸运,有机会经历我国渔业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全过程,并成为促成这一转型的一分子。

无线网络测控产品

采访进行到最后,李道亮为我们设想了我国智能渔业实现后的场景:养殖环节,未来完全依靠设施进行养殖,养殖者只需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屏幕就可以进行操作和控制;加工环节,可实现流水线作业,每个环节只需专人监管,无需投入大量劳动力;流通环节,冷链物流基本实现,车上的温度、鱼的存活状态、物流车的位置、路径优化,以及全程质量追溯等等,都可以进行全程监控;销售环节,未来的电商不仅仅是产品的售卖,还会包含食谱和佐料配置。智能渔业实现后,大量劳动力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将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链将会更加细分,每个环节工作会更加细致。“机器代替劳力,电脑代替人脑是解决目前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低的根本途径,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我将矢志不移开展相关研究,对渔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李道亮说。

古人云“人有材不益世用,则如无材”,作为一个知行合一的学者,李道亮向世人诠释了“学贵于行”的深刻内涵。他以及他的团队,以精深的研究,前瞻的国际视野,不懈的坚持与付出,为国家渔业现代化的前进做出了重要贡献,也用他们的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学术研究的伟大力量。

逐梦痴子心  筑梦“疯癫态”——访无锡渔愉鱼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悦悦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物联网的迅猛崛起,越来越多的渔业智能化产品应运而生,从水质监测到自动投饵,从在线诊断到电商买卖,从海上监控系统到信息渔政等等,品类纷繁的智能化硬件和软件产品被运用于水产行业,而对于串联各环节的活动因子——水产人的教育,则往往被忽视,本文的主人公,人称悦悦姐的“疯癫顽童”——李悦悦,一直扎根农村,情漫水产,为水产人送去了新的思考维度和活跃空间。

过尽千帆皆不适

“我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这种放荡不羁的“豪言壮语”再配上爽朗豪放的大笑,可谓是李悦悦的标配。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水产二代”,李悦悦的母亲张素芳女士曾参与组建四川省水产研究所鱼病研究室,并担任西南农业大学教授鱼病的教授,也是较早投入创业洪流中的水产人,于1993年创立芳草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以中草药为主体的绿色水产药物和添加剂。目睹了母亲创业时的艰辛,年少时的李悦悦对创业这件事是拒绝的,一直梦寐安安稳稳做个企业白领。她最初学习的是物理专业,1995年开始在上海海洋大学(当时的上海水产大学)学习,一年多后,她又通过了托福,如愿出国,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任职和学习,专业是生物和工商管理,那时就接触到了国外一些比较先进的养殖技术。在新加坡待了几年后,她觉得新加坡的发展空间太小,于是就去了美国。如她自己所说,在人生的前三十几年,她从事过所有被大家羡慕和渴求的“金饭碗”工作:在大学里任过教,也在国营企业和大型外资企业做过年轻时代就万分憧憬的高薪白领,但历经过这些后,她自己却开始质疑人生了。

这些工作能给她带来丰厚的薪酬和世人仰视的目光,可是却难以抚平她内心对于人生真谛的追寻,经历过所有的繁华和喝彩,她突然感觉自己从来没有好好活过,还有很多事没有做。采访中,每当提及母亲,李悦悦眼中满是骄傲和崇拜,她觉得自己的母亲是个了不起的女性,有理想,有情怀,而她也想成为这样的人。那种强烈燃烧的激情和渴望,让李悦悦决定再次起航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作出这一决定后,她没给自己留下任何退路,辞掉了美国的高薪工作,卖掉了在美国所有的东西,就连许多人望眼欲穿的绿卡也放弃了。收拾行囊,于2004年7月15日正式回国。

渔愉鱼成员

渔愉鱼总经理李悦悦

“在我决定创业的时候,我已经有了多年的积淀和人生经验,创业于我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寻找人生的意义,我想要找到一件值得为此付出一生的工作。”李悦悦满含深情地回忆道。她崇拜那些有理想,有智慧,有远见的人,在她看来,真正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他们都有预测未来的能力和勇气,那为什么自己不可以做这类人呢?故而决定创业后,她就给自己制定了目标——成为一个能够预测行业未来的人!基于此,她将事业立足在自己熟悉而常常被遗漏的领域——农村,水产行业则是她作为一个“水产二代”尤为关切的领域。

虽然有了丰富的人生和工作经历,但是创业这件事的艰难还是超出了她的预期。当她满怀激情和梦想回到祖国大地时,本以为一身本领,做任何事肯定游刃有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回国第一天她就开始加班,一连高强度工作了一个星期,那时她才意识到自己要补的课还有很多。

水产生涯别样“疯”

锁定了发展领域后,确立怎样的发展模式,则是又一大问题,而李悦悦用了十年的时间来思考这一问题。

农村地区虽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导致信息相对滞后,商品流通不畅,而这点在水产领域尤为明显。所以如何解决水产商品流通以及如何对水产人做好教育培训就成为李悦悦的发展重点。

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的水产商品流通,李悦悦推出了一款鱼大大APP,立足于B2B的水产品交易平台。打开鱼大大的主界面,可以看到“我要买”和“求购大厅”两大板块。鱼大大根据用户发布的信息,对水产品进行分类上传,以方便查找。用户如果需要在鱼大大上发布出售或收购信息,可以选择进行实名认证和企业认证,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文字和语音、图片三种形式发布“我要买”或“我要卖”的信息。李悦悦介绍说,虽然鱼大大上有300多个水产品品种,但是他们并不负责出售,而只是进行撮合,这个过程他们不收取任何费用。所有在鱼大大上发布信息的用户会有自己的信用等级,李悦悦希望通过鱼大大来解决水产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构建水产人的信用体系。此外,鱼大大还为渔用物资供应商对接农民,搭建高效、可信赖的真货B2B平台。但是所有这些商品必须经过企业专业检验。她希望通过鱼大大平台,引导水产行业健康发展,实现农村无假货,促进交易更加公平。

但是仅仅这样仍不能解决问题,“与其它农业产品不同,水产品种类繁多,不能完全依赖线上交易。”李悦悦说道。为了配合线上服务,线下鱼大大还有实体加盟店,为养殖户提供种类繁多的投入品。发展到目前,全国已拥有1万多家线下加盟连锁店。虽然目前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在初期,他们也走了不少弯路,经历过产品不全、服务不周到等阶段。但是他们都挺了过来。

因为涉及到渔用物资的多样性、合法性,李悦悦对目前逐渐兴起的智能化养殖产品也多有研究和涉足。

在她看来,目前养殖环节智能设备的关键在探头,而探头的质量千差万别,并且所有探头后期软件的更新和维护很重要,但是很多水产人没有这种意识,他们在涉入这个领域时,并没有考虑到后期工作量有多大。因而她提醒广大养殖者,在购买产品时要明确它给你带来的帮助是什么,不能过度依赖智能设备,智能设备都只是养殖环节中的帮手而非决定因素。大部分的养殖模式要靠养殖户自己去设计。

李悦悦进而又分析到,我国使用智能养殖设备的人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思想相对封闭的,只有到了鱼翻塘时才会使用。第二种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随着养殖成本的增加,他们希望通过智能化养殖设备能够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收益。第三种是骨灰级用户,他们会主动研究产品的各种用法,自行进行数据分析。“我最喜欢这类人。”

“通过智能化的在线水质监测系统的数据统计,人们的鱼病预防概念的理解以及水质的重要性认识一定会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对病原的控制不应被忽视。”李悦悦提醒,病原的隔离非常重要。

运用智能化产品进行养殖,将会使养殖周期缩短,降低劳动成本和饵料系数,实现产量4~5倍的增长,养出的水产品质量更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智能渔业未来能够为养殖者提供适宜的养殖决策。智能化设备收集到的数据,对政府来说,通过投饵记录、水质监测等数据,可以推算出未来的产量;对整个行业的研究来说,能够帮助分析整个区域的水质和养殖习惯;对企业来说,有利于产品的调整;对于用户的意义则在于,通过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养殖习惯的改变,帮助他们修正养殖习惯。

除此之外,对水产人的教育则是李悦悦的重点方向,也是她立志倾注一生的事业。

出身于教师家庭,加之本身从事过教师职业,让李悦悦对于教育天生就有一种强烈的情怀,因而决定做水产行业的教育培训,并未让她感到陌生。除了线下的实体课堂,她还提供线上的在线课程,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教育。

好的老师有三种,一种是能够将书本知识正确传达给学生;一种是将这些知识正确传达给学生后能够让他们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而对第三种老师来说,知识的本身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如何能够让学生推开思想的窗,透过这扇窗看到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探寻的欲望,才是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在这三种老师中,无疑最后一种境界更高一筹,而李悦悦则属于这类老师。

从两年前刚开始做培训,很多学员都是他们自己打电话找到的,那时他们常常被大家误解为是在做传销,但是参加过她培训课程的人思想在慢慢发生改变,随着听课的人越来越多,李悦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报名参加,有些甚至是举家参加,到目前她已经培训过几千多个家庭了。在她培训的所有人中,最小的只有6岁,“那是一对非常可爱的双胞胎。”李悦悦兴奋地说道。

李悦悦认为,任何想法都应该被尊重,所以在她的课堂上,她不想用自己的思想去禁锢别人,而只想告诉他们要多维度思考问题。在她的课堂上不会先问对错,她要求学员要把对一件事看法的逻辑思维说出来,而不要先说结果。所以她的第一堂课就是对学员的换底层思维,将他们从小所受教育的框架破碎掉。

在她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技术,都只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所以不能指望通过传统的授业方式期待学员们有突破性的改变,一个人,一个产业,如果想要追求破茧成蝶,全新蜕变,思想意识的改变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而真正的教育是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员的情况有侧重点地教授他们相应内容,至于一些知识性的东西,李悦悦会给他们列出书单。通过她的课堂,让学员们养成读书和运动的习惯。所以她希望通过教育,帮助更多的水产人找到自己的特点,做出自己的品牌。

李悦悦在上课

李悦悦说,她从小就爱挑战极限运动,滑雪、蹦极、跳伞等等她都做过,在她看来,人每一天都要活得激情和快乐。很多人认为她整天带着一群人跟打了鸡血似的疯癫,认为她是不务正业,但她并不在乎。对她来说,行业未来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她现在在做的事虽然见效很慢,但是对整个行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必须有人来做。

作为一个跨界从事水产行业的“槛外人”,跳出这个行业来看水产,她认为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是单一的存在,需要跨界融合,这在其它很多行业中都有反应,而水产行业则缺少一个跨界的学习平台,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促成这件事。

“我很享受自己现在所做的事,这给我的精神和物质带来双丰收。”李悦悦如是说道。通过她的课,学员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很多人的生活也因此改变,以前有些人跟父母不交流,经过她的努力现在和父母相处的很融洽,有些孩子和他人相处有困难,在她的感染下,可以很自如的和他人沟通。看到学员们的这些改变,李悦悦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

七嘴八舌“打群架”

作为一个水产二代,李悦悦深刻体会到后继无人的困扰,接班是个很不容易的事。现在水产行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传统的养殖、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是个“洗新革旧”,大浪淘沙的时代。因而她着重推出了“水二爷”创业营培训课程。

水二爷创业营的全体成员面向全国进行招生,最初做“水二爷”创业营时,主攻对象是水产二代的年轻人,却不想许多身为“水一代”的“高龄大叔、阿姨”也踊跃报名参加,看到收到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报名表,让李悦悦有些始料未及,她没想到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水产人竟然也会有如此强烈的学习欲望。于是她“以身犯险”,顶着巨大的压力组成了一个跨代、跨界的水二爷创业营。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最初所有人的疑虑、担心,最后都在学员们有组织、有纪律的团体中烟消云散了。这让李悦悦满心欢喜。

水二爷创业营的成员包括00后,90后,80后,甚至于70后。他们或是正于高中就读的学生,或是刚刚参加完高考准备填报志愿即将步入大学的学生,他们又或是初出社会的年轻人,也有留学归来的高学历人才,有些甚至是颇有成就的企业老总,在他们中有做饲料的,有做加工的,有些是经销商的孩子,有的是养殖业者的孩子,还有些是学法律的、金融的,有些是从事箱包贸易的,但是在这里,无论他们是谁,无论他们曾经处于何种地位,做过哪些事,辉煌光鲜,或是灰头土脸,都要褪去本身的色彩,重新接受新集体所赋予的学员身份。

李悦悦为水二爷创业营请来了很好的老师,这些老师很多出身于农村,也很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些贡献。

水二爷培训课程总共包括四个阶段,为期一年。第一阶段在无锡授课,主要由在创业领域和互联网应用方面比较成功的老师进行讲授。第一阶段的课程目的是打破学员的固化思维,给他们注入新鲜的思想,同时也是让学员间以及学员和老师间彼此熟悉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戈壁探险,全程三天88公里,对于团队建设和自我突破都是一次很好的挑战。第三阶段的课程主要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几个城市完成,李悦悦让学员们将自己想去拜访的企业和明星列出来,她会尽力联系到学员们希望拜访的对象。这个过程就是让学员带着问题到企业,通过提问和观察,自己去发现别人为何成功,从而为他们提供思考和借鉴。最后一阶段的课程在美国硅谷完成,李悦悦介绍说,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增长学员们的见识。在有着多年海外留学、工作和生活经历的李悦悦看来,见识远比知识重要。她希望学员们能够和当地人进行深入交流,以了解当地的文化,从而开阔眼界,拥有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对水产人来说才是真正的帮助。

戈壁探险

为了深入了解水二爷的情况,本刊特地走访了水二爷课堂,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水二爷们的声音。

在水二爷课堂上,上课的形式有别于传统的课堂,大家聚在一起,进行思想的PK赛,培训实行分组积分制,每一组会根据表现的好坏进行打分,大家会为了团队的荣誉而战。在这里没有老板,没有领导,所有人聚在一起,大家只有一个称呼——“同学”。上课分为老师讲和同学讲。大家将自己好的想法制作成PPT,把好的想法和经营模式通过多媒体进行解说,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和比拼,在课堂上,大家可以随意发言,气氛活跃。如果你觉得“坐如钟,站如松”的古训是对一个好学生的评判的话,那么水二爷的课堂必将让您大失所望。他们可以坐着,站着,蹲着,甚至是躺着,只要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听课方式即可。

他们每个人都是充满智慧的,而水二爷的课堂更能将他们的“智慧”发挥到极致。“在我们水二爷的课堂上,我们从不提水产,我们只讲思想。”这是水二爷成员的共识。在水二爷的课堂上是一个耕耘的场所,每一个人都将自己的思想在课堂上得到开拓。

水二爷部分学员

张力非:法律专业,从事法律顾问工作3年,父母都是四川某渔业局退休人员,一开始觉得自己的专业离水产行业比较远,但是当深入了解后发现,水产法律土壤肥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越接触越觉得大有可为,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水产行业中最懂法律的,而法律行业内最懂水产的,开辟出一条水产法律的新兴状态。

张伟:天津人,水二代出身,2002年毕业后从事水产饲料工作,2007年开始接触南美白对虾,经历了南美白对虾的跌宕起伏期。“互联网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我就开始用互联网思维思考水产行业的每一环节,结果发现每一环节都有痛点。”他说自己来到水二爷的课堂是寻找痛点的。希望为父辈做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能更好地养鱼,通过互联网给他们资源。

吕双:上世纪90年代水产专业毕业,2001年创立公司,做水产药品的生产。但是市场上同类厂家很多,竞争十分激烈,起步困难,她用了十年的时间跑市场,积累客户。“当时互联网并不发达,思维打不开,不懂宣传。我来这的目的就是转换思维,年轻人的思想和我的差别很大,得到很多思维的碰撞,受到了很多启发。”

方靓:中外合资企业职员,留美硕士,父母主要工作是做龟鳖养殖,经营水产药品,以及提供技术服务。从小水产带给她的两个十分强烈的印象就是“辛苦”和“腥味”。她觉得自己的父母很辛苦,常常在深夜被养殖户的敲门声惊醒,立马要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养殖的技术性问题。每次家庭聚会也会给她很深的印象,因为家族里也有其他人从事水产行业,所以每次聚会都会有浓郁的鱼腥味。她希望通过学习新技术,多利用互联网思维,帮助父母摆脱现在的生活状态。

李芊诺:高二学生,父母从事水产行业,得知水二爷创业营招生,母亲就找到她谈话,她很接受这次学习机会。并希望通过在这的学习改变自己的思想,开拓视野。在她的眼中,父母一直是在蛮干,没有找到工作技巧。

王子毓:即将步入大学的学生,从她记事起母亲就从事水产行业,儿时母亲带给她的印象是忙碌和劳累,但使用电商进行产品销售后,母亲的工作变得轻松了。来这学习她给自己定了目标:一是学习互联网思维;二是向比自己年长的人学习能力;三是希望开拓视野。

蒋胜群:父母做水产,从小被水产养大,她觉得父母年纪大了,有一种家族使命感,未来会接父母的班加入水产行业。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鱼大大现场课程,她接触了水产界年轻人,他们彼此间为了某一问题进行激烈地讨论,深深打动了她,她希望可以在这种活跃的范围中交流、碰撞。从父母那得到的对水产最直观的感觉是坚持和刻苦。父母很忙,自己从小被寄养在亲戚家,现在父母的休息时间更少,每周有6~7天都在公司。她希望借助互联网渠道推广自己,建立自己的品牌。

王委:2001年水产专业毕业后创业,从事过水产药品、水产加工、水产养殖等环节,可以说接触了水产行业诸多环节,但是却越发迷茫。“来到这学习,首先要清空自己的脑袋,学会用互联网思维养鱼,如何能够不被市场淘汰养出更多好鱼,才是所有养殖户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这是经过数次思想冲击后他的最大感受。

唐志学:广东人,父亲于上世纪80年代做水产种苗生意,后来经历生意失败,他与弟弟一起重新创业,至今已有十多年了,如今遇到了发展瓶颈,希望通过在这里的学习能够找到一个发展突破口。

向翀:70年代贵州人,专注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20年。因为对未来有一种危机感,所以希望来这学习一种思维,让他的思想打得更开。作为水二爷中较为年长的同学,他的思想和见地也更为成熟,他认为,未来的养殖将会是有计划性、定制化的。智能化实现后,收集到的数据对行业会有指导作用,可以实现反季节、差异化养殖。这是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

采访进行了几个小时,虽然早已到了吃饭的时间,大家仍在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这样的培训,提高了学员们的学习能力,打开了他们的思维。李悦悦希望通过她的努力,能够将无锡渔愉鱼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成一个立足农村有价值的企业。

采访虽已结束,但李悦悦那种划破天际、杀出重围、石破天惊的爽朗笑声,一直在笔者脑海回荡,挥之不去。

猜你喜欢

渔业水产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加油!水产人!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
休闲垂钓 传统渔业新引擎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