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容分析法的职业价值观研究
2016-10-14阴军莉
阴军莉,赵 磊,曹 杰
(中国传媒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4)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职业价值观研究
阴军莉,赵磊,曹杰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24)
近年来社会中出现了各种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引起了研究者对职业价值观的关注。为此,我们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2000年至2014年11月期间以职业价值观或工作价值观为篇名的研究文献,以篇为单位进行内容分析。结果发现,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数量直线上升,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从研究层次上来看,描述性研究过多,而理论探讨及解释研究欠缺。
内容分析法;职业价值观;研究层次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同时,多元的价值观让部分人逐渐迷失了方向,面对生活选择时不知何去何从。因此,近年来对价值观的研究较受关注,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提出之后。作为价值观范畴之一的职业价值观,必然成为研究之首选。
职业价值观(occupational values)又称工作价值观(work value),是价值观在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上的体现,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1]。职业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性,表明了一个人通过工作所要追求的理想是什么,对于个体的工作动机、责任心、工作热情及忠诚度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个体,了解职业价值观,有助于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客观看待工作中的得失。对于组织,了解员工职业价值观,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帮助员工取得更有效的发展。
国外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相对较早,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并逐渐成为西方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研究者着重探索职业价值观的概念、结构、理论,编制职业价值观的量表,探索研究方法等。这些研究内容和方法为我国学者开展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国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学者韩进之等人于1979年对我国青少年的职业理想进行了调查,开创了我国职业价值观研究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陆续出现了对职业价值观的大量研究。进入21世纪之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数量快速增加,研究成果也迅速增长。
但由于对职业价值观的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多数研究者仅立足于某个侧面,后继研究者很难通过不同侧面的研究对职业价值观获得整体性的发展概貌。基于此,本研究搜集并整理出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从不同维度进行内容分析,以期对职业价值观近年的研究内容和成果获得一个综合性认识,为后继研究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思路
纵观2000年至2014年这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几乎以几何倍数在增长,但关于职业价值观出现问题的根源以及有效的培育方法却始终呼之不出。作为一名研究者,只有站在前人研究的肩膀上才能把问题看得更清楚,找得更准确。本研究选择《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研究资源,是因为该库是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截至2014年11月,收录国内学术期刊8017种。该库数据量大,更新速度快且有权威性,足以涵盖本领域近期的大部分研究成果。我们对该数据库里的相关研究文献以篇为单位进行内容分析,希望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有一个全局性、系统性的认识,以方便后继研究者有的放矢,提高研究效率。
1.确定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2000年至今所有进入该库的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成果。职业价值观有时又称为工作价值观,我国研究者对此概念并没有做具体区分,常常通用互换。所以我们在数据库里下载了篇名中含有“工作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的所有文章,发表时间限定在2000年到2014年11月期间,共搜到772篇。由于部分文章无法打开、主题不符合研究内容,或者属于通俗科普类等等,最后被纳入分析的有效文章数为689篇。其中以“工作价值观”为篇名的124篇,以“职业价值观”为篇名的567篇。
2.确定内容分析的角度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以“篇”为分析单位,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研究者特点。研究者特点包括研究者专业特点及所在机构类型。根据“职业价值观”这一主题的特点,研究者最常见的专业类型通常有心理学、思想政治、行政管理、人力资源、教育学等5大类,但在试编码阶段,还出现了少数医学护理、公安等类型。由于这些类型研究者人数较少,统一编码为其他类。而研究者所在机构的编码类型包括高校、研究所、政府机构、医院、企业、媒体这6大类型,有个别文献并未标注作者单位,故也编码为其他。
(2)研究方法。本研究将研究方法区分为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两大类型。根据该领域的研究特点,又将实证研究细分为问卷法、访谈法、文本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通过试编码,我们发现几乎不存在单独的访谈法,多数情况下是访谈法和问卷法综合使用,所以将单独的访谈法改为访谈法与问卷法综合使用的方法。
(3)研究层次。依据实证研究的层次,通常有探索研究、描述研究和解释研究3种类型。在试编码阶段,我们发现“职业价值观”领域几乎没有探索研究,而描述研究相对较多。在正式编码时,我们把描述研究和解释研究又分别进行了细分,描述研究分为简单描述和相关分析两类。解释研究分为成因解释和作用解释,那些研究“职业价值观”的概念结构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编码为成果解释。而那些把“职业价值观”作为自变量,分析对其他概念的解释力的研究,编码为作用解释。对于思辨研究也采用类似的编码方法,区分为理论探索、综述分析、现状描述,及解决对策等4种类型。
(4)研究对象。研究对象通常能够反映研究者所关注的群体类型,通过试编码,我们发现“职业价值观”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类型:学生、企业员工、教师、医生、农民工、公务员、服务员、图书管理员以及传媒从业者等,还有些研究并没明确指出研究对象类型,编码为无。
(5)概念维度。对于“职业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维度结构,不同研究者所理解的维度结构各不相同。通过实证研究者所采纳的量表,可以间接了解研究者所认可的维度结构。所以本研究对实证研究中所使用的量表进行编码,期望对“职业价值观”的维度结构有系统了解。研究者普遍采用的量表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中国台湾地区吴铁雄等人于1996年编制的量表、Super工作价值观问卷(WVI)的中国版本、凌文辁等人于1999年自制的职业兴趣量表、金盛华等人于2005年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量表、Manhardt于1972年编制的工作价值观调查表、胥兴春于2007年编制的教师工作价值观问卷、Ros,Schwartz与Surkiss于1999年编制的工作价值观量表。除此之外,相当一部分研究者并没有借鉴现有的问卷,而是采用自编问卷。
(6)研究受资助情况。对研究接受资助情况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社会对该问题研究紧迫性的认识,也可以间接揭示政府对这一领域的重视程度。研究中把资助级别区分为4级,即无资助、校级资助、省市级资助和国家级资助4类。
3.实施研究
首先,确定编码内容,主要包括研究者专业特点、研究者所在机构、研究方法、研究层次、研究对象、概念维度、研究受资助情况以及成果发表年份等8个方面。其次,由研究者组织两名硕士研究生进行编码培训,从689篇文献中随机选择100篇,由2名学生独立编码,对有异议的编码内容进行讨论,最终使得编码一致性达到97%。
二、研究结果
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
1.研究成果的年度变化趋势
我们分析了从2000年至2014年11月份发表的所有关于“职业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的研究成果,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从2000年至2006年左右,研究成果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从2007年开始,研究成果数量迅速增加,除了2011年稍有下降之外,其余均以直线速度上升。虽然由于时间关系,2014年只分析到了11月份,但仍然明显超过了2013年的数量。
从研究成果所获资助类型来看,64.87%的研究成果完全未获得任何资助,获得国家级资助的占6.68%,获得省部级资助的占21.48%,校级资助的占6.97%。
图1 2000年至2014年职业价值观研究成果数量变化趋势(纵坐标单位:篇;横坐标单位:年。)
2.研究者及机构特点
从表1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类研究者对该问题研究相对较多,其次是人力资源、教育学和行政管理类研究者。不同专业的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各不相同。相比较而言,心理学专业中有63.27%的研究者采用实证研究,倾向于探讨职业价值观的概念结构、测量方法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而人力资源、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和行政管理等4个专业的研究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比例分别为42.04%、32.63%、46.15%和43.75%。4个专业在研究内容上也各有特色。
表1 研究者专业领域分布
对研究者所在机构的分析结果发现,有95.93%的研究都是在学校背景下开展的,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仅占1.45%,另外还有医院、企业、媒体等机构的少数研究成果。通过对政府、医院、企业和媒体研究数量的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如果将2000年至2014年11月划分为3个时间段,可以看出,2011年至2014年11月的研究数量明显多于2000年至2005年这个时间段。
图2 不同研究机构研究成果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单位:篇)
研究者所在机构以高校为主,高校学生和高校教师便成为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也有少部分成果以中小学生及其教师为研究对象,编码时统一归为相应的学生或教师。通过分析发现,共有67.63%的研究以学生为对象,8.42%的研究以教师为对象,9.43%的研究以企业员工为对象。除此之外,还有对公务员、医生、农民、服务员、图书管理员、传媒人等为对象的少量研究。
3.研究方法及研究层次
本研究将研究方法区分为思辨和实证两大类。在采集到的689篇文献中,共有381篇是思辨研究,占成果总数的55.30%,其余44.70%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我们对实证研究的具体方法进行了分类,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实证研究方法相对比较单一,以问卷调查为主,共有293篇,另外有11篇成果同时采用访谈法与问卷法,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分别仅有2篇。
图3 实证研究方法分布情况
对采用思辨与实证两种研究方法的成果进一步作研究层次的分析。将实证研究分为描述研究、相关分析、成因解释和作用解释4类;将思辨研究分为理论探索、综述分析、现状描述以及对策4类。首先对实证研究的4个层次进行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59.42%的研究属于描述分析,相关分析、解释成因、解释作用分别占实证研究总数的19.16%、12.98%和8.44%。其次,对思辨研究的4个层次作分析,也呈现出类似的情况,现状描述类研究占思辨研究总数的51.44%,其次是占37.01%的解决对策的研究、9.19%的综述研究以及仅占2.36%的理论探索。
图4 实证研究中的具体类型
另外,编码过程中,我们对实证研究中相关关系和因果解释中所涉及的所有变量进行了记录。所涉及的变量可以归为以下6类:工作绩效、自我效能感、职业倾向、心理健康、成长背景、人际关系。6大类归纳时分别包括了以下内容:工作绩效包括工作及学习成绩,自我效能感包括行为自主性、积极度等,职业倾向包括职业成熟度、职业选择、认同等,心理健康包括工作或生活满意度、自我认同、主观幸福感、自我教育等,成长背景包括家庭教育方式、个人特殊经历等,人际关系包括关系促进、疏离感等。
在探讨职业价值观的相关因素时,研究者所涉及的变量由多到少依次是:职业倾向、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工作绩效、成长背景,即诸多研究成果发现职业价值观与这5类因素存在某种程度的相关关系。在探讨职业价值观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时,多数研究者从自我效能感和成长背景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即认为自我效能感和成长背景可能是影响个体职业价值观的两个主要因素。在探讨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作用时,研究者涉及的变量包括自我效能感、职业倾向、人际关系,即个体的职业价值观对自我效能感、职业倾向和人际关系等3方面会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4.量表使用情况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研究成果中有44.70%属于实证研究。通过对这些研究所使用的测量工具进行单独编码,结果如图5所示。大部分研究者采用自编工具,占到实证研究总数的51.46%,而其他48.54%的研究者均使用被广泛认可的工具,主要涉及以下7类:中国台湾地区吴铁雄等人于1996年编制的量表、Super工作价值观问卷(WVI)的中国版本、凌文辁等人于1999年自制的职业兴趣量表、金盛华等人于2005年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量表、Manhardt于1972年编制的工作价值观调查表、胥兴春于2007年编制的教师工作价值观问卷、Ros,Schwartz与Surkiss于1999编制的工作价值观量表。其中前4种工具使用人数相对较多,而后3种使用的人数较少。
图5 职业价值观量表使用情况分析(纵坐标单位:篇)
三、研究结论
1.研究成果数量逐步上升,2010年之后增长显著
21世纪的前5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成果数量相对比较稳定。从2006年开始,研究成果数量直线上升,尤其是近5年增加的数量已远远超出21世纪前10年的总和。很显然,职业价值观问题近年来已经引起了各领域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这与当前社会发展环境有密切的关系,面对被曝光的师德问题、医德问题、贪腐等现象,人们不得不思考有多少青年人“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不得不思考有多少教师始终记得“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这必然引发研究者去思考职业价值观问题,包括职业价值观是什么,职业价值观的现状、作用、意义,以及如何干预等问题。
我们在分析中发现,绝大部分研究者是在没有任何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开展研究的,资金的限制、时间的不足必然影响研究问题的深度,导致简单的现象描述性研究过多,甚至超出研究成果数量的一半之多。而深入的概念维度结构分析、理论探讨、干预对策研究却显得极为不足。从这个角度看,未来的研究者应当主动平衡研究结构,着力于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
2.研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高校是研究的主阵地
有别于多数研究主题,职业价值观问题存在于任何管理人、教育人的领域,只要有社会性人的存在,就必然有对职业价值观的思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的研究者,甚至是行政管理者均加入并成为职业价值观研究的主力军。从前面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学家更多采用实证研究,更倾向于关注职业价值观的维度结构及理论内涵;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关注职业价值观与工作或学习绩效之间的相关或影响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多采用思辨的方法,以期从哲学的深度上明确职业价值观的意义;教育学者关注受教育者职业价值观的养成方法。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侧重点各不相同,所以对不同研究者研究视角的整合将成为未来研究的大势趋,这也是职业价值观研究突破瓶颈走向深入的必由之路。
高校是职业价值观研究的主阵地,这是职业价值观当前研究现状的另一特点。前文数据显示,95.93%的研究者来自于高校,这与高校浓厚的研究氛围有密切关系。但对高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及特点的研究,很难推广到社会从业者身上。师德、医德、贪腐现象等诸多问题还是需要回到真实的从业者环境中进行研究。可喜的是,近几年来,政府、医院、企业、媒体也开始研究职业价值观问题。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下,在从业者真实环境中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多。
3.描述性研究过多,理论探讨及解释研究欠缺
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中,无论是实证研究还是思辨研究,简单的描述性研究均超过一半之多。思辨研究中,51.44%是现状描述,37.01%是解决对策研究,9.19%是综述研究,2.36%是理论探索。实证研究中,59.42%是描述研究,19.16%是相关分析,12.98%是解释成因研究,8.44%是解释作用的研究。
思辨研究中,占一半之多的描述研究,仅仅是对职业价值观的种种现象进行简单的陈述和呈现,例如“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新生代员工职业价值观现状分析”等等。这部分研究存在很多重复性工作,对研究往纵深层面推进作用有限。而37.01%的解决对策研究,诸如“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高职学生工作价值观教育策略”“青年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及其教育”等等,诸多解决对策也仅仅是特定情境下的经验之谈,缺乏严密的理论根基,很难得到推广应用。理论探索研究相对较少,远无法满足后继研究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理论理解。实证研究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简单描述性的人口学分析研究过多,而概念维度、内涵、理论研究较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未来的研究生态需要有所调整,加大理论研究,相对减少描述研究,基于某种理论的对策研究将更有价值。
4.维度结构研究不足,尚未采用能够达成共识的测量工具
在所有实证研究中,51.46%的研究者采用自编量表,其他研究者则分别采用7种不同类型的量表,使用相对较多的是中国台湾地区吴铁雄等人于1996年编制的量表、Super工作价值观问卷(WVI)的中国版本、凌文辁等人于1999年自制的职业兴趣量表、金盛华等人于2005年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量表等4种类型,而另外3种使用人数相对较少,但是量表之间使用数量差异并不是特别显著。
中国台湾地区吴铁雄等人编制的量表包括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尊严、社会互动、组织安全与经济、安定与免于焦虑、休闲健康与交通等7个维度。Super工作价值观问卷(WVI)的中国版本,包括进取心、生活方式、工作安全、声望和经济价值等5个因子。凌文辁等人将工作价值观模型分为声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和发展因素。金盛华等人将大学生工作价值观划分为目的性和工具性两类[2]。Manhardt编制的工作价值观调查表由Meyer修订,包括舒适与安全、能力与成长、地位与独立等3个维度[3]。胥兴春编制的教师工作价值观问卷,由物质报酬、声望地位、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组织管理、利他奉献和安全稳定等7个维度构成[4]。Ros,Schwartz与Surkiss的工作价值观量表包括外隐形工作价值观、社会型工作价值观、内隐形工作价值观和声望型工作价值观等4个维度。不同研究者对职业价值观的划分维度各不相同,应用型研究者对测评工具的选择也多以方便为原则,所以迫在眉睫的理论研究有助于解决该问题。
[1]凌文辁,方俐诺,白利刚.我国青年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7):342.
[2]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5):655.
[3]Meyer,J.P.,Irving,P.G.,Allen,N.J.Examination of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Work Values and Early Work Experiences 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8(1):31.
[4]胥兴春.教师工作价值观及其影响效应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62.
(责任编辑余筱瑶)
G41
A
1008-6382(2016)01-0027-08
10.3969/j.issn.1008-6382.2016.01.005
2015-11-03
中国传媒大学2013—2014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取向研究”(XSZYJH2013016)。
阴军莉(1976—),女,陕西澄城人,中国传媒大学讲师,传播学博士,主要从事道德心理研究;赵磊,中国
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曹杰,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