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社制度下的农户行为研究*
2016-10-14刘自敏
杨 丹 刘自敏
农村合作社制度下的农户行为研究*
杨 丹1刘自敏2
(1.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重庆 400716)(2. 西南大学农村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重庆 400716)
合作社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合作社制度下农户的不同行为会导致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不同关系,也会对农户福利产生影响。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农户决策产生不同农社关系,并导致农户福利变化的理论框架;然后利用中国15省微观调查数据建立双重选择模型(Double Selection Model,DSM),在处理农户成员资格和惠顾决策偏误的基础上,分析两种决策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成员资格和惠顾决策导致了四种农社关系,价格溢价以及农户的专用性投资是影响农户成员资格和惠顾决策的重要因素;而农户的两类决策都对农户的农业收入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利于明晰农社关系、规范合作社社员行为,并对政府制定合作社发展和农户增收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合作社 惠顾承诺 侧销 资产专用性 双重选择模型
一、引 言
世界各国合作社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合作社是社员农户所有,并为社员农户利益服务的一种组织,是帮助单个小农户进入市场的有效制度安排。中国农民合作社的一个重要功能定位是联合或带动收入与地位较低的小农户脱贫致富。1990年以后,特别是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中国农民合作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在增强小农户的市场进入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城乡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15年12月底,全国农民合作社数量达153.1万家,比2014年底增长18.8%;入社农户10090万户,覆盖全国42%的农户,比2014年底提高6.5%。“十二五”期间,合作社数量增长3倍,农户入社率提高31%。
合作社作为一种以追求集体利益为目标的组织,需要通过社员联合行动提高集体议价能力。而在合作社制度下农户的不同行为导致了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不同关系(简称农社关系)。根据合作社理论和原则,加入合作社成为社员的小农户,不仅有享受合作社提供的优质服务的权利,也需要向合作社履行惠顾义务,即“社员承诺”(Fulton,1999)。但国内外合作社发展实践却显示,农户往往会产生“侧销”(Side-selling)行为,①即加入合作社的社员并不会全部与合作社交易,而一些未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却开始与合作社交易(Mujawamariya et al.,2013)。因此,一些合作社也开始采用单独核算的方式来核算社员或非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的交易。总之,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是否履行社员业务承诺、而未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是否惠顾合作社等现象都表明了农户与合作社之间存在不同关系,而这些关系本质上都取决于农户的两个决策:是否加入合作社的社员资格决策和是否与合作社交易的惠顾决策。
现有文献分别对农户的社员资格决策和惠顾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的社员资格决策受到价格(Mensah et al.,2012)、净的经济收益(Fulton 和Giannakas,2001)、分工和专业化程度(Yang和Liu, 2012;杨丹,2012)等因素的影响。而农户是否与合作社交易的惠顾决策主要受到交易成本的影响(Mujawamariya et al.,2013)。此外,一些文献还从“社员承诺”及社员“搭便车”两个角度②研究了合作社内部成员农户惠顾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社员农户的惠顾决策主要受价格、预期的惠顾返还(Fulton 和 Giannakas,2001)、社员异质性、合作社产权状况、治理结构(Fulton,1999)、社员退出成本、社会网络(Bijman和Verhees,2011)、沟通和信任(Borgen,2001;Hansen et al., 2002)、社员农户的生产规模、受教育程度、家庭非农收入情况(Wollni 和 Fischer,2015)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合作社社员不与合作社交易的“侧销”行为主要是由于合作社缺乏排除机制(Mujawamariya et al.,2013),农户为了避免支付所获的补贴(Bellemare,2010)等原因导致的。但很少有文献把农户的这两个决策行为结合起来研究,并分析两个决策行为所导致的不同结果对农户福利的影响。但同时现有文献却明确指出需要把这两个决策行为结合起来研究(Cook,1995;Sykuta和Cook,2001)。Pascucci et al.(2012)也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农户的社员资格和惠顾的决策是紧密联系的,而且同时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因此,现有文献可能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仅从合作社的角度研究农户的决策行为及其对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并未从农户的角度研究其决策行为对农户福利的影响;二是重点关注合作社社员是否惠顾合作社,而忽略了非合作社社员是否惠顾合作社的影响因素,也并未把它们放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进行分析。因此,从农户的角度出发,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分析农户的社员资格和惠顾决策产生的不同农社关系,以及不同决策对农户福利的影响,对于我国合作社发展和农户增收的研究,都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本文将基于现有研究,通过构建农户决策产生不同农社关系,并导致农户福利变化的理论框架,并实证分析农户的社员资格和惠顾决策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决策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后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框架,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设计,包括数据来源、变量定义以及实证模型设定;第四部分是实证结果分析,包括户的社员资格和惠顾决策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决策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最后是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框架
由于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的社员资格决策、是否与合作社交易的惠顾决策并不是一致的,因此这两个同时进行的决策通常会产生四种农社关系模式:非社员关系(No Membership),意味着农户不加入合作社,也不与合作社交易,即与合作社没有任何关系,本文定义为模式1;影子社员关系(Shadow Membership),意味着农户不加入合作社,但与合作社交易,即非合作社社员“侧销”模式,本文定义为模式2;松散社员关系(Soft Membership),意味着农户加入合作社,但不与合作社交易,即合作社社员不履行业务承诺的“侧销”模式,本文定义为模式3;紧密社员关系(Strong Membership),意味着农户加入合作社,并与合作社交易,即合作社社员履行业务承诺的模式,本文定义为模式4。
借鉴Mussa和Rosen(1978)及Fulton 和 Giannakas(2001),一般化地,农户如果不选择与合作社交易,就会与公司交易;农户如果不加入合作社,就会加入公司。为了分析方便,后文在理论模型中简化为农户在合作社和公司之间进行惠顾决策或成员资格决策选择。
接下来,我们基于农户个人效用最大化目标决策原则来分析四种农社关系模式下的农户效用变化,并由此推导出农户不同决策行为产生的条件。
设定农户的效用即农户生产一单位农产品的净收益,该效用函数可以基于农户所生产的农产品的特性假设来设立。一般地,农产品特性带来的效用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的物理特性带来的效用,二是农产品交易模式特性带来的效用。具体函数设定如下式:
表1 不同农社关系模式下的农户效用
因此,我们可以基于农户的效用函数进一步分析农户的惠顾决策和社员资格决策产生的条件。实际上,农户选择是否加入合作社,与是否与合作社交易的联合决策取决于不同农社关系模式间的效用差异,以模式4与模式1的比较分析为例,效用差异取决于三部分:交易价格差异,社员资格决策效用提升差异,以及惠顾决策效用提升差异,如下式: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农社关系模式的决策条件,如下表所示:
表2 不同农社关系模式的决策条件
注:每种农社关系的决策条件是该种关系的农户效用分别和其他三种关系的农户效用对比计算出来的,如紧密社员的决策条件是紧密社员的效用同时大于松散社员、影子社员和非社员的效用。
由上表可知,农户的社员资格决策和惠顾决策不仅取决于农户与合作社或公司交易的交易价格与之间的差异,还取决于农户加入合作社或其他组织(如公司)获取的效用提升因子差异,以及农户与合作社交易或与公司交易获取的效用提升因子差异。而这两种效用提升因子差异实际上是由农户的资产专用性导致的农产品交易模式特性所决定的。Ménard(2004)与Williamson(2005)指出,交易中使用哪一种交易治理模式受到专用性投资、交易的不确定性及交易频率的影响,而使用合作社作为交易治理模式是由于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和交易频率降低导致的。因此,农户的专用性投资不同会导致农户选择的交易治理模式差异,而此差异会影响农户的农产品交易治理模式差异带来的效用提升因子变化,从而影响农社关系模式的决策,而不同交易治理模式和农社关系模式会导致农户的收益差异。接下来我们进一步通过实证方法检验农户决策的影响因素,以及由于农户决策所导致的不同农社关系对农户福利的影响。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数据和变量
本文的数据资料主要来自于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于2013年调查的微观数据。该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首先在东部、中部、西部各抽取4-6个省,然后在每个省抽取1-3个县,再在每个县抽取3-4个合作社,并在该合作社所在村镇抽取5-10个农户,包括已经加入该合作社的农户和未加入该合作社的农户。该调查的被访对象是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和农户,该调查的样本区域包括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共计15个省(直辖市)的33个地区。本调查采用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时间为2013年6月至9月。为了确保调查质量,课题组于2013年6月在重庆地区进行了3次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最终调查问卷,最终的正式调查从2013年7月开始。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由经过严格培训的调查员亲自询问并填写问卷,对调查对象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并由课题负责人逐一核实甚至重访,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最终,本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478份,包括396份有效农户问卷以及82份有效农民合作社问卷。每个区域的被调查合作社和农户数量见下表。①
表3 样本分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有关于合作社研究文献中的微观调查数据大多仅关注合作社内部社员的调研,而本文所采用的调查样本更全面涵盖了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未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与合作社交易的农户、不与合作社交易的农户,并对所有被访农户所对应的合作社进行了深入调研,这为本文的实证研究中分析由于农户的两种决策产生的四种农社关系等内容提供了可行性(Pascucci et al.,2012)。该样本后文的实证分析中所用到的变量定义如下表所示:
表4 变量定义表
续表4
变量类型变量名含义和赋值 农户合作特征合作传统4=农户之间的合作程度很高,经常互帮互助,3=较高,有时互帮互助,2=较低,偶尔互帮互助,1=很低,基本不合作,各干各的 了解合作社法4=非常了解;3=比较了解;2=不太了解;1=完全不了解 合作意愿5=非常愿意加入合作社,4=比较愿意,3=无所谓,2=不太愿意,1=非常不愿意 农户农业投入物质资料投入农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雇工、租用农机等费用(单位:元)的自然对数 劳动力投入农户家庭劳动数量(单位:人) 农地投入农户经营农地面积(单位:亩)的自然对数 农机投入农户拥有的农业机械设备现值(单位:元)的自然对数 合作社能力合作社规模合作社现有社员数量(单位:百人) 示范社级别0=非示范社,1=县级,2=市级,3=省级示范社,4=国家级示范社 社长教育程度合作社长受过大学/大专及以上教育=1,否=0 合作社治理参与决策合作社决策主要由社员大会决定=1,主要由大股东、理事会等少数人决定=0 利益分配方式1=有二次返利,0=没有二次返利 社员退出能力1=可以自由退社;0=不能自由退社 农户特征年龄单位:周岁 性别1=男,0=女 经济状况自评5=很富裕,4=比较富裕,3=一般,2=比较贫穷,1=很贫穷 前期农业收入农户2011年的种养殖业收入(单位:元)的自然对数 贷款额农户2012年贷款额(单位:元)的自然对数
注:本调查中根据Brookshire et al.(1982)的方法对意愿类变量进行了相应处理,避免了其主观性可能带来的偏差。
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在被调查的396个农户中,有60.6%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并和合作社进行交易,即紧密社员;8.2%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但不和合作社进行交易,即松散社员;12.3%的农户没有加入合作社但和合作社进行交易,即影子社员;22.2%的农户没有加入合作社并也不和合作社进行交易,即非社员。
(二)实证模型设定
由于农户的两个决策(成员资格决策和惠顾决策)是异质性农户选择的结果,若不考虑农户决策选择时所具有的不同信息,将会造成选择偏差并得到不一致的估计结果(Heckman和Vytlacil,2007)。因此在分析农户决策对农户农业收入影响时需要消除样本选择偏误,而农户的两个决策不是独立进行的,需要同时进行估计,因此一阶段为BiProbit模型(Bivariate Probit Model)的双重选择模型(Double Selection Model,DSM)是最合适的。双重选择模型(DSM)是同时考虑两个选择的内生偏误的两步估计模型(Tunali,1986)。第一步使用BiProbit模型研究农户的双重选择行为,并计算逆米尔斯比率(Inverse Mills Ratio);第二步用OLS估计方法研究加入选择性修正项(即逆米尔斯比率)时结果变量和一系列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的设定方法如下:
表5 两个决策的四种结果
注:此表中两种决策产生的四种结果与四种农社关系模式是一一对应的。
因此,可以得到农户的两个选择决策对应的四个子样本相应的概率、、和:
最大化该似然函数即可得到参数估计值,并得到BiProbit模型的逆米尔斯比率和,并由此得到农户的收入方程为:
四、实证结果分析
基于前文理论分析框架中的决策条件,以及实证研究设计中的实证模型设定,利用样本数据建立双重选择模型(DSM),在同时处理农户的两个决策的样本选择偏误的基础上,分析农户的两个决策对其农业收入的影响,得到实证分析结果如下:
表6 农户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DSM一阶段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
从上表的双重选择模型(DSM)一阶段回归结果可以得出各因素对农户决策的影响:
(1)价格溢价对农户决策的影响。合作社提供价格溢价能够显著促使农户选择惠顾合作社,这意味着合作社给农户提供购销价格优惠能够显著促进农户选择与合作社交易。(2)农户专用性投资对农户决策的影响。资产专用性是影响农户与合作社交易的重要原因(Hendrikse 和 Bijman,2002),农户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商品化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社员资格决策和惠顾决策,和现有越专业化的农户越倾向于承诺惠顾合作社的研究结论一致(Fulton 和 Adamowicz,1993)。农地面积对社员资格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农户的农地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农户越倾向于加入合作社。农户拥有专门的农业机械设备显著负向影响惠顾决策,可能是因为农户有更强的生产能力能够有更多选择,从而减少了对合作社的依赖。Cook(1995)认为农户加入合作社是为了形成对投资者所有企业的对抗的力量,因此农户没有销路时会成为紧密社员。户主受教育水平,外出就业人数显著负向影响惠顾决策,表明农户拥有的关系网络越广,对合作社的依赖越弱,现有文献也提供了一定的证据,如Wollni 和 Fischer(2014)研究发现社员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越久,其对合作社的惠顾承诺水平就越低。农户所在地为山区对农户的社员资格决策和惠顾决策都有显著正向影响。因为山区市场规模有限,容易形成自然垄断,从而增加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专用性(Williamson,1989)。用村合作社数量度量的村合作社竞争状况显著负向影响农户的社员资格决策,对惠顾决策影响不显著,因为此时农户不需要加入合作社就能够获得合作社“竞争标尺”的好处(Hoffman 和 Royer,1997),意味着农户可以从惠顾合作社中获得更多收益,而不需要支付加入合作社需要支付的成本。因为合作社之间的竞争能够让合作社采用更灵活的社员政策,从而使用准市场形式的合约方式(Ménard,2007)。(3)农户合作特征对农户决策的影响。农户的合作意愿对农户的社员资格决策和惠顾决策都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农户越愿意合作越倾向于成为紧密社员;农户对合作社法的了解程度对农户的惠顾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农户的社员资格决策影响不显著,表明农户对合作社法越了解,越倾向于成为紧密社员;而农户的合作传统对农户决策的影响并不显著。
表7 农户决策行为对农业收入的影响(DSM二阶段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
从上表的双重选择模型(DSM)二阶段回归结果可以得出农户决策和其他控制变量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
(1)农户决策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农户的社员资格决策和惠顾决策都对农户农业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农户加入合作社和与合作社交易都有助于提高农户的农业收入。(2)农户的各项农业投入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农户的物质资料投入能够提升农户的当期农业收入,而劳动力投入、农地投入、农机投入对农户的当期农业收入虽然没有显著影响,但系数为正。(3)合作社能力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合作社规模和合作社社长受教育程度能够显著提升农户的农业收入,而合作社的示范社级别对农户的农业收入影响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合作社经营实力越强、规模越大、合作社企业家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农户提高农业收入。(4)合作社治理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 合作社二次返利的利益分配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农户的农业收入,而民主决策和社员退出能力对农户的农业收入影响并不显著。这与现有文献结论一致,研究表明合作社治理机制能够显著影响合作社绩效(徐旭初、吴彬,2010),从而提高农户的农业收入。(5)农户特征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男性户主的农业收入显著更高,农户前期种养殖业收入能够显著提高农户的当期农业收入,表明农户的经营能力和从业经验能够促进农户农业收入的提升。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农户决策产生不同农社关系,并导致农户福利变化的理论框架;然后利用中国15省微观调查数据建立双重选择模型(DSM),在处理农户成员资格和惠顾决策偏误的基础上,分析两种决策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
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主要包括:
首先,农户的成员资格决策和惠顾决策不一致导致了不同的农社关系,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规范合作社制度,引导农户进行决策,促进紧密的农社关系形成。农户的成员资格决策为不加入合作社,而惠顾决策为不与合作社交易,会导致农户与合作社没有任何关系,即非社员关系;农户的成员资格决策为不加入合作社,而惠顾决策为与合作社交易,即非合作社社员产生“侧销”行为,农户与合作社之间形成影子社员关系;农户的成员资格决策为加入合作社,而惠顾决策为不与合作社交易,即合作社社员不履行业务承诺的“侧销”行为,农户与合作社之间形成松散社员关系;农户的成员资格决策为加入合作社,而惠顾决策为与合作社交易,即合作社社员履行业务承诺行为,农户与合作社之间形成紧密成员关系。农户的这些决策往往是由于农户的理性选择和合作社的制度规则等原因导致的。双重选择模型的一阶段BiProbit模型中,各因素对农户的两个决策影响并不一致也进一步佐证了该结论。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规范合作社制度,如对合作社成员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并对合作社成员实施一定的奖惩措施等;同时应该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户进行成员资格和惠顾决策,如加大合作社宣传力度、提升合作社营销能力等,促使农社关系从非社员关系向紧密社员关系发展,从而促进合作社发展壮大。
其次,农户的成员资格决策和惠顾决策除了受价格溢价、农户的合作特征等因素影响外,主要取决于农户的专用性投资,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采取提高农户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措施促使农户提高专用性投资。双重选择模型一阶段实证分析表明,农户的资产专用性、区位专用性和关系专用性等专用性投资是影响农户决策的重要因素。当农户的专业化水平较高时,农户选择加入合作社并与合作社交易能够节约交易成本,并避免被其他收购商“敲竹杠”的风险;农户的关系网络能减少其对合作社的依赖,而关系网络更专业化于合作社时会更倾向于成为紧密社员;地区专用性由于区域隔离造成的自然垄断导致农户对合作社的依赖更强。因此,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通过对农户的职业技术培训以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提高农户的人力资本投资;实施完善的农业机械购置优惠和补贴政策以及促进农业机械服务的社会化供给,提高农户的农业机械投资。
再次,农户的成员资格决策和惠顾决策对农户农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采取措施鼓励农户加入合作社,同时促进农户与合作社交易。双重选择模型二阶段实证分析表明,农户的社员资格决策和惠顾决策都对农户农业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农户加入合作社和与合作社交易都有助于提高农户的农业收入。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采取措施鼓励农户加入并惠顾合作社。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完善合作社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合作社运营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增进农户对合作社的了解,使农户进一步意识到加入合作社的好处;另一方面应该提升合作社实力,增强合作社在农产品销售方面的功能,使农户能够通过和合作社交易获得更多农产品销售收益,分享更多农产品销售环节带来的利润;同时还应该对合作社的制度进行规范,尽可能减少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减少非合作社社员“侧销”,尤其是合作社社员不履行惠顾承诺的“侧销”行为的发生,提高合作社成员农户的履约率。
最后,农户的农业收入除了受到农户的成员资格决策和惠顾决策影响以外,还受到农户的各项农业投入、农户个体特征、合作社的经营能力和治理结构等因素影响。双重选择模型二阶段实证分析表明,农户的物质资料投入能够显著提升农户的当期农业收入;合作社规模和合作社社长受教育程度能够显著提升农户的农业收入;合作社二次返利的利益分配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农户的农业收入;男性户主的农业收入显著更高,农户前期种养殖业收入能够显著提高农户的当期农业收入,表明农户的经营能力和从业经验能够促进农户农业收入的提升。因此,政策制定者一方面应该采取措施提升农户的农业投入能力,如开展各种针对农户的培训,提高农户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能;进一步推进农村抵押贷款融资的改革,拓宽农户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合作社发展,如对合作社进行规范性考核和绩效评估,采取合理的奖励和惩罚制度,促进合作社治理结构完善和经营能力的提升,促使合作社在促进农户增收上发挥更大作用。
1. 杨丹:《农业分工和专业化能否引致农户的合作行为——基于西部5省20县农户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8期。
2. Bijman, Jos, and F. J. H. M. Verhees. "Member or Customer? Farmer Commitment to Supply Cooperatives." [J]. 2011.
3. Bellemare M 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and Imperfect Supervision in Contract Farming: Evidence from Madagascar" [J],, 2010, 41(6): 507-517.
4. Brookshire, David S., et al. "Valuing Public Goods: A Comparison of Survey and Hedonic Approaches." [J] ,72.1 (1982): 165-177.
5. Cook M L. "The Future of US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 [J],, 1995: 1153-1159.
6. Fulton, M.: " Cooperatives and Member Commitment" [J],, 1999,48(4): 418-437.
7. Fulton M, Giannakas K.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a Mixed Oligopoly: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nd Investor-owned Firms" [J],, 2001, 83(5): 1258-1265.
8. Hansen, Mark H., J. L. Morrow, and Juan C. Batista. "The Impact of Trust on Cooperative Membership Retention,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J]5.1 (2002): 41-59.
9. Hendrikse, George, and Jos Bijman. "Ownership Structure in Agrifood Chains: the Marketing Cooperative." [J],84.1 (2002): 104-119.
10. Ma W, Abdulai A. " Does Cooperative Membership Improve Household Welfare? Evidence from Apple Farmers in China" [J]., 2016, 58: 94-102.
11. Maddala, G S, "Limited-Dependent and Qualitative Variables in Econometrics" [J]..1983, 95: 493.
12. Ménard, C.. "The Economics of Hybrid Organizations" [J]., 2004,160(3): 345 –376.
13. Mujawamariya, Gaudiose, Marijke D’Haese, and Stijn Speelman. "Exploring Double Side-selling in Cooperatives, Case Study of Four Coffee Cooperatives in Rwanda."39 (2013): 72-83.
14. Mussa, Michael, and Sherwin Rosen. "Monopoly and Product Quality." [J]18.2 (1978): 301-317.
15. Pascucci, S., Gardebroek, C. and Dries, L.. "Some Like to Join, Others to Deliver: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Farmers’ Relationships with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J],,2012, 39(1): 51–74.
16. Soboh, Rafat, Alfons Oude Lansink, and Gert Van Dijk. "Efficiency of Cooperatives and Investor Owned Firms Revisited." [J]63.1 (2012): 142-157.
17. Sykuta, M.E. and Cook, M.L.. "A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pproach to Contracts and Cooperatives" [J],, 2001, 83 (5): 1273– 1279.
18. Tunali I. "A General Structure for Models of Double-selection and An Application to a Joint Migration/Earnings Process with Remigration" [J],, 1986, 8(Part B): 235-282.
19. Williamson, O. E.. Networks – Organizational Solutions to Future Challenges[A]. In: T. Theurl (ed.), Economics of Interfirm Networks. Tubingen: Mohr Siebeck, 2005.
20. Wollni, Meike, and Elisabeth Fischer. "Member Deliveries in Collective Marketing Relationships: Evidence from Coffee Cooperatives in Costa Rica." [J],42.2 (2015): 287-314.
21. Yang, Dan and Liu, Zimin, "Study on the Chinese Farmer Cooperative Economy Organizations and Agricultural Specialization" [J],2012,58(3): 135-146.
①众多学者把这种合作社社员不和合作社交易,而把农产品销售给合作社以外的其他收购商的现象,以及非合作社社员和合作社交易,把农产品销售给合作社的现象,都称为“侧销”(Side-selling),也称为“外泄”(Leakage),若这两种现象同时发生,则称之为“双侧销”(Double Side-selling)。
①由于本文的理论模型不涉及对参数的具体求解,因此对农户的社员资格决策和惠顾决策带来的效用提升采用这种最简洁的线性表达形式,对于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其他函数形式,通过正则变换后,并不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
①本文所用的样本分布相对比较分散,避免了样本偏重于某些区域带来的选择性偏误,而且本文的样本数量已经达到了同类研究的样本量(Ma 和Abdulai,2016;Hoken,2016;Soboh et al.,2012;Yoo et al.,2013)。
* 西南大学中央高校重大培育项目(SWU160911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6CGL036)、教育部社科规划青年项目(13YJC790101)、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16SKB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