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6-10-14
资讯
P2P业务倒向“银行时刻”
据知情人士透露,银监会《网贷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即去年12月8日“征求意见稿”的最终版)即将发布。由于《办法》明确划定了借款人的借款上限,这使得目前一批开始涉足大额业务的P2P面临大改。同时由于此前银监会曾明确表示将支持银行P2P业务的展开,业界开始猜测这将成为监管部门打压民营类金融机构、支持银行开拓中小微市场的拐点时刻。
《办法》明确,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在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借款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在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500万元。如真的落地,今后企业500万元以上的借贷款只能向银行“开口”。
银监会近日向各家银行下发了《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共五章26条,其中对P2P平台存管业务划定了五大门槛(在工商管理部门完成注册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在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完成备案登记;按照通信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申请获得相应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具备完善的内部业务管理、运营操作、稽核监控和风险控制的相关制度;监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条件),对银行对接P2P业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规提高了行业的门槛,对网贷平台来说使运营成本加大,预计会加速中小平台退出,行业洗牌也随之加速”,某业内人士表示。
◆ 上半年金融监管支出创新高
来自Wind数据,今年上半年金融监管支出达到482亿,创历史同期最高,占同期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54%,而且,今年上半年金融监管支出增速高达204%,仅次于2011年同期。某种程度上,这反映了金融监管的加强,也反映了金融风险的增加。
央行加强对供应金融管理
记者日前获悉,在企业应收账款突破10万亿、动产变现呼声高的背景下,央行正在酝酿出台应收账款融资管理办法,助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真实性资料获取难的问题。但据悉中小企业付款能力的评估仍是难点。
据悉,央行、工信部等部委已经将应收账款融资的制度建设提上日程,有关应收账款融资管理办法制订的前期调研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业内人士指出,管理办法首先是鼓励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大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规模,包括建立统一登记系统,完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服务平台,建立应收账款交易机制等内容有望纳入管理办法。此外,还会对应收账款融资做出进一步规范。
商务部研究院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主任韩家平介绍,应收账款总规模超过10万亿,应该是历史最高点。同比7.6%的增速,也远高于同期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的增速和利润负增速。这表明企业应收账款还在持续上升,资金周转的情况没有缓解。
8月17日,华北省份某财政局决算处人士对媒体表示,当地今年上半年金融监管支出增加,主要源于上半年开展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行动。财政支出是金融监管的重要支持和保障。去年“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为适应金融混业发展的趋势,要对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但目前改革方案尚未出炉。
◆ 新三板再掀自查风暴
监管趋严之下,新三板主办券商再次迎来“自查”任务、 股转系统月底“收作业”。8月17日晚,全国股转系统向各主办券商下发了《关于落实“两个加强、两个遏制”回头看自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主办券商对挂牌公司申报挂牌时虚假记载、带病挂牌、资金占用、股权质押、私募债、持续经营能力、媒体质疑、募集资金使用等问题立即开展重点核查,并在8月31日之前提交自查专项报告。
主办券商的“黑色8月”还未终结。除了要在8月31日之前完成这一自查工作,主办券商还须在同一天之前完成督导企业的半年报披露工作。另据股转系统最新要求,自8月8日起30个转让日内,主办券商还需完成挂牌公司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的专项核查报告。由于监管层要求的工作集中于近期完成,部分主办券商已被迫暂停了推荐挂牌业务。
来自股转系统的人士表示,这是为了加强监管,全面排查风险隐患,落实非上市公众公司“两个加强、两个遏制”(加强内部管控、加强外部监管,遏制违规经营、遏制违法犯罪)回头看自查工作。
◆ INK(银客)集团3亿C轮融资
日前,INK(银客)集团(以下简称INK)宣布获得香港上市公司云游控股集团(00484)3亿元C轮融资。INK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林恩民称,INK未来将定位于生活服务公司,积极布局以“住”为核心的生态圈。从趋势来看,租住将成为消费者的新选择,并会衍生出各种需求。例如,租户一次性缴纳租金有压力,INK可以将出租房屋后的受益权打包成金融产品,通过市场募集资金,为租房者提供消费金融服务。在租户入住之后,也可对接供应商,提供家居、装修和家政等方面的分期消费金融服务。至今,INK目前旗下拥有银客理财、简理财、融时代和INK开放平台等四大核心品牌。
◆ 证监会取消“创新部”背后玄机
近日,随着证监会创新部最后一位局级干部刘洁副主任的调离,有关证监会创新部解散的消息在市场上不胫而走。由于创新部是2014年2月份设立的,如此一来,只有两年半寿命的创新部也就成了证监会“最短命的部门”,原有职能转移。
对于此次的取消,舆论上出现两种声音,一种是以股权众筹行业有可能受到打压或影响为代表的“看衰论”;另一种则认为证监会解散创新部之举,顺应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
创新部曾主要牵头互联网证券与股权众筹管理,而目前互联网私募股权融资的具体管理与整改并未最终落实。
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对媒体表示,取消创新部编制并不意味着监管层对创新业务的打压;而真正原因在于,创新部在实际职能中更多扮演协调、配合角色,其设立有一定的重复建设问题,同时其原有职能的可替代性相对较高。关于股权众筹的监管项职能也被重合度本就较高的证券业协会所承接。
作为支持者,皮海洲认为,由于媒体对创新部的公开报道并不多,外界对创新部缺少必要的了解,所以在这两年半的时间内,创新部具体做了哪些事、效果如何,外界知道的情况并不多,所以也很难对创新部的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作出评价。不过,就中国股市最近若干年的创新业务来说,投资者还是比较熟悉的。纵然不能称为是罄竹难书,但至少可以认为是劣迹斑斑,明显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证监会“轻创新、重监管”的监管思路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