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生职业态度影响因素分析与启示

2016-10-13潘建飞

理论观察 2016年9期
关键词:师范生影响因素

潘建飞

[摘 要]本文从师范生职业态度的内涵分析入手,在厘清职业态度的含义及构成的基础上,通过对师范生职业态度形成的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提炼出对学校教育培养工作的启示,力求培养师范生积极良好的职业态度。

[关键词]师范生;职业态度;影响因素;分析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9 — 0145 — 02

态度是个人对外界对象(包括人、事和物)所持有的一种评价性的、内在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态度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与作用。师范生的职业态度不仅影响着她(他)们在校期间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效果,而且最终会影响她(他)们步入职场后的职业行为。职业态度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逐步确立的。学校教育在对师范生职业态度的培养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积极良好的职业态度应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师范生职业态度界定

职业态度是“态度”的下位概念,参照态度的定义,职业态度就是个人对职业所持有的一种评价性的内在的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由于师范生是准教师,她(他)们尚未真正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所以对其职业态度的界定就应该是师范专业学生对她(他)们即将从事的教师职业所持有的一种评价性的内在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倾向三方面的因素。

职业认知是指师范专业学生对自己将来即将从事的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与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重要性和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对象、过程、环境等)、教师职业的收入水平、压力、辛苦程度、成就感、以及教师专业标准、当优秀教师的难易程度、当前教师职业发展前景、就业前景等的认识与评价。

职业情感是指师范专业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感情倾注和情感体验,主要包括:对教师这一社会群体形象、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工资福利、辛苦程度、人际氛围等的喜欢或满意程度以及喜欢自己成为教师的程度等。

职业行为倾向是指师范专业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行为准备或反应倾向,是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的外显和结果,是判断职业态度积极与否的直接依据,主要包括: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及相关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自己职业发展的规划、为成功从事教师工作各方面的准备(知识、技能、道德、思想)、对教师职业发展动向的关注程度、毕业后的就业意向、对终身从教的信念坚定程度等。

二、师范生职业态度的形成

从师范生走进师范校门那一刻到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师,可以视为其教师职业态度形成的过程。在这一长期又复杂的过程中,许多因素都会对师范生职业态度的形成产生影响。

1.学校因素

师范生最主要的身份是尚未踏出校门进入社会的学生,学校是其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对其知、情、意、行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师范生职业态度形成中,学校教育是最强有力的一股力量。

(1)教师

作为与学生“亲密接触”的教育者,相对于其传递的思想而言,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更能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所流露出来的职业幸福感,在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敬业态度(如切实遵循教学规律,提高学科专业素养,完善课堂教育技能等)、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对学生认真负责)等等,对学生而言就一种无声的榜样引领。如果教师自身都不具备积极良好的职业态度,自己对教师职业都抱有一种怀疑和敷衍的态度,势必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

(2)课程设置与教学

学校对师范生职业态度的培养给予充分的重视,能将师范生在职业态度中必须具备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围绕良好职业态度的培养分项落实到相关课程和课堂教学之中,使职业态度培养顺利地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能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帮助师范生做好职业准备,增强其职业信心和就业竞争力等,都有助于师范生职业态度的培养工作取得更好效果。事实上,师范生越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就业竞争力有自信,职业胜任感越强,越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

(3)教育方法

就师范生职业态度养成而言,启发式、情景式的教育方法能够给师范生带来更深刻的内心体验,更容易激发她(他)们的热情与兴趣。相对于课堂教学,教育实践活动能为师范生提供亲身体验教师角色的机会,有助于她(他)们真正从内心、从价值取向上认同教师职业,使从教由服从变成一种内心的选择,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也有助于她(他)们调整对教师职业的期望,端正从事教师职业的态度,形成职业理想和责任感,习得教育教学技能,内化职业规范,不断深化教师职业行为。

(4)育人环境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能让学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达到“无声胜有声”、“无为”胜“有为”的效果。学校的育人环境既包括精神文化环境也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师范生只有置身于师范氛围浓郁、校风纯正、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中,才会树立起高尚的职业情操、浓烈的职业情怀以及终身投身教育事业、为教育做奉献的职业信念。

2.个体因素

每个师范生都是一个独立而又独特的个体,即使接受着同样的培养教育,其形成的职业态度也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这是因为师范生并非是在被动地接受着教育影响,而是主动地对教育信息进行筛选、吸收和同化,从而建构起自己的职业态度。影响师范生筛选、吸收和同化这一过程的就是她(他)们自身的个性因素,如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换个角度来看,教育者如果想把符合社会进步、事业发展和道德规范的职业要求变成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倾向,就应该考虑如何在其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把专业成长、职业发展与自身的需要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专业与职业兴趣,树立坚定的从教信念,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

3.家庭因素

父母的态度影响着孩子的态度。父母是如何看待教师职业的,对教师职业是否有公正客观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孩子对教师职业的看法。现实当中就有一部分师范生是因为父母的建议选择报考现在的师范专业,但这并不代表父母对教师职业的了解与认识就是正确的,例如,不少父母会认为教师职业工作稳定,压力小,有假期,比较适合女孩子,这是父母的评价,但這些并不一定就是学生自己的职业追求,如果学生自身更喜欢富有挑战性、灵活多变的职业因素,可能就会对教师职业存在偏见而产生消极的职业态度,事实上教师职业同样具有挑战性、灵活多变的职业因素,也并非想象当中的那样稳定和压力小。

另外,如果父母或者家里亲戚有从事教师工作的,他(她)们对教师职业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更具说服力,对其职业态度形成的影响更直接、更有力。

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如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声望等,在师范生职业态度形成中也发挥着不小的影响力。当前我国教师的收入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整体偏低,未能反映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具备的地位待遇,尤其是乡村教师,工作辛苦、压力大,收入无法满足日常消费与支出。与低收入水平相对应,教师的社会声望虽然相比以前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与社会其他职业或阶层相比,还是普遍较低,加之媒体对教育恶性事件(打人、体罚、收礼、有偿家教等)的连续报道导致教师的职业声望更是雪上加霜。高社会期待、低社会声望、低收入水平构成了当前我国教师的尴尬处境,这一情况势必会影响专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心理认同。

三、对学校培养教育工作的启示

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在对师范生职业态度的培养上,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和引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交往对象之一,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和学生交往中的言谈举止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此,教师要以身作则,爱岗敬业,为未来的准教师们树立好榜样,做好表率,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去教育学生,用真挚的情怀和高尚的德行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2.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通过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师范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认识所学专业的重要性,激发其做合格教师的信念,明确今后在校期间学习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巩固正确的动机,克服消极情绪,以迅速适应师范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注重职业指导教育,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对师范生开展职业指导,让师范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类别,相关职业对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以及当前的就业形势,指导她(他)们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有助于引导其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按照一名合格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加强专业学习和职业技能锻炼,热情饱满、充满信心地对待将来所从事的教师职业。

4.组织、指导好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

对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师范生形成良好职业态度的前提。开展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创造多种机会让师范生亲自体验作为一名教师的荣誉感、使命感和价值感,在体验中增强她(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在体验中锻炼教育教学技能,内化职业规范,深化教师职业行为。

5.正向宣传,价值引领。

为克服社会上的消极因素影响,学校要加强正面宣传,使学生了解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和社会价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职业差别,热爱自己即将从事的教师职业,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6.激发内在驱动,发挥主体能动性。

师范生职业态度的形成是一个“服从——同化——内化”的过程,师范生自觉性的调动、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将外部职业要求内化为自身职业态度的关键。需要是人进行各种自觉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在教育中要有意识激发师范生的内在需要,把专业学习、职业准备与师范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联系起来,使她(他)真正对自己的专业和教师职业产生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作为。

7.家校联动,教育同步。

相互冲突的学校与家庭环境对师范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极为不利。学校教育应该向家庭延伸,密切家校联系,多种形式增进家校合作,协调家庭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参 考 文 献〕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广州: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刘宗粤.论社会态度的发生机制架构〔J〕.浙江社会科学,2003,(05).

〔3〕张梅琳,刘美凤.态度的结构及其教学启示〔J〕.教学研究,2009,(06).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师范生影响因素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教育部:公费师范生离校前全部落实任教学校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建立公费师范生转入与退出制度正当其时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