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2016-10-13王守民

试题与研究·高考理综生物 2016年1期
关键词:组织液外液渗透压

王守民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例1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的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①~⑤的名称依次是()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解析】因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所以②是血浆、④是组织液、⑤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所以③是淋巴;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所以①是细胞外液,即图中①~⑤的名称依次是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答案】B

【知识链接】体液

1.概念:人和动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2/3,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1/3,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3.体液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回流成血浆。由淋巴、组织液和血浆组成的细胞外液,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的细胞内液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技巧】淋巴循环是单向的,只存在“组织液→淋巴→血浆”这一方向,不能逆转,这是判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以及细胞内液相互关系的突破口;或者也可注意组织液是联系细胞内液和血浆的关键,而且都是双向渗透的,该点也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但后者在涉及血细胞或淋巴细胞时,容易出现差错。

【特别提醒】1.血浆和血液、血清一样吗?

血液血浆(包括血清和溶解在血清中

的纤维蛋白原等大分子蛋白质)

血细胞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2.细胞内液与细胞液的比较:

细胞内液一般是指存在于动物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液则专指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液体。二者都溶解有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有一定的物质浓度,都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关。

3.人和动物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均不属于体液。

例2右图a、b、d分别表示三种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①②③④分别表示相应通过的具体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肝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b和d

B.图中a为淋巴,b为血浆,d为组织液

C.图中b与d进行水的跨膜运输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D.小肠黏膜(近肠腔一层)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b和d

【解析】依据淋巴只能来源于组织液、流入血浆这一单一方向的流动可知,a是淋巴、b是血浆、d是组织液,B项正确;肝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A项错误;水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C项错误;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D项错误。

【答案】B

【知识链接】内环境

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2.不同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细胞名称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管内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特别提醒】“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内环境”是相对于人体的外界环境提出的,“细胞外液”是相对于动物和人体的细胞内液而言的。

二、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成分和生理反应

例3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抗体B.糖原

C.胰岛素D.氨基酸

【解析】内环境是存在于体内且细胞外的液体。所以需要与细胞内的液体(如细胞质基质等)和体外的液体(如尿液,唾液等)加以区分。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是既可存在于细胞内,也可存在于内环境中的一种蛋白质,A项错误;糖原存在于细胞内,必须分解为单糖后才可进入内环境,而体外的糖原被摄入后也必须被分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吸收进入内环境,即内环境中无糖原,B项正确;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存在于细胞内和内环境中,C项错误;氨基酸主要通过小肠被吸收进入血浆(属于内环境),D项错误。

【答案】B

【知识链接】1.血浆的成分:水(约90%)、无机盐(约1%)、蛋白质(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

2.营养物质:如水、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无机盐、核苷酸等;

3.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等;

4.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

5.各种功能性物质:如血浆蛋白、各种激素、淋巴因子、抗体以及神经递质等。

【方法技巧】1.内环境的成分必须是存在于体内,且在细胞外的物质,而存在于体外以及细胞内的成分,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呼吸酶以及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等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内环境的成分是指存在于其中的各种物质,并非结构,如红细胞不是血浆的成分。

例4下表是人体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部分物质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成分(相对含量)Na+K+Cl-HCO3-蛋白质①142.005.00103.0027.0016.00②147.004.00114.0030.001.00③10.00143.0025.0011.0047.00A.①是血浆,其蛋白质含量减少会导致组织水肿

B.②与③的成分差异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C.③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K+,可判断是细胞内液

D.①②的pH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HCO3-含量较多

【解析】K+在细胞内液中的浓度高于细胞外液,而Na+在细胞内液中的浓度低于细胞外液,细胞内蛋白质含量最高,血浆中也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因此③为细胞内液,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或淋巴),B、C两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当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液体渗入组织液而出现组织水肿,A项正确;细胞外液的pH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与HCO3-的含量有关,但不能理解为其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HCO3-含量较多,D项错误。

【答案】D

【知识链接】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比较

细胞

外液不同点存在部位分布的细胞化学成分相同点血浆毛细血管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织液细胞间隙组织细胞淋巴毛细淋巴管淋巴细胞、吞噬细胞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都属于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三者的基本成分相近例5关于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某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某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解析】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相对较低,A项错误。

【答案】A

【方法技巧】毛细淋巴管有盲端,毛细血管没有盲端,这是区分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方法。

【特别提醒】1.(1)血浆的来源: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③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而来;④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⑤血细胞和血管壁上皮细胞的细胞内液渗出而来。

(2)血浆的去路:①经毛细血管壁渗出成为组织液;②渗入血细胞和血管壁上皮细胞;③经肾小球滤过成为原尿。

2.(1)组织液的来源:①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形成;②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渗出形成。

(2)组织液的去路:①组织液回流进入血浆;②渗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③渗入组织细胞。

3.(1)淋巴的来源: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③某些淋巴细胞和淋巴管壁上皮细胞的细胞内液渗出而来。

(2)淋巴的去路:①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②渗入某些淋巴细胞。

例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解析】抗体由浆细胞产生后,分泌到细胞外,在内环境中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A项正确;CO2存在于血浆中,尿素可以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组织液中,因此CO2、尿素、神经递质等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项正确;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很大,但组织液渗入淋巴的量较少,所以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C项正确;内环境的稳态不仅仅包括血浆成分的稳态,还包括组织液、淋巴的稳态以及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态等,因此血浆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D项错误。

【答案】D

【知识链接】内环境中发生的生理反应

1.调节pH的中和反应;

2.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3.细胞间传递信息的信号分子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反应。

【特别提醒】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位于细胞内,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有些化学反应也可在内环境中进行。

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例7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解析】Na+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K+对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A项正确;血液中有缓冲对物质,因此血浆的pH保持相对稳定,B项错误;胰高血糖素不能促进肌糖原的分解,C项错误;剧烈运动时,血液中CO2含量上升,刺激了呼吸中枢,导致呼吸运动加强,D项错误。

【答案】A

【知识链接】(一)渗透压

1.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影响因素: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的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的渗透压越高,反之亦然;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4.正常值:在37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5.意义: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二)酸碱度(pH)

1.正常值:7.35~7.45;

2.维持:与血浆中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作用:为酶提供适宜的pH。

(三)温度

1.正常值: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2.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1)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而变化;

(2)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有所差异,一般年轻人高于老年人;

(3)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有所差异,一般女性高于男性;

(4)健康人的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昼夜变化范围一般不会超过1 ℃);

3.作用:为酶提供适宜的温度。

【方法技巧】1.渗透压的概念是个难点,较难理解,因此可简单地理解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越大,溶液的渗透压就越高;

2.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因此K+外流是顺浓度梯度的协助扩散,K+内流则是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而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因此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的协助扩散,Na+外流则是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

【特别提醒】1.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而非其他浓度,如质量浓度等;

2.注意质量浓度(单位:g/L)与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之间的换算,质量浓度除以溶质的摩尔质量即为物质的量浓度。

四、内环境的功能

例8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④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离子有关,与蛋白质的含量无关

C.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

D.外界空气中的O2最终进入肝细胞被利用需穿过9层膜

【解析】内环境排出代谢废物主要需要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等的参与,A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B项错误;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C项错误;外界空气中的O2最终进入肝细胞被利用需要穿过11层膜,即首先要通过肺泡细胞(一进一出2层),其次进入毛细血管,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一进一出2层),由红细胞(一进一出2层)携带运送到肝脏附近,再次穿过管壁细胞(一进一出2层),进入肝细胞(1层)中的线粒体(2层),共穿过11层膜,D项错误。

【答案】A

【知识链接】(一)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不断从内环境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不断排出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以及皮肤等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进入内环境,排出少量水、盐;

2.呼吸系统:吸收O2进入内环境,排出内环境中CO2的唯一途径,也排出少量水;

3.循环系统:运输营养物质、O2和代谢废物、CO2以及激素、抗体等;

4.泌尿系统:通过排尿将各种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排出水、盐、尿素等的主要途径;

5.皮肤(器官):通过排汗排出多种代谢废物,同时排出少量水、盐、尿素等。

【方法技巧】1.以循环系统为参照,双向进出——呼吸系统;单向进入——消化系统;单向输出——皮肤;输出后又可存在重吸收箭头——泌尿系统。

2.注意审题,找到物质运输的起点和终点,起点和终点不同,穿膜层数不同。

3.营养物质吸收进入的内环境不同,除少量甘油和脂肪酸等进入毛细淋巴管外,其余物质都进入毛细血管。

【特别提醒】

物质

类别转移途径相关系统穿膜层数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消化(外环境)→吸收(进入内环境)→血液循环→组织液→组织细胞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进出上皮细胞(2)+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进入组织细胞(1)=7层代谢废物(如尿素)组织细胞→组织液(内环境)→血液循环→泌尿系统→体外循环系统、

泌尿系统出组织细胞(1)+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进出肾小管壁细胞(2)=7层O2肺泡→肺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毛细血管→组织液→组织细胞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进出肺泡壁细胞(2)+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进出红细胞(2)+进入组织细胞(1)=9层;若被利用+进入线粒体(2)=11层CO2与O2的转移途径相反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CO2的运输与O2相比,不经过红细胞,所以相应减少2层膜,即9层五、内环境的稳态及其意义

例9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①酸碱度平衡②Na+、K+平衡③血糖平衡④产热与散热的平衡⑤水分和蛋白质的平衡⑥CO2-O2平衡

A.②③⑤⑥B.②④⑥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该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及内环境中各种组成成分及其含量的相对稳定,其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①可维持内环境pH的稳定;④可维持体温稳定;②③⑤⑥都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其平衡状态都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D

【知识链接】1.稳态的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稳态的实例:血糖——80~120 mg/dL;pH——7.35~7.45;体温——37 ℃左右;细胞外液浓度——0.9%;渗透压——37 ℃时约为770 Kpa。

【特别提醒】内环境稳态不仅包括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也包括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相对稳定。

例10下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

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的参与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对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系

D.内环境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样,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酸碱度、温度和渗透压等,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各种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和协调统一来实现的。

【答案】B

【知识链接】稳态的调节机制

1.直接参与的系统和器官: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

2.调节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特别提醒】1.神经系统参与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参与激素调节,免疫系统参与免疫调节。

2.内环境的稳态不是只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下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多种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下共同维持的。

例11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战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使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寒冷时出现寒战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产生热量来维持体温的恒定,A项错误;出现肺水肿症状说明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从而导致组织细胞液含量增多,故说明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B项正确;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抗体,进而清除抗原,C项错误;饮水不足,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以维持渗透压平衡,D项错误。

【答案】B

【知识链接】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血糖含量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2)温度、pH相对稳定——维持酶活性正常发挥,保证细胞代谢正常进行;

(3)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几种失调情况: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细胞代谢紊乱,甚至导致疾病。

(1)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2)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等;

(3)渗透压失调——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4)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3.特点:

(1)内环境稳态不是绝对的稳定而是动态的相对稳定。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特别提醒】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失衡将引起代谢紊乱,但应避免以下两种误区:

(1)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患者、植物人等);

(2)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速率未必下降(如内环境稳态失调可能导致代谢速率上升等)。

2.内环境稳态调节中涉及三种信息分子,其来源及靶细胞或作用部位不同:

调节方式信息分子来源靶细胞或作用部位神经调节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释放突触后膜体液调节激素内分泌细胞相应靶细胞免疫调节抗体浆细胞相应抗原淋巴因子T细胞B细胞等六、组织水肿及其成因

例12由于胎儿要从母体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往往会造成孕妇身体水肿。下列水肿与孕妇身体水肿原理不一样的是()

A.过敏反应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的组织水肿

B.长期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C.有蛋白尿的肾炎患者的组织水肿

D.局部代谢旺盛导致的组织水肿

【解析】A、B、C三项都是由于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而引起的组织水肿,与题中的水肿原理相同;而D项是因组织液中代谢废物的积累导致渗透压上升而引起的组织水肿。

【答案】D

【知识链接】(一)组织水肿

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中从而引起水肿的现象。

(二)组织水肿的原因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血浆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

4.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胞内蛋白含量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5.肾小球肾炎,导致血浆蛋白透出而流失。

【方法技巧】1.组织水肿的根本原因是组织液增多,因而所有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者血浆渗透压降低的因素都可能导致组织液增多。

2.理解组织水肿的原因主要从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组织液的形成途径入手。

七、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例13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回答相关问题: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

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Na2CO3溶液、乳酸、pH试纸。

(二)实验流程:

步骤A组B组①1号

试管2号

试管3号

试管1号

试管2号

试管3号

试管?等量缓

冲溶液等量

血浆?等量缓

冲溶液等量

血浆②滴加等量的Na2CO3溶液?③记录结果记录结果预测

结果??结论??(1)步骤①中向A组和B组的1号试管中加入。

(2)步骤②中向B组3支试管中滴加。

(3)预测结果:

A组:。

B组:。

(4)由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解析】在实验设计题中,除了自变量要进行对照处理外,无关变量必须保持一致且适宜。在实验过程中要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对结果进行的对照分析一定要到位,把现象与结论一起总结出来。

【答案】(1)等量蒸馏水(2)等量的乳酸(3)A组: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上升;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B组: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下降;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4)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为对照组;人工配制的缓冲溶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溶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知识链接】1.实验原理:通过比较蒸馏水、缓冲液、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均不同于蒸馏水,从而说明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机制。

2.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实验结论的分析,如下图所示:

(1)对蒸馏水的处理:

结论:滴加盐酸后,蒸馏水pH逐渐减小,如图中③;滴加NaOH溶液后,蒸馏水pH逐渐增大,如图中①。

(2)对缓冲液的处理:

结论:无论是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如图中②。

(3)对生物材料的处理:

结论:无论是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如图中②。

实验结论: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蒸馏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酸碱缓冲对物质,从而能维持pH相对稳定。生物体内环境对酸碱的缓冲作用是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方法技巧】1.对于实验设计要注意区分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其中在研究酸或碱对生物材料pH的影响时,酸或碱性物质是自变量,生物材料的pH变化是因变量;在研究酸或碱对不同液体pH的影响时,不同液体是自变量,酸或碱性物质是无关变量。

2.表示实验结果的方法是多样的,可用语言描述,可用表格记录,也可用曲线呈现。

【同步训练】

1.下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的三种细胞外液,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中的多种细胞,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②细胞2中有的种类不消耗O2③c可能含有激素和消化酶

④细胞3的种类最多

A.②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2.下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细胞外液是①和②

B.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

C.①与②和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①②③④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4.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5.影星陈宝国做的“水宜生”广告中提到“喝水喝出健康来”,宣称能将水变为弱碱性,长期饮用这种“健康活水”可以改变酸性体质。人在剧烈运动后,积累的酸性物质和调节内环境pH恢复正常的主要物质分别是()

A.乳酸、Na2HPO4/NaH2PO4

B.乳酸、NaHCO3/H2CO3

C.丙酮酸、Na2HPO4/NaH2PO4

D.丙酮酸、NaHCO3/H2CO3

6.根据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某奶牛场为提高产奶量,给奶牛饲喂了大量的某种精饲料后,奶牛瘤胃发酵产酸过多,引起机体血液pH低于正常值,且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产酸过多使pH难以恢复的原因是。pH低于正常值会引起酸中毒,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起作用的物质,以利于奶牛内环境的pH维持在正常水平。机体的内环境是指,主要包括血浆、、。

(2)环境的剧烈变化或惊吓会导致奶牛机体内某些激素水平的变化,从而使产奶量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的调节方式包括调节。

7.下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系统,b表示系统,c表示系统,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还有图中的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调节网络的调节下进行。

(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需穿过层生物膜。

8.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请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系统;甲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和细胞。

(2)乙是由分泌的,调控其分泌的结构是,该结构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架起了“桥梁”。

(3)当人紧张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丙”是来自神经元分泌的。

(4)由上图可知,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参考答案】

1.D2.D3.D4.C5.B

6.(1)pH过低,导致相关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失活中和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组织液淋巴(2)神经调节和激素

7.(1)呼吸消化泌尿循环(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3)降低NaHCO3(4)神经—体液—免疫(5)5

8.(1)免疫记忆(2)垂体下丘脑(3)神经递质(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猜你喜欢

组织液外液渗透压
高考生物问答复习之渗透压
穴位注射人胎盘组织液配合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
组织液动脉渗出说
细胞内Ca2+对可释放囊泡库的影响
化基本概念为源头活水
——2017年渗透压相关高考真题赏析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考点聚焦
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复习策略研究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血浆渗透压测定的临床意义
蜂蜜中耐高渗透压酵母菌的分离与鉴定
自体痂皮回植后痂下组织液中炎症介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