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底线思维探析
2016-10-13蒋光贵
蒋光贵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底线思维。弄清底线思维思想,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十三五”规划的落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本文认为底线思维深化了改革开放中既尊重规律性,又发挥能动性的认识,深化了改革开放中对贯彻辩证思维的认识,深化了改革开放中贯彻唯物史观的认识。
[关键词]习近平;底线思维;思想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6-0034-04
任何事物、任何关系、任何时候都存在底线,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底线思维与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有内在统一的关系。底线思维不同于底线,单纯的底线只是一个界限。底线思维是有守、有为的有机统一,它含有预知、预防的一面;也有积极作为的一面,即能动的一面,它要求人们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系统思考与周密筹划,推动发展,实现顶层设计,这是底线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一面。底线思维是实现顶层设计的必要前提。底线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战略思维,具有深刻的哲学根据。
一、底线思维深化了改革开放中既尊重规律性,又发挥能动性的认识
底线思维,就是要求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要求。物质第一性,要求人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意识第二性,就是要求人们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本来面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凭想当然去办事。存在决定意识,物质的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有的事物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的存在对人是有利的,有的事物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存在对人是不利的,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利的一面有一个底线,人必须正视这些客观存在。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表现,而且能够进行抽象思维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这种能动性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在一些具体环节具体问题上可以进行选择的过程,因此,运用这种能动性就能够做到“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改革就存在着有利和不利的一面,这里就有一个如何改的问题,如何处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问题,不同的国家,改革的道路、方向、方法等都有自己承受的底线,越过底线,改革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使情况更糟。世界上有些国家离开自己国家的国情,盲目照搬外国模式,搞所谓“休克疗法”,结果引起了剧烈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我国改革开放从我国具体的国情出发,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渐进式改革,避免了因情况不明、举措不当而引起的社会动荡,为稳步推进改革、顺利实现目标提供了保证。”[1]54这里,国家的稳定就是底线。因为,“我们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同时,又不能因此就什么都不动、什么也不改,那样就是僵化、封闭、保守。要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取得了经验,形成了共识,看得很准了,感觉到推开很稳当了,再推开,积小胜为大胜。”[1]54-55
可以说,底线思维既尊重了客观规律,又是正确发挥人的能动性的思维。离开底线思维,就容易出现蛮干、唯意志论。
二、底线思维深化了改革开放中对贯彻辩证思维的认识
(一)底线思维是辩证性与战略性的统一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根本特征。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但总是处在一定的联系之中,总是处在相互关联、互相作用之中,绝对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同时,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种运动、变化、发展就贯穿在普遍联系中。没有联系,事物就不能存在,也不能发展。联系越广泛越深入,事物发展的空间就越大。联系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底线。因此,底线思维必然要求注意事物之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1]55
离开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改革开放不可能顺利进行。从这个角度看,习近平底线思维必然也是战略思维。事实上,习近平正是这样思考的。他讲底线思维的时候,往往是与战略思维一起讲的,例如,他在号召干部学习的时候指出: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1]417。由于底线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战略思维,所以,底线思维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以及各方面的各层次。例如,在发展的同时,绝对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这就是底线。“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法律和道德都有底线,不能逾越。在发展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岸关系问题上,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是中华民族最根本、最核心的利益,这就是底线。在国家安全方面,习近平指出:“现在,虽然维护国家安全的选择增多了,我们可以灵活运用、纵横捭阖,但千万不能忘记,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的手段。”[1]27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上合作共赢,但决不允许危害我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就是底线。国际恐怖主义伤害无辜,就是触碰底线,所以我们坚决反对。
(二)底线思维深化了对唯物辩证法思维规律的认识
1.底线思维深化了对矛盾规律的认识。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事物的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一事物和别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关系,也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它的含义就是指事物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互相依赖,一方面又互相排斥,两个互相排斥方面的联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首先,底线思维揭示了思维的矛盾性质。例如,在坚持远大理想和现实工作的结合中都存在着底线。习近平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2]23再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中,习近平强调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这里,二者在对立统一中都存在底线,离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没有着落,实事求是必然要求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为了实事求是,二者相互内在、相互转化的;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这里,二者在对立统一中都有底线,我们的建设必须是五位一体的,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其他方面的改革就不能顺利进行。在整体推进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在每一方面中又有重点。整体是有重点的整体,重点是整体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引领和带动别方面的改革,这里也有转化;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二者在对立统一中也有底线,摸着石头过河,比较容易避免犯大错误,摸多了,积累了经验,就有利于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也能指导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也是有规则的,要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来办,在实践中再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而不是脚踩西瓜,滑到哪里算哪里。”[1]71但顶层设计“提出改革举措当然要慎重,要反复研究、反复论证”[1]63,它也离不开摸着石头过河,否则,就容易犯大的错误。endprint
其次,底线思维展示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第一,底线思维展示了矛盾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坚持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就是要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即坚持两点论。例如,我们谈成绩的时候,要看到缺点;谈缺点的时候要看到成绩。对待困难与顺利,要正视困难,同时要看到克服困难、使困难向顺利转化的条件和因素。对待胜利与失败,既要努力争取胜利,又要估计到导致失败的种种可能。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不回避矛盾,这是对待矛盾普遍性的底线。不承认矛盾有两个方面,例如,要么只看到成绩、顺利、胜利,看不到缺点、可能、失败的可能,这种一点论实际上就否定了矛盾普遍性,也就是否定了矛盾,否定了事物本身,否定了客观存在,本质上就否定了底线。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要看到成绩、顺利、胜利,也要看到矛盾,看到问题。习近平指出:“这些矛盾许多是这个发展阶段必然出现的,是躲不开也绕不过去的。”[1]87关键是坚持底线思维,充分看到“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1]86可见,承认矛盾普遍性存在,就是承认问题存在,只有这样坚持矛盾普遍性这个底线,我们才能正视问题、分析问题、化解问题。
第二,底线思维展示了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事物中的矛盾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讲的是矛盾的差别性。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的基础和起点。坚持矛盾的特殊性,必然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必然要求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避免犯教条主义错误。可见,离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否定了矛盾的特殊性,从而也否定了思维上的底线原则。习近平指出:“我曾在中国不同地方长期工作,深知中国从东部到西部,从地方到中央,各地各层级方方面面的差异太大了。”[1]8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实现,这是一个底线。同时,由于各地的差异,也需要矛盾特殊性这个底线。习近平从深层次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然要以各地发展为基础。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各省区市甚至各市县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届时都同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也不现实。”[1]34-35坚持矛盾的特殊性,必然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底线思维,必然要坚持矛盾的特殊性。
可见,底线思维既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又坚持矛盾的特殊性,是在普遍与特殊的对立统一中的底线思维,离开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就不是真正的底线思维。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底线思维展示了这个精髓。
2.底线思维是掌握事物质、量、度的科学思维。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规定性。度是事物的质保持其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就是质与量的统一,只有在这种统一中,才能真正认识事物。在实践中,应掌握“适度”的原则,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使量的变化破坏质的规定性,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特定的质,就需要我们注意创造一切条件,尽可能把事物控制在它所要求的范围之内。认清了事物的度,就能“掌握火候”、“划清界限”。这种思维就是底线思维。“十三五”规划指出,考虑到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状况,从2016年至202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的底线是6.5%。这个数据一方面确保了发展,让人民可以获得看得见的实惠,能够在预定时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也是底线。另一方面是守住了底线,因为,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我国经济进入了中高速发展时期,如果底线过高,那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当事物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需要突破原来的质,这时候就创造条件,实现飞跃。底线的东西在条件具备后也能够转变为中、高的东西。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主法治的逐步健全,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实现了。
三、底线思维深化了改革开放中贯彻唯物史观的认识
(一)底线思维贯彻了社会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自身基本矛盾的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一切社会的始终,决定了社会其他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又是最根本的,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发展生产力,这就是关于社会发展的底线思维。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他还指出:“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1]74由于“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1]75在这方面,习近平特别强调了两点,首先,要注重生产力。在习近平看来,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目的还是落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这种底线思维出发,就必然得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因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1]67-68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就是发挥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这里坚持了底线思维。其次,改革上层建筑也要有底线。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2]21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例如,依法治国,“我们必须牢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1]115endprint
(二)底线思维展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将这种主体地位作为底线思维,从诸多方面做了阐述。
1.在价值判断上要有底线。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任何发展都不能损害人的价值。习近平针对有的地方出现爆燃事故时指出: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牢牢树立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个观念。”[1]34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发展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实际上就严重突破了底线,而且是最重要的底线,因此,必须“一票否决”。
2.工作上要有底线。必须办好民生工作的每一件事。习近平指出:民生工作“推出的每一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1]44因为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宗旨不但要求体现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上,而且还要求体现在党的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的行动中;要求向人民群众负责;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底线。如果不是这样,甚至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就破坏了这个底线。例如,在司法上,要坚持公平正义底线,决不允许出现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利益,决不允许制造冤假错案。“社会政策要托底”,反映了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民生的底线关注。
3.依靠力量上要有底线原则。要贯彻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的原则。习近平指出: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依靠。因此,“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中吸取智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1]161因此,这是个底线原则,不能动摇。在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战略举措的过程中,就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近年来,中共中央特别注意广泛吸取群众的智慧。例如,2013年9月17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了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全面深化改革,征求他们的意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吸收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2014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听取意见和建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就吸收了这些有益的思想。又如,为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十三五规划,2015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了党外人士座谈会,他们就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目标、稳定增长预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实体经济、“三农”问题、扶贫问题、城镇化问题、政府治理改革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绿色发展问题,等等,提出了不少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十三五”规划充分吸取了他们的上述有价值的东西。
4.发展目标上要有底线。这就是习近平讲的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特别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普通劳动者根本利益。”[1]45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维护人民利益,特别是维护普通群众利益,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董瑞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