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振兴背景下积极社会心理机制的构建

2016-10-13周方遒

党政干部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东北振兴社会心理构建

周方遒

[摘 要]以构建积极社会心理机制的依据为逻辑起点,在分析当前社会成员普遍存在的消极心理基础上,从社会支持角度阐述东北振兴的要旨并非只是单纯的经济范畴,而应涵盖经济与社会、物态要素与人文精神、客体与主体全面振兴的大发展格局。从而提出了构建积极社会心理机制的对策,旨在为构建社会成员积极的社会心理提供社会支持。

[关键词]社会心理;东北振兴;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B849: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6-0017-03

积极社会心理机制是针对消极心理机制而言的,即消极心理机制是在发现社会成员已经存在普遍的心理问题时才开始引起重视,并启动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的弊端,构建积极的社会心理机制是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通过说明、解释、理解等沟通交流的方式,对社会成员采取积极有效地预警、引导、干预,进而影响和改变社会成员的认知、情感、思想和态度,以降低或消解不良社会心理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的社会心理机制主要包括社会支持系统和积极的个人心理两个方面,其中社会支持系统是积极社会心理机制构建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社会支持,才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形成积极的个人心理提供保障。

一、构建积极社会心理机制的诉求

1.构建积极社会心理机制的政策支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党对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社会成员的心理问题给予极大关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曾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指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系列表述充分表明我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成员的心理问题的敏锐把握,对培育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心理态势具有高度自觉,为构建积极的社会心理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也就使得构建积极社会心理机制成为各级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更好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依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此为引领,东北振兴的要旨并非只是单纯的经济范畴,而应是涵盖经济与社会、物态要素与人文精神、客体与主体全面振兴的大发展、大协调的格局。而构建全体社会公众积极、健康、创新、奋进的心理状态,提升社会公众的积极精神文化素养,塑造社会公众的积极有为心理品质,则是振兴东北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构建积极社会心理机制的价值所在。

2.构建积极社会心理机制的现实诉求。当前,正处于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黄金时期,要破解“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努力破解发展难题、依靠内生发展推动东北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就必须依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全体社会成员迸发出蓬勃向上的干劲。当前,东北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多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如经济持续下滑、社会分化加剧、就业压力加大、民众凝聚力涣散、未来预期不确定、生存和发展环境恶化等,这都给社会成员的心理造成诸多的不良影响,释放着不利于东北振兴的负面、消极心理情绪。因此,必须尽快消解目前弥漫在社会公众心中的不良社会心理态势,为新一轮的振兴提供积极的心理环境和内在驱动力。也就是说,要积极培育振兴东北的主体力量——广大人民应该具有的积极、健康、创新、奋进的心理状态,真正调动起全东北人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激励广大公众振兴的心理和行为,真正激发振兴的巨大的精神和物质潜能,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必须构建积极的社会心理机制。

二、当前社会成员不良心理态势的主要表现

1.消沉失落心理。近几年,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在世界性的、国内全局性的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面临困境,曾经的“共和国长子”,逐渐失去了原来的重工业基地、资源大省的光环,2014年和2015年,东北三省的GDP增速位列全国后位,滞后于同期国内其他省份的平均值。伴随着这种经济持续下滑态势,出现的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千万产业工人不可避免的转岗甚至失业问题,由此在广大的社会成员中间弥漫着消沉失落的心理。尤其是我国供给侧改革导向下的钢铁、煤炭去产能等涉及东北的钢铁、煤炭职工分流等,还会产生大量的失业工人,这更加剧了社会成员内心的消沉与失落。

2.失衡失安心理。经济体制改革催生利益关系调整,在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滋生了社会不公平,其结果就是导致诸多社会成员,如社会弱势群体、失业人员、农民等,没有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反而却为改革和发展承担过多的成本,由此使社会成员内心产生不平衡和不安全的心理。同时,一些制度改革、社会政策、法律措施等执行缺位、越位、不到位,也使诸多民生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多数社会成员对未来的发展和生活没有稳定的预期,由此导致社会成员生存安全感下降,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

3.焦虑无助心理。市场经济的典型特征就是竞争,每个企业、每个人都要通过竞争获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无疑加大了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心理压力。在经济下滑态势下,持续的就业竞争、可能的失业风险、不确定的预期,加之住房、教育、养老、生活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与当前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等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引发社会成员强烈的焦虑心理和难以摆脱困境的无助心理。这种心理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而且逐渐发酵,成为编织在人们心中的灰色之网。

4.功利攀附心理。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和逐利性特点,促使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社会成员都趋于成为理性的“经济人”。人们在追求金钱和物质成功的同时,也把这种逐利思想广泛渗透到社会成员的人际关系中,导致人际交往也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和个人主义倾向,人际交往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以主观为标准,以自己的得失为交往准绳。更有甚者,为了获得最大的交往利益,不惜阿谀奉承、攀附钱势权贵,完全丧失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这都表现为相当部分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中的功利与攀附心理。endprint

5.仇官仇富心理。党政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各项事务的领导者和组织者,通过他们的廉政勤政、无私奉献活动,才能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但一些领导干部中的腐败行为、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却严重污染了当前的政治生态,使一些社会成员失去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导致政府公信力出现危机,“塔西佗陷阱”在短时间内难以逾越。同时,一些领导干部通过权力寻租、侵吞国有资产而暴富,一些人靠坑蒙拐骗、弄虚作假、投机取巧获得财富,社会分层加剧固化。这就使官民之间、贫富之间不仅存在着物质生活的差距,而且在心理上也存在着难以逾越鸿沟,由此导致社会成员的仇官仇富心理。

6.冷漠麻木心理。冷漠是当前最可怕的社会心理,冷漠导致麻木,表现为对别人的痛苦置若罔闻、漠不关心、丧失反应能力。冷漠麻木的心理是上面几种不良心理的直接后果,是弥漫在社会成员中最可怕和最悲哀的不良情绪。在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成员生活预期的不确定性、极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心态下的人际关系冷漠,导致人们的生活缺少安全感,这种心理与社会公共道德失范现象相交织,凸显出多数社会成员的麻木心理。

三、构建积极社会心理机制的社会支持系统

1.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利益诉求机制。多层次、多维度的利益诉求机制是消解不良社会心理的重要条件。多层次是指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各级社会组织,多维度是指从不同方面实施有效的做法。一是各级政府要完善涉及民生问题的听证会制度、信访制度、投诉举报制度、重大决策咨询机制、民意调查制度,通过沟通、协商、对话、反馈等,使不同群体和阶层的需求和想法得到有效、顺畅表达,使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得到有效地尊重,从而得到心理安慰和平衡,这种利益诉求机制起到的是“社会安全阀”的作用。二是各级政府要实现真正的政务公开,使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公开、透明、对称,使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决策能够进行有效监督,增进社会成员对政府公信力的信任度。这是转变政府理念、服务公众的重要表现。三是完善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解决住房、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使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稳定保障,形成对未来生活的良好期盼和稳定预期,增强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满足感和获得感,这是消解紧张恐惧心理的重要措施。

2.建立积极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建立积极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有利于避免社会公众被部分人的不满情绪所影响,从而有效阻止不良社会心理的传播和蔓延,减轻不良心理释放者的“负能量”。积极的社会心理疏导是针对消极的心理疏导而言的,具有常态化、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特征。建立积极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一是各级政府要把树立积极心理疏导理念植入政策制定与执行中,不仅要关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更要关注民众的利益诉求和心理感受,并把掌握社会公众的心理态势作为政府工作的目标之一。二是要改变社会心理疏导无组织管理、无专业队伍、无效果评估的“三无”状态,加快建立专门的心理疏导领导与协调机构,建立专业的心理疏导队伍,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评估,并专门配以统一调度和专款专用的经费支持。

3.建立立体的社会心理监测、预警、评估、反馈机制。社会心理的监测、预警、评估、反馈,是消解不良社会心理产生的前提。一是各级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社区等都要建立监测社会成员心理健康的专门机构,运用网络技术、社会调查、随机走访、舆情反馈等技术和手段,开展常规化的心理监测,对不良的社会心理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及时解决。尤其是重点监测特殊群体的心理态势,如大学生、弱势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有效解决。二是政府应健全社会心理安全预警机制,重视心理健康、心理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介绍社会重大事件对社会公众心理的影响流程、方式和后果,使社会成员了解常规的自我心理疏导方法,并加强相关的模拟和实战训练。同时,有效搜集社会成员的心理态势,加强社会成员心理的动态分析,对消极社会心理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预警。三是各级政府应构建社会心理的评估机制。社会心理疏导是否有效,依赖和取决于心理评估的反馈,心理评估要遵循科学规范的程序和步骤,根据“前评、中评、后评”不同时间段的信息变化,做出整体和综合判断,据此及时调整、修正心理疏导方案。四是各级政府应构建心理疏导的反馈机制,包括及时向有关管理和组织部门汇报情况,向受助者和直接相关群体反馈情况,向社会成员通报社会参与和信息共享。

4.建立社会心理健康的公共服务机制。社会心理健康的公共服务包括运用各种手段和载体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理念,建立各层级的心理健康机构,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队伍等,其中稳定、专业、高素质的心理健康队伍对于有效开展社会心理健康的公共服务至关重要。政府要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社会心理健康的公共服务,也可以依托现在的城市社会工作委员会承担专业心理健康队伍的组织和领导工作,负责组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心理健康队伍既要有制定社会心理疏导的政策,又要负责对社会成员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因此,从事社会心理健康公共服务的人员应该是经过专门训练、经验丰富,并具有相关从业资质的人员,可以依托具有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本地院校、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有治疗资质的本地医院,组建稳定的、充足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队伍。

5.建立积极社会心理的传播机制。一方面大众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宣传社会的正能量、正面信息,另一方面官方媒体也要尽量改变目前过度“高大上”、过度理论化、过度娱乐化等倾向,将能够激励、激发社会公众心理状态的正面信息和正能量信息以隐性化、平民化、亲民性的方式予以传播,打造官方传媒、大众传媒与社会公众心理的同构同向。同时,各种大众传媒要注重适量、适时加大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交流,让公众参与能够传递和激发积极、向上、创新、奋进心理的正面信息、正能量的民生类、公众类、时事类、访谈类节目,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引导社会公众心理。同时还要实现网络时代新旧媒体的融合,注重新媒体、自媒体在传播正面信息方面的作用。

责任编辑 姚黎君 丛 琳endprint

猜你喜欢

东北振兴社会心理构建
网络流行语“宝宝”的自称功能探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东北振兴”区域政策经济效益评价
东北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