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大学生英语输入需求调查

2016-10-13丽,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理工科趣味性学习者

崔 丽, 张 森

(河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理工科大学生英语输入需求调查

崔丽,张森

(河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18)

理工科大学生接受英语输入材料困难.以Krashen的输入假说、Schumann的文化适应理论和Brindley的需求分析理论为依据,通过对输入材料的语言难度、趣味性、信息含量、题材内容和文体类型等方面的调查得知:大学英语教师在为理工科学生选择英语输入材料时,科技内容的难度可以略大些,人文内容的材料难度要低些;要了解学生中学阶段接触过的人文信息,合理安排材料的排列顺序;输入材料的智力含量要高;多选择真实性强和内容与学生相关的材料;要综合考虑多种选材因素.

理工科;大学生;英语;输入材料;需求分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学研究开始注意学习者内部因素的重要作用,研究对象逐步从客体过渡到主体,即研究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要,理论支持也从单学科过渡到多学科.英语教学理论受到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启迪,新的教学法更多地考虑了文化因素,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根据学习者的不同需要调整内容和方法.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集体表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即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归纳推理,对歧义、模糊意义的承受力较差,表现为接受语法规则容易,接受输入(听、读)材料困难[1].他们在听、读输入过程中常常感到压抑、踌躇和焦虑,甚至会产生一种对抗情绪[2].针对这一状况,笔者设计了“输入材料试验”,通过变化材料的语言难度、趣味性、信息含量、题材、体裁等因素,考察理工科英语学习中等的大学生对英语材料的理解率、语言习得及心理感受,找出他们对输入材料的需求特点,为选择好的输入材料和排列材料的顺序提供依据.

1 理论依据

支持本试验的理论是Krashen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Schumann的文化适应 (acculturation)理论和Brindley的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理论.

人们发展和应用第二语言有两种不同的过程.第一种是学习者不靠别人教语言规则,在交流信息中无意识地吸收语言,称为“习得”(acquisition);第二种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重点在于语言形式,称为“学习”(learning)[3].克拉申(S.D.Krashen)认为习得过程对外语学习者更为重要.他在对习得过程的研究中提出了二语习得模式,包括习得和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克拉申特别肯定了输入假说的重要意义.他还区分了“输入”(input)和“摄入”(intake)的概念,“输入”指学习者通过听和读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摄入”指学习者对输入材料内化的一个过程,即接受输入的过程.克拉申认为,输入是摄入的前提,输入量应该充分,学习者真正吸收的只是输入的一部分,二语学习者是通过把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系统化后消化习得的,输入的语言材料必须是学习者可以理解的,同时,语言材料所需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者原有知识水平之间要有适当的“差异”,这个差异可以刺激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因此,输入语言材料的质量取决于对这个差异的把控.当学习者面对难以理解的输入材料时,就会产生很强的厌烦和抵触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当输入材料没有任何难度时,则对学习者失去挑战,同样会使学习者厌烦.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4个特点:可理解性(comprehension)、既有趣又有关联(interesting and relevant)、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和足够的输入量.他还指出,在输入的过程中,学习者对输入材料的态度和感受制约着摄入的多少,也就是说,可理解性包括输入材料的语言难度适宜和输入材料的文化信息适宜两个方面.[4]

文化适应指持续、直接地接触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所导致的文化变迁,表现为由饮食、气候、居住、人际交往方式、规则和新文化价值观适应等体现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文化适应意味着个体逐渐接受该文化的习俗、生活方式、传统、信仰、哲学、政治信条等.舒曼(J.Schumann)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观察第二语言的习得[5].他认为,文化适应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而文化适应的程度与社会变量、个人变量有关.社会变量指社会群体对待各种语言(包括本族语和其他语言)的态度,个人变量指个人对所学语言的态度和动力.他指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只有适应目标语文化才能充分习得这一语言.要使学习者做到文化适应,就必须克服接触一种新文化时因感到迷惘而产生的焦虑.舒曼认为,学习者与目标语文化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越小,习得的量越大.[6]

需求理论认为,人是智能动物,在智能得不到发展时,学习者会很快产生厌倦感.尤其对于成年学生,智慧本身为学习语言的促进力量.学习者是有知识、有智慧、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的独立个体,他们具有各自独特的兴趣、风格和需求.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 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研究需求的技术和方法[7].对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分析是课程设计和教材选编时的首要步骤,也被广泛用于确定教学方法和研究学习策略.布林德利(Brindley)强调课堂教学应该首先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他把需求分为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客观需求包括学习者的年龄、性别、国籍、婚姻、教育背景、已修语言课程、目前外语水平、外语学习中的困难以及目前或打算从事的职业等,主观需求包括学习者语言学习的认知和情感需求,如自信、态度和期望等[8].

2 调查设计

为了了解理工科大学生对英语输入的需求情况,我们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

2.1选取受试对象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在理工类专业中选取得分中等的80名学生作为受试对象.因为得分中等的学生具有理工科学生的典型特点.问卷主要调查学生的智力水平、语言学习能力、动机、性格、认知方式等个人因素对英语输入材料的影响.

2.2选择输入材料

按语言难度、趣味性、信息含量、题材内容、文体类型等因素选择听力材料20段,每段约120~150个单词;阅读材料40篇,每篇约250~350个单词.

按照试验理论,选材时应从一个极端选到另一个极端.但从实际情况出发,只在有意义的值域内选取材料.语言难度分为3级:略高于当前水平(大)、相当于当前水平(中)、略低于当前水平(小).趣味性分为2等:强、一般.信息含量分为3档:高、中、低.题材分为3类:新闻类(真实性强)、人文类(显示文化差异)和科学技术类(受母语文化限制较小).文体类型分为3种:记叙、议论和说明(含应用文).

2.3测试调查

每篇(段)输入材料后附测试题和调查问卷.测试题用英文设计,主要测试学习效果.第一部分测试学生对材料的总体理解情况,第二部分测试学生从本材料中学到的语言结构和词汇知识.调查问卷用汉语设计,主要调查学生对本输入材料的评价、输入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测试调查每周一次,每次听力2段、阅读4篇,每次测试结束时,受试者将答题结果和填写好的调查问卷交回.教师在测试调查过程中只起组织者的作用,严格控制自己对受试者的影响.受校内临时活动的影响,实际测试调查比计划少进行了2次,即实际使用听力材料16段、阅读材料32篇.

2.4统计分析

通过对收回的调查问卷的统计主要分析6个问题:语言难度与理解率的关系,趣味性与理解率的关系,信息含量与理解率的关系,题材与理解率的关系,文体类型与理解率的关系,理解率、语言习得和心理感受最好和最差的材料等.

3 分析

3.1各选材因素与理解率关系的统计分析

3.1.1语言难度与理解率的关系

将语言难度因素由大到小分别量化为10分、5分和1分进行相关分析.

调查显示出的语言难度与理解率的关系情况见表1.

表1 语言难度与理解率

表1表明,语言难度直接影响理解率,二者呈显著负相关,R=-0.606,即难度越大,理解率越低;反之亦然.高分与低分相差20.3分,差异明显.随着材料难度的加大,变异系数增大,即数据的离散程度加大.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率存在显著差异,语言难度大时,少数学生仍会得高分.材料难度越小,变异系数也越小,表明学生普遍得分较高.这说明难度是影响理解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理解率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3.1.2趣味性与理解率的关系

调查显示出的趣味性与理解率的关系见表2.

表2 趣味性与理解率

表2显示,趣味性强的材料的理解率(74.0%)远高于趣味性一般的材料(58.6%),二者相差15.4%,差异明显.由此可见,趣味性强的材料会激发学生准确摄取信息的能力,而平淡的材料会抑制学生的解码能力.

从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来看,趣味性强的组群,数据的变异系数小,说明数据集中且稳定可靠.趣味性一般的组群,数据的变异系数大,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较大,学生的理解率具有相对不确定性,理解率不完全受趣味性的制约.

3.1.3信息含量与理解率的关系

将信息含量由大到小分别量化为10分、5分和1分进行相关分析.

调查显示出的信息含量与理解率的关系见表3.

表3 信息含量与理解率

比较理解率平均值可以看出,信息含量的大小与理解率无明显相关,R=-0.190 1.从变异系数来看,信息量越大,变异系数也越大,表明信息含量大的材料,学生的理解率表现相对分散;信息含量小的材料,学生的得分比较接近.

3.1.4题材与理解率的关系

调查显示出的题材与理解率的关系见表4.

表4 题材与理解率

表4显示,题材类型对理解率有影响.新闻类得分最高;科技类次之,得分较高;人文类得分最低.

从数据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析知,新闻类的数据变异系数最小,数据离散度小,学生的理解率较高;人文类的变异系数最大,反映出学生在接受人文信息时存在较大的差异.

3.1.5文体类型与理解率的关系

调查显示出的文体类型与理解率的关系见表5.

表5 文体类型与理解率

由表5可以看出,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平均得分高于议论文的平均得分;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平均得分相差无几,说明二者没有本质的不同.各组群的变异系数表明,文体类型对理解率的影响呈不确定性.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5个选材因素与理解率都有一定的关系.而各组群的变异系数又表明,5个因素中没有一个是独立影响理解率的,而是几个因素呈交叉状影响理解率.

3.2选材因素的综合作用对理解率、语言习得和心理感受的影响

“语言习得”根据调查问卷上学生写出的新学到的单词、短语、句型的多少,分为好、中、差3种,统计时分别量化为10分、6分和2分;“心理感受”将调查问卷上学生对3个选项(很愉快、一般、有些焦躁)的选择分别量化为10分、5分和0分.调查的具体情况见表6.

表6 理解率、语言习得和心理感受最好和最差的材料

从表6可以看出:

(1)真实性强的新闻,语言难度中等时,学生可以得高分.

《撒切尔夫人去世》这篇材料是在撒切尔夫人去世两天后进行测试的,材料是测试前刚从网上下载的,内容是世界各国对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去世的反响.对学生来说,其新信息比例很大,但由于材料真实,学生对背景熟悉,这篇阅读在所有输入材料中平均理解率最高.语言难度相同时,科技内容的材料要比人文内容的材料理解率高,学生对《液体中的化学分子》的理解要比对《宗教的力量》的理解好得多,这充分显示了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

(2)语言习得与材料题材的关系较大,学生从与自己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中能获得更多的语言积累.

《液体中的化学分子》和《人体的生物钟》同为科技说明文,但学生从后者学到的词汇和结构更多,这就更证实了克拉申输入假说中的一个原则,即输入材料要既有趣又有关联(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3)心理感受好的材料理解率不一定高

《撒切尔夫人去世》和《孙杨轻松夺三金》同为当时新闻中的热门话题,而后者更能满足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青少年的叛逆性》理解率并不高(68.4%),但是它符合学生的价值取向,所以读起来愉快.学生对《宗教的力量》和《剧场改造》读不懂、听不懂,所以感到烦躁不安.令学生感到焦躁的一般是语言难度偏大或信息含量太小的材料.而《阅读技巧》的理解率为70.2%,它的语言难度不大,但学生却因为其内容平淡、新信息太少、缺乏挑战而感到厌倦.

4 结论

(1)为理工科大学生选择英语输入材料时,科技内容的材料语言难度可以略大些,人文内容的材料,特别是与母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化艺术类材料,语言难度要低些.

(2)选择输入材料时,要了解大学生中学阶段接触过的人文信息,注意以旧带新,合理安排材料的排列顺序,以减轻学生由文化震惊带来的对抗情绪和陌生感.

(3)理工科大学生对输入材料的智力含量要求较高,因此,选材时,不能选内容简单平淡的材料,以避免输入时使学生产生厌烦和懈怠.

(4)要选择真实性强和内容与学生相关的材料,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提高输入过程的摄入量.

(5)选材时,要综合考虑几个选材因素.在开始阶段要避免几个因素中的不利点同时出现在一篇材料中,即不要选择语言难度大、信息含量大、趣味性小、题材与母语文化差异较大的人文内容的议论文,目的是保证输入的可理解性.

[1]冯梅梅.理工科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状况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2):54-57.

[2]王银泉.外语学习焦虑及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122-126.

[3]KRASHEN S D.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31-33.

[4]KRASHEN S 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2-4.

[5]SCHUMANN J.Research on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1986(7):379-392.

[6]萧立明.输入强化与文化适应[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 (1):67-70.

[7]郭锦辉.论英语语言课程设计中的需求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2-55.

[8]BRINDLEY G.The Role of Needs Analysis in Adult ESL Program Design[A].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London:CUP,1989:63-78.

责任编辑:金欣

On demand for English input with college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technology

CUI Li,ZHANG S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jiazhuang,Hebei 050081,China)

It is accepted that technology undergraduates have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English input materials.Based on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Schumann’s acculturation theory and Brindley’s needs analysis,this research selects materials of language difficulty,amusement,informative loading,contents and types of writing.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ents are more prone to scientific than humanistic contents.Hence,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and choose the input materials with proper humanism,authenticity and relevan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 English; input material; need analysis

2016-03-24

2013年度河北科技大学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014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4YYJG006)

崔丽(1972-),女,河北安平人,河北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教学、外语教师发展、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

张森(1962-),男,山东昌邑人,河北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教学、外国教育史.

1009-4873(2016)04-0035-05

H319

A

猜你喜欢

理工科趣味性学习者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