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估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理论困境与破解路径*

2016-10-13张晓杰娄成武耿国阶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参与者指标体系工具

张晓杰 娄成武 耿国阶

(东北大学,沈阳 110169)

评估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理论困境与破解路径*

张晓杰娄成武耿国阶

(东北大学,沈阳 110169)

评估公众参与公共决策面临一系列的理论困境,包括缺乏明确统一的公众参与概念和类型划分、缺乏普遍认可的评估指标体系、缺乏公认可靠的评估工具。基于参与类型界定——评估指标设立——评估工具选择的TCT评估框架能够有效破解评估的理论困境。TCT评估框架包括三个基本要素:首先依据公众与决策者的互动程度界定公众参与的基本类型,其次在公众参与类型划分的基础上,从参与过程和参与结果两个维度构建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评估指标体系,最后基于评估对象并遵循可用性、信度和效度标准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

公众参与;TCT评估框架;评估指标;评估工具

公众参与,作为一种吸纳各种利益与价值诉求的政策工具,在各国政策决策实践中得以普遍应用。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价值与意义仍存在争议。一方面,倡导者认为公众参与能够使决策更好地反映公众偏好,增强决策者与公众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提高公众的决策相关知识水平和参与能力等①;另一方面,批判者与反对者认为广泛的公众直接参与并非是必要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②,引发公众对政府的敌对态度,他们还质疑公众参与是否能产生实际效益③④。那么,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实际价值、意义与效果究竟如何?它是否能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合法性?是否能实现利益相关者的预期目标?是否能增强公众对决策者的信任?……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有赖于对公众参与进行科学评估。

目前,国内理论界尚未兴起对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评估研究。西方学者虽然对此进行了一定探索,但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学科分割和理论工具碎片化的特点,对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评估研究面临的理论困境与挑战缺乏深入的探讨,也没有形成公众参与评估研究的系统理论框架。那么,评估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存在哪些理论困境?如何破解这些困境从而实现对公众参与的有效评估?本文尝试回答这两个问题。

一、评估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理论困境

美国学者Rosener⑤最早提出了评估公众参与所面临的挑战:第一,公众参与这一概念具有复杂性和价值负荷性;第二,没有普遍认定的标准以判断公众参与的成败;第三,缺乏公认的评估方法;第四,缺乏可靠的测量工具。然而,Rosener并没有系统阐述其观点。总体来说,评估公众参与公共决策主要面临以下理论困境:

1.缺乏明确统一的公众参与概念和类型划分

公众参与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具有一定的争议,因此理论界至今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统一的公众参与概念。学者们通常是基于不同的学科视角和研究目的来界定公众参与的内涵。部分学者也尝试以某个标准来对公众参与进行系统分类,以期统一学界对公众参与的理解,例如,美国规划师Arnstein早在1969年就提出了公众参与的阶梯理论⑥,依据公众对决策的影响程度,她将公众参与划分为三大类别:无参与、形式主义和公民权力。其中,形式主义的参与包括安抚、咨询和告知,而公民权力包括公民管理、授予权力和合作。Arnstein认为,空洞的、形式化的公众参与和掌握影响决策过程与结果的公众参与权力,两者是截然不同的。Rowe和Frewer⑦依据公众参与发起人和参与者之间的信息流向,将公众参与(public engagement)分为三种类型:大众传播(public communication)、公众咨询(public consultation)和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其中,只有后者实现了决策者与公众参与者之间的双向信息流动。Beierle则分别从意见对立双方的互动程度和信息流向、公众在决策中扮演的角色和公众代表类型四个维度对公众参与机制进行了细致划分⑧。虽然学者们付诸了较多努力,但仍没有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公众参与概念和统一的类型划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评估公众参与的研究进展,因为不同的概念内涵界定和类型分类将导致不同的评估指标选择以致不同的评估结果。

2.缺乏普遍认可的评估指标体系

Blahna和Yonts-Shepard较早地建立了公众参与的评估指标体系,他们提出了五个评估指标,包括参与者是否具有代表性,参与者构成是否平衡,参与是否发生在决策过程早期,公众与机构代表是否有面对面讨论,公共机构是否致力于参与过程并有效回应公众意见⑨。第一个著名的公众参与评估指标体系源自于Webler的“公平与能力”框架⑩,其中,公平标准用于评价公众参与过程中的机会是否均等,能力标准用于评价参与过程是否实现了知识增长和决策质量提高等目标。另一个运用较多的评估指标框架是由Beierle等学者提出的用以评估科技政策和环境政策领域中的公众参与。Beierle建立了六个评估指标来评价公众参与机制的成败,包括教育公众、将公众价值取向和偏好纳入决策、提高决策质量、培育信任、减少冲突、经济有效的决策⑪。但在后来与Cayford的合作研究中,Beierle取消了“经济有效的决策”这一评估指标⑫。Martineau-Delisle和Nadeau将公众参与的效果评估指标划分为结果性效果、程序性效果和反射性效果⑬。Halvorsen则运用舒适度、方便性、满意度和协商度等指标,从参与者视角评估公众参与机制⑭。由此可见,西方学术界业已形成了数量可观的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评估指标框架,但绝大多数评估指标设置是针对具体的公众参与案例,尚未形成一般性的、普遍认可的评估指标体系;而且,既有评估指标有的侧重于公众参与过程,有的侧重于参与结果,有的虽然过程与结果指标兼具,但都未对过程和结果指标作进一步的细致划分,如参与过程可以划分为多个阶段,参与结果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由此,笼统的评估指标设置致使评估结果不具有可比较性。

3.缺乏公认可靠的评估工具

由于参与者意见调查是一个相对容易实施的评估工具,大多数公众参与的评估人员通过对参与者的调查,如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询问他们对参与过程和参与结果的态度与看法,从而获知公众参与的实际效果⑮。然而,参与者调查是评估私人冲突与争议解决方法的有效工具,但因其存在理论和方法论上的局限性,未能成为评估公众参与效果的可靠方法,如表1 所示。因此,虽然参与者意见调查对改进和促进公众参与机制的运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对了解公众参与的结果却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误导性。公众满意度高的参与机制并不必然是成功的机制,也并不必然输出高质量的公共政策。例如,20世纪90年代,美国联邦环保署为减轻城市雾霾,召集了一次公众参与的协商会议,为新配方的混合汽油制定标准,此次会议参与者包括汽车和石油工业的代表以及环保主义者,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所有参与者都对讨论结果表示高度满意,并最终签署了共识协议。但是,随着标准的实施,该新配方汽油中的主要化学添加剂引起了重大的饮用水污染。这一会议所达成的共识决策成为美国联邦环保署史上最成问题的决策之一,也被《探索》杂志列为美国20年来在科学上所犯的20个最大错误之一。正如Innes所说,如果公众参与过程产生的最终决策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即便参与者满意,公众参与也是失败的⑯。由此可见,运用广泛的、相对成熟的参与者意见调查并非是评估公众参与的可靠工具。

表1 参与者意见调查的理论与方法论局限性

二、破解路径——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TCT评估框架构建

评估公众参与公共决策面临一系列的理论困境与挑战,如何破解与应对这些困境与挑战成为亟待解决的学术问题。本文尝试从公众参与类型界定(Typology)、基于公众参与类型的评估指标体系设立(Criteria)和评估工具有效选择(Tool)三个方面构建公众参与的Typology-Criteria-Tool评估框架,简称TCT评估框架,从而对评估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理论困境进行系统回应。

1.公众参与的基本类型划分

虽然公众参与这一概念具有复杂性,然而,我们可以通过明确公众参与的基本类型,从而为确定公众参与的评估指标奠定基础。综观公众参与的研究文献,学者们基本上依据公众与决策者的互动程度,从三个层次对公众参与进行研究,如表2 所示。在公众告知中,公众与决策者之间不存在互动;在公众意见调查中,双方具有一定的浅层次互动;在公众协商中,双方则进行了较深层次的交流互动。这一类型划分基本上涵盖了公众参与的各种机制。由该类型划分反观学界对公众参与的各种内涵界定,可以发现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在于公众告知和公众意见调查是否公众参与。Arnstein认为这两者都不是真正的公众参与,而Rowe和Frewer则主张公众告知和公众意见调查都是公众参与的重要机制。中国大多数学者,如俞可平⑰、王锡锌⑱、贾西津⑲等,则认为公众参与包括公众意见调查和公众协商等公众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并未将公众告知纳入公众参与的范畴。无论如何,只要针对以上不同层次类型的公众参与设计不同的评估指标,则公众参与统一概念的缺乏并不能阻碍对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评估研究。

表2 公众参与的基本类型划分

2.基于公众参与类型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公众参与的评估指标设置有三种方法:第一,基于理论进行设置。研究者可根据已发展成熟的理论进行评估指标的设置,如Webler的“公平与能力”评估框架就是在哈贝马斯(Habermas)的交往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的。第二,基于参与者调查进行设置,即通过调查公众参与实践的参与者(包括决策者、组织者和社会公众)对有效公众参与的观点,从而形成最终的评估指标体系,如Shindler 和Neburka⑳。第三,通过总结提炼其他学者构建的评估指标从而形成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如Rowe 和Frewer㉑。这三种方法各有优势,第一种方法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第二种方法具有扎实的实践基础,而第三种方法适合于构建一个综合的普遍适用的框架。鉴于研究目的,本文运用第三种指标设置方法,通过有机综合Godschalk和Stiftel㉒,Crosby等㉓,Houghton㉔,Petts㉕,Beierle㉖,Beierle和Konisky㉗,Bickerstaff和Walker㉘,Halvorsen㉙,Carr和Halvorsen㉚,Irvin和Stansbury㉛,Rowe等㉜,Speller和Ravenscroft㉝,Dietz和Stern㉞等学者有关公众参与评估研究的重要成果,并在公众参与基本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构建了如表3 所示的评估指标体系。其中,公众告知因其缺乏公众与决策者之间的互动,因而设立了独立的评估指标,而公众意见调查和公众协商只存在公众与决策者互动程度的差异,因而共享一套评估指标。

表3 公众参与的评估指标体系

公众协商 公众参与结果公共政策 决策效率;政策科学化与民主化;政策有效性;政策可执行性;政策执行结果。参与者与社会公众决策问题的相关知识增长;参与意识;参与能力;思维方式;未来参与意愿;价值观念;政府信任度。决策者  考虑和吸纳公众意见的程度;决策问题的相关知识增长;对公众参与的态度;未来发起公众参与的意愿;未来吸纳公众参与的方式。

与已有研究相比,该评估指标体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基于公众参与的类型而设置,尤其将公众告知进行单独的评估指标设计。公众参与的类型不同,其评估指标也应当不同。因公众告知过程缺乏公众意见的表达,故公众意见调查和公众协商的过程与结果评估指标便不适宜于评估公众告知。

(2)涵盖公众参与的所有评估对象。公众参与的基本评估对象包括参与过程和参与结果,既有文献也主要围绕这两个评估对象而进行评估指标的设计。然而,公众参与过程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进行阶段和结束阶段。公众参与的结果也包括产出与影响两个方面。其中,产出是指公众参与最终形成的公共政策,而影响是指公众参与对参与者、公共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影响,包括知识增长、能力提高等。如果不加区分地对参与过程和参与结果进行笼统的指标设计,则基于这些指标的评估结果有效性会大大降低,且难以进行评估结果之间的比较。因此,有必要对评估指标进行精细化设置,将参与过程从参与前、参与中和参与后三个阶段进行评估指标设计,将参与结果评估指标也具体从公共政策、决策者、参与者和社会公众三个方面进行设置。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学者对公众参与的结果评估指标设计中缺少对决策者的影响这一环节,而公众参与过程与产出对决策者是否考虑和吸纳公众意见、是否告知公众决策结果、是否在未来发起公众参与以及如何组织参与过程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将其作为重要的评估对象并单独设立评估指标。因公众告知缺乏公众介入过程,因此其过程评估指标不作具体阶段划分。

(3)可广泛适用于公众参与的评估研究。基于公众参与类型的评估指标体系集成了学界公众参与评估研究的相关成果,并针对公众参与的不同类型和具体评估对象进行了分类设置,因而该指标体系较容易获得学界同仁的认可,可运用于公共决策中不同类型公众参与机制的评价研究,并能够克服理论界缺乏明确公众参与概念所带来的评估困扰。

3.基于评估对象的评估工具选择

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评估指标体系需要通过评估工具予以操作化。公众参与的评估工具一般包括参与者调查、评估者观察、文献研究和准实验研究。参与者调查是通过对公众参与的相关决策者、组织者或参与公众的实际调查以获取相关研究资料;评估者观察是指评估者置身于公众参与的实际情景,对参与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相关主体的表情和言行举止等进行客观、全面、系统的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文献研究是指搜集和分析公众参与实践所形成的各种文字、图像与视听资料,或者公众参与行为所发生的经济社会背景资料等;准实验研究指的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研究者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由于难以寻求同质的控制对照组,公众参与的评估者未能将实验研究列入评估工具箱㉟,并转而运用准实验研究方法来比较不同公众参与机制对同一类型决策问题的不同作用效果,或比较同一公众参与机制在不同参与环境中的不同效果。

公众参与的评估工具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如前所述,参与者意见调查因其容易实施而得到普遍应用,但该工具存在理论和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常常使评估结果令人质疑;评估者观察虽然能够克服参与者偏见,但却可能形成评估者偏见,由于受研究视角和既有知识体系等限制,评估者可能对观察对象进行选择性观察与记录;文献研究和准实验研究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能够克服参与者偏见和评估者偏见,但相关文献资料的缺失会对文献研究形成障碍,而准实验研究方法的实施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公众参与评估研究中应当采取以一种评估工具为主、其它工具为辅的策略,以克服单一工具的局限性。

主体评估工具的选择要基于公众参与的评估对象——参与过程和参与结果。因参与过程评估重在考察公众参与的公开性、公平性、民主性、便捷性、包容性和回应性等,由此参与者意见调查和评估者观察更适合应用于公众参与的过程评估;而公众参与的结果评估重在考察公众参与对公共政策、决策者、公众参与者和社会公众所形成的各种影响,因此文献法、参与者意见调查和准实验研究方法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具体确定公众参与的评估工具还需要遵循三个标准: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和可用性(usability)㊱。评估工具的信度是指运用同样的评估工具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评估工具的效度是指该工具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可用性是指评估工具的可行性,由于时间、精力、研究经费等客观条件限制,评估者常常需要选择当下可行的评估工具。可用性标准常常与信度和效度标准相悖,即评估工具的可用性增强,其信度和效度往往随之降低。如何平衡这三个标准并非易事。Rowe 和Frewer㊲建议,公众参与的评估者在选择评估工具时,首先要满足可用性标准,其次考虑信度和效度标准。

三、TCT评估框架的应用与展望

本文提出了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TCT评估框架:首先,依据公众与决策者的互动程度界定了公众参与的基本类型;其次,基于该类型划分,通过总结提炼其他学者有关公众参与评估研究的重要成果,构建了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评估指标体系;最后,提出基于评估对象并遵循可用性、信度和效度标准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TCT评估框架对评估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理论困境进行了逐一回应,并对学界有关公众参与评估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方法论启示。

TCT评估框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在明确公众参与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评估对象,并根据评估对象选择相应的评估指标以及评估工具。如果研究目的是评价公众参与的效果,则评估对象是公众参与的结果;如果研究目的是提高公众参与的成效,则评估对象是公众参与的过程。第二,确定公众参与的终点。公众参与的终点可以是参与行为结束时,或是公众参与发起人收到公众意见与建议时,亦或是公共决策者汇总与讨论参与者意见与建议时,还可以是公众参与实践形成决策影响或社会影响时。如果参与终点确定不同,即使运用相同的评估指标,也可能得出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评估结论。因此,评估人员在实施评估时必须首先明确其评估的时点选择。第三,运用结构化、系统化的方法对评估指标赋予权重。由于对同一评估对象的不同评估指标进行优先排序比较困难,由此导致评估者在公众参与的代表性、公平性、经济效益性和有效性等不同评估指标的权重赋予上显得比较武断和随意。为增强指标权重赋予的信度与效度,评估者应运用诸如德尔菲法等结构化研究方法对评估指标进行科学赋重。

构建TCT评估框架只是评估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第一步,若要知晓公众参与的实际价值、意义与效果,并为公众参与的价值论争提供实证论据,需要运用本文提出的TCT评估框架对公众参与进行实证评估。评估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未来研究路线如下:其一,对公众参与过程和参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良好的参与过程是否必然产生良好的参与结果?良好的参与结果是否意味着良好的参与过程?这应是未来公众参与的评估研究重点。其二,具体比较不同公众参与机制的优缺点及其生长环境以寻求因地制宜的最佳公众参与机制。运用本文提出的系统评估框架,对现实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进行科学评估、比较和鉴别,并系统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影响因素,从而为有效移植其他国家或地区成功的公众参与机制,或者自主开发与改良本地公众参与实践提供实证依据,这也是评估公众参与的最终现实归宿。

注释:

①Irvin,R.A.and Stansbury,J.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Is It Worth the Effort?[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4,64(1):55-65.

②Mueller,J.Democracy and Ralph's Pretty Good Grocery:Elections,Equality,and the Minimal Human Being[J].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92,36(4):983-1003.

③Irvin,R.A.and Stansbury,J.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Is It Worth the Effort?[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4,64(1):55-65.

④King,C.S.,Feltey,K.M.and Susel,B.O'Neill.The Question of Participation:Toward Authentic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8,58(4):317-326.

⑤ Rosener,J.User-oriented Evaluation:A New Way to View Citizen Particip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ural Science,1981,17(4):583-596.

⑥Arnstein,S.R.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Journal,1969,35(4):216-224.

⑦Rowe,G.and Frewer,L.J.A Typology of Public Engagement Mechanisms[J].Science Technology&Human Values,2005,30 (2):251-290.

⑧Beierle,T.C.Using Social Goals to Evaluat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Decisions[J].Policy Studies Review,1999,16(3/4):75-103.

⑨Blahna,D.and Yonts-Shepard,S.Public Involvement in Resource Planning:Toward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J].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1989,2(3):209-227.

⑩Webler,T."Right"Discourse in Citizen Participation:an Evaluative Yardstick[M].In:O.Renn,T.Webler&P.Wiedeman(Eds)Fairness and Competence in Citizen Participation:Evaluating Models for Environmental Discourse.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5.

⑪Beierle,T.C.Using Social Goals to Evaluat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Decisions[J].Policy Studies Review,1999,16(3/4):75-103.

⑫Beierle T.C.and Cayford,J.Democracy in Practice: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Decisions[M].Washington,D.C:Resources for the Future,2002.

⑬Martineau-Delisle,C.and Nadeau,S.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Process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articipants:Significance,Achievements,and Challenges.The Forestry Chronicle,2010,86(6):753-765.

⑭Halvorsen,K.E.Assess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Techniques for Comfort,Convenience,Satisfaction,and Deliberation[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1,28(2):179-186.

⑮McKinney,M.and Harmon,W.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Is It Working?National Civic Review,2002,91(2):149-170.

⑯Innes,J.E.Evaluating Consensus Building.in The Consensus Building Handbook,ed.Lawrence Susskind et al.,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1999:653.

⑰俞可平.公民参与的几个理论问题[EB/OL].人民网,2006-12-20,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5192300.html.

⑱王锡锌.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2.

⑲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

⑳Shindler,B.,and Neburka,J.Public Participation in Forest Planning:8 Attributes of Success[J].Journal of Forestry,1997,95:17-19.

㉑Rowe,G.,and Frewer,L.J.Public Participation Methods:A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J].Science,Technology,&Human Values,2000,25(1):3-29.

㉒Godschalk,D.R.,and Stiftel,B.Making Waves:Public Participation in State Water Planning[J].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1981,17(4):597-614.

㉓Crosby,N.,Kelly,J.M.and Schaefer,P.Citizen Panels:A New Approach to Citizen Participation[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6,46(2):170-178.

㉔Houghton,D.G.Citizen Advisory Boards:Autonomy and Effectiveness[J].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88,18 (3):283-296.

㉕Petts,J.Waste Management Strategy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Community Involvement and Consensus-building in Hampshir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1995,38(4):519-536.

㉖Beierle,T.C.Using Social Goals to Evaluat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Decisions[J].Policy Studies Review,1999,16(3/4):75-103.

㉗ Beierle,T.C.,and Konisky,D.M.Values,Conflict,and Trust in Participatory Environmental Planning[J].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2000,19(4):587-602.

㉘Bickerstaff,K.,and Walker,G.Participatory Local Governance and Transport Planning[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01,33(3):431-451.

㉙Halvorsen,K.E.Assess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Techniques for Comfort,Convenience,Satisfaction,and Deliberation[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1,28(2):179-186.

㉚Carr,D.S.,and Halvorsen,K.An Evaluation of Three Democratic,Community-based Approaches to Citizen Participation:Surveys,Conversations with Community Groups,and Community Dinners[J].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2001,14(2):107-126.

㉛Irvin,R.A.and Stansbury,J.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Is It Worth the Effort[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4,64(1):55-65.

㉜Rowe,G.,Marsh,R.and Frewer,L.J.Evaluation of a Deliberative Conference Using Validated Criteria[J].Science,Technology,&Human Values,2004,29(1):88-121.

㉝Speller,G.and Ravenscroft,N.Facilitating and Evaluat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arks Management[J].Local Environment,2005,10(1):41-56.

㉞Dietz,T.and Stern,P.C.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Decision Making[M].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8.

㉟Abelson,J.and Gauvin,F.P.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Concepts,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EB/OL]. Canadian Policy Research Networks Inc.,Available at http://www.cprn.org/documents/42669_fr.pdf,2006:14.

㊱Rowe,G.and Frewer,L.J.Evaluating Public-Participation Exercises:A Research Agenda[J].Science Technology Human Values,2004,29(4):541-546.

㊲Rowe,G.and Frewer,L.J.Evaluating Public-Participation Exercises:A Research Agenda[J].Science Technology Human Values,2004,29(4):546.

Evaluat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Policy-Making:Theoretical Challenges and its Solutions

Zhang Xiaojie/Lou Chengwu/Geng Guojie

The evalua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policy-making is faced with a few theoretical challenges,including no clear and agreed-upon definition and typolog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no widely held criteria for evaluation,and no agreed-upon or reliable measurement tools.The TCT evaluation framework based on participation typology,evaluation criteria and measurement tools can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TCT evaluation framework consists of three elements.First of all,to identify the typolog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based on the degre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decision makers and the public.Secondly,to build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both public participation process and result based on participation typologies.Finally,to choose suitable measurement tools based on evaluation objects according to three criteria,including usability,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Public Participation;TCT Evaluation Framework;Evaluation Criteria;Evaluation Tool

D035

A

1009-3176(2016)05-043-(8)

(责任编辑 方卿)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基于制度均衡视角的中国公众环境利益表达机制创新研究”(15CZZ008)、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教学名师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探索导向重点项目“中国公众环境利益表达行为样态与引导策略研究”(N15140200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参与绩效评价”(12YJC630296)、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环境群体性冲突及其对策研究”(L11BZZ015)。

2016-5-12

张晓杰 女(1980-)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娄成武 男(1949-)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教学名师

耿国阶 男(1976-)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参与者指标体系工具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台胞陈浩翔:大陆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准备工具:步骤: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巧用”工具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