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词“了”的语义识别教学策略研究*

2016-10-13李丹宁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高教学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虚词语义语法

李丹宁(黑龙江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虚词“了”的语义识别教学策略研究*

李丹宁
(黑龙江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虚词“了”的教学一直是难点,很多教师都有讲解难、梳理难,给学生改错难的感觉。根据实际考察,笔者分析了教师的困惑和学习者的错误,重点研究“了”语法语义并结合印欧语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初级阶段学习“了”的教学策略,以此为“了”的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困惑;“了”的教学框架;教学策略

虚词“了”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虚词“了”的研究成果很多,从词类的划分,语法意义,语法功能,语用功能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对“了”的本体研究已经很细致很深入了,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这方面,具体到如何利用学生学习“了”时所掌握的词汇量、句式形式、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以及讲解时学生所能达到的、接受的目的语的程度等等这些资源,用一种恰当的方法,恰当的语言方式去讲解,还有恰当的讲授量的把握等研究甚少。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语法“了”的教学问题调查

在对国内6所大学的15名专兼职教师教授“了”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认为“了”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是不成功的。

教师本身对于“了”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的意义和功能还是比较模糊,或者自己清楚但是不知道怎么才能给学生讲解明白;在努力地探索过程中始终没有找到更好的讲解方法,不是用时太长,就是过于简单,使学生犯更多的错误。有时讲解过于复杂,让“了”在学生的脑海里形象模糊,形成畏惧心理,甚至不敢使用,或恰恰相反,泛用现象严重。

(二)国外汉语教师偏误调查及原因分析

既然教师们在讲解过程中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就学习者而言他们实际掌握的情况又如何呢?调查俄罗斯远东及后贝加尔地区15所大中小学院校及专门汉语教学机构的20名教师,主要集中在:选择“了”的位置错误和把错误的句子当成是对的句子。教师偏误的问题尚且如此严重,学生的问题就更多了,所以需要通过原因的分析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1.难以把握“了”的语法意义,对动作完成和变化实现理解有偏差,只要觉得是完成或者变化就会使用“了”。

2.不能很好区分词后“了”、与句尾“了”,尤其是动词、形容词位于句尾。

3.很难分清“了”在动补后还是在动补中间,重要是补语的类型与“了”之间的位置关系不清楚。

4.句式、句型中的“了”的用法类推不当,多动词句中都用“了”或只在前一谓词后用“了”,而双宾句中则在前一宾语后用“了”。

5.什么情况“没”与“了”共现还是不清楚。

二、“了”教学框架的搭建

(一)搭建框架的原因

“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多年来语法学界教学界一直对它进行不断地研究。“虽然关于‘了’的使用规则,已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了’到底在哪些场合必须出现,在哪些场合不能出现,这个问题实在太复杂了”。①

根据现有普遍使用的教材上的语法顺序,在学习“了”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汉语词汇500个左右,基于这500多个词语,想把所分析的研究成果全部内容讲解给学生听,那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运用语法界已有的分析成果总结一套教师们在初级阶段应该给学生讲解的大概内容,让教师们在头脑中先形成一个讲解“了”时的大体框架,然后再去尝试捋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讲解方法。

(二)搭建教学框架(见表1)

表1 

三、“了”教学策略的总结

(一)适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汉语与印欧语的最大不同之处是:缺乏形态标记,在大部分外国留学生的第一语言里形态标记是最普遍的现象,形态标记是他们认知语言的经验,这种认知过程决定了他们在认知一种新的语言时,结构样式对他们来说尤其重要,形态标记不仅仅只是指词形变化,还包括句子的结构样式,词与词的组合形式,而这儿恰恰就是汉语的特点,汉语是以语序和虚词为语法手段的语用型语言。词在句子中的位置,虚词与其他词的组合规律,这是汉语语法中重要内容。笔者在俄罗斯进行汉语教学中发现,俄语就是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对于母语为此种类型的俄罗斯学习者来说,适合他们的汉语语法教学过程是:为什么学习这个语法?→这个语法的样子是什么?→语法所包含的每一部分都有什么意义?→这个语法中特殊的构式是什么?→这个语法中常用的形态是什么?以上问题中的顺序根据印欧语系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他们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最想了解的程度顺序而定的。

(二)设计教学层次

1.为什么学习“了”?

这个问题要深入浅出讲解。“了”在现代汉语中是非常重要的语法项目,一定要用到“了”才能表达我们想表达的意思。例如,“你去哪儿了?你去哪儿?”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2.这个语法的组构情况如何?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名词)+了……。”括号中的内容也是要根据教材中学习句子的顺序分批给学生渗透。

3.语法的意义

“完、去做、变”都是学生在学习语法“了”之前已经学习的内容,也知道意思的词语,分别举例说明这三个语法意义。

4.这个语法的时体是什么?

过去时间,现在时间,将来时间。既然带“了”的句子任何时间都可以表示,那么句子中“了”字本身的时间意义就不凸显了。不讲术语,只举例说明三个时间意义的表达方式。

5.这个语法中构式是什么?常用的形态是什么?

给学生几个构式:告诉他们什么情况不用“了”,什么情况常用“了”。在学习了的初级阶段,我们第一步先要告诉学生不能用“了”的几个特殊的构并总结性地告诉学生常用“了”的构式:太……了 ……极了,不……了,动词后面的“了”最常见,同时举例说明。

6.解释疑惑

(1)时间补语前“了”与时间补语后“了”的区别

带时间补语的时体区分,包括:指向动词 (学了三年汉语)学完了;指向时间(学三年汉语了)没学完。

(2)宾语前“了”与宾语语后“了”的区别

带宾语,包括:指向整体(下课了、吃饭了)下课、吃饭的整体行为完成了;指向动词(下了课、吃了饭)动词表示的动作完成了。问候语的“吃饭了”不能改换成“吃了饭”,因为这是问行为的整体,但要问吃没吃饭这个具体动作的时候,可以用“吃了饭”?重音在动词,如果问“吃了吗?”可能有歧义。

用这样的方式尝试做到把纷繁复杂的语法“了”在讲解的初期阶段让学生感觉的到他是清晰的,有迹可循的,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遇到上面偏误分析过的问题和内容时,会通过辨析,改错等方式渐渐给学生渗透“了”的更多用法。第三步,根据教材进度,学习固定句型“快……了”“要……了”在时间上在详细区分时段、时点,句意完成,“了”的时体完成等。

总之,在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虚词“了”的语义语法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更加适合的他们的讲授方法。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应当结合“了”的语法语义并结合印欧语系学生的认知情况寻找适合初级阶段学习“了”的教学策略,以此为“了”的教学提供参考。

注释

①李晓琪.汉语“了”字教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1]刘建梅,许嘉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4(3).

[2]张海燕.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的教学研究[J].理论界,2009(6).

[3]唐春华,朱元富.“的”字结构的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3(1).

The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words"le" has been a difficult,many teachers have explain difficult,difficult to sort out,give students correction to the feeling.According to the actual investig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rror of the confusion of teachers and learners,focuses on the semantic grammar and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Indo-European family of students looking for primary stage of learning"le"teaching strategies,in order to be a"le"teach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teaching perplexity;teaching frame of"le";teaching strategies

G642

A

2096-000X(2016)17-0137-02

本论文为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俄汉机器翻译系统中‘C+N5’结构的语义识别”(编号:11CYY063)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丹宁(1976-),女,黑龙江人,文学硕士,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猜你喜欢

虚词语义语法
语言与语义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