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电信产业和石化工业的耦合发展研究*
2016-10-13王宏杰
王宏杰 佟 昕,2
辽宁电信产业和石化工业的耦合发展研究*
王宏杰1佟 昕1,2
(1.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110036;2.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 沈阳,110122)
基于系统耦合理论,运用实证分析法,对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石化工业耦合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两个产业耦合度较高,但综合贡献值差距很大,协调度较低,产业发展处于勉强协调阶段。建议:为实现新旧产业的有序承接和联动发展,辽宁省应保持开放心态,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激发产业耦合内生动力,做好省际层面的产业布局。
电子信息产业;石化工业;产业耦合
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机遇和经济环境下,为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营造更具影响力的产业格局而提出的战略决策和产业发展导向。自国务院2010年9月提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成为学术界和理论界的“新宠”,与之相关的文献和著作几成“井喷”之势呈现在各类媒体和杂志上。而对于传统产业,学者们的关注度却日益降低,鲜有的成果也是将其视为“昨日黄花”,仿佛它们终会退出历史舞台。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即使在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也高于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如此冷淡乃致忽视,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笔者认为,传统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兴产业同等重要,继续对其展开研究依然有着很大的必要性。此外,发达国家新兴产业是在传统产业发展进入相对成熟后才兴起,承接性较好;而我国却是在传统产业发展并不充分的情形下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承接与发展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实现产业的有序承接,实现协同发展,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耦合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关课题的讨论日益热络,出现了不少成果。国外学者主要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Hansen[1]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麻省理工学院[2]、里海大学[3]等高校的经济学团队分析了美国制造工业的发展状况,提出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促进制造业发展;Dallas研究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间的关系,认为它们是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4];加州州立大学的Gus Manoochehri教授[5]等对美国如何建立世界装备制造中心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发展高技术产业来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Lexington[6]认为一国试图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解决就业问题时,不能盲目一味只发展新兴产业,而忽视传统产业的基础作用。
国内学者对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也进行了探索。韩小明[7]分析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现状时,提出了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的跨越论;辜胜阻[8]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发展高新技术需要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两大方向, 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我国更需要把传统产业高新化放在首位;厉以宁[9]考察印度产业发展演化指出如果我国不能实现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有序承接,不注重二者之间的交融互动,则产业发展难以取得实效。
国内学者还将物理上的“耦合性”引入产业经济分析。王继军等[10]运用耦合度模型对陕西省纸坊沟流域1938-2008年间的农业生态系统耦合度进行了测量;熊勇清等[11]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逻辑,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耦合度评价模型;乔鹏亮[12]研究了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耦合发展状况,认为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发展初期,耦合机制也尚未形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现有分析多数讨论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间的交融关系或波及影响,在宏观定性分析上对耦合性应秉持的原则已达成共识,相关的理论基础亦较为夯实。但是在定量分析上,多数学者采用的统计计量口径和对战略高新产业的界定仍存在争议,部分学者将“高技术产业”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第一二产业视为“传统产业”,而这直接影响到了实证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事实上,产业具有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此时此地的“传统产业”在彼时彼地很有可能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的界定应当考虑其“相关性”、“时序性”和“地域性”。基于此,本文在分析辽宁省电子信息产业与石化工业耦合发展时,充分考虑了辽宁地区的资源禀赋、区位情况、政策偏向、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等区域因素,通过建立耦合性评价模型,合理选取耦合性评价指标,试图对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间的耦合性进行深入度量。
2 模型构建与数据
系统由无序向有序发展,关键在于发挥内部子系统的协同效应,而耦合性正是对协同作用的度量。基于此,本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作为一个耦合系统,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该耦合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用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总和进行度量。
2.1模型设计
2.1.1功效函数
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耦合系统由两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由若干指标组成,而每个指标包含若干变量参数。设变量u、w分别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系统序参量,且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有n个指标,每个指标包括m个变量参数,其值分别为x11,x12,⋯,x1m;⋯,xij,⋯;xn1,xn2,⋯,xnm;传统产业系统有n'个指标,每个指标包含m'个变量参数,其值分别为x11,x12,⋯,x1m';⋯,xi'j',⋯;xn'1,xn'2,⋯,xn'm'。则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和传统产业系统的各评价指标贡献函数为:
uij=(xij-βij)/(αij-βij) (1)
式中:uij为变量 xij对系统的功效贡献大小,αij,βij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稳定临界点上的序参量的上、下限值。
wij=(yij- ζij)/( ηij-ζij) (2)
式中:wij为变量yij对系统的功效贡献大小,ηij,ζij为传统产业系统稳定临界点上的序参量的上、下限值。
两类产业的序参量上限αij、ηij和序参量下限βij、ζij分别根据基准年、规划年、数据对比值或理想值来确定。uij、wij的范围为[0,1],且uij、wij越大代表xij、yij对子系统的功效越大,即它们均为正指标。
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第i个指标对系统的功效ui的功效大小可通过集成方法求得,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λij>0,,λij表示指标i变量参数j的权重。
同理,可求得传统产业的子系统序参量wi的功效大小可由其评价指标的功效值加权求得,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γij>0,,γij表示指标i变量参数j的权重。
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综合功效u的功效大小可将各个指标对系统的功效加总求得,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λi>0,,λi表示指标i的权重。
同理,传统产业系统综合功效w的功效大小可将各个指标对系统的功效加总求得,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γi>0,,γi表示指标i的权重。
2.1.2耦合度函数
将物理学中容量耦合系数模型进行调整可得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耦合度模型,见式(7)。模型假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只包含电子信息产业,传统产业系统只包含石化工业。
式中,2为调整系数,控制了C的取值范围;μ和ω分别代表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和传统产业系统的序参量。由数学相关知识可求得,C∈[0,1]。当C越趋近于0时,表明耦合度极小,耦合系统子系统间越不和谐,系统将向无序状态发展;反之,当C越趋近于1时,表明耦合度处于高水平,子系统彼此间协同效应高于对抗竞争效应,系统发展和谐,将从无序向有序结构发展。
2.1.3协调度函数
耦合度反映了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程度,它对评估产业系统间耦合强度大小及耦合系统所处何种发展阶段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区域产业耦合发展都有交错、动态和不平衡性,功能函数指标选取也没有统一标准,带有较大的主观性,耦合度模型有时会产生“伪耦合”的现象。此外,耦合模型对耦合发展水平的评估也极其有限,若是仅靠耦合度模型评估产业耦合发展很有可能会产生误导。为此,有必要对耦合度模型进行改进或调整,使其评估结果更为合理可靠。参考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对耦合度模型进行调整得到协调度函数: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反映子系统各自发展水平和对耦合系统的贡献;T为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调和指数T=aμ+bω ; a,b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对耦合系统的贡献权重,且有a+b=1。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分类等级见表1。
表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耦合协调度等级
2.2指标选择
目前,国家已经确定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辽宁根据国家既定政策方针结合自身实际,也在《辽宁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及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和辽宁省政府2010年2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意见》中确定了高技术服务业、电子信息产业、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产业、信息产业和生物育种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辽宁省传统产业主要是指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冶金和石化等四大类产业。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准确性,产业的规模及其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政策偏向等因素,本文选取辽宁省电子信息产业和石化工业分别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代表进行实证分析。
由于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属性和地域属性,它们的发展时点、脉络和方式等必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各自属性合理评价的指标指数也会大不相同。但是为了实现研究的客观性,必须采取一致的选取原则。本文采用的选取原则如下:首先,反映产业发展特征;其次,评价指标数据的真实性与可获得性;再次,评价指标可量化;最后,指标选取范围要恰当。根据这四点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并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恰当选取能够反映耦合系统子系统相互作用的评价指标。具体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选取全局性、先导性、动态性三个序参量作为一级评价指标[13];传统产业系统选取规模、成长和效率三个序参量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如表2、表3所示。
表2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体系
表3 传统产业评价体系
3 数据说明
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09年-2013年,本文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于辽宁统计信息网公布的《辽宁统计年鉴(2009-2014》、《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规划纲要》和国家统计信息网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4》。功效函数的序参量下限值确定为5年中最小值,序参量上限值确定为五年中的最大值,实际值选取2013年的值,相关基础数据见表4。
表4 实证分析基础数据及功效值
4 实证结果
准备好基础数据后,只需确定耦合系统子系统的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便可根据第四部分的计算公式来确定子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本文利用托马斯·萨蒂(T.L.Saaty)的层次分析法,并结合历史资料、专家意见和分析经验经过反复试错及检验判断对比矩阵一致性来确定权重,计算结果见表5。[14]
表5 电子信息产业与石化产业各级评价指标权重
表6 电子信息产业与石化产业一级评价指标功效值
根据式(1)和式(2)可分别计算出各二级评价指标对电子信息产业系统和石化工业系统的功效值,计算结果见表4;根据式(3)和式(4)可分别计算出各一级评价指标对电子信息产业系统和石化工业系统的功效值,计算结果见表6;根据式(5)和式(6)可分别计算出电子信息产业系统和石化工业系统的综合功效值:μ=0.2051,ω=0.5253。
将u和w的值代入耦合度函数式(7)可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耦合系统耦合度:C=0.8988。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一般取a=0.7、b=0.3,所以综合调和指数T=aμ+bω=0.3011,进而耦合协调度D=0.5203。
5 结论与政策启示
由实证分析结果可知,电子信息产业子系统对耦合系统的功效值远小于石化工业对耦合系统的功效值(0.2051<0.5253),表明当前以及将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需将传统产业置于产业发展决策清单的靠前位置,注重关键要素积累和尖端技术引进;电子信息产业——石化工业系统的耦合度C=0.8988,处于较高水平,表明两者发展和谐,相互之间促进协同作用显著,联动带动作用强;耦合协调度D=0.5203,表明耦合系统处于勉强协调阶段,耦合发展的空间很大。实证分析的结果符合现实经济意义,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设备以及人才等相对完备,对石化工业这些传统支柱产业更是如此,因电子信息产业属于在较为成熟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这个历程和西方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类似。因此,新旧产业续接能力较好,相互促进作用也较强,耦合度也比某些新旧产业高。由此,本文对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耦合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扩展和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间的耦合效应。一方面需要在资金等方面加大政策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更需要谋求技术创新,创建更多的公共技术平台。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入发展,传统产业必对产业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政府应当以市场手段在各产业建立技术服务中心,强化信息服务、技术支持、产品设计、渠道沟通等各方面的职能。同时,对一些关键技术,政府应发挥组织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召集人才、企业进行跨产业、跨部门联合攻关,缩短技术突破时间,促进产业耦合深度,实现跨越式发展[15]。
其次,站在省际层次对战略性高新产业进行合理布局。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各个高新产业对应的传统产业积累的资本、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源等各不相同,市场能够利用的资源也很有限,难以实现全局发展[16]。因此,政府应当引导集中优势资源,根据省情有层次、分重点地进行产业布局:对基础较夯实、投入要求不甚多的产业,可加大政策倾斜,先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带头作用;对那些有一定基础、先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巨额投入的传统产业,应继续保持其现行发展政策,同时鼓励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引进力度,为下一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蓄能量;对基础非常薄弱的产业,较长时间内不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之,产业布局要合理把握产业发展的节奏,兼顾效率和收益。
最后,孕育创新发展文化。强化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产业续接发展的关键,辽宁应继续实施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地构筑计划、海外学子辽宁创业计划、“双百工程”、高端智力柔性引进计划等,对那些为行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给予特别奖励[17];推进创新机制建设,加快完善成果评估机制、市场交易机制、专利保护机制、组织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激励机制等,扶持中介机构发展,激发产业耦合内生动力[18]。
[1] Hansen N. Do producer services induc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90,30(4):465-476.
[2] Dertouzos B L, Lester R K, Solon R M. Made in America: Regaining the productive edge[M]. Boston: MIT Press, 1989
[3] Jordan J A, Michel F J. Next Generation Manufacturing [M].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2000
[4] Dallas. Competitive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 high-tech industries: an empirical study[C].1997:434-436.
[5] Manoochehri G. The road to manufacturing excellence: Using performance measures to become world-class[J]. Industrial Management, 1999, March/April:7-13
[6] Lexingt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competitiveness:is there any relationship[A].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CMIT 2002)[C].Hangzhou,2002:206-207.
[7] 韩小明.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选择[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03):77-80.
[8] 辜胜阻,李正友.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33.
[9] 厉以宁.让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而不是代替工业化[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07):36.
[10] 王继军,姜志德,连坡等.70年来陕西省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J].生态学报,2009(09):5132-5135.
[11] 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基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05):54-58.
[12] 乔鹏亮.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03):24-26.
[13] 贺正楚,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1(05):679-681.
[14] 白玲,徐瞾.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61-68.
[15] 张倩男.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研究——基于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与纺织业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2):63-66.
[16] 李勃昕,惠宁.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标体系的省际区别:新能源汽车例证[J].产业经济,2013(03):51-52.
[17] 王秋明.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2013(07):73-74.
[18] 苑清敏,赖瑾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动态耦合过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1):62-63.
On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Liaoning Province
WANG Hong-jie1TONG Xin1,2
(1. School of Economic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6;2. Liaoning Cadres University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henyang, Liaoning 110122)
Based on system coupling theory and the method of empirical analysis, we study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Liaoning province.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coupling degree of these two industries is obvius, but the comprehensive contribution value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are in great differen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ncept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e old industry and the new industry should be integrated to develop interactively; the province should stimulate the internal force of coupling and conduct a reasonabl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petrochemical industry; coupling
F062.9
A
1674-3083(2016)04-0061-06
2016-04-12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课题(L15EJL001);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级青年项目(Ljgykt -qn-1602)。
王宏杰(1991-),男,汉族,山西阳泉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佟昕(1982-),女,满族,辽宁本溪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商务流通系讲师,研究方向:统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