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用训练点选择策略
2016-10-13宋中莲
宋中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用训练点选择策略
宋中莲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学当然也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而实施语用型阅读教学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找准语用训练点、准确制定语用教学目标。
一、吃透课标精神
吃透课标精神,一是从宏观上、从横向上与识字写字、口语交际、习作(写话)教学目标联系,理清整个小学阶段语用训练内容及每个学段重点,二是从微观上、从纵向上比较同一内容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进而体会螺旋上升的编排意图。
1.理清小学语用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虽没有明确的课程内容,但细细揣摩各学段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目标,我们就能明白整个小学阶段的语用训练内容。
会写2500个常用汉字,理解文中出现的新词,背诵精彩句段、优秀诗文160篇是小学阶段的基本任务,也是必须积累的语用材料。
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作品主要为叙事性作品、说明性文章、诗歌。口语交际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复述”“讲述”“转述”。对于习作,课标明确规定“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可见,从课文中学习写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基本方法与技巧是小学阅读教学的语用训练重点。掌握叙述、描写、说明、抒情四种表达方式,事序、时序、空序、物序、逻序五种表达顺序,总分总、先分后总、先总后分、并列式、因果式、顺承式六种基本组段、成文结构,围绕中心选材组材、编写提纲、详略处理的基本技巧,自然就成了小学阶段语用训练的重点内容。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小学阶段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是词语和句子。准确运用词句表情达意、注重表达效果、恰当使用修辞与标点符号是阅读教学中学生应领悟的遣词造句方法与习惯。
2.弄清学段语用重点
课标上虽没指出各个学段阅读教学的语用重点,但仔细推敲其中的语句,参照以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尤其以1956年的语文教学大纲最为具体),我们就能知晓。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重点是识字、解词、学习几种简单的句型(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语用重点是学习构段方式。三年级以自然段为主,学习典型的构段方式;四年级以片段为主,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高年级以篇章为主,着重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3.比较不同学段要求
细细琢磨课标里的阅读教学目标,我们就能发现第一、二、三学段的目标主要从九个维度来阐述:阅读兴趣习惯、朗读、默读、阅读方法(又分精读、略读与浏览)、词句理解、文意把握、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优秀诗文诵读、课外阅读。尽管目标同属一个维度,但学段不同,具体要求也就不一样。
例如,词句理解,低年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中年级,“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高年级,“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从“了解”到“理解”到“推想、辨别”,从“词句意思”到“表情达意作用”到“表达效果”,体现了要求越来越高、能力越来越强的过程。
同是积累,低年级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中年级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从“词语”到“精彩句段”,从“课内”到“课外和生活”,积累的容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
同是诵读优秀诗文,一、二年级要求“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三、四年级要求“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五、六年级要求“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初步的情感体验”到“体验情感”到“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对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深入钻研教材
如何钻研教材?首先通读一到十二册的语文书,知晓教材编排体例、训练序列、各学段教学内容。其次研究所教年级的语文课本,明确单元主题与训练重点,弄清彼此之间的联系。最后重点研读本课文本。
目前,无论哪种版本的小语教材都采用“选文+练习”形式(语文S版教材也不例外),而选文以人文主题组元,语用目标呈现出隐蔽、分散、无序、少量甚至缺位的现象,教师在解读课文文本时,必须拥有一双慧眼,充分发掘其中的语用因素,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1.全面正确解读课文
课文是课程目标的载体,是语用训练的凭借,教师如何解读?以普通读者身份,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理解每个词语、句子、重点标点的意义,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弄清课文内容所涉及到的百科知识。另一方面,弄清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具体地说,要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弄清文章结构,品味文章表达方法与艺术,积累优美语言。一句话,既要弄懂写什么,又要弄懂怎么写。
2.厘清三组相关概念
要正确、充分发掘课文中语用因素,还得厘清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本体性内容与非本体性内容这三组概念。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分解,是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的依据。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内容虽然命名为“课程目标和内容”,但仔细斟酌,分条陈述的主要还是“教学目标”,并非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就一组课文、一篇课文或一堂课所要重点讲授的内容,它是课程内容在每堂课上的具体体现。
教材内容是指教材中的课文包含的所有信息。教材中的课文被选作教材之前,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读者可以从中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选文被选做课文之后,它就不只是一份单纯的阅读材料,而是一个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载体,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例子”。作为教师,就必须要正确解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什么是文本的教学价值呢?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方法、训练学生的技能、渗透的人文思想。教学价值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价值是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内容是教学价值的具体体现。
语文教学内容又可分为两大部分,一大部分是区别于其他学科、体现语文学科本质特征、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另一部分是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需共同培养的学生人文素养,包括“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全国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把这两部分内容分别取名为本体性内容、非本体性内容。本体性内容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训练内容。
3.准确发掘本体性内容
阅读课上,教师主要教的是本体性内容,非本体性内容只能渗透、融合在本体性教学内容当中。作为课前准备环节的教材解读,教师要反复朗读教材,充分发掘课文中的语用因素、本体性内容。
《鲸》是篇经典的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大小、类属、分类与生活习性。鲸有多大,是不是鱼类,分为几类,吃什么食物,怎样吃,用什么、怎样呼吸,怎样睡觉,怎样繁衍后代,所有这些都只是教材内容,并非教学内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并列的结构形式,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渗透的科学思维方法才是课文的教学内容。而生字新词,并列的结构方式,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才是教学的本体性内容。
《孔明借箭》是语文S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课文叙述孔明借箭的历史背景与真实原因,趁雾借箭的经过和结果,体现孔明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嫉贤妒能。刘备与孙权合作的历史背景、周瑜设计陷害的缘由、孔明借箭的准备与经过结果、江水的流向、天气的判定……这些是课文的教材内容,弄清故事前因后果、感受人物形象、理清叙述顺序、领悟刻画人物形象方法才是教学内容,而感受人物形象、理清叙述顺序、领悟刻画人物形象方法才是本课教学的本体性内容。
一句话,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文中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丰富的修辞、生动的描述、严密的介绍、巧妙的构思及各种文体知识,都应是语文课程的本体性内容。
4.切实确定语用训练点
信息丰富的文章被选作课文之后,其教学内容、本体性内容也同样丰富。而教学时间有限,一节课40分钟,精读课文一般两个课时,略读课文一般一个课时。有限的时间不可能体现所有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否则,蜻蜓点水、面面俱到,收效自然甚微。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年段重点、单元重点、文本特色、课后习题、学生学情来确定每节课、每课书的语用训练点。一般来说,一节课只确定一个新的语用训练点,真正做到一课一得,让“一得”为学生一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服务。
如前所述,“生字新词,并列的结构形式,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是《鲸》这篇说明文的本体性教学内容。众多的本体性内容,我们该怎样确定本课的语用训练点呢?
先从年段说起。这是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片段教学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文采用怎样的片段结构呢?非常明显,是并列式的结构。介绍生活习性是从吃食、呼吸、繁殖、睡觉四个方面介绍的,而全文又是从形体大小、进化过程、类别划分、生活习性四个方面来介绍的,弄清并列式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该课的第一个语用训练点。
再从课文位置来看。《鲸》是该册第七单元(本册共八个单元)的第二课,处在中高年段交接期,在教学中可恰当地渗透一些高年段教学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因此文中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就都可能成为本课的语用训练内容。
最后从课后习题来看。本课后面有三个习题:第一题“朗读课文”,第二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特点”,第三题“读下面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里呈现的是文中典型的列数字说明的三个句子,所有的数字下面都加了着重号,很明显,编者的意图就是要学生领悟并学习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因此,领悟列数字说明的妙处、学习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事物就成为了本课的第二个语用训练点。
《鲸》是篇精读课文,教学时间为两课时,一个课时一个新语用训练点,认识并列的构段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主要内容就成为了第一课时的语用训练点,认识并学习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当然就成了第二课时的语用训练点。
三、形成训练序列
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技能形成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在游泳中学游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技能一样需要反复实践,但反复实践并非机械重复,而要循序渐进。这样语用训练才会有实效,学生的语用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现行小语教材所选课文主要有叙事性作品、说明性文章和诗歌。叙事性作品又包含散文、小说和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同文体,主要表达方式、基本表达方法不同,遣词造句、结构安排也不一样。语用型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并学习运用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方法、遣词造句与结构安排技巧。但文选型课本是以人文主题组元,同一单元里有不同文体课文,教材的语用训练很散乱,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因此,教师在确定每课的语用训练点的同时,要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梳理出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语用训练“树枝图”,再将同一范畴的语用训练内容分布到不同学段的课文中,形成相关训练序列,以体现语用训练目标螺旋上升、学生语用能力不断发展的编排原则。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只要心中有标,脑中有文,目中有生,肚中有墨,就能找准语用训练点,教学自然就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衡阳市石鼓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注:此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一般资助课题“小学语文语用型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编号:XJK015BZXX01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