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联合培养材料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6-10-12王静静李娟

考试周刊 2016年78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王静静 李娟

摘 要: 建立科学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将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学校的理论知识可对企业的实践和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企业培养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反馈。本文对校企联合培养的意义和措施进行解析,以期为我国校企联合培养材料类应用型人才提供“他山之石”。

关键词: 校企联合培养 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盐城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更应该是其肩负的根本使命。然而,由于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工程技术师资队伍的缺乏、实践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的脱离等原因,学校无法足量供应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如何解决这一“供需矛盾”?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实现高校和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必由之路[1],[2]。

一、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1.校企联合培养是解决高校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有效途径。

实际操作能力是工科专业学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最显著的特征,是学生如愿获取工作岗位的最重要条件之一。但是,长期以来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实践教学条件匮乏,工程技术师资队伍弱,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等原因,形成了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3],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不能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环境,成为高校独立完成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瓶颈[4]。

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高校不但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以保证培养出合乎企业需求的工科专业人才,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条件,解决由于学生招生数增加和资金相对短缺而导致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5],[6]。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将企业设置为工科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实践教学资源,又可以为高校开辟新的人才培养途径,为学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环境,有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校企联合培养是降低企业人才资源成本的有效途径。

从企业角度来说,由于要求高校按照自己的规格“定单式”培养所需专业人才,可免除人员岗前培训、岗前实习等环节,从而有效节约了人才培养或引进的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在企业经历了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环节后,基本掌握了企业的技术要领,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而且熟悉了企业的工作环节,可以很快融入新的工作岗位。

总之,在本科教育中推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具有诸多优势(图1):一是解决了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二是让教师从繁重的实践教学中解脱出来,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教育与科学研究中;三是学生通过在对口企业的顶岗实习,掌握与材料生产的相关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毕业后无需培训便能直接上岗;四是缩短了企业对新进大学生的培训时间,降低了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达到了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四方共赢的目的。

二、校企联合培养的措施与实践

盐城工学院是江苏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学校于1996年由盐城工业专科学校和盐城职业大学合并而成,在学校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2015年学校进一步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应用性、协同性和能力性的主线,确保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更能开发学生潜力的教学体系。

盐城工学院校企联合培养材料类应用型人才实行“3+1”培养模式,即学校3年的理论教学培养与1年的企业技能培训。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旨在奠定学生扎实的材料学理论知识,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推动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专业技能培训是国家在高职教育中大力推行的教学模式,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应用型材料学本科教育中借鉴高职发展的经验,推行应用型人才的“3+1”培养模式,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道路是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7]。我校材料工程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图2),在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如下:

1.修订培养方案。

我校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与学校实际教学情况,制订了“3+1”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实施方案与教学计划[8]。在培养方案修订中,注意课程的安排,特别是与材料类企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均安排在第三学年开设,为学生在企业的专业技能提升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并熟悉企业的工作。此外,将原有的实践类课程与企业技能提升计划结合实施,如原有的专业综合实验、毕业实习(论文)等实践环节完全在企业内完成,获得了更好的效果。

2.引入职业培训,搭建企业实训平台。

在课程设置实用化的基础上,我校还引入了职业教育领域领军企业进驻校园培训。专业的职业化培训根植于企业的真实需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职业标准,使其具备基本的研究设计能力,为学生进入联合培养基地的实践培养环节做好充分准备,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采用“校企双导师”指导模式。

新生入学即配备校内导师,从二年级开始配备企业导师。校内导师由教授担任,并要求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企业导师由企业中责任心强、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一线工程师或技术骨干担任。校内和企业的学习内容、要求和实施办法由“校企双导师”共同制订,并负责具体的指导工作。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企业常规生产项目、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等各类项目融入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的引导,将专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高校和企业的两位导师各司其职,认真负责具体的指导工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学校导师有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企业工程师有较繁忙的生产任务,很难自发地面对面交换意见,导致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之间缺乏深入沟通与交流,甚至部分校企导师之间相互不认识。为了解除这一障碍,我校在实行“校企双导师”的指导模式时,制定了校企导师之间定期交流的制度,在校企导师之间交流的同时还可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这样,一方面通过加强导师之间的交流促进对学生的培养,另一方面给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自身的交流提供契机,如科研项目的联合申报与研究等。我校材料工程学院在2015年获得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项目11项,充分说明了高校和企业导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必要性。

4.改革传统的实习方式。

实习是工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包括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是在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通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现场解说,全面而详细地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工艺过程和生产实践知识,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认识实习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对本专业的一种感性认识。而毕业实习则是在学完专业课程后进行的实习,这时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已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盐城工学院由于实习经费的限制,大多数情况下,实习被学生称为“参观”,效果较差。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非常适合毕业实习过程。我校材料工程学院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派几位教师随队进行指导,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企业聘请若干名技术员为联合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实习指导任务。实践证明,校企联合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可以让部分学生很快进入所在岗位的工作状态,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5.改革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

毕业设计是培养工科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我校坚持以“专业为主导,结合工程实际,综合训练,重在创新”为指导思想。以前由于许多毕业设计的题目并不是源于企业或与实际技术问题紧密相关的科研项目,或者由于经费不足或者受长期以来毕业设计模式的影响,学生主动开展实际设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近几年我校材料工程学院要求毕业设计的选题从专业发展前沿出发,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提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从而让学生把对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探索和研究引入毕业设计之中。此外,从联合培养的企业中遴选出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第二导师,使学生设计的方案能够更切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6.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保证。近年来,我校材料工程学院通过聘请企业导师和派出教师到企业锻炼两条途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加大在企业聘任导师的力度,让企业高级工程师进入各个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每年派出几位教学骨干到教学实践基地的企业进行锻炼,努力提高材料类专业教师的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培训和学生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满足学生实习需要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结语

材料类“3+1”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已在我校实践多年,我们初步认为该方案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地方高校无法足量供应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问题,对于培养材料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近三年我校材料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含研究生入学率)达99.5%以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于洋,高宏伟,赵亚威.产学研合作机制下的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探讨[J].高教论坛,2010(9):15-16.

[2]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23.

[3]夏建国.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创新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2(12):10-12.

[4]朱光俊,杨治立,杨艳华.校企联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9):39-40.

[5]李娟,李强,鄢锉.基于高校和企业平台的工科大学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07-109.

[6]王秋萍.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型中文人才模式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2):12-13.

[7]张先勇,冯进,汪建华.“卓越计划”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及措施探讨[J].高教学刊,2016(4):217-218.

[8]吴其胜,张长森,于方丽,诸华军.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材料类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5(6):20-25.

致谢:

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PPZY 2015A025。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