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秋·处暑
——宋·刘翰《立秋》

2016-10-12

中医健康养生 2016年8期
关键词:辛味立秋酸味

立秋·处暑
——宋·刘翰《立秋》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8 月

立秋

大暑之后,时序到了立秋,提示我们秋季到来。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而民间又有 “立秋之日凉风至”之谚语。但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尚未退散的盛夏余热,再加上“秋老虎”肆虐,实际上人们依然会感到炎热。

处暑

什么是处暑呢?处有“消止、隐退”之意,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说的“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一到,意味着人们终于要和酷热说再见了。从这时候开始,居住在北方的人们会先感受到由夏转秋的凉意。此时节的物候有三,古人将其归纳描述为“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延伸阅读《立秋处暑话养生 》

饮食 食酸敛肺,养阴润燥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用白话解释就是,中医认为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由于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另外,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因此秋天来了当少吃动物肺脏。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而肺对应秋季,为娇脏,喜润恶燥,故饮食原则应以清热化湿、健脾润肺为主。多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肺作用的食物,如粳米、糯米、南瓜、萝卜、蜂蜜、芝麻、百合、银耳、梨等,少吃煎炸、辛辣等食物。初秋时节,肺气过盛,而肝气受制,在饮食上要“增酸减辛”,以助肝气,因此可以多吃些像苹果、葡萄、柠檬、山楂等酸味食品。

需要注意的是,立秋之后,天气转寒,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因此,脾胃虚寒者注意不宜食用过多寒凉食物。

另外,立秋后的一个经典传统是“贴秋膘”,这是在农耕时代考虑到夏季人体消耗较大,因此进入秋季,人们就应该多吃肉类,增加营养、储备脂肪,以备过冬御寒,形成的一个传统。但是,由于目前饮食结构的改变,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摄入的脂肪、蛋白质含量并不低,所以也就没有刻意 “贴秋膘”的必要了。而且,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或者老年人来说,盲目“贴膘”反而容易导致一些疾病发作或反复、加重。

运动 舒展筋骨,注意防寒

立秋节气过后可逐渐增大运动量,多做户外运动,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如健身操、慢跑、武术及各种球类运动,都能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和脑的血液供应,是不错的选择。

但由于此时白天天气仍比较炎热,因此不要剧烈运动、大量出汗,避免伤及阳气和损伤筋骨。而且运动时要注意做好防护,避免出现中暑、脱水等事件的发生。

立秋节气之后早晚寒凉,变冷的空气容易导致血管收缩,老年人或一些慢性病患者,尤其是心脑血管病患者,由于动脉硬化、管腔狭窄,加之有大量的脂类沉积与斑块形成,容易在动脉收缩时导致血液流通受阻,从而导致一些恶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中老年人或者一些慢性病患者在秋季并不宜过早晨练。最好把锻炼时间安排在下午或者傍晚,如果是上午锻炼,也尽量晚一些,以减少心脑血管发病风险。

预防 当心流感,调理脾胃

立秋处暑之时,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常会出现咽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干咳少痰等“秋燥”的症状。这时应多喝水,注重滋阴润肺,减轻秋燥对人体的伤害。

立秋之后由于气温多变,也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节。因此,当天气变化时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平时要多开窗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在感冒流行时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平时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预防感冒。

另外,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气温还是较高的,再经过苦夏的煎熬,很多人往往有乏力、食欲不振等脾胃虚弱的临床表现,在初秋的这段时间,应该通过清热、利湿、健脾等方法调理脾胃,以排出体内的湿热之邪,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为冬季养生做好准备。

猜你喜欢

辛味立秋酸味
关于立秋你知道吗
《立秋》
秋分
——以“收”为主 多酸少辛
酸汤肥牛
多吃酸味食物可缓解焦虑
防腐剂和酸味剂对发酵萝卜保藏作用的影响
立秋
夏吃辛 养肺金
辛味开散宜适当
浅谈辛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