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K-modes的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及其保护策略*

2016-10-12李霄鹤兰思仁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年8期
关键词:亚区村落福建

李霄鹤,兰思仁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三农问题·

基于K-modes的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及其保护策略*

李霄鹤,兰思仁※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福建传统村落景观具有历史悠久、风貌古朴、特色鲜明的地域特点,对其类型、分布及其典型特征的研究,是建设“乡愁”浓郁的“美丽乡村”和发挥福建传统村落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的首要前提。首先借鉴相关研究学者对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的研究,基于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实地调研情况,构建了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其次运用K-modes方法,以截止2013年12月31日前评选出的福建省内具有国家级、省级称号的54个历史文化名村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分类研究。第三根据分类结果,分析出福建省内存在闽江以北(包括闽江流域)综合文化村落景观区域、闽西客家村落景观区域、闽南红砖文化村落景观区域3个传统村落景观区,其中又包含闽东多元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中混合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北山林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西田园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西土楼文化村落景观亚区5个传统村落景观亚区。最后,依据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分布及其典型特征,提出对福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运用的策略,即以景观区域分布为基础,发挥地域特色; 以整体性的景观为载体,营造地域氛围; 以典型景观特征为优势,塑造地域精品。

K-modes传统村落景观景观类型应用策略福建

0 引言

福建传统村落景观以其古朴、特色鲜明、富有人情味的特点,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如具有“画里乡村”著称的培田村、桂峰村和具有“大山里的神秘堡垒”著称的塔下村、田螺坑村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随着迅速的城镇化发展,地域文化特色正逐渐消失。加之“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浪潮的兴起,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对“乡愁”的诠释,以及“回归自然”、“访古探秘”等知性旅游热的兴起,给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及其合理利用提出了机遇与挑战。如何把握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类型、分布及其典型特征,发挥其区域优势,对建设“乡愁”浓郁的“美丽乡村”和地域性特色突出的新型城镇,发挥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当前不少学者已对此方面做了相关研究,并获得一定成果,就目前来看,主要是以地貌特征、文化、方言、建筑材质等为主要依据[1-3]。如依据地貌特征,以鹭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为中轴线,以富屯溪、闽江为横轴线,将福建划分为闽东、闽南、闽西、闽北4部分[4]。依据各地的方言和文化特色将福建划分为闽南方言文化区、客家方音文化区和闽江流域文化区[5~6],以此划分标准又将福建传统建筑分为闽东建筑,闽中建筑,闽北建筑,闽西建筑,莆仙建筑,闽南建筑等[5]。根据建筑的建材不同,将福建传统民居以福州与永定的连接线为分界线,划分为以东的“红砖区”和以西的“灰砖区”。依据景观意象将福建西部划归属于闽粤赣边客家村落景观区域; 将福建东部沿海划归为浙南闽台沿海丘陵村落景观区域,内部又将福建沿海地区划分为闽北丘陵村落景观区域、闽南村落景观亚区[1]等。这些成果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纵观已有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学术界对传统村落景观的类型及其分布研究成果较少,研究方法也多为定性方法,使得分类依据较主观。因此该研究拟尝试将K-modes聚类方法运用于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类型及其分布的研究中,以期较客观反映并充分挖掘福建的传统村落景观资源,为其的保护性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图1 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地理空间分布

表1 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区域分布统计表

历史文化名村所在县市个数占总数的比例(%)福州市713.0宁德市1222.2龙岩市814.8南平市59.3漳州市814.8泉州市23.7厦门市00三明市814.8莆田市47.4

1 研究区域及样本概况

1.1研究区域概况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处115°50′~120°43′E, 23°46′~28°22′N,平面形似斜长方形,面积约12.14万hm2。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全省面积的85%左右,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6]。古代陆地交通十分艰难,有“蜀道难,闽道更难”之叹,省内古驿道成为古代福建与内陆的主要联络线,促进了沿线村落的产生与发展。境内鹜峰、戴云两大山脉将全省划分为闽西北山区和闽东南沿海[5]。富屯溪、闽江横穿福建省,自然的山水地貌又将福建划分为闽北、闽东、闽南、闽西四大基本区域,促进了闽文化具有“同体多块”特征的形成[6],也间接促就了福建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地域性分布特色。加之福建省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合动植物的繁衍。充沛的山水资源和林木资源使得福建的传统村落具有典型的“山水相依”、“林舍相依”、“世外桃源”的景观特点。

1.2样本概况

历史文化名村是我国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人群,不同经济社会发展形式下的传统村落形成和演化历程,凝聚了不同阶段、不同阶层的优秀文化,真实记录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建筑风貌和民俗民风[7]。对历史文化名村景观进行研究和分类,并探索其景观的分布,可较好的把握福建所具有的典型传统村落景观特点及其分布特色。截止2013年12月,福建省已评选出了具有国家级和省级称号的历史文化名村54个,以上村落将作为该研究的主要样本构成,其各县市的分布统计如表1所示,其地理空间分布图如图1所示。

从图1、表1中可以看出,宁德、龙岩、漳州、三明、福州拥有的名村数量较多,分别占总数的22.2%、14.8%、14.8%、14.8%、13.0%; 南平、莆田、泉州拥有的名村数量较少,分别占总数的9.3%、7.4%、3.7%。福建历史文化名村大都沿河布置,河流交汇处居多,具有流域分布的特点,且晋江流域名村数量较少。结合福建区域经济与城镇发展状况得知:晋江流域的厦门、泉州、莆田一带因位于福建省内平原的集中地,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一些具有典型红砖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的影响而导致破坏,其现有的景观格局及规模达不到历史文化名村的评选条件,所以入选为历史文化名村的数量较少,如建制较晚成熟化程度最高的厦门地区,无传统村落入选; 而具有历史文化名村较多的县市,其境内大都以丘陵山地为主,交通不发达,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外界的干扰,保留了传统村落的原有格局,入选为历史文化名村的数量也较多。

2 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类别划分指标体系的构建

参照刘沛林、王文卿、林丛华、戴志坚、徐晓望等研究学者对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研究的现有成果,通过对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实地调研得知,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形成,主要受到地理环境(气候、地貌、生态等)、地方文化(信仰、民俗、审美等)以及建筑材质等因素的影响[1-8]。由于福建省内的复杂地形,使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自然区域,不同区域内的传统村落景观趋于一致性,并且与相邻区域的传统村落景观相比具有典型的差异性。如地形地貌的差异决定了村落的选址位置的差异(如山间盆地、山间河谷、坡麓台地、沿江峡谷、沿海平原); 纬度的高低决定了不同地带村落代表性景观植被的种类差异(如观赏性、林果性、用材性、其他)[9-10]; 地方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建筑的类型差异(如四合院及其衍生式、土楼土堡式)、建筑屋顶的形式差异(如双坡屋顶燕尾脊、双坡屋顶雀尾脊、双坡屋顶平脊、双坡屋顶饰脊兽)、建筑的入口形式差异(如门罩式、屋宇式、门洞式、内凹式、牌楼式)、建筑的山墙造型差异(如夸张式弧型山墙、一字型山墙、五行对应式山墙、无明显山墙)、居民的方言差异(如闽北方言、闽东方言、闽西方言、莆仙方言、闽南方言)[6]; 建筑材质的选择决定了村落中街巷的铺装样式差异(如条石型; 砾石型; 条石、砾石混合型; 红砖型)、建筑的建造材质差异(如夯土砌墙饰灰瓦; 灰砖砌墙饰灰瓦; 红砖白石砌墙饰红瓦)、建筑的色彩风貌差异(如土黄色、红白相间色、青灰色、褐色)等。可见,村落所处地理环境成为村落景观形成的关键因素,地方文化和建筑材质则是村落景观形成的辅助因素,并且三者共同作用着景观的形成[11]。基于此,福建传统村落景观分类指标体系及其参考值的整理如表2所示。

表2 福建传统村落景观分类指标及参考值

序号景观分类指标福建传统村落景观分类指标所含的参考值1村落选址山间盆地、山间河谷、坡麓台地、沿江峡谷、沿海平原2街巷底界面景观条石型;砾石型;条石、砾石混合型;红砖型3建筑类型四合院及其衍生式;土楼土堡式4建筑屋顶形式双坡屋顶燕尾脊、双坡屋顶雀尾脊、双坡屋顶平脊、双坡屋顶饰脊兽5建筑入口形式门罩式、屋宇式、门洞式、内凹式、牌楼式6建筑建造材质夯土砌墙饰灰瓦;灰砖砌墙饰灰瓦;红砖白石砌墙饰红瓦7建筑山墙形式夸张式弧型山墙、一字型山墙、五行对应式山墙、无明显山墙8建筑色彩风貌土黄色、红白相间色、青灰色、褐色9村落代表植物观赏性、林果性、用材性、其他10居民方言闽北方言、闽东方言、客家方言、莆仙方言、闽南方言

3 方法选择与结果分析

3.1实证方法选择——K-modes聚类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经济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常用的聚类分析方法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和K-means聚类两大类。但是传统的K-means聚类法和层次聚类法只能对数值属性的数据进行聚类,由于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分类指标都是分类变量,无法应用这2类,而Huang(1997)提出的K-modes聚类法是基于K-means聚类法的扩展[12],适用于对分类属性数据进行聚类。因此该研究选择K-modes聚类法对福建传统村落景观进行区划。

K-modes聚类法的核心是对分类数据相异度的测量(Dissimilarity Measures)。假设两个待分类的传统村落景观X、Y是由m个分类属性的分量构成的向量,即X=(x1,x2,…,xm)、Y=(y1,y2,…,ym)。在该例中共有10个分类指标和54个分类样本,因此m=10,向量X、Y共有54个。K-modes聚类方法将传统村落景观X、Y的相异度定义为:

3.2实证研究及聚类结果

表3 类别中心的典型特征

序号景观分类指标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第五类第六类1村落选址沿海平原沿海平原山间河谷坡麓台地山间盆地坡麓台地2街巷底界面景观条石、砾石混合型红砖型条石型砾石型条石、砾石混合型砾石型3建筑类型四合院及其衍生式四合院及其衍生式四合院及其衍生式土楼土堡式四合院及其衍生式四合院及其衍生式4建筑屋顶形式双坡屋顶雀尾脊双坡屋顶燕尾脊双坡屋顶饰脊兽双坡屋顶平脊双坡屋顶饰脊兽双坡屋顶平脊5建筑入口形式门罩式内凹式屋宇式门洞式牌楼式屋宇式6建筑建造材质夯土砌墙饰灰瓦红砖白石砌墙饰红瓦灰砖砌墙饰灰瓦夯土砌墙饰灰瓦灰砖砌墙饰灰瓦夯土砌墙饰灰瓦7建筑山墙形式夸张式弧型山墙五行对应式山墙无明显山墙无明显山墙一字型山墙无明显山墙8建筑色彩风貌土黄色红白相间色青灰色土黄色青灰色褐色9村落代表植物观赏性观赏性林果性用材性林果性用材性10居民方言闽东方言闽南方言客家方言闽西方言闽北方言闽东方言

表4 基于K-modes的样本聚类结果及其特征概况

相同景观类别的村落名称特征概况一类(10)城门镇林浦村、盖山镇阳岐村、航城镇琴江村、江田镇三溪村、筱埕镇定海村、亭江镇闽安村、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棠口镇棠口村、溪南镇半月里村主要为闽东方言,夸张的弧形山墙,门罩式民居入口,灰瓦双坡顶,夯土砌墙,砾石、条石混合式街巷铺装,多分布于山间河谷二类(8)山亭乡港里村、白塘镇洋尾村、东园镇埭尾村、蓝田镇湘桥村、西潭乡山河村、金井镇福全村、后龙镇土坑村、盖尾镇前连村主要为闽南方言,五行式山墙,内凹式民居入口,红瓦双坡顶,燕尾脊,红砖白石相间装饰墙面,条石或红砖式街巷铺装,多分布于沿海平原地带第三(10)南山镇中复村、莒溪镇璧洲村、庙前镇芷溪村、宣和乡培田村、万安镇竹贯村、三洲乡三洲村、马坑乡和春村、万全乡良地村、曹坊乡下曹村、赖坊乡赖坊村主要为客家方言,水口园林式的聚落入口,无明显山墙,屋宇式民居入口,双坡顶,灰砖或夯土砌墙,条石或砾石混合式街巷铺装,多分布于山间盆地第四(7)下洋镇初溪村、适中镇中心村、山亭乡港里村、书洋镇河坑村、书洋镇石桥村、书洋镇塔下村、书洋镇田螺坑村主要为客家方言,水口园林式的聚落入口,方圆土楼民居,门洞式民居入口,灰瓦双坡顶,夯土墙,砾石式街巷铺装,多分布于坡麓台地或山间河谷第五(8)崇仁乡崇仁村、水北街镇观前村、武夷镇下梅村、兴田镇城村、南山镇凤池村、新桥乡大源村、济阳乡济阳村、溪源乡上坪村主要为闽北方言,一字型或弧形山墙,牌楼式民居入口,灰瓦双坡顶,灰砖、夯土砌墙,条石或砾石式街巷铺装,多分布于山间盆地第六(11)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溪潭镇廉村、晓阳镇晓阳村、磻溪镇仙蒲村、店下镇巽城村、管阳镇西昆村、浦源镇浦源村、石苍乡济川村、岩前镇忠山村、洋中镇桂峰村主要为闽东方言,自然过渡式或城墙门式聚落入口,无明显山墙,屋宇式民居入口,灰瓦双坡顶,夯土墙,条石、砾石混合式街巷铺装,多种类型分布形式

3.3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的分布分析

基于K-modes的聚类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福建省内的54个历史文化名村所具有的6种传统村落景观类型,结合其所含村落的地理分布的统计与分析,即可划定景观区域,这对较准确的识别与挖掘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区域优势有着重要的作用。景观区域是指具有相同景观特征或文化背景的村落在地域上的分布分区,具有景观特征相似、文化背景相同、地域分布连续和集中的特点。通过对聚类结果中各类型村落的研究发现,同类型传统村落景观中的村落,其地理分布均具有连续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且文化背景多具有相似性。如聚类结果中的第一类、第五类、第六类同属于闽江流域,其内部文化多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将其划分为同一景观区域; 第三类和第四类同属于汀江流域,且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即客家文化,因此将其划分为同一景观区域; 第二类单独作为一个景观区域。因此以上6类又可组合成为以下3个景观区域、6个景观亚区。依据各区域内的文化特色将其命名统一为“区域名+文化特色+村落景观区域”。其各个景观区域、景观亚区的分布及特征如下。

3.3.1第I区:闽江以北(包括闽江流域)综合文化村落景观区域

闽江以北(包括闽江流域)综合文化村落景观区域包括闽东多元文化村落景观亚区(实证研究中的第一类)、闽中混合文化村落景观亚区(实证研究中的第六类)和闽北山林文化村落景观亚区(实证研究中的第五类)。这三类景观区域大致分布于闽江流域的下游、中游和上游地区,受古代福建内陆河运的影响,该景观区域中居民的语系、文化大都接近相似,加之受临近省份徽派文化影响,村落景观也多呈现出类徽派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各景观亚区的典型特征如下:

闽东多元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东多元文化村落景观亚区主要包括福州、宁德沿海的大部分区域,该区域中村落大都分布在河流入海口或内陆河流的两岸。村落入口形式一般呈自然式过渡或因防御需求而设的城墙入口的形式。街巷底界面铺装多为条石和砾石的混合式。建筑材质多为夯土灰瓦,建筑与建筑之间山墙高耸,且以夸张式弧形山墙为典型特色,民居为门罩式入口,色彩多为土黄饰灰瓦。城市中或边缘区的村落墙面常饰以白粉,以闽东多元文化为文化特色。

闽中混合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中混合文化村落景观亚区主要指福州、宁德与三明、南平的交界地带。该区域处于闽江中下游地区,因发展较晚,居民多由临近地区迁徙至此,文化呈现混合的特点。境内多丘陵,沿河地区河网密布。该景观亚区中村落选址形式多样,主要有山间河谷、坡麓台地和沿海平原类型。街巷底界面以砾石为主,建筑材质采用灰瓦、夯土。民居形式为院落式,建筑入口多为屋宇式,色彩多以灰色、土黄色为基本色调。庭园绿化以经济观赏型植物为首选,具有淳朴、宁静的乡村景观意象。

闽北山林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北山林文化村落景观亚区主要分布在南平、三明西部、北部的大部分地区。该区域处于闽江支流的发源地处,内部多河流与盆地,村落大都分布在山间盆地中并注重沿河布置。街巷底界面铺装多为条石型,建筑材质采用灰瓦、灰砖或夯土。民居形式多为院落式,山墙以“一”字型或弧线形为特色,建筑入口主要为牌楼式,部分为屋宇式。牌楼式民居入口常雕刻精美砖雕,色彩以灰色、土黄色为基本色调。庭园绿化以经济观赏型植物为首选,具有大气、精致的乡村景观意象。

3.3.2第Ⅱ区:闽西客家村落景观区域

闽西部客家村落景观区域包括闽西田园文化村落景观亚区(实证研究中的第三类)和闽西土楼文化村落景观亚区(实证研究中的第四类)。受中原儒道文化的影响,该区域中村落选址讲究风水择向和宗法礼制,注重生态效应。各景观亚区的典型特征如下。

闽西田园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西田园文化村落景观亚区主要分布在长汀、连城、宁化、清流等地。该区域处于福建多丘陵地区,村落大都分布在山间盆地或山间河谷中。街巷底界面铺装多为条石、条石砾石混合的形式。建筑材质采用灰瓦、灰砖,建筑入口为屋宇式,色彩以低调内敛的灰色为主。民居绿化形式为经济观赏树种,注重村落的水口处理。由山川、田园、民居构成的村落具有世外桃源的景观意象。

闽西土楼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西土楼文化村落景观亚区主要分布在龙岩与漳州、三明交界处。该区域内多丘陵,河网密布,村落大都分布在山间河谷或坡麓台地上,以散村为村落形态的基本特色。街巷底界面铺装以砾石为主,建筑材质采用灰瓦、夯土,民居形式以方圆土楼为显著特色。建筑入口以门洞式形式存在,部分土楼外围设置院墙,墙上设屋宇式门,色彩以近自然色的土黄为典型。庭园绿化较淡化,经济观赏型植物主要分布在建筑外围,具有山涧里的神秘堡垒的景观意象。

3.3.3第Ⅲ区:闽南红砖文化村落景观区域

闽南红砖文化村落景观区域(实证研究中的第二类)包括莆田、泉州、漳州的沿海地区。村落大都分布在沿海的冲积平原上。街巷底界面铺装以条石或红砖的形式为主,建筑材质采用红砖、红瓦为典型特色,建筑山墙为五行型,建筑入口以内凹式形式存在,色彩多为绚丽的红白相间色。民居庭园狭小,以四合院及其衍生式为典型特色。庭园绿化形式主要以盆景观赏式为主。该区域内民居雕梁画栋,绚丽华美,具有“燕尾脊、皇宫式、红砖白石”的景观特点,是闽南人的精神文化结晶,具有闽台大地上的皇宫的景观意象。

以上分区是以对福建省内具有的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进行聚类结果的划分,为保证区域的完整性,个别景观差异性的村落将暂不考虑其在景观区域划分上的影响。部分位于闽中部以土堡著称的传统村落和分布于海岛或海岸地区以石头厝著称的传统村落未能入选为历史文化名村,以至于对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类型及其分布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上研究结果也只是阶段性的划分尝试,伴随其他传统村落的评选与累加,对其景观区域、景观亚区的边界将得到更为清晰的划定,届时,依据样本数量的变化,其所研究出的景观类型,也将有适当的调整。另外由此研究过程划分的景观区和景观亚区与徐晓望依据福建地形地貌、文化特色进行的福建文化分区和林丛华对依据建筑特色对福建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分布研究基本吻合,同时景观区的划分与刘沛林参照景观“意象”,对闽台传统村落景观区划的结果基本吻合,因此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4 结论及建议

该研究通过借鉴国内外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的依据及成果分析,构建了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类别划分的指标体系,并以截止2013年12月31日,福建省内所具有的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4个为研究样本,运用K-modes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福建传统村落具有6大景观类型,并结合区域文化及地理特点,分析福建省内存在较明显的3个传统村落景观区域,其中又包含5个传统村落景观亚区。为充分保护与利用区域传统村落景观的地域性,开展地域文化特色突出的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文化旅游的建设工作,提出以下策略。

4.1以景观区域分布为基础,发挥地域特色

地域性的传统村落景观分布的形成是区域地理环境、人文背景所共同作用的结果,代表了一方水土的地域特色。因此在对福建传统村落景观进行利用并沿承时,应结合区域传统村落的分布特点,根据该研究所得出的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分布现状,应形成以闽江以北(包括闽江流域)的闽东多元文化村落景观、闽中混合文化村落景观、闽北山林文化村落景观; 闽西部的闽西田园文化村落景观、闽西土楼文化村落景观; 闽南部的闽南红砖文化村落景观的地域景观特色,从而形成“同体多片”的地域景观风貌。有效避免在对福建传统村落景观建设时的景观趋同性,从而发挥传统村落景观在区域分布上的地域优势。

4.2以整体性的景观为载体,营造地域氛围

传统村落景观是自然、建筑、文化的统一体,在对福建传统村落景观进行应用时,应遵循整体性的原则,以自然、建筑等物质性的村落景观为载体,以文化等非物质村落景观为内涵,开展传统村落景观的应用与沿承。如在福建土楼村落的旅游中,游客可在物质景观如土楼、山水环境与非物质景观如客家美食、客家习俗等的游览中品味客家文化,享受神秘的村落风光,探索土楼村落中的奥秘; 在红砖村落景观的沿承中,可在保护红砖村落所具有的自然肌理的同时,沿用传统村落中的红砖厝等建筑载体,保留村落中的闽南文化习俗或生活习惯等,可对原汁原味的“乡愁”进行还原和塑造。从而在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应用中,通过整体性景观的应用,营造地域文化氛围浓郁的传统风情。

4.3以典型景观特征为优势,塑造地域精品

典型景观特征是区分区域传统村落景观差异性表现的主要因子,也是凸显地域性传统村落景观特色的主要参照。因此在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应用时,应以区域传统村落景观的典型特征为优势,整合区域传统村落的典型景观资源,塑造地域景观精品。根据该研究所构建的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类别划分指标体系,可较清晰的获得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典型特征指标,依据此,在对传统村落景观的应用时应突出指标体系中所涉及的分类指标,可迅速营建地域性特色突出的地域精品,服务于传统村落文化旅游中的旅游精品设计和传统村落景观传承中的地域精品塑造[13]。

[1]刘沛林, 刘春腊,邓运员,等.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地理学报, 2010, 12: 1496~1506

[2]申秀英, 刘沛林,邓运员,等.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其利用价值.地理研究, 2006, 03: 485~494

[3]王文卿, 陈烨.中国传统民居的人文背景区划探讨.建筑学报, 1994, 07: 42~47

[4]戴志坚. 闽台传统建筑文化的特征——以闽台传统民居为例.建筑师, 2007, 01: 65~71

[5]林从华, 林兆武,于苏建,等.闽台传统建筑类型及其文化特征.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 05: 75~78

[6]徐晓望. 论隋唐五代福建的开发及其文化特征的形成.东南学术, 2003, 05: 133~141

[7]陈征, 徐莹,何峰,唐京华.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建筑学报, 2013,S1: 14~17

[8]李贺楠. 中国古代农村聚落区域分布与形态变迁规律性研究.天津:天津大学, 2006, 131

[9]董建文, 翟明普,章志都,等.福建省山地坡面风景游憩林单因素美景度评价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9, 06: 154~158

[10]许飞, 邱尔发,王成,等.福建省乡村庭院林结构特征研究.林业科学研究, 2012, 04: 477~485

[11]刘沛林. 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3, 04: 1~8

[12]张佃伦, 江峰.K-modes聚类初始类中心选择算法研究.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5, 03: 94~95

[13]胡久生, 涂建华,晏群等.湖北省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浅探.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1): 115~122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TYPES AND ITS PROTECTION STRATEGY IN FUJIAN BASED ON K-MODELS*

Li Xiaohe,Lan Siren※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China)

Fujian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has widespread effect on the community due to its long history, ancient style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How to grasp the types, distribution and its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 its regional advantage of Fujian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not only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 and the new town with geographical features, but also the historical and tourism value of Fujian traditional village. Firstly, this article constructed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based on the related research scholar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ujian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Then the special type of landscape was extracted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and data collection of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Fujian traditional villages. Secondly, it used the K-mode method which suitable for clustering of categorical data to classify 54 traditional villages owned the title of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Thirdly, accorded to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it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of Fujian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three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region and five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sub-regions in Fujian province, i.e., the comprehensive cultural village landscape area in north Fujian, and the red brick culture village landscape area in south Fujian,the multicultural village landscape sub region in east Fujian, the mixed culture of the village landscape sub region in central Fujian,the mountain culture village landscape sub region in north Fujian,the Hakka cultural village landscape area in eastern Fujian,the Tulou culture village landscape sub region in western Fujian.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its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ujian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three sugges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of Fujian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firstly it should refer to the landscape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to exert local characteristics, secondly it should take the integrity of the landscape as the carrier to build regional atmosphere; finally,it should take the typical landscape features of their advantage to product regional high-quality goods. The research would hav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overall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regional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in Fujian province.

K-modes;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landscape types; application strategy; Fujian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821

2015-09-24

李霄鹤(1986—),女,山东邹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乡村景观与文化遗产。※通讯作者:兰思仁(1963—),男,福建上杭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乡村文化遗产保护。Email:lsr9636@163.com

TU986; F304.1

A

1005-9121[2016]08-0142-08

*资助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福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性利用研究”(FJ2015C208);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福建传统村落景观数据库的构建与管理研究”(JA15192)

猜你喜欢

亚区村落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浅析福建深部高温岩体地震异常响应
阿尔茨海默病前扣带回亚区体积与认知损伤相关性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基于海马亚区的阿尔茨海默病磁共振结构和功能连接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顶下小叶亚区水平灰质体积损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