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地区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及发展模式研究*

2016-10-12丁金胜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年8期
关键词:农家乐青岛市青岛

丁金胜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农业区划·

青岛地区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及发展模式研究*

丁金胜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青岛地区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统一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现阶段,青岛地区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示范点8个。青岛市休闲农业分布整体上呈扇形放射性分布,形成五大扇形分布区,体现出近郊集中及远郊分散的分布特点。文章对青岛市休闲农业布局和模式选择的方法和重点进行了研究,青岛地区已经形成多种成熟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包括“农家乐”模式、农业科技观光园模式、渔业休闲模式等。在此基础上,对青岛市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和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青岛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定位及策略,提出发挥乡土文化,提高体验效果、加强区域规划,提高运营水平、实现休闲农业的融合化及国际化等发展建议,以期为青岛地区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青岛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发展模式发展策略

0 引言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城镇居民为了满足郊外观光旅游、体验农村生活方式的需求,休闲农业应运而生[1]。休闲农业主要是利用农村设备和空间、农业生产场地、独特的农村自然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源,满足广大旅游爱好者对农村与农业的需求,从而提高了农民收益的一种新型产业,是一条集观光旅游、休闲体验、农业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产业[2]。休闲农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青岛市作为知名的沿海旅游城市,旅游市场较为成熟,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高。但是随着游客需求的复杂化,依靠原有的旅游资源很难满足游客的需求,发展休闲农业成为提高青岛地区旅游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3-4]。

1 青岛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5年,青岛市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00多家,占全省的10%,其中生态园区66个、休闲农庄86个、民俗村45个、农业观光采摘园区87个、“农家乐”453个; 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接待游客270万人次,营业收入5.2亿元,实现利润1.4亿元, 7万多农户收益,已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5]。

全市累计共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分别是平度和崂山; 示范点8处,分别是平度市大泽山葡萄观光园、崂山区枯桃花卉园、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晓望社区、胶南藏马山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城阳区山色峪社区、城阳区宫家巨峰葡萄生态观光园、莱西沽河休闲农业示范园、黄岛海青镇茶业生态示范区。青岛地区休闲农业以“节庆为驱动”,形成了一年一度的“田横中国渔文化盛会”、“北宅樱桃盛会”、“张家楼国际蓝莓盛会”“大泽山葡萄盛会”等“农业嘉年华”活动。全年先后有桃花节、樱桃节、崂山茶节、葡萄节、祭海节、蛤蜊节、西瓜节、柿子节、采摘节等活动19个。平度市通过四季节庆活动让平度的乡村旅游开始走上了品牌化的道路; 胶州市洋河镇近年来形成了集果园采摘、垂钓、登山、餐饮多方位于一体的采摘节会。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展开了“乡村记忆工程”普查工作,深入挖掘农村地域文化,其中即墨市雄崖所村成为省“乡村记忆工程”试点村落,即墨市雄崖所村、凤凰村和崂山区青山渔村还被列入了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和国家历史文化名村[6]。

2 休闲布局和模式选择的方法和重点

2.1布局选择的方法及重点

休闲农业布局的选择要从当地的农村资源和民俗文化从发,充分发挥农业的主体作用,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一体化为目标,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开发为主体,要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对当地的资源和市场进行客观的分析、反复论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实现商品特色化发展。

休闲农业布局选择的重点在于从实际出发,统筹全局、由城市近郊向城市远郊辐射带动、科学选址、合理规划,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

2.2模式选择的方法及重点

青岛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不应该照搬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而应该根据青岛各地区的实际,发展自己的休闲农业模式,如在临海区域可以以渔业休闲为主、城市近郊可以以农家乐模式为主。青岛市各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是不同的,因此,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重点是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发展模式。具体上来说,应该以青岛南区、李沧和黄岛区的城市近郊、临海区域、景区周边地区为主、以墨州和胶州地区近郊和周边景区为辅,其他地区适度开发。青岛市的休闲农业发展还不成熟,该地城市居民是最主要的客源,他们的收入、休闲观念都决定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周末双休就会安排在城市近郊,农家乐就是适应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

远期青岛市休闲发展模式选择应重点开发景区周边、特色村寨、高科技农业基地、综合性休闲农业园等为主。城郊休闲农业的开发近期观光、体验、农家乐、渔业休闲为主; 长期应以综合性农业休闲、度假、高科技休闲农业体验等为主,向特色化、科技化、综合化、多功能、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城郊以外的其他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当以休闲、度假为主。

3 空间布局及发展模式

3.1空间布局的原则及特点

3.1.1空间布局的原则

休闲农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原则有:市场导向原则、突出特色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参与性原则、整体开发原则等。

市场导向原则。市场是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起点和销售的终点。因此,必须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周边客源的类型、消费能力、客流规律及规模,有无同业竞争等,作出客观的判断和定位,为休闲农业的布局的选择提供有力的支撑。

突出特色原则。这是休闲农业布局应该体现的重要原则。突出特色也是旅游产品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作为休闲农业的开发,应该充分体现当地农业资源的特色,让观光者能够“耳目一新”,感受到淳朴的乡情和乡味。

综合效益原则。开发休闲农业首先必须遵循经济效益原则,通过投资收益分析,确定开发的价值; 其次,应注重社会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城市居民体验乡村生活和文化提供便利和机会,并主张广大农民参与,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就业; 再次,注重生态效益,在开发的同时,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参与性原则。目前,亲身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旅游新时尚。尤其广大青年朋友参与需求最强烈。

整体开发原则。休闲农业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的特点。因此,要严密的规划和布局,通过整体开发,实现多项功能,为项目的成功运营奠定基础。

3.1.2空间布局的特点

青岛市作为临海城市,其休闲农业布局的主要分布特点是呈扇形放射性的分布:

青岛市南区是休闲农业布局的辐射中心,由此中心向外扩散和延伸至崂山、市北区的郊区,形成扇形阶梯分布的第一区:其中,崂山区近年来休闲农业的发展较快,主要是政府投资对该区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崂山区在政府投资的支持下,以其独特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和雄厚的竞争实力,建成了多个国家级的斜线旅游度假地和特色乡村旅游品牌。通过该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黄岛区作为休闲农业分布的扇形第二区:以前黄岛区的交通不畅,但随着近年来海湾大桥及海底隧道的投入使用,黄岛地区的交通条件得到大大改善,发展潜力得到了激发。黄岛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以渔村休闲为主要特色,为该区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扇形的第三区由城阳区及胶南市组成:这一区是青岛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主体地区。但青岛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刚起步不久,真正规模化发展还需时日,发展模式和布局也有待进一步的探索。近几年,政府大力支付休闲农业发展,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休闲农业的目前的布局和规模。

扇形的第四区是由墨市与胶州市组成:从地理位置上看,该区离市区位置较远,休闲农业分布的数量也比较少。交通距离因素导致旅游者选择该区域进行休闲旅游的可能性降低,同时对休闲农业经营者也有一定的限制,最终导致该区域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一般[7]。

莱西市和平度市为青岛地区休闲农业分布的外围区:莱西市以旅游胜地闻名遐迩,在今后的几年内计划投资70多亿元,联动开发月湖、莱西湖、姜山湖、青山湖、龙泉湖,姜山湖湿地项目,通过开发使五湖联动,将莱西市打造成“湖河相连、绿水环绕、湖城河一体”的生态型湖滨城市,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胶东水城”。平度市主要凭借大泽山的葡萄及马家沟的芹菜,发挥品牌效应,吸引游客。

从整体上看,青岛市休闲农业的分布主要遵循近郊集中和远郊分散的特点。由于近郊地区距离市区近,市区人口密集,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高,对近郊的休闲农业旅游有明显的需求,而近郊土地面积较为有限,地价较高,因此休闲农业的分布呈现出集中的趋势,如崂山区、城阳区等。而在远离市区的远郊区域,呈现出明显的休闲农业零散分布状况。在该区域休闲农业发展的初期,休闲农业经营者自行投资开发,没有统一的布局规划及经营理念,政府投资较少,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导致分布较为零散[8]。

图1 青岛市各区分布图及休闲农业布局

3.2发展模式

3.2.1“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模式是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如崂山区区内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初步形成了以“山海风光、渔村民俗、休闲度假、体育健身、商贸节会、道教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资源体系。先后被誉为中国樱桃之乡、中国江北名茶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区有50余个社区开展了乡村旅游,农家采摘户、农家宴、农家旅馆等总量已近千户。依托北宅街道的生态资源、沙子口街道的山海资源、王哥庄街道的崂山茶资源、中韩街道的花卉资源,策划组织了“北宅樱桃节”、“沙子口鲅鱼节”、“崂山茶节”、“枯桃花会”等节会活动,努力将整个崂山区打造成集“赏花卉、吃樱桃、品香茗、休闲游”于一体的新型生态观光旅游区。目前,全区共有区级以上节会活动6个,街道级3个,这些节会活动年吸引游客达200多万人次。

3.2.2农业科技观光园模式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满足于简单的逛公园休闲方式,而是寻求一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利用节假日到郊区去体验现代农业的风貌、参与农业劳作和进行垂钓、休闲娱乐等现实需求,对农业观光和休闲的社会需求日益上升,使我国众多农业科技园区由单一的生产示范功能,逐渐转变为兼有休闲和观光等多项功能的农业园区,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型、园林观光型、农业科技型、务农体验型[9]。如胶南王台高效农业示范园、百雀林生态观光园、青岛市蔬菜科技示范园、莱西湖生态旅游区等,被评定为“青岛市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游览青山绿水、花鸟世界,参观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特色农业科技成果,学习植物种植技术等,还可以领悟到休闲农业的理念及现代农业的魅力。

3.2.3渔业休闲模式

休闲渔业是指将渔业资源、旅游资源和环境资源等进行优化配置,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健身、科普等与渔业有机结合一种新兴产业。休闲渔业作为一项新兴的旅游产品,以其参与性和体验性强、价格适中等特点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是观光型旅游体验型、竞技型、休闲型旅游转变的有效形式,是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旅游档次的一个重要手段。如红岛休闲渔村、韩家民俗村、琅琊台航海遗址、崂山渔村家庭度假旅馆等休闲渔业项目的开发,改变了过去看海不玩海的单一旅游模式,增强了参与性,拓展了青岛市滨海旅游业的发展空间[10-11]。

4 空间布局和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4.1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4.1.1缺少统一规划和布局,宏观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休闲农业大部分是以农户和企业自主开发为主,所以,没有制定休闲农业的总体规划和完善的空间布局,也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导致大部分休闲农业开发项目功能单一,布局简单,产业链延伸困难,无法吸引游客,而且管理混乱,严重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4.1.2商品意识弱,布局中缺少商品功能划分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也是商品,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必须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才能获得商品的价值。而青岛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商品意识不强,尤其是对本地特色的产品没有深度开发。

商品必须具有明确的功能划分,才能促进其价值的实现,休闲农业也不例外。部分休闲农业项目没有明确的功能划分,活动内容单一,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导致游客数量少,经营效益低。

4.1.3特色不突出,参与性差

休闲农业空间布局不能充分体现特色,游客参与性差。休闲农业发展的目标主要是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充分发展特色,增强游客体验,以获取效益。但目前,有的投资者急功近利,盲目开发和布局,不仅没有充分开发当地的特色,反而使当地独特的景观遭到破坏,而且项目功能单一,缺乏游客体验板块,不能很好地吸引游客,获得较高的收益。

4.2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4.2.1发展模式单一,缺少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单一,缺少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和布局,突出表现在“农家乐”模式上,由于农家乐的经营者主要以农户和个体经营者为主,他们财力薄弱、对休闲农业的综合性规划和布局认识不足、统筹规划不足,影响其产业的长期发展。青岛市大多数农家乐经营产品单一、受季节性影响大,无法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盈利能力弱,不利于“农家乐”的长期发展。

4.2.2模式复制严重、人造工程多

很多休闲农业的投资者选址不科学,缺少对选址地的科学调研和市场分析,没有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规划,急功近利,复制成功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省略了前期的可行性分析和对资源的评估,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开发地的部分资源进行人工再造,导致开发的项目雷同、重复,缺乏特色,破坏了原有的景观资源,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2.3缺乏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发展模式创新不足

目前青岛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特色不突出,创新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各种形式的“农家乐”上,农家乐发展模式单一,产品少,特色不突出,缺少发展后劲,多以季节性为主,没有创新产品推出,不利于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5 发展思路及策略

5.1发展思路及定位

青岛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资源优势,加上近年来形成的几种典型发展模式,可以积极推动旅游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实现3种产业的共同发展,将开发内容深入到农村社会、农业产业、农民生活及自然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坚持科学规划、科学布局、科学开发,推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使青岛休闲农业有序、健康地发展。要充分保护区域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保证生态环境的发展与人类开发活动的协调统一。在开发过程中,要重视保护乡村环境质量,防止农业污染,保护人文资源[12]。

休闲农业的发展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并促进农民增收。对于青岛地区休闲农业的开发,要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对游客的吸引作用,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休闲农业的发展要避免跟风现象,要集休闲、娱乐和体验于一体,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文化需求差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农业知识、农村生活的了解越来越少,因此需求也越来越大[13]。针对这一情况,休闲农业除了为游客提供基本的农家服务享受之外,要延长服务链,为游客提供农业文化、农业耕作等拓展服务,实现休闲农产品的创新。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密切相关性,要求在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在挖掘农业文化资源的同时,应重视文化素养的提高,为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14]。

5.2发展策略

5.2.1发挥乡土文化,提高体验效果

要善用资源,结合农村文化,塑造农场特色,这也是休闲农场在起跑线领先的关键。特别是农村文化资源的结合发挥,可以塑造休闲农场独一无二的特色。休闲农业就是体验经济在农业中的实践,要将优势资源设计成知识性、趣味性、人性化的体验活动,将游客融入情境,感动其视、听、嗅、味、触觉的几种感官,使其产生良好的感觉,这将是未来休闲农场制胜的关键。对自然生物界知性的探索,是任何群体游客的主要兴趣。应自然教育的需求,休闲农业的教育农园型态是未来值得发展的方向。借鉴欧洲度假农场已经成为旅游产业特色商品的经验,面对“有钱有闲”的退休族,开发度假农场成为青岛休闲农业未来的一种新形态。休闲农业的基本功能就是提供一个减压解劳,养生保健的场地,未来休闲农场经营者应致力于维护环境,提供新鲜空气、洁净水、无毒蔬果,设计养生餐饮及健身运动,并营造和善而富有人情味的社会情感,以利游客维护身心健康。

5.2.2加强区域规划,提高运营水平

以地区为范围,发挥集聚经济的优势。个别休闲农场通常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游客所有的游憩需求,吸引力度不会很高。因此地区性或小区型的休闲农业发展型态实属必要,在划定的区域内,整体规划,资源互补,体验特色互异,营运互相支持,共同营销,合力规划游程,提供游客全套的服务,增加满意度。由于休闲农业讲求投资报酬,市场反应灵敏,应用商业技能多,所以不论其经营主体是家庭或公司企业,都要运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自然生态资源是休闲农业的基础,生态旅游是休闲农业的必要手段,是一般观光产业最羡盼的领域。休闲农场应珍惜“自然资本”,在休闲旅游与生态保育之间取得平衡,以奠定永续发展的根本。

5.2.3实现休闲农业的融合化及国际化

目前青岛地区休闲农业很多处于以提供采果、垂钓、餐饮、住宿等游憩活动为主的经营方式,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但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青岛地区应要重新建构新的价值观,重新检讨农业的角色与功能。应强调农家与都市居民相互扶持,进行持续性的城乡交流。城乡居民共同寻找真正的富裕,共同拥有丰富的农村环境,并具有永续发展的价值,这将是未来农业体验的目的。要继续增加旅游人数,势必要吸收国际观光客。未来休闲农场经营者应配合观光客倍增计划,并积极参加国际旅展,以向全世界营销青岛休闲农业之美,以更广的视野,设计农村及农业体验,提高服务质量,而吸引国际观光客。

[1]张广海, 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经济问题探索, 2012,(10): 30~37

[2]胡爱娟. 休闲农业结构布局及发展模式研究——以杭州市为例.生态经济, 2011,(1): 104~107

[3]王军, 宋斐.关于青岛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思考.中国发展, 2013, 13(5): 61~63

[4]鞠小妮, 董启锦,石辉新.青岛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吉林农业, 2011,(3): 10

[5]丁金胜. 青岛市乡村休闲旅游SWOT分析研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2015, 27(2): 15~18

[6]高强, 鞠小妮.青岛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新疆农垦经济, 2011,(3): 42~46

[7]高信岩, 庄坤,葛会献.促进都市近郊型休闲农业发展的建议——以山东省即墨市为例.现代农业, 2013,(12): 74~75

[8]颜文华. 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创新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7): 123~128

[9]杨以哲, 赵杰,郭娜,等.“三生”共融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区规划——以青岛沽河青青农业生态园为例.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31): 992~994

[10]董志文, 罗怡雯.海洋休闲渔业开发的实证研究——以青岛甘水湾为例.生态经济, 2011,(2): 240~243

[11]周彤, 董孝斌.青岛市休闲渔业发展的 SWOT 分析与建议.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30): 622~625

[12]王晓峰, 刘艳艳,奚秀梅,等.陕西省精品休闲农业点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27(6): 203~208

[13]韩立民, 赵海龙.“蓝色粮仓”建设背景下青岛市休闲渔业发展实证研究.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13,(2): 20~23

[14]冯建国, 杜姗姗,陈奕捷.大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园发展类型探讨——以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 33(1): 23~30

SPATIAL LAYOUT AND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ELOPMENT PATTERN IN QINGDAO*

Ding Jinsheng

(Qingdao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andong,Qingdao 266071,Chin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Qingda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At this stage, Qingdao leisure agriculture become a new growth point of economic and rural farmers′ income, where has created 2 national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counties, and 8 demonstration sites. The whole leisure agriculture distribution has formed five sectors reflecting the suburbs and outer suburbs centralized decentralized features. At present, Qingdao has more mature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l, such as the "farmhouse" mod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ghtseeing garden, fishing, leisure mode.On this basis, the problem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 leisure agriculture were analyzed, and the methods and the layou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Qingdao city were studied. On this basis, it put forward som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Qingdao, such as to play local culture, improve the experience effect,strengthen regional planning, improve operational level,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Qingdao; leisure agriculture; space layout; development model; development strategy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815

2015-09-22

丁金胜(1969—),男,山东莱西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旅游经济。Email:shandongdingding@163.com

F323.4; F592.7

A

1005-9121[2016]08-0103-07

*资助项目:青岛市“双百调研工程”调研课题“青岛市休闲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2016-B-16)

猜你喜欢

农家乐青岛市青岛
农家乐里去休闲
杜鹃花红农家乐
2019青岛市科创板发展现状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中国青岛市北四流南路80号纺织谷
一毛学琴记
——农家乐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