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组合·衔接·创新
2016-10-12杨伯明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312000
杨伯明(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312000)
规范·组合·衔接·创新
杨伯明
(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312000)
一、规范
规范是指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或指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某一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体育作为一门操作类实践课程,是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重要开发领域。自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不少学校开设了诸多兴趣特长类体育选修课程,但有些课程的开设如昙花一现,缺乏生命力,究其原因,往往是这些学校在开设课程时未从学生已有经验(基础)、兴趣与需求出发,未以学校体育实际与发展为切入点,缺乏对教学实践问题的现实分析,缺乏课程开发的规范操作,为开发而开发,为应付而开发,忽视质量与效益,阻碍了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1.规范认识:厘清选修课程与必修自选课程的关系
体育选修课程的开发需要厘清选修课程与必修必选课程、必修自选课程内容的关系:
首先,选修课程内容不等同于必修自选课程内容,这是易引起混淆的概念。后者是在既定内容框架下的自主选择,而前者资源选择的面更加宽泛(如必修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新兴项目的引入、运动队训练内容的课程化以及旧项目的改造与新项目的创生等),造成混淆的原因也与当前体育选修课程大多来源于必修内容(如球类项目)的二次开发有关。
其次,必修自选课程与选修课程是一种先后关系,必修课程内容体系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基础和核心,而选修课程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与拓展,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必须是在保证了必修课程教学内容落实的基础上,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最后,体育选修课程对学校课程内容体系是有益补充,为学校特色项目的形成创造良好基础,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2.规范开发过程
课程开发需落实课程目标、内容及其组织、实施与评价等环节,这是一门课程编制所必须要明确的。在选修课程目标上,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指向,而不只限于诸如运动队的小众个体。如,温州二中多样且具特色的体育选修课程,都体现了体育选修课程基于全体学生发展的目标指向;课程内容及其组织是落实课程目标的载体,没有科学的结构体系和内容框架,就难以支撑起课程目标。
一堂课的成功不仅依托教师良好的教学技能和师生表现,更来源于课堂之外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与体验,这种基础与体验正是课程内容体系予以保证的。以排球“正面屈体扣球”为例,如果没有较好的传球、垫球、发球技能,很难完成本节课围绕着扣球技术教学的组合练习、战术配合及比赛环节的任务。在课程实施与评价上,学校在落实体育选修课程教学时,都顾及到了学生不同需求和技术教学起点,教学实施上分基础与提高课程,再到精英课程,分别确立相应的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这种层级式、延展性、指向后续学习的课程内容体系,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3.规范教学过程
针对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计划执行不力、计划与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剥离,教学内容选择随意性过大,“放羊”式活动等问题。浙江省教研员余立峰提出了在规范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与监测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高中选修课程开发建设的工作思路,目前,浙江省已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必学内容》(水平一至水平四)等地方教材,对各水平段体育教学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作了相应的指导性规定,提出了教学质量评价与检测的方案与建议。其中,《纲要》提出的常态体育课堂教学“七个标准”即:开始有队列,准备兼体能、复习呈环形、放松内容化、少讲需多练,安全组织妥”、“教材三个一”原则(一个单一技术动作、一个组合动作和一个游戏或比赛)作为一节课必须具备的要素,也同样适用于规范高中段选修课程教学。
二、组合
《纲要》创新性地提出从“技术、体能与运用”三个维度构建和实施单元教学,在落实技术教学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能和激发学习兴趣,尤其是注重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如,排球“正面屈体扣球”技术教学结合进攻配合实战练习、篮球“传切”配合过渡到“三对三”教学比赛,和跆拳道“品势(冲拳、下格挡)”教学中增加攻防演练环节,都体现着技能习得是为了运用的教学设计思想。
针对高中学生,体育选修课堂教学的重心应逐步过渡到培养运动专长上来。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兴趣是前提,特长是发展目标,所以对于技能(尤其是由必修内容二次开发而来的课程资源)学习不应停留于浅尝辄止,而应指向有利于通过系统、深入学习掌握一到两项终身受用的运动技能,指向技能学习的方法探究与运用。无论是上述提到的“教材三个一”原则,还是围绕“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构建教学内容体系,都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组合练习巩固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发展体能。
1.单个技术动作组合
单一技术动作之间的组合练习在教学设计中较为常见,如自垫球与传球交替、一发与一垫球(一传)、二传与扣球结合、跆拳道上步下格挡接冲拳、篮球传切配合与无球跑动技术结合、行进间传接球与上篮结合的延伸练习等教学设计,说明了技术动作从来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尤其是新技术的教学一定要与已学技术建立起层层递进的联系,或是对后续学习有一定的指向与引领(如弯道跑与跳高弧线助跑技术教学),即课堂的延伸。只有强调运动技术间的相互衔接,才能提高运动能力和运用能力。
2.技术与体能组合
体育课堂教学中,技能与体能教学缺一不可。体能与技能相互融合,既不存在没有体能要求的技术动作,也不存在没有技术要素的体能练习。体能与技能内容组合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在技术动作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体能,想方设法让一些简单枯燥的练习趣味化。趣味化的一个好方法就是有针对性地将体能练习与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相结合,将体能融于运动项目的技战术之中,如在篮球选修内容展示课的素质练习环节采用莱格尔跑+运球练习,将篮球运动员体能素质测试的项目改动后引入课堂,并把运球融合到练习之中,在节奏变化(随音乐慢速到快速)中既巩固了运球技能,也提高了耐力素质;再如跆拳道“下格挡冲拳”与素质(小碎步发声,快速踢膝)的组合,都将体能很好地融合到了技能教学之中。
3.技能习得与运用组合
技能是掌握和有效完成专门技术的能力,技能习得终归要落实到运用层面,这是技术学习的最终目的。以技术教学为载体,注重发展学生体能,挖掘教材的运用作用来构建教学,才能使教学活动指向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运用应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点,如篮球投篮、足球射门、排球扣球得分等,可以通过改变规则、降低难度等方式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体验到兴趣点,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篮球‘传切配合’”一课中如果一味地采用机械的、规定路线的传切配合练习而未给予学生充分的“三对三配合演练”实战体验,学生对“横切”、“纵切”、“空切”什么时候适用没有真实体验,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势必会受到影响,所谓的“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根源很大一部分也在于此。
三、衔接
选修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其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于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发展水平,依托于校园文化背景。目前,浙江省高中体育课程内容大致包含三个部分:必修(必选、自选)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其中,必修课程是体育课程的核心与基础,是落实体育课堂功能的主要载体,活动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反映学校体育特色或发挥校园体育文化展示窗口的功能,而处于两者间的选修课程,由于其课程资源来源的多样性(无论是必修课程的拓展与延伸,还是新兴项目的引入等),成为了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有益补充,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有利于学校特色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1.特色与基础的衔接关系:强化基础,突出特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关于学校体育发展目标中提出“一校一品”。“品”是学校特有的体育特色品牌,是学校体育文化的精髓,“品”是在强化基础上的突出特色,如有排球基础的学校围绕着排球项目打造的一系列特色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形成浓郁的校园排球运动氛围。此外,体育特色课程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的地位一定要凸显出来,表现在如课时、学分上的有效保证,不同年段开设什么课程,要达到什么标准(即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都要有清晰、可行的教学实施计划。
2.单元内教学内容衔接
单元是中小学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水平(学年、学期)、课时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是将课程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中介。单元反映到教学层面,则是课时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内容的集合。
当前的体育教学越来越注重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整体性地把握与掌控能力,注重学生培养过程中从技术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运用本位的转变。课时教学设计必须放到完整的单元教学设计中来审视与把握才能正确地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才能有效避免“课时教学目标单元化”(课时计划中所描述的课时目标过大,实为整个单元的目标)、“单元教学计划课时化”(没有充分细化单元内部结构与体系,表现为单元教学缺乏层次,过于笼统)等现象出现,这也有利于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理顺上、下位结构关系,做到心中有单元,对单元教材内容有全局性把握,处理好教学内容上下衔接问题。
3.不同水平段教学内容的衔接
衔接既包括单元内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也包含教学内容在跨水平、跨学段之间的衔接。体育课堂技能教学在不同水平段有两个困境:一是对于同一项目技能教学缺乏有效衔接,鲜有难易度区分,存在低段重复教学现象;二是同一项目技能教学缺乏延续性,学生不能就一个项目开展持久学习,不利于运动专长形成,如有些学校看似开设诸多选修课程,却大都浅尝辄止,所以(区域内)符合课程标准的相对统一的教学内容结构体系的建立非常有必要,落实好相应的“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评价与监测,一方面可有效避免技能教学内容的“缺失”与“缺位”,另一方面也能为“目标统领内容”下处于教学内容选择困境的体育教师提供一定的指向与指导作用。
四、创新
1.技术教学创新理解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需要有情感的(需要教师语言激励的)、有基础的(能循序渐进、持续学习的)、有选择的(基于学生兴趣的,可供选择的)、有用的(指向能有效运用于实践的)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技术教学最重要的是强化重点和突破难点,越是简单的技术越难教,同时,越是难教的技术越要简单化处理。如,教师在讲解篮球“传切配合”的“切入”要领时,用“虚晃”、“侧身”、“弧线跑”7字概括,精炼精准、简单易懂、易于接受,收到良好效果。在技术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运动技能学习初始阶段,有时需淡化、弱化技术的精准表现要求,转而朝向学生对运动技术的体验与感知上,朝向基于学生认知与理解基础的“替代性教学”上(这种“替代性教学”包括对技术动作要求直观、可感知的表述替代),这也符合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对初始教学的要求。
2.课堂教学评价创新理解:没有学生参与的评课是不完整的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经验与实证评价(或单一,或两者结合)是两种常用方式。其中,经验评价取决于评价者主观判断与经验、对课堂教学理解程度、对师生教学状况主观感受等;实证评价则是用定量、操作性概念,如心率、强度、密度、心理感受等指标来测定课堂教学相关参数,并根据参数值的合理与否对课堂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目前,采用经验和实证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较单一方式更加全面、准确与科学,当然,任何评价都具有相对性。无论是哪种评价方式,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评价始终是不完整的评价,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评价中缺乏学生对课堂真实感知与体验反馈,会让评价的主观性更加突出,甚至有可能是主观的判断、臆造的感受,比如观察到的学生“戏中练,玩中学,笑中汗”也可能只是出于被动配合,是被动出汗,而将学生评价引入到评课环节能真实地搜集到学生对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信息,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全面性。
3.体育特色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可借鉴但不可复制
各校应从学校现状与发展实际出发,整合资源,创造条件,开发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兴趣特长类体育选修课程,处理好基础与特色的关系,夯实基础,凸显特色,积极推进高中体育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