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电影版《武林外传》

2016-10-12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山西临汾041000

名作欣赏 2016年9期
关键词:外传武林矛盾

⊙许 璐[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山西 临汾 041000]

浅谈电影版《武林外传》

⊙许璐[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山西临汾041000]

电影《武林外传》从拍摄初期到上映一直受到广大观众的瞩目,它是在电视剧《武林外传》的基础上进行翻拍的,但又有其独特之处。笔者试图从影像的叙事性、视觉性的冲击、商业电影的定位和受众的特殊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其成功之处。

电影《武林外传》 叙事性视觉性商业性受众

电视剧《武林外传》自2006年开播以来就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强烈追捧,收视率一路飙升,可以说开创了国内情景喜剧的一波新浪潮。良好的受众口碑和广阔的受众群体为续拍电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以往的电影不同,电影《武林外传》是在电视剧的基础上建构的,也就是说,电视剧《武林外传》已经为受众塑造了成功的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也已经深入人心。“因而电影版《武林外传》的主要任务就是用电影化的方式重新布局故事情节、设计人物关系、制造笑点,让观众在已有的观剧经验上笑纳新的作品。”①这也就决定了电影《武林外传》与其他电影的不同之处。

一、影像的叙事性

众所周知,电视偏重的是语言叙事,而电影偏重的是影像叙事。电视剧的语言叙事主要表现在对矛盾的处理上,电视剧中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日常的生活琐事上,以日常化的方式展开,从而对现实生活中的戒赌、讲诚信、教育子女等问题上进行了嬉笑怒骂式的揭示以及调侃。矛盾的升级的原因是语言上的冲突和误会,因此矛盾的解决也是语言上的调和与澄清。如吕秀才去“清楼”,众人都以为是风花场所的“青楼”,但最终发现所谓的“青楼”只是文人品味诗歌的风雅场所。“清楼”和“青楼”在字音上一音之差就使得误会升级,误会的解决也是因为金湘玉的出现及众人在语言上的解释。电影《武林外传》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已经让位于影像叙事性,或者说影像叙事性成为了主要手段,电影版中的矛盾靠的不是语言的俏皮而是尝试着运用电影叙事化的手段去建立和解构。电影中的矛盾主要有两条,即以客栈一方为代表的正面人物和以裴元成、姬无力为代表的反面人物的矛盾冲突;客栈里人物之间的矛盾(郭芙蓉与佟湘玉、郭芙蓉与吕秀才等)。电影让多条矛盾相互交织,力图做到多条矛盾此消彼长。矛盾也不再是简单的日常琐事,而是升级为变态发迹的富商开发房地产借此而大炒房价和一帮有志之士保卫家园的矛盾。矛盾所牵连的不仅仅是同福客栈诸位,而推广到整个七侠镇老少,涵盖了更为广泛的社会现实问题。最终矛盾的解决是通过设置打斗场面来展现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经过一番武力较量,最终以反面人物的失败而矛盾最终解决,如影片最后白展堂与姬无力的生死较量,最终以姬无力的失败而终结。这与其他的武侠电影如出一辙。

由于电影的时间限制,为了快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导演不可能通过过多的语言而更多的是利用影像艺术去设置矛盾、塑造人物形象。可见,对矛盾的建构和处理,电影更多的是通过叙事性手段去解决和处理。

二、视觉性的冲击

由于电影屏幕和电视屏幕不同,造就了电视和电影对视觉性的把握有着根本的不同。“电视一般来说不追求场面的奇观和画面空间的张力”②,所以电视剧版的《武林外传》中摆设简单、情景单一,观众将视角全部集中在演员的表演上。相较于电视版,电影版的《武林外传》就更侧重于视觉的感染力、听觉的震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电视剧《武林外传》为情景喜剧,这就决定了它的场景单一,除了客栈里面及后院,仅多加上一条街道。在这样单调的情景下,故事的喜剧性不可能通过场景来调度,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就成为表现喜剧性的主要手段。电视剧《武林外传》围绕着“什么是江湖?江湖在哪里?”展开,在江湖中本应是血雨腥风、刀光剑影,但是整整80集中我们没有看到大打出手的画面,偶尔出现的花拳绣腿也只是为了烘托笑点、渲染气氛、丰富人物性格。如剧中的武功“排山倒海”“葵花点穴手”这些都只是为了增加戏剧性和喜剧性。在电视剧中故事的背景放在明朝时的七侠镇,但是七侠镇到底是怎样的,观众无从了解,但在电影中通过场景的拍摄和画面的调度使观众尽收眼底,七侠镇分河东与河西,亭台楼阁,青山绿水,看似繁荣昌盛,电视剧中原本单一的场景也变得宏伟。影片中多次利用蒙太奇、长镜头等手法或跟拍或俯拍,在场景上做了横向和纵向的双重扩展,影片刚开场祝无双施展轻功在街市上穿过,镜头也跟随着她穿过闹市。升降格镜头的运用使得画面具有了节奏感和跳跃感,而移动镜头的剪辑和运用也加强了影片的紧凑和紧张,从侧面突出了郭芙蓉和顾客之间的矛盾紧张和紧迫,为下一个镜头的展开作了侧面的烘托。白衣女侠刺杀裴元成一场戏中,白衣女下船、上楼等这几个动作使用五个时间极短的镜头快速剪辑而成。在表现白衣女到来之前,裴元成的动作运用了平移镜头与推镜头,将危险来临时的平静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电视剧中,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矛盾冲突,都是以反面人物的失败结束,但反面人物的落网和死亡大都让人意想不到甚至是啼笑皆非。如姬无命的死亡没有血腥没有暴力,他的死只是因为被吕秀才一直询问“我是谁”的文字游戏绕进去,最终精神崩溃而死。他的死出乎意料但又合情合理,让受众在剑拔弩张的冲突中破涕而笑。剧中姬无命的师傅公孙乌龙的落网也是如此,公孙乌龙杀人无数,使他患上了心理疾病,当他无意见看到徒弟姬无命的案例后决定拜吕秀才为师来根除他的心理疾病。但由于他本性残忍,最终杀念又起,当同福客栈所有人都认为他们自己必死无疑时,却没料到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由于公孙龙相信了吕秀才的说教,导致了他缺少了杀人时的果敢,最终被白三娘活捉,为白展堂换了一块免罪金牌。可以说剧中反面人物的落网或死亡没有残忍、暴力的场面,有的只是出乎意料的喜剧性。而电影《武林外传》中就加入了数量不少的血腥场景,就姬无力扭杀白衣女刺客的场面,拗断其脖子时配上特有的音效,强化了血腥的场面,让观众为之毛骨悚然。从一个侧面也展现了姬无力的身手,而这在电视剧中是看不到的。在影片的一开头,映入观众眼睑的就是郭芙蓉的“排山倒海”功,其狰狞的面部表情、翻飞的纸片、破碎的桌椅声、演员被打时痛苦的叫喊声,迅速地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屏幕上紧接着就出现了祝无双的镜头,她飞檐走壁,腾空一跃,整个七侠镇在她脚下轻松掠过,将武侠中的轻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开场的三分钟内,画面动作的幅度、场景的调度、特效音乐的使用给予观众十足的视觉、听觉刺激,带给观众感官的享受,满足了人们观看电影的心理需求。影片最后白展堂和姬无力的打斗中,在音乐与特效的使用上都给观众以强烈的听觉刺激。

情景喜剧场景一般是在固定场所,一集故事分两大幕。电视剧《武林外传》换幕别具一格,采取幽默短剧形式。剧中有大概十几小短剧分别是《点穴记》《抓贼记》《读书记》《寻人记》等。这些小短剧不仅诙谐幽默吸引了观众的注意,而且对演员的演技要求很严格,因为没有台词只有画面,故演员只能通过动作、演技来表达自己所要阐释的内容。而电影版的《武林外传》把FLASH动画引进了影片。在开头几位主角都用动漫人物来展现,佟湘玉的妩媚,郭芙蓉的急躁、冲动,吕秀才的迂腐,白展堂的机灵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在剧中,为了表现众人买房的场景,导演再一次运用到了动漫,通过郭芙蓉和秀才一系列动作变化,很夸张地表现了买房者的疯狂,这种动漫的运用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③

导演借助电影的图像、运动、空间、音乐、对话的整体优势,用逼真形象的视听元素引发观众的审美感受,将电影从形式到内容上加以提升,从而给予受众审美享受。

三、商业电影的定位

定位的不同造就了审美艺术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同是古装剧,由于定位不同,采用的艺术手法也就各不相同。不管是场景的调度、人物的塑造还是镜头的调节都有所区别,这样也就使得电影《武林外传》有着与电视剧《武林外传》不同的艺术魅力。

众所周知,《武林外传》其实就是一部情景喜剧,因此在拍摄中就受到情景喜剧固有特点的限制,如场所的固定、结构的单一、反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等琐事。正是这样的定位使得电视版《武林外传》无论是人物语言特色还是拍摄上都具有情景喜剧的特点和特色。而电影版《武林外传》的定位可以说就是一部“武侠电影”,因此其特点就要受到武侠电影的约束。电影版打破了电视版的种种限制,在矛盾的处理上也遵循一般武侠电影的原则,即武打场面的精美、矛盾的解决就是正面一方通过暴力手段打败反面一方。如电视版中白展堂武功到底怎样观众无从而知,但电影版结尾白展堂和姬无力的打斗中观众可以清晰明地看到其武功的超绝。但是由于电影在时间上的限制,也就使得电影版《武林外传》中各个人物的个性不够鲜明突出,几位主人公表演时间也不够充分。此外,影片中的隐蔽人物,如潘公公、郭巨侠,对于没有完整看过电视剧的受众来说,就只能靠猜测了,这也就给整部影片带来少许遗憾与不足。

尽管电影的翻拍有着些许不足,但由于电影《武林外传》的定位为“武侠电影”,就其定位而言,导演所追求的艺术效果是可取的。

四、受众的特殊

一部成功的电影不仅仅是有好的剧本、优秀的导演、演技精湛的演员,更主要的当然就是广大的受众。电影版《武林外传》的受众与其他电影又有所不同。

电影版《武林外传》是在电视版的基础上翻拍的,所以它与以往的电影不同,它的收视群依然是电视剧版的观众。因此,影片中各个人物的设置都是建立在电视剧《武林外传》的基础上。因此,导演在拍摄此片中为了给观众一个交代,就让剧中人物有了一个归宿,佟湘玉和白展堂成了感情平淡的夫妻,郭芙蓉怀上了吕秀才的孩子,祝无双和燕小六也结为连理,而反面人物姬无力是电视剧姬无命的弟弟,与同福客栈诸位有着杀兄之仇。这样的设置符合了电视剧观众的记忆,同时也弥补了电视剧所没有交代的人物关系。但也正是这个原因对于未观看过电视剧版的受众来讲,电影版中的很多情节和人物关系就有一种莫名的唐突之感。

电影版《武林外传》遵循了电影艺术本身所固有的原则,又在翻拍的基础上显示出独到之处:影片在一片热闹声中结尾,留给观众除了精美的画面、精彩的武打戏份外,还有佟湘玉对房地产商的责骂,这就迎合了观众的消费心理,既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又为观众发泄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提供了途径。当然,由于电视剧《武林外传》带给广大受众的巨大影响,使电影版《武林外传》从拍摄到上映都受到万众瞩目,也由于电视剧和电影的根本区别,使得一部分观众对电影版产生一种距离感。尽管如此,电影版《武林外传》的成功是无可厚非的。

①王倩阳:《〈武林外传〉:从电视剧到电影》,《电影新作》2011年第1期,第21-24页。

②③吕瑞妮:《电视剧和电影翻拍现象分析——基于观众消费心理》,《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集),2012年。

[1]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章柏青,贾磊磊.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6]齐隆壬.电影符号学[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3.

作者:许璐,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文学方向。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外传武林矛盾
隋唐外传
隋唐外传(第一集)
隋唐外传(第三集)
隋唐外传(第二集)
延平区推动婚姻家庭 矛盾纠纷化解
矛盾的我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叮铃铃,叮铃铃
我喜欢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