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教学中培养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
2016-10-11邓小霞
邓小霞
摘要:哲学与教育的关系密切,学前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但是教育学比哲学提前一个学期教学,在未学习哲学的情况下,很多学生还不会运用辩证逻辑思维理解所学的学前教育知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哲学教学中培养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是非常必要的。在制订哲学的教学计划时,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在知识点的联系上全面渗透教育知识,把部分紧密联系的重要教育知识纳入到每节课的知识目标和教学内容之中,渗透到每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仅达到了哲学的教学目的,而且培养了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前教师专业素质。
关键词:哲学教学;辩证逻辑思维;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8-0090-03
一、引言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在理论上,一般把人类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或理性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含灵感思维)三大类,而逻辑思维分为形式逻辑思维、数理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三种。所谓辩证逻辑思维也就是辩证逻辑思维方法,指的是以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而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就是以辩证逻辑思维来认识教育的基本问题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
二、在哲学教学中培养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哲学与教育的密切关系由来已久。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哲学问题。例如两者通过“人”这个共同对象进行结合,没有对人的正确认识也就无法展开正确的教育活动。哲学一方面能够直接为教育提供关于人的知识,如哲学对人性、人的可塑性和能动性、人的实践和认识等的探讨,都是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时必须做出回答的前提性认识。另一方面,哲学在关于“人”的教育研究中能够起到一种方法论的作用。因此作为学前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的哲学思维,尤其是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把人(教师与学生)、教育、发展、环境等教育基本问题及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成效的评价等实践层面的问题上升到辩证逻辑思维的高度才能胜任。
笔者长期在培养学前教师的师范学校里从事德育和学前教育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坚持在哲学教学中大量渗透教育知识学习以培养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并取得一定成效。实践证明,如果不重视学生的教育哲学思维特别是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的培养,他们将很难全面深刻理解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很难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发展观,将大幅度降低学前教师的专业素质,制约教育实践水平和专业水平发展。
例如,学前教育有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叫“保教结合”,它要求教师用辩证逻辑思维理解和处理保育和教育工作的关系:首先,保育和教育是学前教育机构两大方面的工作,它们相互区别,这是学前教育机构里存在教师和保育员的岗位分工的依据。其次,保育和教育工作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即“保中有教,教中有保”,这是学前教育机构里教师和保育员在分工的基础上又要合作的依据。最后,从矛盾的观点来看,教师以教育工作为主,以保育工作为次;保育员以保育工作为主,以教育工作为次。无论谁做教育工作,必须同时注意保育工作;无论谁做保育工作,必须同时注意教育工作。教育和保育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在统一的教育目标下同时进行。虽然教师很卖力地讲解上述理论,但是大部分学生通常只是理解和记住了“保教结合”就是“教中有保,保中有教”的意思,在做作业和考试时,还是认为“在幼儿园里,教师做教育工作,保育员做保育工作,教师和保育员互相配合就是保教结合”这个观点是完全对的。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幼儿园里不应该做保育工作,拒绝做保育工作。显然学生的理解是片面的、孤立的,还不会运用联系法和矛盾法理解保教结合原则的内涵。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部分学生缺乏辩证逻辑思维,思维水平太低。
一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按照具体形象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数理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的顺序发展的。恩格斯早就指出,辩证思维对应于较高发展阶段的人。通常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才出现辩证逻辑思维,到高中阶段(含中职阶段)才逐渐占优势。因此辩证逻辑思维对十五六岁的学生来讲是思维方法和水平的飞跃,不容易把握。另外一方面,由于《学前教育学》比《哲学与人生》提前一个学期教学,在未学习哲学的情况下很多学生还不会运用辩证逻辑思维的方法理解所学的学前教育知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二年级下学期的哲学教学中通过大量渗透学前教育知识的学习(等于再次用唯物辩证法学习部分学前教育知识)来培养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很有必要,能有效地弥补学生在初次学习时的缺陷。
总之,辩证逻辑思维作为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哲学思维。学前教师的专业素质标准绝对不能只是停留在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操作层面,而是要升华到教育哲学思维层面,必须还要具备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
三、怎样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哲学教学中渗透教育知识
1在知识点的联系上全面渗透
在哲学教学中培养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在知识点的联系上全面渗透,把部分紧密联系的重要教育知识纳入到每一节课的知识目标之中,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之中,帮助学生对之前初步学习过的教育知识的理解提升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以下是笔者制定的教育知识渗透计划。
2在教学过程中全程渗透
在教学的创设情境导入、新授课、深化理解、巩固练习、课后作业等教学环节使用学前儿童教育的范例,提高学生运用辩证逻辑思维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德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哲学教学过程中通常用到大量的教学范例。笔者在《哲学与人生》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根据上述“教育知识渗透计划”在创设情境导入、新授课、深化理解、巩固练习、课后作业等环节使用学前儿童教育的范例。例如,学习发展观时是这样导入的,笔者说:“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创造很多,这当然离不开实验。期间,他几乎每天忙于实验。许多人不理解他的行为,有人甚至认为他的实验毫无价值。一位老太太曾问他:‘你天天搞这些玩意,有什么意义?爱迪生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道:‘新生婴儿有什么用?那么我也问问大家:新生的婴儿到底有没有用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几乎齐声地回答:有用!笔者接着问:“一个新生儿能帮助父母买菜做饭吗?能挣钱养家吗?能有什么用?”有的学生回答:“现在没有用,可是将来长大了有用。”有的学生回答:“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啊。”笔者说:“你们说得对,虽然新生儿无知无能,可是将来长大了有用,每个家庭都把小孩当宝贝。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方法看待无知无能的新生儿呢?”有的学生大声地说:“看将来、看发展。”就这样,发展的概念就自然地引进了课堂,学生的思维也被激活了。
又例如,学习联系的多样性的时候,深化理解环节笔者请学生思考解决以下问题:吃午饭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不肯吃饭,作为老师该怎么办?要求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思考各种各样可能影响小朋友不肯吃饭的直接或者间接原因,进行一果多因的发散思维训练,然后再运用排除法确定真正的原因,最后针对原因对症下药,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集思广益,学生想出了很多种可能的原因:早餐吃得太多、太晚,还不饿;不喜欢当天的饭菜,挑食;肠胃不舒服,没有食欲;其它疾病影响了食欲;想妈妈爸爸想得没有食欲;受了批评或者被人欺负等等导致心情不好;没有掌握吃饭的技能,不会吃;活动过量,心情过分激动等等。就这样,持之以恒地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渗透教育知识,久而久之,每当学习一种辩证逻辑思维的时候学生就会习惯性地思考:这种思维方法和学前教育有何联系?能帮助我解决哪些教育的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学生逐渐养成了运用辩证逻辑思维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习惯,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的培养便水到渠成。到学期末的时候,笔者把所复习过的教育知识组织成一个知识网络表(如上述“教育知识渗透计划表”),以便学生能整体地运用辩证逻辑思维思考和把握学前教育知识,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养成。
参考文献:
[1]宋晓芹论逻辑思维的局限与补足[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9).
[2]陈泉蓉关于教育与哲学的关系问题的几点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8).
[3]钱邵洪由思维的发展规律谈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的防止[J]中学数学教学,1992(12).
[4]陶伯华辩证思维概论[C]中国思维科学研究文选2011年专辑,2012.
[5]陈幸军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6]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 12/127838html,2011-12-12.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