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歆的《周礼》学及其在两汉之际的传承谱系

2016-10-11丁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班固周礼王莽

丁鼎

[摘 要] 两汉之际是《周礼》学的奠基和发轫时期。刘歆是《周礼》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约略说来刘歆对《周礼》学发展所做的贡献,主要有如下三端:首先,刘歆在与其父刘向受诏校理秘府图书时,不仅将《周官》(《周礼》)这部几乎不为世人所知的典籍著录于《七略》之中,而且还“独识”《周礼》的价值,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不遗余力地向学术界推介这部在秘府之中新发现的典籍。其次,《周礼》一书于王莽当政时被立于学官、设博士主要应归功于刘歆的推动。复次,刘歆不仅研治《周礼》,撰著《周官传》四篇,而且还广收门徒,传授《周礼》之学。两汉之际著名经学家杜子春、郑兴、贾徽、郑众、贾逵及卫宏等人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师从刘歆学习过《周礼》。他们或是刘歆的弟子,或是刘歆的再传弟子,都出于刘歆的《周礼》学传承谱系。他们在《周礼》研究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使《周礼》学逐步发扬光大。

[关键词] 《周礼》;《周官》;古文经学;刘歆;杜子春;郑众;贾逵;卫宏

[中图分类号] D6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5—0021—06

Abstract:Studies on Rites of Zhou was set afoot during the period of two Han Dynasty. Liu Xin, the founder and pioneer of the study on Rites of Zhou,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in such three aspects. Firstly, when appointed to collate the book in Mi Fu, Liu Xin and his father, Liu Xiang, included Rites of Zhou,a masterpiece unknown to the world, in Qi Lve. Having realized the value of Rites of Zhou, Liu Xin spared no efforts to introduce the book to the academia under tremendous pressure. Secondly, Liu Xin motivated the foundation of Rites of Zhou among education officers and doctors when Wang Mang in power. Finally, besides the study on Rites of Zhou, Liu Xin wrote the four chapters of Zhou Guan Zhuan and recruited a large population of apprentices to hand down the study. Plenty famous scribes like Du Zichun, Zheng Xing, Jia Hui, Zheng Zhong, Jia Kui and Wei Hong, who stemmed from the transmission spectrum of the study of Rites of Zhou by Liu Xin, all got instructed by him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ll those scholars accomplished great achievements and carried the study of Rites of Zhou forward.

Key words:Rites of Zhou; Zhou Guan; traditional classic study; Liu Xin; Du Zichun; Zheng Zhong;Jia Kui;Wei Hong

《周礼》原名《周官》,是先秦儒家学者编著的一部理想化的政典,分述各级官职及其相关的典章制度。关于《周礼》一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一直众说纷纭。西汉古文经学家刘歆认为它是“周公致太平之迹”,东汉今文经学家林孝存则以为《周礼》是“末世渎乱不验之书, 故作《十论》、《七难》以排弃之。何休亦以为六国阴谋之书。”贾公彦:《周礼注疏》卷首《周礼注疏·序周礼废兴》,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第636页。宋代的胡安国、胡宏父子则“以为是王莽令刘歆撰”朱熹:《朱子语类》卷八十六《周礼·总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清代康有为等人继承推阐了此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6页。现代著名学者洪诚先生论定《周礼》“成书最晚不在东周惠王后(公元前676-652年在位)。”洪诚:《读〈周礼正义〉》,《洪诚文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页。金景芳先生认为:“《周礼》一书是东迁后某氏所作。作者得见西周王室档案, 故讲古制极为纤细具体,但其中也增入了作者自己的设想。例如封国之制、畿服之制一类的东西, 就是作者自己设想所制定的方案。”金景芳:《周礼》,《经书浅谈》,北京: 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6页。刘起釪先生认为: “《周礼》成书有一个发展过程。第一步只是一部官职汇编, 至迟成于东周春秋时代。”刘起釪:《古史续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50页。我们认为上述洪、金、刘三位先生的意见言之成理,比较符合相关文献记述,可以信从。《周礼》一书虽然不见于先秦文献的记述,但综合上述洪、金、刘等现代学者的研究,基本上可以认定《周礼》(《周官》)一书大约成书于东周春秋时期。

不过,《周礼》(《周官》)一书一直不见于传世的先秦文献的记述,直到西汉初年才见称于世。如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和《史记·封禅书》均称引过“《周官》”一书,但西汉前期其他学者几乎无人提及或关注此书,可见当时此书流传不广,影响不大。直到刘歆于西汉晚期校理皇家图书时从秘府中发现此书,并对其大加推崇,才逐步引起社会的重视,并逐步发展形成《周礼》之学。可以说刘歆在《周礼》学的奠基和发展方面厥功至伟。本文拟对刘歆在《周礼》学领域的贡献及其《周礼》学在两汉之际的传承谱系作出较为系统的探讨和论述。

一 刘歆在《周礼》学领域的贡献

刘歆(约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西汉著名经学家、文献学家刘向之子。初名“秀”,后改名为“歆”。少年时通习《诗》、《书》,后又治《易》和《穀梁春秋》等。以能通经学、善属文为汉成帝召见,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汉成帝时,受诏与其父刘向领校“中秘书”。

刘向奉成帝命领校秘书,每整理完一本书,“辄条具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1页。后来将这些上奏图书内容提要汇编成《别录》一书。刘向所作《别录》记载所校各书的篇名、校勘经过、著者生平思想、书名含义、著书原委、书的性质等等,并剖析学术源流和书的价值。刘向去世后,刘歆继承父业,负责总校群书,并于哀帝时在刘向所撰《别录》的基础上,删繁就简,编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原书已佚,主要内容保存于班固《汉书·艺文志》中。

班固《汉书·艺文志》于礼类图书中著录:“《周官经》六篇。”班固自注曰:“王莽时刘歆置博士。”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9页。

由于《汉书·艺文志》是以《七略》为蓝本“删其要”而成书,因而可以推知刘向的《别录》与刘歆的《七略》均著录了《周官》(《周礼》)一书,对《周礼》这部藏于秘府的古书的问世有推介之功,使尘封于秘府中《周礼》一书重现于世。

对此,东汉经学家马融记述说:“秦自孝公已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与《周官》相反。故始皇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搜求焚烧之独悉。是以隐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至孝成皇帝达才通人刘向子歆校理秘书,始得列序著于《录》、《略》。”

贾公彦:《周礼注疏》卷首《序周礼废兴》,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第635页。 后来王莽当政时,刘歆又奏请将《周礼》立于学官。而王莽也非常重视《周礼》一书,甚至依照《周礼》的政治设计进行施政改革。于是在刘歆的推动和王莽的扶持下,《周礼》(《周官》)这部本来不在儒家经典序列的古书大行于世,甚至被提升到“经”的序列。

刘歆在中国古代经学史上有着多方面的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与其父亲刘向校理中秘图书时发现了一批晚出的先秦古文经书,使之免于佚失,由于刘歆的倡导宣扬,使这批古文经书为社会和士人广泛得知,遂转相传习不辍。刘歆对古文经典的整理和宣传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古文经《周礼》(《周官》)一书的传世和《周礼》学的奠基和发展主要应归功于刘歆。

刘歆对《周礼》学发展所做的贡献,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成帝朝到王莽篡权之前。这时刘歆受诏继承父业,完成校理秘府图书的工作,并在其父刘向主持编纂的《别录》的基础上归纳整理成我国古代第一部文献分类目录《七略》。《别录》中关于《周礼》的研究成果自然也被保存于《七略》之中。不仅如此,刘歆还“独识”《周礼》的价值,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不遗余力地向学术界推介这部在秘府之中新发现的图书。但刘歆的推介工作遭到了当时今文经学独尊的学术界的猛烈攻击。今文经学家认为《周礼》离经叛道,乃荒诞不经之书。由贾公彦《序周礼废兴》引马融《传》所谓“时众儒并出共排,以为非是”

贾公彦:《周礼注疏》卷首《序周礼废兴》,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第636页。 ,可见当时反对此书声浪之强烈。

与此同时,刘歆还向学术界推介西汉时先后出现的古文经书《尚书》、《逸礼》、《毛诗》和《左氏春秋》,请求朝廷设立古文经学博士。《汉书·楚元王传》附《刘歆传》载:“及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

班固:《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附《刘歆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967页。 于是刘歆便撰写《移书让太常博士》一文,指责今文学派专执自己的偏见,“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嫉妒,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党同门,妒道真。”

班固:《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附《刘歆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970-1971页。刘歆的批评言辞极为犀利,因而受到了来自当时掌权的今文经学者的猛烈攻讦和非议。“歆由是忤执政大臣,为众儒所讪。”

班固:《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附《刘歆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972页。于是刘歆便被迫自求外出担任地方官,先后任河内、五原、涿郡三郡太守,后来又不得不告病辞官。

及至哀帝驾崩,王莽当政出任大司马。刘歆因早年曾与王莽同任黄门郎,很得王莽赏识。于是王莽便先后任命刘歆为“右曹太中大夫,迁中垒校尉,羲和,京兆尹,……典儒林史卜之官”

班固:《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附《刘歆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972页。。刘歆因此得以重回朝廷权力核心。刘歆对《周礼》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也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平帝元始五年,公卿大夫、博士、议郎、列侯张纯等九百零二人曾联名上书,奏请为王莽加“九命之锡”曰:“谨以《六艺》通义,经文所见,《周官》、《礼记》宜于今者,为九命之锡。臣请命锡。”

班固:《汉书》卷九九上《王莽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073页。

通过这一奏议内容可知,当时朝臣是以《周礼》等书的内容为依据,奏请为王莽行九命之锡大礼。由此可见,当时《周礼》的地位较之初出之时群儒共排之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甚至一跃成为实行朝廷礼仪制度的重要学术依据。这期间的变化,主管朝廷典章的刘歆对《周礼》的倡导当然功不可没。

在刘歆的倡导和影响下,当时当政的王莽对《周礼》及其他古文经也很重视和支持。《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于平帝元始五年“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说廷中。”

猜你喜欢

班固周礼王莽
班固救马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悬梁刺股
王莽:为争帝位四个儿子杀了三个
王莽:谁都别想忽悠
改朝换代
还好,我们没有放弃
还好没放弃
浅解三字经(之七十二)
孝继父业的班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