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日文化传播视角看日本传统节日

2016-10-11任晨光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宗教文化文化传播

任晨光

【摘要】由于日本与中国处于相似的自然环境,同气候带,在近千年的历史中与中国处于相对类似的经济生产水平,中日文化传播有着天然的传播动因,传播条件与传播土壤。历史上对重要节庆日的设定也受中国的历法影响,日本一年中有相当多的传统节日与中国类似。在节日的社会文化比较研究中,虽然无数不同点才成为特殊性与民族性的体现,但从文化传播视角看,相通方面中可以找到历史交流与传播的痕迹。日本的本土文化在接受外来文明的过程中,除去精英阶层与时代文化表达者的主观呈现之外,民俗文化呈现出来的丰富性才能体现宗教文化交流的历史。

【关键词】文化传播;民族节日;宗教文化;传统民俗

一、引言

节日的产生与人类三个方面认识的发展不可分割,第一是宗教因素,即人类对重要事件和人物产生纪念的需求,并对其纪念意义有相当的群体想象。第二是天文历法,或叫时间记忆能力。动物可能根据食物成熟周期来确定自己觅食、储存食物的活动,只有人类才能科学总结天文历法,以日月星座为参考坐标来确定自己的纪念周期时刻,在单位周期内进行多个不同节日的计时,按历法确定某些定期或浮动的节日。第三是社会因素,一人的怀念或高兴不能叫做节日庆典,只有当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能够发展到产生群体共同传播能力,并能组织社会性的共同纪念活动时,才能产生社会意义上的节日。

人类历史上不同地区不同文明产生了不同的宗教、民族、历法。节日作为文化现象不仅反映着中日两个社会的文化活动,还蕴含着两个民族对重要事件与价值的诉求。历史不孤立地在发展,随着宗教、知识文化传播而带来生活生产方式的流传。节日的社会活动形式与精神信仰内涵也会转移到其他文化区域,融入到其他民族的生活传统中。对比研究中日节日文化内涵传播过程,无论是探究文化传播对民族精神的影响与改变,还是理清跨文化比较的源流与追溯不同文化发展脉络,对研究中日之间的宗教历史都很有价值。

二、日本传统节日的分类

按2014年5月公布的国民休日法律第43号(2016年施行)规定,日本一年共有16个法定节日,加上非法定节日和二十四节气与皇家节庆,有公共节日意义的总共有71个①,其中,与中国相同的传统节日有50个左右,民间流传的就更多了。除有关皇室的特殊祭日以外,(现代节日,如国庆日,成人节,国际节日不算在内),大多与中国传统相类似。日本现有类似中国传统节日的节历庆典,按照文化源流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东北亚原始节日;如春节、元宵、中秋等。这类节日形成最为久远,均以自然周期为参照,一年一度。以一年始终节点纪念春节新年,以中秋满月纪念农作物成熟秋收。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1873年彻底采用西方现代公历,该历参照地球绕日周期。准确性虽高,但由于日本旧历类似中国农历以月球绕地周期为参照,新旧历有一个多月的差别,很多周期类节日只好被延期调整。因此有个特别现象,亚洲国家除日本在元旦公历新年过年首,越南,韩国,中国都在农历初一过春节。日本将中秋移到每年公历八月十五号,其时农历只到7月份,这一天都不一定是月圆夜。正好产生变通,日本古代有9月13赏月的旧俗,有可能就会遇到中秋月。随着历法变革,日本中秋节日气氛已不如中国浓重。

(二)佛教节日。如二月初八释迦牟尼出家日,四月八佛诞,七月初一开息节,七月十五盂兰盆节,十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成道日等。大约在公元六到七世纪佛教大规模传入日本,目前约9600万佛教徒,占日本人口的七成。约7万5000座寺院、30万尊以上的佛像。世界最古老的木造寺院法隆寺,最古老的佛典都在日本。 ②佛教在生活和精神方面对日本的影响相当大。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是日本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又称"魂祭"、"灯笼节"、"佛教万灵会"。改历后直接顺延一个月到八月十五日举行。虽是佛教节日,但融入了很多神道教的仪式与精神内涵。

任何外来宗教能够深入本土文化,除了在精神层次上高于原来的本土宗教,一定还因为能够与本土文化有相当的匹配性。现在盂兰盆节融入神道教仪轨后已是家庭团圆合欢的节日。追溯原始东北亚萨满教和中原宗教的一大差别,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秋日祭祖,而中国春季祭祖。萨满教崇尚万物有灵,认为肃杀的秋季就是人精神的凋零季节,是追祭祖先、祈冥福的日子,而且日本受海洋季风的影响,瓜果农物比中国早熟一个时期,盂兰盆节改历到八月十五还分担了部分中秋节的意义。

(三)中国传统节日,其中包括元旦/正月/元日,改在公历1月1日。人日(七草)正月初七改在公历1月7日。上巳女儿节三月初三,改在公历3月3日。端午改在公历5月5日。七夕改在公历7月7日。重阳菊花节,改在公历9月9日。这类节日是随中国文化的传入而在日本流传开的,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烙印。日本在进入农耕社会以后,经济生产生活与中原地区相当相似,纬度温度都近似。上巳节的桃花与重阳节的菊花都能非常典型地融入日本这种天人合一的传统自然观当中。

(四)太阳二十四节气。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黄道)位置变化而制定。中国在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中已有记载。反映日照的季节变化,指导农事。历法对生活生产观察与调整是在逐渐对自然认识加深的过程中得到深化的。中国传统农历以月球朔望计时,以二十四节气来计对太阳光照与气温的关系,称为阴阳历。日本处在台风带,传统节日中有明确体现台风随太阳对大气压影响而按时移动的规律。日本神道教历法与自然观对太阳节气更为重视与敏感,春分和秋分是重要节日,天皇要在春分和秋分日祭天地。二十四个节气各相隔15天,直接在某个节气的时间点上顺延计数,产生了很多气象节气,如,节分-立春前日2月3日左右。彼岸-春分、秋分的1周。社日-春分、秋分最近的戊日。半夏生-太阳通过黄经100度的日子7月2日左右。台风-二百十日 立春后210天的9月1日左右。二百二十日-立春后220天的9月11日左右。③这些却是中国中原地区所没有的,而东南沿海地区有类似节日。

三、节日的名称与内涵

节日的称谓更能体现其产生的逻辑与人们所需要寄予的希望寓意。从中国传统易学中‘九是道教的至尊数字,至阳至刚之数,二九重合就是重阳。上巳节是由春天到来后的第一个干支计时的巳日,寓意春天开始,万物欣欣向荣。日本吸收中国文化在节日方面的一些名称变化,一方面可看出对外来宗教文化相对历史先进性的吸收,又能看到广泛的传播离不开与本土的柔性结合以及统治者的需要。不像本土宗教是一个民族自始至终自然产生并且深入骨髓的,外来文化的传入必定会有拿来主义,实用主义,去粗取精,本土化,土洋结合。无论是佛教节日还是中国节日,首先必须加入其本土文化内涵,在命名上无处不在的自然崇拜与神道教审美内涵。这些称谓都与日本本土文化中的自然景观的时间标志相结合。并且与对应时间段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以日本传统文化中对月份的别称为例。

1月为睦月(むつき)又被称为,正月、初春、年始。即家人新年团圆之意。2月为如月(きさらぎ),又称梅月、雪解、小草生月、木芽月。きさらぎ其实是“木更”树木更新的意思,讹音当作“衣更着”(きぬさらぎ),二月渐暖更替冬衣。3月为弥生(やよい),又称桜月、花见、花咲月、桃月、春惜。意为“新生”之象。4月为卯月(うづき),又称鸟月、花残、夏初月。意为草木发芽、万物苏醒。5月为皐月(さつき),又称早苗月、五月雨、橘月、早月、菖蒲月。意思是“热暑”,天气会渐热,菖蒲盛开。6月为水无月(みなづき),又称风待月、松风、伏月、常夏、鸣雷。7月为文月(ふみづき),又称七夕月、七夜月、兰月、凉月。8月为叶月(はづき),又称秋风月、月见月、叶月、红染月、雁来月。开始落叶。9月为长月(ながつき),又称菊月、夜长月、红叶月。意为“夜长的月”,入秋后,北温带黑夜变长。10月为神无月(かんなづき),(出云地区叫又称神有月)、神去月、雷无月、初霜月。意思是“神仙离开的月”,在这段时间里,日本各地的各路神仙都会聚集到神道教圣地“出云”,日本除“出云”这个地方把“神无月”叫“神有月”外,其他的地方都叫“神无月”。11月为霜月(しもつき),又称霜降月、雪待、神归月、雪见、露隐叶月。意为“结霜的月”,这个季节开始天气渐寒。12月为师走(しわす)又称极月、蜡月、春待、梅初。

四、结语

节日的历史流传除了所传播的文化内容的不同,还能较清晰地看到文明的强弱对比与强势文明的传播能量和轨迹。节日的产生先后代表了不同历史时代对于时代价值的言说与构建方式。日本由中国传来如此多的传统节日,除了与中国相同的气候,共同的自然环境,还有共同的文化圈、农耕文明作为文化传播的接收土壤。日本民俗文化在接收中国文明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样态与丰富性,更能体现历史文化的流向与发展轨迹。

本尼迪克特在《想象的共同体》中讲到,所有民族的差异都是由于各种文明对宇宙和世界的想象不同而造成的。无论任何一种文明与宗教,现在活着的文化与流传着的传统才是真正的历史表现形式。节日正是民间流传的、经受了人民习俗,宗教仪轨,远古回忆,自然认识,以及一路走来各个时代的经济方式影响下形成的。或许除了文中讲到的传统节日,今天席卷全球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复活节,包括五一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等节日,也会在未来的历史中,能够为后人呈现现在的文化传播轨迹与部分现在人们对于社会和文化宗教认识的状况!

注释

①「国民の祝日」について - 内閣府 http://www.cao.go.jp/chosei/shukujitsu/gaiyou.html

②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③「国民の祝日」について - 内閣府http://www8.cao.go.jp/chosei/shukujitsu/gaiyou.html

猜你喜欢

宗教文化文化传播
彝族毕摩经典《措诺祭》中的支格阿鲁宗教文化探析
人文视野下宗教文化对湄公河流域代表性民间舞蹈的影响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羌族民居建筑主室空间的宗教文化探析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