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儿莲
2016-10-11
凌鼎年
娄城的市政府是在州衙门的旧址上改建的。据说这州衙门是明代正德年间造的,有500年历史了。可能历史久远的原因,市政府的大院里古树古木很多,最古老的一棵枸骨(民间称为鸟不宿、猫儿刺的),专家说超过600年树龄,还有花椒树、枳棋、瓶兰花等都是外面很少见到的树种,都有两三百年的树龄。
去年四月下旬的一天,市政府门口来了一位花甲老人,来人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在进入市政府时,被门卫拦住了,问他找谁?有什么事?
老人说:“我不找谁,就去看看一棵孩儿莲,这两天应该开花了。”
门卫姓孙,在市政府当门卫也有十多个年头了,他出生于农村,自小与花花草草打交道,像榆树、榉树、槭树、楸树、梓树、桑树、椿树、桂树、朴树、槐树、杨树、松树、柏树、桧树、杉树、楝树等,他都认得出。这市政府自己进进出出这么久了,碰到节假日值班,都要四周巡视的,走了上百遍了,从没有见过什么孩儿莲,连听也没有听人说起过。
他心想:这家伙是不是脑子搭错了?就很干脆地回答:“市政府大院里肯定没有你说的什么孩儿莲、孩儿王的。”
来人不死心,他拿出身份证,说:“我不是坏人,我叫衣甘菊,刚退休的教师,教植物的,我从外地回家乡来就是想考察一下家乡的植物,写本书。”
孙门卫见他这么说,态度和气了很多,对他说:“衣老师,真的没有你说的孩儿莲,我是这儿最老的门卫了,我也没有见过,看来没有。”
衣甘菊从包里取出一本小本子,翻到中间说:“你看,这是我父亲1946年写的诗,《咏孩儿莲》,当时日本投降了,大家很兴奋,那一年,孩儿莲开得特别旺特别多,我父亲与当时娄城的诗友十君子一起来观赏孩儿莲,每人写了一首诗。”
孙门卫说:“你们这些诗啊词啊,我看不懂,给我看也是白看,如果有照片,我就信了。”
可衣甘菊哪有照片。
“那就对不起了。”孙门卫不再理睬衣甘菊。
第二天,衣甘菊又去了一次。那年轻一点的门卫连听都不想听他解释,干干脆脆地回答:“就算有,也不能放你进,这里是市政府,不是公园!”
衣甘菊急啊,因为过了这花期,就得再等一年才能拍到照片,没照片就没有说服力了。也是他的运气来了,他侄子在市政府上班,他知道这事后,就说:“明天你坐我的小车进,我有出入证,保证不会拦。”
就这样,衣甘菊轻轻松松进了市政府,他开始一棵树一棵树地看,转遍了整个政府大院,真的没有孩儿莲。难道被砍了,或者死了?这不是没有可能的,一棵孩儿莲的消亡又会有谁在意呢?衣甘菊失望地准备回家。
事情真可以用阿巧的娘碰到了阿巧的爹来形容了,无意间衣甘菊看到停在他面前的一辆小车,那小车的风挡玻璃中间,挂着一朵红颜色的花,那不就是孩儿莲吗?衣甘菊兴奋啊。他刚想上前去问,车子就开走了。衣甘菊看到车上下来的一位领导进了一幢小院。突然醒悟过来,自己在机关大院转了半天,就这小院没有进去过,会不会孩儿莲就在里面?于是,衣甘菊也进了这小院。好在小院没有单独的门卫,没有人拦他。
小院不大,但很雅致。三片石笋,一丛芭蕉,有花有草,在东边的几块太湖石左侧,那孩儿莲开得正旺。一朵朵的,像倒挂的莲花,红红的,肉肉的,又像一只只小灯笼,煞是好看。衣甘菊恨不得大叫一声:“我终于找到你啦!”但他没有,他连忙取出照相机,从各个角度拍摄,有整棵树的,有花朵特写的,有正面的,有侧面的,有仰拍的,有俯拍的。这可是第一手资料啊。
正这时,刚才去停车的那位司机进来看见了他,有点不客气地问:“你是哪儿的?找哪位领导?这儿不能拍!”
“不找领导,就拍个照片,拍完就走。”
“不找领导,你怎么进来的?这儿是你想进就进的地方吗?”
一个电话,门卫来了,孙门卫一见是衣甘菊,很生气地说:“你怎么混进来的?”
“这是什么话,什么叫混进来。这孩儿莲在民国时,我父亲他们一介布衣都能进来随便看,怎么到了现在,反而不让看了?”衣甘菊有点书生脾气了。
可能他们的声音大了,惊动了领导。领导问:“有登记吗?”
门卫说:“肯定没有!”
不一会儿,110接到报警,警察把衣甘菊带走了。
查了他身份证,询问了相关情况,没有发现问题,便放了人。
回到家,衣甘菊写了一篇《藏在深闺人不识的孩儿莲》的文章,配了他拍摄的照片,登在了省报上,这样一来,娄城市政府发现珍稀树种孩儿莲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电视台等媒体也闻讯而来,一时间,孩儿莲声名大振。
后来,有关部门的领导来找到衣甘菊,问他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说书记发话了,愿意协助他调查全市范围的珍惜花木,如果出书,市里财政上会资助。
这个结果是衣甘菊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