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广东惠州府巡检司的空间格局变迁研究

2016-10-11周伟峰黄忠鑫

地方文化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刻本光绪雍正

周伟峰,黄忠鑫

(1,2.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510632)

明清时期广东惠州府巡检司的空间格局变迁研究

周伟峰1,黄忠鑫2

(1,2.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2)

明清时期,广东惠州府巡检司的空间布局经历了明嘉靖至万历朝、清顺治至雍正朝两次集中调整。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主要与地方寇乱形势有关,巡检司由明初的军事功能转向更为全面的行政功能;清顺治至雍正年间主要是大规模改驿站、卫所为巡检司,进一步完善了其行政功能。

明清时期;惠州府;巡检司;空间格局

一、问题的提出

巡检司是明清时期县级政区以下的重要基层机构。据《大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天下要冲去处,设巡检司,专一盘诘往来奸细,及贩卖私盐犯人、逃军、逃囚、无引面生可疑之人,须要常加提督。”①万历《明会典》卷139《兵部二十二·关津二》,《大明会典·四》,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8月,第1980页。《明太祖实录》又载:“设巡检于关津,扼要道,察奸伪,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艰。”②《明太祖实录》卷130“洪武十三年二月”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第2059页。可知,巡检司主要驻守于关津要道,发挥巡缉奸宄、维持地方治安等职能。不过,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巡检司的职能和空间形态也日益丰富,各地区的情形也并不相同。

近年来,县以下的基层机构与区划愈来愈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关于巡检司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学术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研究视角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巡检司设置的时空分布入手进行研究。如胡恒从宏观角度论述清代全国巡检司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③胡恒:《清代巡检司地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吴宏郡、刘海荣、林勇则分别对明代四川、陕西、广西地区的巡检司分布变迁作了考察。④吴宏郡:《明代四川地区巡检司分布变迁考》,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刘海荣:《明代陕西巡检司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林勇:《明代广西巡检司变迁的地理学考察》,复旦大学史地所硕士论文,2007年。对某一州府作深入而细致考察的,有赵思渊对明清苏州地区的研究,⑤赵思渊:《明清苏州地区巡检司的分布与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3期,第33-48页。徐林、胡仲恺、韩虎泰对广州府地区的研究等。⑥徐林、胡仲恺:《明清广州府巡检司设置与变迁初探》,王元林主编《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第5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第133-157页。韩虎泰:《晚清广州府巡检司的地域分布特征初探——以<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录>的记载为中心》,《地方文化研究》2014年第1期,第48-57页。还有一部分学者探讨巡检司具体功能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如宋烜、郭声波、鲁延召抓住东南沿海一带巡检司在海防方面的特殊作用,分别对明代浙江海防、明清珠江口东岸海防作了探讨。①宋烜:《明代浙江海防巡检司考》,谌小灵主编《明清海防研究》第五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第36-51页。郭声波、鲁延召:《明清珠江口东岸海防部署中的巡检司》,谌小灵主编《明清海防研究》第五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第82-93页。鲁延召:《海防地理学视野下官富巡检司建置沿革研究——基于广东新安县的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年第3期,第132-138页。另一方面是巡检司的辖区,引起不少学者的争论,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傅林祥、胡恒、贺跃夫等认为,拥有独立辖区的巡检司相当于县级政区之下的“次县级政区”或县辖政区,是近代县级以下区划的渊源;②傅林祥:《清代的次县级政权和辖区》,孙进己主编,《东北亚历史地理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9-68页。胡恒:《清代巡检司时空分布特征初探》,《史学月刊》2009年第11期,第42-51页。贺跃夫:《晚清县以下基层行政官署与乡村社会控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第82-89页。但张研、刘桂奇等认为巡检司尽管有辖区,但对行政事务并没有负全部之责,很难成为完整的基层行政区划;③张研:《对清代州县佐贰、典史与巡检辖属之地的考察》,《安徽史学》2009年第2期,第5-18页。刘桂奇、魏超、郭声波:《清代广东乡都里图建置沿革研究》,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5年,第454页。赵思渊也认为,由于辖境虚化、功能不全等原因,巡检司作为“次县级政区”的依据并不充分。④赵思渊:《明清苏州地区巡检司的分布与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3期,第33-48页。张研:《对清代州县佐贰、典史与巡检辖属之地的考察》,《安徽史学》2009年第2期,第5-18页。但胡恒又以广东为中心,通过有力证据梳理了巡检司作为县辖政区的形成过程,认为这代表着国家将行政机构向县以下渗透的初步尝试。⑤胡恒:《“司”的设立与明清广东基层行政》,《清史研究》2015年第2期,第111-136页。

笔者以为,辖区的形成主要是巡检司经过长期调整,驻地较为固定的产物。因而对驻地时空分布变化的考证是巡检司地理研究的基础。驻地周边自然环境和各类人文要素是巡检司存在和变动的地理背景,是巡检司发挥功能的依据,应当引起重视。以府为单位分析并比较巡检司驻地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其原因,能较为精确地把握巡检司的空间变动趋势。

明清时期,广东是全国巡检司设置密度最大的地区,⑥胡恒:《清代巡检司时空分布特征初探》,《史学月刊》2009年第11期,第47页。并集中在广州、惠州、肇庆三府。⑦王伟凯:《试论明代的巡检司》,《史学月刊》2006年第3期,第51页。清代惠州府下辖九县一州,涵盖了今天的惠州市、汕尾市(海陆丰)和河源市等地区。⑧清雍正十三年以后,惠州府辖归善、博罗、河源、龙川、海丰、和平、永安、长宁、陆丰九县和连平州一州,直至清末。兴宁、长乐二县在明代虽隶属惠州府,但雍正年间已改隶嘉应州,为了考察的连贯性,故不将此二县列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其中,归善县约相当于今惠州市区及惠东县;永安县约今紫金县;博罗县即今博罗县;海丰县约等于今汕尾市区及海丰县;陆丰县约今陆丰市及陆河县;河源县约今河源市区及东源县;龙川县约相当于今龙川县;和平县即今和平县;长宁县即今新丰县;连平州为今连平县。⑨以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嘉庆二十五年(1820)广东惠州府各县的建置区划为准。惠州府北部为九连山区,中部为东江流域平原,南部为滨海地区,各地地理形势和社会文化差异较大,巡检司的功能也因时因地而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鉴于此,本文试图着眼于明清惠州府巡检司的驻地变动及其兴废,从长时段的视角研究巡检司布局和功能的演变,探讨其变化的原因,并对巡检司在惠州府这一局部地区能否成为“次县级政区”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对学界的相关讨论有所补益。

二、明代惠州府巡检司的设置与调整

明代洪武朝即在惠州府各县设置巡检司,此后或新设,或裁撤,数量基本维持在16个左右。嘉靖至万历年间集中调整了巡检司的驻地。总体来看,明代惠州府巡检司处于相对变动不居的状态。下面依照县份就明代惠州府巡检司的分布与变迁作一梳理。

1.归善县巡检司分布

内外管里巡检司:洪武元年(1368)建,司署在府城东南一百三十里饭萝岗(按:今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⑩嘉靖《惠州府志》卷6《公署志》,嘉靖二十一年(1542)蓝印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一)》,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183页。该地位于归善县东南,扼守稔山海口,远离县治,巡司驻此可发挥海防作用;嘉靖《筹海图编》将该司绘制于海防图上,①(明)郑若曾撰,李致忠点校:《筹海图编》卷1《广东沿海山沙图·广东九》,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0页。亦可为证。但该司具体的活动记录相当模糊,府县志均缺载。万历中,“知县李中道议移改内外管巡司于黄浦墟”。②康熙《归善县志》卷8《建置志》,康熙十四年(1675)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六)》,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98页。光绪《惠州府志(一)》卷20《职官表下》载:“万历朝归善县知县:李中道,临桂人,举人,十五年任。”光绪七年(1881)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四)》,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332页。黄埔墟即今惠东县黄埠镇,是明中后期逐渐发展而来的重要墟市,较之饭萝岗更偏近惠州府东南海域,且与海丰县相邻,容易成为海寇的劫掠目标。巡司驻此是出于墟市管理与两县交界处治安防御的需要。

碧甲巡检司:正统八年(1443)建于府城东南一百八十里海滨(按:今惠东县平海镇碧甲村)。③嘉靖《惠州府志》卷6《公署志》,嘉靖二十一年(1542)蓝印本,第183页。该地位于平海半岛南端的西侧,与居于东侧的平海守御千户所互为犄角,是明初惠州府的海防重地。万历中,“知县李中道议移改碧甲巡司于淡水场”。④康熙《归善县志》卷8《建置志》,康熙十四年(1675)刻本,第98页。淡水场在平海所城东门外,宋代时便是当地重要盐场,⑤乾隆《归善县志》卷2《沿革》载宋代归善县有淡水盐场。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七)》,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27页。明清时期更是成为惠州府五大盐场之一,⑥其余四场为归善大洲场、海丰土敢 白场、陆丰石桥场、小靖场。见光绪《惠州府志(一)》卷16《经政八》,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235页。设有盐课司负责征收盐斛。巡司驻此可进一步强化对盐场治安的管理。

驯雉里巡检司:始建年代不详,司署原在府城以东的水东驿侧(按:今惠州市惠城区桥东街道办水东街附近),⑦嘉靖《惠州府志》卷6《公署志》,嘉靖二十一年(1542)蓝印本,第183页。扼守西枝江与东江交汇处,交通位置十分重要。嘉靖初,佥事施儒徙建于府城北四百里之古名都乌石屯(按:今紫金县乌石镇)。⑧嘉靖《惠州府志》卷6《公署志》,嘉靖二十一年(1542)蓝印本,第183页。乌石屯为惠州卫后所之屯田,⑨嘉靖《惠州府志》卷8《兵防志》,嘉靖二十一年(1542)蓝印本,第203页。巡司驻此应有管理屯务之意。嘉靖四十三年(1564),乌石的地方形势似乎超出了巡检司的管控能力,故“于上镇乌石筑城置馆,治以郡判县簿”。⑩光绪《惠州府志(二)》卷28《古迹》,光绪七年(1881)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五)》,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569页。通判、主簿的行政级别高于巡检,由其驻守防控效果会更好。不久该司便割隶永安县并迁址。

宽仁里巡检司:始建年代不可考,司署旧在苦竹派驿侧(按:今紫金县古竹镇),(11)嘉靖《惠州府志》卷6《公署志》,嘉靖二十一年(1542)蓝印本,第183页。扼守东江航道。嘉靖三年(1524),归善桃子园居民李文积作乱,“都御史张嵿……委岭东参议徐度、佥事施儒等往勦之,俘斩千余贼始平。”(12)光绪《惠州府志(一)》卷17《郡事上》,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244页。佥事施儒顺势将宽仁里司迁往府城东北四百里的宽得都桃子园山区(按:今紫金县城北桃子园村),(13)嘉靖《惠州府志》卷6《公署志》,嘉靖二十一年(1542)蓝印本,第183页。以保卫当时已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安民镇(该镇后被立为永安县治)。明中期该司割隶永安县。

2.博罗县巡检司分布

善政里巡检司:洪武四年(1371)建在县北三十里湖镇村(按:今博罗县湖镇镇)。(14)嘉靖《惠州府志》卷6《建置志》,嘉靖三十五年(1556)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一)》,岭南美术出版社,第386页。该村乃“舟车辐辏之所”,(15)崇祯《惠州府志》卷8《建置》,崇祯十五年(1642)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一)》,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442页。附近又有横河、蚬岗两墟。巡司设置有控驭水陆交通要道和管理市镇的目的。又据崇祯《博罗县志》载:“今善政亦有横河屯,则卫所之屯亦有在博者。邑之兵防惟民壮与两巡司弓兵耳。”(16)崇祯《博罗县志》卷2《政纪》,崇祯四年(1631)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八)》,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70-71页。有屯田而无卫所,屯田的日常管理似乎也由善政巡司负责。

石湾巡检司:洪武四年(1371)建在县西一百三十里石湾村(按:今博罗县石湾镇)。①嘉靖《惠州府志》卷6《建置志》,嘉靖三十五年(1556)刻本,第386页。“石湾与东莞为邻,器用颇具”,万历年间,“墟市增税四百缗,石湾居四之一”。②崇祯《博罗县志》卷1《地纪·墟市》,崇祯四年(1631)刻本,第35页。由此可知,石湾为博罗重要墟市,巡司驻扎该地当是出于墟市治安的需要。

3.海丰县巡检司分布

长沙港巡检司:据嘉靖《惠州府志》,长沙港巡检司原为龙溪巡检司,司署在巡检围。洪武十三年(1380),巡检白肃敏将司署改在县南三十里金锡都之长沙港(按:今汕尾市区马宫街道长沙村),并筑有城,深广各三十丈。③嘉靖《惠州府志》卷6《公署志》,嘉靖二十一年(1542)蓝印本,第185页。嘉靖《海丰县志》称,“长沙港为邑治之门户,旧置巡司及兵营以守之”,④嘉靖《海丰县志·海防图》,嘉靖三十八年(1559)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一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39-40页。“巡检司有打手三十名、弓兵十名,复有营一置打手百名”。⑤光绪《惠州府志(一)》卷17《郡事上》,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247页。巡司的一营打手是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添设的,时守备张岳、海丰知县张济时请置打手二百五十人,以百人戍石桥、湖东、鱼尾三港,五十人戍南沙、大德二港,其余百人全戍长沙港;⑥万历《惠州府志》卷2《郡事纪》,万历四十五年(1617)增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40页。长沙港巡司的海防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但即便是这样,也无法抵挡猖獗的海寇。嘉靖三十八年(1559),长沙兵营及巡司署均被焚毁,海丰知县不得不奏请将司署及兵营内移到县治以南的谢道山(按:今海丰县城南五公里谢道山下),因其地“居民丛集且离县十里,有警互相援应”,⑦光绪《惠州府志(一)》卷17《郡事上》,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247页。“可以应援邑治”。⑧嘉靖《海丰县志·海防图》,嘉靖三十八年(1559)刻本,第39-40页。巡司和兵营的内移使其丧失了海防作用,巡司功能也由对外军事防御转向对内的治安管理。

甲子门巡检司:洪武五年(1372)始建,司署在县东石帆都圭湖村、鲘埕村附近(按:今陆丰市甲子港),筑有城,深广各二十丈,⑨嘉靖《惠州府志》卷6《公署志》,嘉靖二十一年(1542)蓝印本,第185页。规模较长沙港司城略小。“甲子湾港口狭,进港可泊。若西南风盛发时,贼过,一时难出外面,亦难久泊,大流,水深一丈,小流,五尺,大船东南风可进。”⑩(清)卢坤、邓廷桢主编,王宏斌等校点:《广东海防汇览》卷1《三路海图·东路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8页。实为防守要地。嘉靖《海丰县志》称:“其东置甲子巡司,附近圭湖、鲘埕二村;其西置甲子所,居民勇悍,自能力战,鲜有败事……”(11)嘉靖《海丰县志·海防图》,嘉靖三十八年(1559)刻本,第38-39页。但历史上甲子门却多次受海寇侵袭攻破,如隆庆年间,“倭寇入犯甲子所,署印千户马寿不设备,失机,下海丰狱以死”,“海贼杨复破甲子所城,千户董死之”;(12)乾隆《海丰县志》卷10《邑事》,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一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318-319页。万历年间,“海寇袁八老,余党林新老入甲子澳,把总金允武轻战死之”;天启年间,“海寇入甲子门,守备叶台死之”。(13)历次寇乱对甲子所造成严重打击,该所附近的甲子门巡检司想必也难逃厄运。崇祯六年(1633),“海丰铸换巡司印”,(14)表明该司在明代一直延续,并未被裁撤。

鹅埠岭巡检司:嘉靖四十年(1561)设,司署在杨安都鹅埠城(按:今海丰县鹅埠镇),(15)城内有墟市。“鹅埠旷野平原,内地居民多离县治远,且与归善交界,前人设一分司,凡遇地方有事,自可就近弹压。”①民国《海丰县志·山川》,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一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405页。由此可见,鹅埠巡司的设置是出于交界地区的管理需要,初步具有划区分治的色彩。

4.河源县巡检司分布

蓝口巡检司:洪武六年(1373)建在县东北八十里蓝口驿前(按:今东源县蓝口镇)。②嘉靖《惠州府志》卷6《建置志》,嘉靖三十五年(1556)刻本,第389页。该地位于蓝溪、能溪、龙江交汇处,上可达龙川、长乐等县,顺流而下可达河源、归善等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府志称“其地为龙川往来孔道,右有石砦,临河险峻。”③光绪《惠州府志(一)》卷2《舆地二》,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51页。设巡司于此可扼守水路要害。旧有蓝口驿,寻废弃,驿事由巡司摄理。④光绪《惠州府志(一)》卷8《建置三》,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132页。

忠信巡检司:洪武四年(1371)建,司署在县北一百里忠信里(按:今连平县忠信镇),⑤嘉靖《惠州府志》卷6《建置志》,嘉靖三十五年(1556)刻本,第389页。远离县治。明代,忠信司位于河源县向西北进入今连平山区的主要通道上,可控御连平山区。该司于明末改属连平州。

长吉巡检司:洪武五年(1372)建,司署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戈罗山下,⑥嘉靖《惠州府志》卷6《建置志》,嘉靖三十五年(1556)刻本,第389页。同样以防控山区为主要功能。明中期该司改隶长宁县,明末又改属连平州。

5.龙川县巡检司分布

十一都巡检司:司署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按:今属龙川县上坪镇),洪武二年(1369)建,成化十年(1474)知县秦宣重修。⑦嘉靖《惠州府志》卷6《建置志》,嘉靖三十五年(1556)刻本,第390页。十一都处于粤赣交界处,向北可直达江西寻乌县,“为县境水陆之冲,防守最切”。⑧光绪《惠州府志(一)》卷2《舆地二》,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50页。

通衢巡检司:洪武九年(1376)建,司署在县东七十里(按:今龙川县通衢镇)。⑨嘉靖《惠州府志》卷6《建置志》,嘉靖三十五年(1556)刻本,第390页。通衢为龙川县的水陆要道。嘉靖四十三年(1564),“方逢时征寇至通衢,叹曰:‘东路要区也!人民殷富,不可无城。’遂使议城之。”⑩光绪《惠州府志(一)》卷17《郡事上》,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249页。次年通衢筑城后,防御能力大大增强,故佥事雍澜迁巡司治于老隆(按:今龙川县老隆镇),“以便水陆盘诘”。(11)崇祯《惠州府志》卷8《建置》,崇祯十五年(1642)刻本,第447页。老隆埠在县东二十里,“为水陆舟车之会,闽粤商贾辐辏”,(12)光绪《惠州府志(一)》卷2《舆地二》,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50页。洪武九年曾建递运所于此,但嘉靖九年(1530)业已裁撤,(13)光绪《惠州府志(一)》卷2《舆地二》,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50页。巡司迁于此地应是出于市镇管理需要。隆庆二年(1568),潮惠间“大盗纵横,复有东征之役”。(14)嘉庆《龙川县志》卷40《艺文中》,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一四)》,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755页。通衢虽因有城而未遭大难,但面临的寇乱形势依然严峻,于是“士民具呈申威(道)方逢时,详允抚按,复迁旧址。”(15)崇祯《惠州府志》卷8《建置》,崇祯十五年(1642)刻本,第447页。巡检司又迁回通衢城内。

和平峒巡检司:设立时间不详,司署建在县北一百六十里和平峒(按:今和平县阳明镇)。万历《龙川县志》载:“和平图去县一百六十里,外抵龙南,界浰头、岑岗、乌虎镇,皆本都极北边境之地。原立巡司以镇守之。”(16)万历《龙川县志》卷2《地理志》,万历七年(1579)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一四)》,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80页。即和平峒巡检司。“正德中,贼党池仲容者巢穴于此,十二年(1517),赣抚王守仁讨之,克其三浰大巢,余贼走聚九连山。事平,以和平峒巡司改为县,而移巡司于浰头龙子岭。”(17)光绪《惠州府志(一)》卷2《舆地二》,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52页。和平峒巡检司远离县治,防控作用十分突出。大寇初平,余寇未泯,选取和平峒巡检司升级为县治,进一步加强防控力度,是符合实际形势的举措。而巡检司改置浰头后,更接近粤赣边境,军事防御功能更能发挥。

6.和平县巡检司分布

浰头巡检司:正德十六年 (1521)由和平峒巡检司改设,①一作正德十三年,见周正庆、曾大伟:《明代广东沿海巡检司考察》,郭声波、吴宏岐主编《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第6辑《环南海历史地理与海防建设》,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4年3月,第268页。笔者以为,正德十三年乃王守仁上疏立县之时,正式立县移司当为正德十六年。参见(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66-371页。初无司署,官僦民居。隆庆六年(1572),巡检请知县建司署于县北八十里浰头下牌(今属和平县浰源镇)。②崇祯《惠州府志》卷8《建置》载:“有浰头巡检司,在下牌,去县凡八十里。正德十六年,浰头平,提督都御史王守仁奏移和平巡检司于此,以镇要害。至隆庆六年,巡检雷爕申请知县陈文斌□建。”崇祯十五年(1642)刻本,第451页。浰头巡司之南为羊角山,西、北皆为九连山环绕。约在万历中,岑岗设营,“召募士兵二百四十名,哨官一名,委把总一员,统领训练团守。”③光绪《惠州府志(一)》卷13《经政五》,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180页。浰头巡司的功能与岑岗营重合,司署遂渐废弛。明末,九连山寇乱频仍,而浰头巡司、岑岗营已失去防御能力。《连平州志》曰:“若浰头设巡司,距龙南之横岗隘仅十里,设有隘兵,此北鄙之筹及者在是……而浰头巡司修复旧署,加以就近獐坑之田兵为援北鄙……”④雍正《连平州志》卷1《建置》,雍正八年(1730)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一七)》,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19页。崇祯七年(1634),“复设浰头巡检司巡检一员”,⑤雍正《连平州志》卷1《建置》,雍正八年(1730)刻本,第35页。铸浰头巡司印记一颗。由上可知,明末为了控御九连山,在设立连平州的同时,也重建了浰头巡检司。

7.永安县巡检司分布

驯雉里巡检司:原属归善县,隆庆三年(1569),安民镇立为永安县治,该司改隶永安,徙于县西南七十五里上石社之凤凰岗(按:今紫金县蓝塘镇凤凰岗)。⑥万历《永安县志》卷1《建置志》,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一一)》,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74页。“凤凰岗上通康和、蓝能二溪,下通上、下石,盗贼所由,驯雉巡检司宜移此。”⑦雍正《归善县志》卷2《邑事纪》,雍正二年(1724)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六)》,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390页。这是巡检司控御交通要隘的又一典型例子。

宽仁里巡检司:原属归善县。如前所述,司署原在苦竹派驿侧,后迁宽得都桃子园。改隶永安后,复迁回苦竹派(按:今紫金县古竹镇)。⑧万历《永安县志》卷1《建置志》,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第390页。当地设有苦竹派墟,又有一处水驿;万历七年(1579),裁革苦竹派驿丞,以宽仁巡司摄驿事。⑨万历《永安县志》卷1《建置志》,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第137页。

8.长宁县巡检司分布

长吉巡检司:原属河源,隆庆三年(1569)长宁立县后,该司改隶长宁,司署仍在长吉都戈罗山下。⑩崇祯《惠州府志》卷8《建置》,崇祯十五年(1642)刻本,第452页。“戈罗笔山在城东南八十里,高五百余丈。峰皆锋锐,如戈戟罗列,故名。……为一邑之锁錀。”(11)乾隆《长宁县志》卷1《疆舆志》,乾隆二十一年(1756)增修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一〇)》,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35页。不仅地势险要,长吉司还是东江沿新丰江进入该县的水路必经之地。可见,该司具有明显的要道防控作用。明末又划归连平州管辖。

土乍 坪巡检司:长宁立县时增设,司署在县西三十里象冈都九曲岭上(按:今新丰县梅坑镇炸坪司村)。(12)崇祯《惠州府志》卷8《建置》,崇祯十五年(1642)刻本,第452页。九曲岭“高数百丈,势极峻耸,有路通沙田诸约,盘旋九曲,层折而上。”(13)乾隆《长宁县志》卷1《疆舆志》,乾隆二十一年(1756)增修刻本,第35页。位置十分险要。

9.连平州巡检司分布

长吉巡检司:崇祯六年(1633)立连平州,该司由长宁改隶连平,徙于州南四十里百口塘墟王公祠北(按:今属连平县隆街镇)。①光绪《惠州府志(一)》卷7《建置二》,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123页。百口塘墟“路通长宁县,为往来孔道”。②光绪《惠州府志(一)》卷2《舆地二》,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51页。巡司设于此可就近维持墟市治安。

忠信巡检司:该司由河源改隶连平,司署仍在州东南六十里忠信墟(按:今连平县忠信镇),③光绪《惠州府志(一)》卷7《建置二》,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123页。有管理墟市之责。

三、清代惠州府巡检司的沿袭与变迁

清初,惠州府巡检司的设置基本沿袭明代,顺治到康熙间曾少量裁撤,雍正间大量增设。此后,除了道光年间连平州添设上坪司,惠州府巡检司无论是数量还是驻地基本都没有变动。同时,一些县份的巡检司辖境也为清代方志所记录。

1.归善县巡检司分布

内外管巡检司:该司在明万历以后驻在黄浦墟。清康熙年间,黄浦墟的治安情况似乎已超出巡司的管控能力范围,于是“改主簿管理”。④光绪《惠州府志(一)》卷2《舆地二》,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49页。主簿的行政级别高于巡检,相应的,其对于地方的管理力度亦大于巡检。此时的内外管巡检已沦为冗官,康熙《归善县志》的作者对此感叹道:“旧史氏曰:巡检,美官也。……然以其人不出正途,无学术、鲜自爱故,因而渔民。当道见其然,则禁巡检毋得巡行所部。如此则刻木无异,而又费禄食益。今日官之冗未有甚于巡检者,人负官矣,诚可惜哉!”⑤康熙《归善县志》卷8《建置志》,康熙十四年(1675)刻本,第98页。又据光绪《惠州府志》:“内外管巡司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饭萝岗,洪武元年置。本朝康熙间改主簿管理。今复设巡检,移建梁化墟。”⑥光绪《惠州府志(一)》卷2《舆地二》,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49页。可见该司最终还是因“冗官”而被裁汰,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复设和移治。复设之举最迟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就已经完成,⑦乾隆《归善县志》卷9《职官》记载的第一任内外管巡检为:“孟孚远,会稽人,(乾隆)二十二年任。”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第96页。新的司署位于梁化墟,即今惠东县梁化镇,是县境东部的重要墟市。

碧甲巡检司:清康熙年间,相比内外管巡检司因“冗官”而遭裁撤,碧甲巡检司却因“司境多盗,庐舍田园所在攘窃”得以延续;巡检温九有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上任后,“申饬保甲,昼夜巡缉,盗遂远遁,四民安堵”,受到时任知县佟铭的嘉奖。⑧雍正《归善县志》卷2《邑事纪》,雍正二年(1724)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六)》,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418页。到了乾隆年间,碧甲司由淡水场内移至淡水墟(按:今惠州市惠阳区淡水街道),⑨乾隆《归善县志》卷7《公署》:“碧甲巡检司署,旧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今迁淡水墟。”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第77页。其地居民丛集,水陆交通便利,在嘉靖年间便已出现墟市,⑩嘉靖《惠州府志》卷5《食货志》:“归善之市……曰淡水,在上下淮……”,嘉靖二十一年(1542)蓝印本,第180页。乾隆时墟市进一步发展壮大,于是设司署以便巡缉。

平政巡检司:光绪《惠州府志》载:“平政巡司,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原名平政驿,本朝雍正八年改设。”(11)嘉靖《惠州府志》卷5《食货志》:“归善之市……曰淡水,在上下淮……”,嘉靖二十一年(1542)蓝印本,第180页。《清世宗实录》亦载:“改欣乐、平山、平政、苏州四驿驿丞缺,俱为巡检。从署广东巡抚傅泰请也。”(12)嘉靖《惠州府志》卷5《食货志》:“归善之市……曰淡水,在上下淮……”,嘉靖二十一年(1542)蓝印本,第180页。可见平政司是在雍正八年(1730)由平政驿改设而来。但乾隆《归善县志》却说:“国朝乾隆七年……裁改平政驿为平政司,在县城东南一百九十里。”(13)嘉靖《惠州府志》卷5《食货志》:“归善之市……曰淡水,在上下淮……”,嘉靖二十一年(1542)蓝印本,第180页。同书卷九《职官》亦载:“平政司,旧为平政驿,乾隆七年裁改。”①乾隆《归善县志》卷9《职官》,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第96页。相同记载还可见于光绪《惠州府志》。②光绪《惠州府志(一)》卷8《建置三》:“国朝乾隆七年……裁改平政驿为平政司,在县城东南一百九十里。”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128页。以上记载将平政司的设置时间推后至乾隆七年(1742)。何以会出现两个不同的设置时间?笔者认为,乾隆七年当为平政司徙治的时间,而非设立时间。据乾隆《归善县志》:“平政巡司署旧在内外管都,今在范和岡。”③乾隆《归善县志》卷7《公署》,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第77页。。光绪《惠州府志》也载:“平政巡检司署旧在内外管都,今在范和岡。”④光绪《惠州府志(一)》卷7《建置二》,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117-118页。说明平政司在乾隆年间曾由内外管都之平政驿(按:今惠东县吉隆镇)迁往范和岡(按:今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而这次迁徙的时间极有可能就是乾隆七年。乾隆县志是直接将新司署成立的时间作为其首立时间。

平山巡检司:雍正八年(1730)由平山驿改设,司署在县东南七十里平山墟(按:今惠州市惠东县平山街道)。⑤光绪《惠州府志(一)》卷2《舆地二》,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49页。平山墟位于东江支流西枝江沿岸,是县域东部最重要的内河水道,交通位置重要。

欣乐巡检司:雍正八年由欣乐驿改设,司署在县城北下郭,后改驻三栋墟(今惠城区三栋镇)。⑥光绪《惠州府志(一)》卷2《舆地二》,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49页。乾隆三十四年(1769),裁改为香山县淇澳巡检司。⑦关于淇澳巡检司设立的详细过程,参看徐林、胡仲凯:《明清广州府巡检司设置与变迁初探》,王元林主编《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第五辑,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4年3月,第145页。两广总督李侍尧提及该司裁改的理由:“离县仅止三里,所辖并非冲要,且该县设有县丞、典史各一员,巡检六员,归并巡防,足资照料。”⑧香山市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山明清档案辑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2页。可见,巡检司的调整除了考虑人员配备,位置和辖区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从侧面体现清代巡检司的辖境较之明代更为明确。

平海巡检司:雍正九年(1731)由平海所改设,司署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平海所城内(按:今惠东县平海镇)。⑨光绪《惠州府志(一)》卷2《舆地二》,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49页。“平海枕山面海,上通碣石镇,下达大鹏,其大星港为商盐船只聚集之区,巡防紧要。”⑩(清)卢坤、邓廷桢主编,王宏斌等校点:《广东海防汇览》卷1《三路海图·东路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8页。

上述各司均位于县城以东,除欣乐司外,乾隆《归善县志》卷首《舆图》中绘出了其余五司明确的辖境图,(11)乾隆《归善县志》卷首《舆图》,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第20-22页。图中各司界线明显。清代归善县的基层区划采用都方制、约堡制两套体系,并存使用;巡检司属地的编组采用约堡体系。(12)刘桂奇、魏超、郭声波:《清代广东乡都图里建置沿革研究》,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5年5月,第118-119页。张研根据同治《广东图说》,整理出五个巡检司管辖的具体约堡和小村数目,并认为“这似乎是咸同年间社会动乱时期,以士绅为主体的保甲、团练编组与自然传统社区的结合。”(13)张研:《对清代州县佐贰、典史与巡检辖属之地的考察》,《安徽史学》2009年第2期,第18页。

2.博罗县巡检司分布

善政巡检司:该司在清代仍驻湖镇村。(14)光绪《惠州府志(一)》卷2《舆地二》,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50页。《博罗县志》载:“善政巡检司在县之北四十里,周围皆山,东距铁佛庄约二十里,西距猛径约六里、南湖镇约,北距新村约二十五里,南至东莞县京山司巡检属,北至龙门庙子角巡检司属。”(15)乾隆《博罗县志》卷1《舆地志》,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九)》,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263-264页。辖境包括“政都一图、二图、三图、十图、十一图、十三图、十七图、十八图,铁都一图、二图、三图”。(16)乾隆《博罗县志》卷3《建置志》,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第291页。

石湾巡检司:该司仍驻石湾村。①光绪《惠州府志(一)》卷2《舆地二》,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50页。“石湾巡检司在县城之西一百三十里,南滨大河,北枕罗浮山。东抵本县捕厅、善政两属,南抵东莞县石龙镇,西抵增城县龙地村,相隔一河。东西相距四十里,南北相距四十八里。”②乾隆《博罗县志》卷1《舆地志》,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第263-264页。辖境包括“福都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七图,神都二图、三图、五图、八图、九图,仙都十二图”。③乾隆《博罗县志》卷3《建置志》,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第291页。

苏州巡检司:雍正八年(1730)由苏州驿改设,司署在县东一百里显村约(按:今博罗县杨村镇显村居委)。④光绪《惠州府志(一)》卷2《舆地二》,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50页。“苏州巡检司在县城之西(按:应为东)一百里,南滨大河,北枕高山。东距罗坑约六里,西距乌石堡十二里,南距咸塘堡十四里,北显村西北至龙门县庙子角巡检属,东至永安县宽仁司巡检属,东北至河源县蓝口司巡检属。”⑤乾隆《博罗县志》卷1《舆地志》,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第263-264页。辖境包括“宁都一图、四图,溪都一图、二图、三图、四图,新都一图、三图、六图,平都三图”。⑥乾隆《博罗县志》卷3《建置志》,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第291页。乾隆年间,苏州巡检司遭裁撤。⑦光绪《惠州府志(一)》卷2《舆地二》载:“又旧有苏州巡司在县城东南龙江东,原名苏州驿,本朝雍正八年改设,乾隆年间裁。”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50页。

此外,博罗县的兴都一图、二图、四图,仙都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五图、六图、八图、九图、十图、十三图、十四图、十六图以及百福图则由典史管辖。以上三巡司均有辖境范围,且界线分明,与典史一同将县境划为几大块进行管理,代理县治管理地方,说明其功能渐趋于综合性的治理。

3.河源县巡检司分布

蓝口巡检司:清代,该司沿袭明代驻在蓝口驿前,⑧乾隆《河源县志》卷2《建置志》,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一七)》,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328页。但司署已废,官僦民房。“至雍正十年(1732),巡检茹崧领银另建署址”,“乾隆八年(1743),巡检孟雄飞在署宅后捐建正房六间、左右厢房各二间……照墙左右、八字墙内围地俱租与衿耆,兴建大小店房二十二间,地租归福德神祠。照墙内、头门外之地准为蓝镇墟心,听客摆货交易,地方生色,士民攸赖。”⑨乾隆《河源县志》卷2《建置志》,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第328-329页。可见,蓝口巡司促进了蓝镇墟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该司与典史一同分管县境。巡司管辖驻地百里范围内的久社约、黄田约、能溪约、归淳约、沙村约、曾田约、康禾约、柳城约以及蓝溪约,包括46个小村以及叶潭、蓝镇、柳城、竹岗等墟市。⑩同治《河源县志》卷2《建置志》,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一八)》,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56页。九个乡约连成一片,与县城东西分治。典史则管辖其余二十个乡约。由于典史所管范围“离城辽阔,难以控制”,(11)曾有县民建议添设一名巡检分管典史属地,以便“深山僻壤,另有佐理”,(12)但意见未被采纳;河源县仍只保留一巡司的建置。该司的地位愈显重要,巡检万家钰先后于道光四年(1824)正月以及道光八年(1828)六月两次代理县令管理河源。(13)

4.龙川县巡检司分布

十一都巡检司:该司仍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但司署已破败,乾隆十一年(1746)重建司署,乾隆十七年(1752)因大水浸坏衙门再次重建。(14)嘉庆《龙川县志》曰:“(龙川)北为十一都,离城百七十里,层峦叠嶂,径险林深,与闽赣连界,历为萑苻逋萃之薮,置五峡司巡检于此甚得扼要之道。”①嘉庆《龙川县志》卷6《疆域》,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一四)》,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506页。所谓“五峡司巡检”应即为十一都巡检。由明至清,十一都一直防守山区冲要之处。

通衢巡检司:该司署在县东七十里通衢城内,康熙至乾隆年间,经历过三次大修,并且在司署内建有仓厫六间,分贮各约社谷。②乾隆《龙川县志》卷4《官署》载:“康熙二十五年,巡检车禹声建造后堂、左厅;乾隆十四年,巡检高瞻捐题重修头门、大堂、二堂及东西回廊;乾隆二十六年,巡检于朝拔将各约仓费,在头门内建仓厫六间,分貯各约社谷。”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第308-309页。可见,通衢巡司还有管理社仓之职。《龙川县志》曰:“通衢……离县远,民虽俭朴,亦多雀角之事,巡检代理之可无鞭长马腹之虑矣。”③嘉庆《龙川县志》卷6《疆域》,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第506页。说明巡检司还具备一定的审判权。可见,通衢司的职能逐渐转向地方综合治理。

老隆巡检司:雍正十二年(1734)添设,司署在县东二十里老隆市,知县盛熙祚即旧通衢司建署。④乾隆《龙川县志》卷4《官署》,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第308-309页。老隆市在明代即为交通要道和重要墟市,嘉靖间一度将通衢巡司迁到老隆。清代,老隆依旧是东江沿岸的“水陆之要路也”,所谓“招舟子赴省会者于斯,赁舆夫于潮、嘉者于斯,懋迁络绎,货物充盈。人杂则匪易藏,亦人杂则争易起,添置巡检所以防奸宄、靖地方也。”⑤嘉庆《龙川县志》卷6《疆域》,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第506页。至此,老隆有了较为稳定的治安管理机构,保障了市镇的进一步发展。

5.海丰县巡检司分布

长沙港巡检司:清顺治十二年(1655)夏四月,海寇再次侵犯海丰谢道山、鹿境等处,⑥康熙《惠州府志》卷5《郡事》,康熙二十七年(1688)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三)》,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100页。内移后的长沙港巡检司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终于在顺治十四年(1657)遭裁撤。⑦《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11“顺治十四年八月至九月”载:“裁广东东莞县白沙,三水县横石、西南,乐昌县黄圃,英德县清溪、浛光,始兴县黄塘,恩平县恩平,镇平县蓝坊,海丰县长沙港、甲子门各巡检司巡检。”《清实录》第三册,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869页。

甲子门巡检司:清顺治初年,海寇苏成先后占领了海丰县碣石卫、甲子所、捷胜所等地,⑧康熙《惠州府志》卷5《郡事》:“顺治元年秋……八月张明珍就擒,海寇苏成入据碣石卫城……顺治二年春二月,海寇苏成入据甲子所城……顺治四年春二月,海寇苏成入据捷胜所城。”康熙二十七年(1688)刻本,第97-98页。海丰一县的海防要塞尽丧,甲子门巡检司也名存实亡。顺治十四年(1657),甲子门司连同长沙港司一同被裁。

鹅埠岭巡检司:清代,该司仍驻县西一百里杨安都鹅埠城内,⑨光绪《惠州府志(一)》卷2《舆地二》,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53页。雍正七年(1729)平安驿改为河田巡检司后,驿事由鹅埠司摄理。⑩乾隆《海丰县志》卷5《秩官》:“平安驿:钱显荣,雍正七年任,顺天大兴人。雍正七年奉文改为河田司巡检,因分设县治拨属陆丰县,其驿事改归鹅埠司管辖。”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一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228页。

河田巡检司:原为平安驿,雍正七年(1729)奉文改为河田巡检司,司署建在河田村(按:今陆河县河田镇),(11)光绪《惠州府志(一)》卷7《建置二》,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126页。附近有河田墟。雍正九年(1731)拨属新设的陆丰县。

汕尾巡检司:原为南丰驿,雍正七年(1729)改为汕尾巡检司,司署建在县治南五十里土敢 下城内(按:今汕尾市区香洲街道坎下古城)。(12)光绪《惠州府志(一)》卷6《建置一》,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114页。土敢 下城是明末崇祯间修建的海防重寨,扼守汕尾港。康熙五十六年(1717)曾“添设营房六间,拨兵二十二名”防守汕尾港,(13)乾隆《海丰县志》卷6《兵防》,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一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271页。作为“边疆之要务”。(14)乾隆《海丰县志》卷10《邑事》,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第328页。雍正间于此添设巡司是为了增强海防力量。该司改隶陆丰县后,土敢 下城内防御力量骤减,于是,乾隆年间设守备一员,以碣石镇右营驻城,以维持防御。①乾隆《海丰县志》卷6《兵防》,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第271页。

东海滘巡检司:原为东海滘驿,雍正七年(1729)改为东海滘巡检司,司署建在东海滘墟(按:今陆丰市区东海街道)。雍正九年(1731),东海滘立为陆丰县治,该司改驻甲子所城。②乾隆《海丰县志》卷5《秩官》:“东海滘驿:张洮,康熙六十年任,顺天大兴人。雍正七年奉文改为东海滘司巡检,因分设县治又改为甲子司巡检,属陆丰县管辖。”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第228页。

6.陆丰县巡检司分布

甲子巡检司:原为海丰县东海滘巡检司。雍正九年(1731)东海滘巡司升级为陆丰县治,按照惯例,巡检司一般不与正印官同城而治,于是移驻县东南一百里甲子所城(按:今属陆丰市甲子镇),③乾隆《陆丰县志》卷3《建置》,乾隆十年(1745)刻本,第34页。称甲子巡司。当地“山海交错,地方辽阔,民屯杂处”,原有的甲子所因“非亲民之官”无法“调讼以及稽查地方”,④道光《广东通志(四)》卷126《建置略二》,道光二年(1822)刻本,第2188页。业已遭裁撤。另设巡检作为县治的分巡机构管理甲子所一带。该司有明确辖境,管辖“碣石卫城约一,甲子所约一,白沙甲大塘约一,南塘墟约一”。⑤乾隆《陆丰县志》卷3《建置》,乾隆十年(1745)刻本,第39页。

河田巡检司:原属海丰县,雍正九年(1731)割属陆丰。司署在县东北九十里河田村。⑥乾隆《陆丰县志》卷3《建置》,乾隆十年(1745)刻本,第34页。河田巡司管辖“河田墟约一,吉溪乡约一,螺溪墟约一,河口、三溪、兵营铺约一,鲘溪、乌坑、大坪墟约一”。⑦乾隆《陆丰县志》卷3《建置》,乾隆十年(1745)刻本,第39页。

黄沙坑巡检司:原为海丰县汕尾巡检司,雍正九年(1731)割属陆丰,司署改在县西北九十里黄沙坑(按:今属陆河县南万镇)。⑧乾隆《陆丰县志》卷3《建置》,乾隆十年(1745)刻本,第34页。乾隆《陆丰县志》载:“(黄沙坑)地与永安、长乐、归善毗连,山深菁密,路径纷岐,易藏奸宄。”⑨乾隆《陆丰县志》卷3《建置》,乾隆十年(1745)刻本,第34页。巡司驻此可加强巡缉。该司辖境为“大安墟约一,坣尾墟约一,新田墟约一”。⑩乾隆《陆丰县志》卷3《建置》,乾隆十年(1745)刻本,第39页。

7.和平县巡检司分布

浰头巡检司:该司于明末一度重建,但康熙四年(1665)裁撤,(11)乾隆《陆丰县志》卷3《建置》,乾隆十年(1745)刻本,第39页。此后该县不再设巡检司。

8.永安县巡检司分布

驯雉里巡检:该司仍驻在上石社凤凰岗。(12)光绪《惠州府志(一)》卷7《建置二》,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124页。《永安县志》载:“平湖、石巤石、黄塘、栢埔、义容、上石、下石七屯,其钱粮屯丁俱惠州府卫官管辖,与县无关。按雍正四年(1726)裁归卫并在县管理,历年屯米俱输纳凤凰岗驯雉里、苦竹派宽仁里两处常平仓存贮……驯雉里仓收存上石下石二屯米,济九和市汛,(余)亦解惠州。”(13)道光《永安县志》卷1《地理》,道光二年(1822)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一一)》,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346-347页。由此可知,该司除一般防守任务外,还将原先卫所屯田区的粮米收归常平仓,纳入管理范围。

宽仁里巡检:该司驻苦竹派驿侧,(14)光绪《惠州府志(一)》卷7《建置二》,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124页。并摄理驿事。(15)光绪《惠州府志(一)》卷8《建置三》,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134页。由前文可知,宽仁里巡司亦建有常平仓,该司应负有管理常平仓之责。

9.长宁县巡检司分布

土乍 坪巡检司:清初,该司仍驻在象冈都九曲岭,雍正九年(1731),改建于沙田军营山(按:今属新丰县沙田镇)。①乾隆《长宁县志》卷1《疆舆志》载:“土乍坪巡检司原署在象岡都土乍坪司,雍正九年详准改建于沙田军营山,议造堂宅门墙如制,共房一十二间。”乾隆二十一年(1756)增修刻本,第48页。

10.连平州巡检司分布

长吉巡检司:司署仍在州南四十里百口塘墟王公祠北,但雍正年间衙署破败,任职者僦居民房。②雍正《连平州志》卷3《公署》载:“长吉巡检署……初移建百口塘王公祠北,今署废,任此者赁民舍居焉。”雍正八年(1730)刻本,第53-54页。

忠信巡检司:清初司署仍在忠信墟,但已破败。康熙十年(1671)重建,其后“署废基平,历任者俱赁民房”。③雍正《连平州志》卷3《公署》,雍正八年(1730)刻本,第53-54页。

上坪巡检司:道光间新设,司署在州北三十里(按:今属连平县上坪镇)。④光绪《惠州府志(一)》卷7《建置二》,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123页。该司位于连平州北上江西的必经之路上,用以控制交通要道。

四、明清惠州府巡检司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的来看,明嘉靖至万历朝、清顺治至雍正朝是两个集中调整的时期。明初,巡检司“主缉捕盗贼、盘诘奸伪。凡在外各府、州、县关津要害处俱设,俾率徭役弓兵,警备不虞”,⑤《明史》卷75《志第五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月,第1235页。如在沿海设内外管、长沙港、甲子门等巡司,在水陆冲要之处设和平峒、十一都、长吉、忠信、蓝口、通衢等巡司;各司额设弓兵约五十人,军事防御功能十分突出。明代惠州府方志中一般也将“巡检司”一条列于《兵防志》名下,如嘉靖二十一年(1542)和嘉靖三十五年(1556)的《惠州府志》等,足以说明其军事色彩浓厚。此时的巡检司侧重军事防御,也无明确的辖区记录。不过,明中期以后,特别是一条鞭法施行后,巡司弓兵的佥点从力役改为银差,地方政府为节省开支,往往减少弓兵的数量,如博罗县,“两司弓兵额虽五十,石湾存者仅五之二,善政又少四人,余皆克饷。”⑥崇祯《惠州府志》卷8《建置》,崇祯十五年(1642)刻本,第442页。巡司的军事防御能力大大下降,对地方治安的管理也大不如前。一些形势复杂的地方光靠巡检司已经无力弹压,于是改由级别更高的主簿管理,如驯雉里巡司。因此,明嘉靖至万历朝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巡检司的驻地上,如将宽仁里巡司从苦竹派驿移往桃子园,将长沙港巡司由海滨内迁至谢道山,将通衢巡司由通衢迁往老隆埠复又迁回通衢,均是鉴于地方寇乱形势作出的调整。同时,为了加强对北部山区的控制,新设县级政区,也引起了巡检司驻地的变动。如立和平县将和平峒巡检司迁往浰头;立永安县将驯雉里巡司迁往凤凰岗,将宽仁里巡司由桃子园迁回苦竹派驿侧等。巡检司在维持地方治安的同时,也增加了诸如管理墟市、驿站等职能,如内外管司、蓝口司、宽仁司等,说明此时的巡检司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行政功能。

清顺治至雍正间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巡检司的数量上。顺治至康熙间,裁撤了长沙港、甲子门、浰头三巡司,惠州府巡检司数量减至13处。到了雍正年间,巡检司大量添设,数量由13个上升至22个。这些添设的巡检司不少是由于裁汰冗员,由驿站改设或并入巡检司。如平山、平政、苏州、汕尾、东海滘、河田等司。以海丰县为例,据雍正七年(1729)《改设碣石海防军民同知部文》称:“……再海丰县属之河田、汕尾二处,俱为山海要地,均须文员稽查缉捕,而该县南丰、平安二驿丞裁汰,改设巡检二员,分驻河田、汕尾二处要地,专司捕务,查缉奸匪,并令该同知时加督饬;再海丰县属东海窖,地方尤为广阔,商民辐辏,该地啄原设有驿丞一员,亦无经管夫马船只之责,应将东海窖驿驿丞改为东海窖巡检,俾稽查也有专责。”⑦乾隆《陆丰县志》卷3《建置》,乾隆十年(1745)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一三)》,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43页。上述驿站所在地多是水陆交通便利之处,经过长期发展,周围居民丛集、货物流通,已形成或大或小的墟市,超出了驿丞的控制能力,改设巡检可以达到加强巡缉管理的目的。另外,新添的平海、甲子二巡司则是由卫所改设。“按雍正九年总督郝玉麟疏称,平海所地方丛山大海,最易藏奸,并无文员弹压,应将该所裁汰,改设巡检一员以资巡缉。”①光绪《惠州府志(一)》卷6《建置一》,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111-112页。由于平海所在雍正年间职能退化,“止理军屯事物,别无专责”,②道光《广东通志(四)》卷126《建置略二》,道光二年(1822)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省部(一七)》,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2186页。加上平海城内兵民杂处,需要文员管理日常事务,平海巡检司方才设立,代替卫所管理地方。所以裁卫所设巡检也是顺应时势之举。乾隆年间又将多余的巡检司进一步裁撤,如欣乐、苏州等司,由此巡检司的空间格局基本稳定下来。

图1 明清时期惠州府巡检司空间分布图③

清代巡检司具备了更丰富的管理职能。《归善县志》称:“(巡检)代县令巡行阡陌,可以省耕炊,可以劝社学,可以稽乡约,可以察奸萌”,④康熙《归善县志》卷8《建置志》,康熙十四年(1675)刻本,第98页。永安县的驯雉里、宽仁里两处巡检还负责将屯田区的米粮收归常平仓进行管理。《和平县志》收录了雍正二年(1724)广东巡抚年希尧的一项“条约”:“游手不务业者不准借给;如有强借及不肯还仓者,社正、副禀巡司究追。”⑤乾隆《和平县志》卷3《建置》,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一九)》,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198页。和平县在清代不设巡司,但仍收录此条约,说明这项规定应是全省通行的;巡检司拥有一定的治安处罚的权力。《驳案新编》中记载了一件巡检擅受滥刑致毙民命的案件。永安县村民张亚五为泄私愤,委托村民张国梁向驯雉里司衙门诬告甲首李殿瞻“串赖诬抢”,巡检王日新受张亚五贿赂,并滥刑杖责李殿瞻,致其伤重不治,张亚五也畏罪自杀。王日新被判斩监侯。⑥(清)全士潮等辑:《驳案新编》(第2册)卷32《广东司》,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382-384页。判词中说王日新“不申明印官”、“自置木枷”,说明巡司尽管在制度上不具备,但实际运作中上却代理了一般词讼的审理权。蓝口司巡检甚至可以暂代知县管理河源县,充分证明了巡检司的综合治理功能。雍正年间,大量裁驿站、改卫所为巡检,也是看中了巡检司在地方行政管理方面的“亲民”作用。贺跃夫也指出,“从地方历史文献中还可看到巡检司赈济灾害、安定民心和维持地方治安等方面布告,其官印在基层集镇也具有官方权威,显示了巡检司对乡村社会的多方面行政管理职能”。①贺跃夫:《晚清县以下基层行政官署与乡村社会控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第84页。

再者,清代巡检司已经有了明确的辖境范围。内外管、碧甲、平山、平政、平海、石湾、善政、苏州、黄沙坑、甲子、河田和蓝口等巡司的辖区以及所管都图、约堡、墟市、社仓等在县志中均有明确记载。一县之内,往往是巡司与典史、主簿等一同将县境分为若干块进行治理,构成巡司在行政上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雍正间大量增设巡检司,使得有清一代大部分时段内惠州府的县均巡司数不少于2个,且乾隆以后巡检司就没有出现裁撤、迁移现象,为其长期、稳定、有效地对地方进行管理提供必要保证。这一点与明中后期及清中期的苏州府地区大量裁撤巡检司导致的“辖境虚化”的情况是有很大不同的。②赵思渊:《明清苏州地区巡检司的分布与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3期,第33-48页。

附表1 明清惠州府巡检司建置沿革一览表

蓝口司河源洪武六年—雍正十年雍正十年—清末长吉司  洪武五年—隆庆三年忠信司  洪武四年—崇祯六年永安驯雉里司  隆庆三年—清末宽仁里司  隆庆三年—清末长宁土乍坪司隆庆年间—雍正九年雍正九年—清末连平州长吉司  隆庆三年—崇祯六年长吉司  崇祯六年—清末上坪司  道光间—清末忠信司  崇祯六年—清末戈罗山下  要道防控象冈都九曲岭  要道防控沙田军营山  要道防控百口塘墟王公祠北  要道防控,墟市治安州北三十里  要道防控十一都司  洪武二年—清末龙川洪武九年—嘉靖间嘉靖间—隆庆二年隆庆二年—清末老隆司  雍正十二年—清末通衢司忠信墟  要道防控,墟市治安县东北一百五十里  要道防控通衢城  要道防控老隆埠  墟市治安通衢城  要道防控,墟市治安老隆市  墟市管理长沙港司和平峒司  不详—正德十六年和平  浰头司  正德十六年—康熙四年洪武十三年—嘉靖三十八年嘉靖三十八年—顺治十四年甲子门司  洪武五年—顺治十四年海丰蓝口驿前  要道防控,驿事管理蓝镇墟  市镇治安、驿事管理戈罗山下  要道防控忠信里  要道防控凤凰岗  要道防控,常平仓管理苦竹派驿侧  驿事、墟市、常平仓管理黄沙坑司  雍正九年—清末甲子司  雍正九年—清末鹅埠司  嘉靖四十年—清末汕尾司  雍正七年—雍正九年东海滘司  雍正七年—雍正九年河田司  雍正七年—雍正九年杨安都鹅埠城内  要道防控,墟市、驿事管理土敢下城内  海岸防御东海滘墟  墟市治安河田村  墟市治安黄沙坑  要道防控甲子所城内  墟市治安陆丰和平峒  要道防控浰头下牌  要道防控金锡都长沙港  海岸防御谢道山  市镇治安石帆都圭湖村附近  海岸防御河田司 雍正九年—清末河田村  墟市治安

(责任编辑:吴启琳)

[Abstract]In Ming and Qing Dynasty,the police bureaus called Xunjiansi in Huizhou Prefecture of Guangdong Province had been adjusted twice.The first adjustment happened during Jiajing to Wanli reigns of Ming Dynasty,relating to the local insurrection.The function of Xunjiansi transformed from military defense to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The second one happened during Shunzhi to Yongzheng reigns of Qing Dynasty,mainly changed post house and Weisuo into Xunjiansi,and Xunjiansi’s administrative function had been further improved.

[Keywords]Ming and Qing Dynasty;Huizhou Prefecture;Xunjiansi;Spatial distribution

Research of the Transition of Xunjiansi’s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Huizhou Prefecture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y

Zhou Weifeng1,Huang Zhongxin2
(1,2.Center for Historical Geography Study of 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510632)

K901.9

A

1008-7354(2016)01-0022-16

1.周伟峰(1992-),男,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政治地理;2.黄忠鑫(1985-),男,汉族,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讲师,主攻明清史方向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环南海历史地理研究”(项目批准号:12&ZD144)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课题(项目批准号:15JNQN015)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刻本光绪雍正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雍正:精细典雅
时尚达人:雍正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
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
“戊戌变法”中的光绪和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