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聚视角下京津冀地区服务业调整与区位选择

2016-10-11博士生田新民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70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生产性专业化京津冀

■ 胡 颖 博士生 田新民 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070)

集聚视角下京津冀地区服务业调整与区位选择

■ 胡颖博士生田新民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70)

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背景,通过对我国东部地区服务业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建模,得到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行业集聚程度和市场环境对服务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京津冀地区现状,分析了京津冀地区中有待转移的服务业是否有足够的意愿通过市场的力量主动进行产业转移。本文认为城市的多样化集聚对服务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的作用普遍高于专业化集聚程度,行业集聚程度对非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区位选择作用高于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对专业化集聚和行业集聚程度的敏感度高于中低端服务业。城市规模过大对服务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存在显著的负面作用,服务业企业整体对工资有追逐趋势。

京津冀区位选择集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引言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以核心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调整与升级京津冀产业结构以实现三地协同发展是当前的经济热点之一。京津冀地区对此重新进行了定位,调整与优化京津冀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势在必行。调整与升级产业结构,必然需要京津冀企业进行迁移。目前,产业迁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政府拉动型与市场自主型。政府拉动型主要是在政府的规划下,依靠政府政策的力量,使地区间产业迁移,例如日本的东京都市圈。市场自主型是依靠市场的力量,由于交易成本、市场需求和要素禀赋等市场因素,企业为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自主地在地区间进行迁移,例如美国的纽约都市圈。对于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需要根据产业自身特点与政府依据规划,结合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共同作用对产业进行迁移。即当市场力量不足以促使企业主动进行迁移时,应该发挥政府政策的推动力量,有规划地进行产业迁移。因此,本文拟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层面,分析影响企业自主选择的影响因素,结合京津冀的实际现状,判断不同服务业的企业是否有自主迁移的动力,政府是否需要给予干预或以何种手段给予何种程度的干预。

表1 服务业就业人数的Moran's I指数

文献回顾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微观企业的决策在产业空间结构和区域发展方面起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区位决策导致了产业的集聚,进一步形成城市集聚效应,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在现实中,不同产业的企业对区位选择的偏好存在差异,一些企业会更倾向于集聚在专业化程度高的地区,例如我国纺织业集聚于绍兴地区,而另一些企业则更倾向于东京、纽约等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多样化城市。因此,为调整与优化京津冀各地区的产业结构,政府规划必须考虑到微观企业自身的产业特点与区位选择偏好,从而制定有效且有效率的政策。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集聚经济主要通过了外部性来降低交易成本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Myrdal(1957)与Hirschman(1958)通过研究发现产业的集聚可以使得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中心与边缘,之后空间经济学将该中心-边缘理论结合Marshall(1890)提出的外部性概念,指出城市集聚的过程就是集聚带来的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空间效应。Hoover(1948)将Marshall的外部性理论区分为“地方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地方化经济又称为马歇尔外部性,是指区域内一类产业的集聚导致的企业之间存在正的溢出效应,并指出地方化经济主要是通过劳动力市场蓄水池、中间投入品的共享和知识溢出三种渠道形成的,即同类产业之间形成的专业化集聚导致的外部性。城市化经济又称为雅各布斯外部性,是指区域内不同产业间的多样化集聚,导致产业间相互交换信息和产业间的知识溢出所产生的溢出效应。Glaeser等(1992)考察了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对美国城市就业增长的贡献大小,结果显示多样化集聚更能促进就业。Henderson(1997)的研究则显示某些产业的发展是从多样化集聚逐渐过渡到专业化集聚。Gao等(2004)通过对中国数据研究显示,多样化集聚对产业发展有正向作用,而专业化集聚反而不利于产业发展。陈良文(2006)利用我国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亦得到类似的结论。Henderson(2001)进而对不同类型产业的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作用进行具体研究。陈建军等(2009)分析了我国要素的集聚效应,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陈建军等(2011)对我国制造业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显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更多的选择多样化集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偏好专业化集聚。张军等(2012)对我国服务业的地理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由于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有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因此服务业在地区的集聚具有规模经济。韩峰等(2014)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来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且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的作用由东至西递减,而专业化集聚作用由东至西递增。进而,韩峰等(2014)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我国城市化的影响,认为专业化集聚相对于多样化集聚拥有更多的技术溢出效应,且多样化集聚的作用由东向西递减,专业化集聚的作用则在西部更加显著。韩锋等(2015)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驱动作用与路径,认为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力与辐射力较强,从而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动等方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通过深化细化制造业分工等方式促进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化高级化,驱动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

理论模型

首先,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CES生产函数形式为基础,建立某地区某服务产业中微观企业的生产函数:

其中,q为该企业产量,l为该企业有效劳动力,k为该企业资本投入量,g(·)为城市的市场作用函数。

则劳动需求函数为:

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将则该产业全部劳动加总,得到j地区该产业的劳动需求函数为:

其中,CS表示地区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程度。

其中,Ljs表示j地区服务业s的就业人员数量,Lj表示j地区所有服务业的就业人员数量,L`s表示剔除地区j后全国全部地区服务业s的就业人员数量,L`表示剔除地区j后全国全部地区的就业人员总量。地区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程度越高,越具有马歇尔外部性,即由于知识能够在相同的产业内溢出,因此企业基于这种外部性而更有意愿在同一地区上集聚,并且该种集聚可以带来地区的经济增长。

CD表示地区服务业的多样化集聚程度,以改进的赫芬达尔-赫希曼系数来表示:

其中,Ls表示全国全部地区服务业s的就业人员数量,L表示全国就业人数总量。地区服务业的多样化集聚程度越高,则雅各布斯技术外部性越大,即由于知识能够在互补的产业间溢出,因此不同产业间的企业基于这种外部性而更有意愿在同一地区上集聚,形成规模经济而促进地区的经济增长。

S表示j地区s产业的专业化指数Sjs,以区位商表示。

若Sjs>1,则说明j地区s行业具有高度的专业化程度,即s行业在j地区内具有产业聚集优势。一般地,若Sjs>1.5,则说明j地区s行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若Sjs>2,则说明j地区内s行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N表示城市规模,以城市的面积度量。N2表示由于城市过大而导致的不经济。

Other表示本地市场环境。一是交通基础设施程度。交通基础设施直接影响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以及企业间集聚带来的外部性的传递,本文采用地区道路面积占地区行政面积的比重来表示,其比重越高,说明该地区的交通网络越发达,有利于地区内和地区间的要素流动和经济交流,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也使得企业更趋向于迁入。二是互联网发达程度。对于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而言,互联网的发达程度会如同交通网络对制造业的作用一般,不仅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地区经济增长,也会促使依赖于知识技术的服务业,如生产性服务业在该地区集聚。本文用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占地区人口的比重表示该地区互联网的发达程度。此外,本文还加入了地区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人均贷款和人均外资使用四个指标从科技投入、教育环境、金融环境和开放程度来描述地区的经济环境。

将g(·)=e x p(p N+v N2)CSdCDhSsOtherr代入产业劳动需求函数,两边同时取对数,得到:

计量结果与分析

由于全国很多省市以及地级市对于服务业分行业统计数据的缺失,本文仅能采用现有将服务业细分化的省市数据。并且考虑到服务业地区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因此本文采用东部地区各省地级市的数据,其中交通运输、金融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72个样本,其他行业51个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4》以及东部地区各省各地级市的统计年鉴。本文中C1至C10分别依次代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由于地区间区域劳动要素的流动存在空间上的依赖性和关联性,空间距离越近则区域之间的关联越紧密,因此本文需要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并以城市空间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考虑到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对other变量中各个因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

首先,计算对各行业就业人数的Moran's I指数(见表1),得到地区间就业人数是显著正相关的。由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前的产业关联度较高,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有可能更偏好于选择制造业地区,因此本文特别将制造业发展程度作为解释变量加入计量方程。结果显示,该解释变量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并不显著地受到城市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影响。Andersson(2006)通过构建联立方程发现服务业的发展能显著地促进制造业发展,制造业对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不显著,即制造业与服务业间的促进是单向的。因此,天津规划成为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与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先行示范区,如果仅靠当地制造业的发展并不能够吸引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自主地进行转移,有可能需要依靠政府的支持。

因此对原计量方程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整体上,多样化集聚与专业化集聚对服务业企业迁入具有正向作用,并且多样化集聚的作用高于专业化集聚,服务业与制造业以及其他服务业间关联度较高,因此地区多样化集聚程度越高,对服务业企业迁入的吸引力越大,这个结论与之前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同;地区市场环境因素对服务业企业迁入有正向作用,改善优化地方市场环境对服务业企业是具有吸引力的;行业的当地产值对该行业企业迁入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与理论相一致;地区规模过大对服务业企业的迁入有显著的负面作用。工资系数为正与预期不符,尝试性的解释为服务业表现为更高级的产业,当地区经济发展至一定阶段后,服务业比重才会逐渐升高,而行业在地区内工资的高低,正可以反映出该行业在地区的发展阶段,工资高不仅代表企业的成本高,也说明了该地区适合行业的发展,因此可以把地区内行业的工资作为企业判断未来发展的依据。受到工资水平影响的主要有四个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与金融业。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流动性较大,当地区行业工资水平较高时,企业判断地区行业发展水平良好,有意愿主动集聚靠近。城市的行业专业化程度对服务业企业迁入具有正向作用,且结果大多显著。说明当地区某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即使同业内部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同行业内部的知识溢出及规模经济会吸引服务业企业迁入。专业化集聚和行业集聚程度对低端劳动密集型行业和高端知识密集型行业的相对影响作用高于中端服务业。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服务对象较为有针对性的行业对专业化集聚和行业集聚程度的敏感度较高,而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企业更倾向于多样化集聚的城市。

表2 不同行业的集聚效应

表3 京津冀指标比较(单位:元、万元)

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分析

现在,关注该结果对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影响。对比表3京津冀的发展水平:由于北京的市场环境相对较为优秀,因此对该因素较为敏感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在北京形成了一定规模。为了构造“高精尖”的产业结构,北京地区需要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进行迁出,例如批发和零售业。批发和零售业在北京已经形成一定的集聚规模,而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最大因素为自身行业的专业化程度,其行业的专业化集聚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企业自身也不会有意愿主动迁出。而作为承接方的河北地区,批发和零售业的专业化程度不仅远低于北京、天津地区,甚至低于东部地区样本均值,在京津冀地区比较中,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并没有足够的意愿主动选择河北地区。因此,对批发和零售业的迁出,仅依靠企业的自主选择是不够的。从“高精尖”的产业的迁入方看,吸引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迁入,北京地区在多样化集聚、行业专业化集聚等正向因素方面在京津冀地区中占有足够的优势,有能力吸引企业自主的迁入。

天津为打造成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与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以及改革先行示范区,需要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业进行优化升级,形成行业在地区内的集聚。影响金融业企业迁入的因素主要为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和市场环境,天津金融业在京津冀地区内处于优势地位,与北京不相上下,这与天津作为港口的天然地理优势和历史因素有一定关系。因此,金融业企业有自主的意愿迁入天津地区。天津地区为吸引更多的金融业企业,可以通过改善市场环境作为突破口,吸引金融业企业迁入,形成金融业的专业化集聚,从而吸引更多的金融业企业。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方面,天津的优势并不明显,需要一定的政府政策辅助企业迁入。

在京津冀地区未来规划中,河北作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需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集聚,河北目前的市场环境低于样本均值,地区的多样化集聚程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专业化程度都普遍偏低,对于构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目前企业自身的迁入偏好不高,不仅需要政府从政策上吸引,还需要改善市场环境,丰富地方其他服务业种类,主动吸引企业迁入,从而形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集聚。

京津冀地区的一些指标比较如表3所示。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我国东部地区服务业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建模,本文得到如下结论:多样化集聚与专业化集聚对服务业企业迁入具有正向作用,并且多样化集聚的作用高于专业化集聚,地区市场环境因素对服务业企业迁入有正向作用,行业的当地产值对该行业企业迁入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地区规模过大对服务业企业的迁入有显著的负面作用等。基于以上的回归结果,本文结合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北京:给予迁出企业政策支持

通过前文分析,北京地区在京津冀乃至整个东部地区中,市场环境、城市多样化集聚与专业化集聚等因素都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对服务业整体吸引力较大,即通过市场的力量,有能力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吸引转入。因此,政府不必采用比现行的行政手段、政策优惠等更多的政府力量就可以实现知识密集型企业的集聚。然而,正是由于地区优势明显,而且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已经在京形成规模,如批发和零售业,企业依靠市场的力量,是没有足够的动力主动迁出。特别是,河北省作为承接方,批发和零售业的专业化程度远低于北京、天津,导致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并没有足够的意愿主动选择河北地区。因此,为实现“高精尖”产业结构,迁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需要京津两地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二)天津:改善地区市场环境吸引企业迁入

天津在京津冀地区中,城市多样化集聚程度与金融业集聚程度接近北京,市场环境与北京各有优势,其中外资优势明显。因此,依靠市场力量是可以吸引金融业企业的迁入,打造成全国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先行示范区。但与制造业关联度较高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发展并不具有比较优势,行业集聚程度不高。因此,综合金融业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现状,本文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改善地区的市场环境加大金融业对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的吸引,并且可以考虑与北京地区合作或进行差异化,避免京津冀都市圈内的产业同构化等问题导致效率的降低。

(三)河北:全面改善地区环境并给予政策支持

河北作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的重要基地,需要吸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集聚,而通过比较发现,河北地区整体水平处于劣势,甚至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特别是地区多样化集聚程度与行业专业化程度偏低。因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自身的迁入偏好不高,对于构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不仅需要政府从政策上吸引,还需要改善市场环境,丰富地方其他服务业种类,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支持主动吸引企业迁入,以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集聚。

1.陈建军,崔春梅,陈菁菁.集聚经济、空间连续性与企业区位选择—基于中国265个设区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6)

2.陈良文,杨开忠.地区专业化、产业集中与经济集聚—对我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06(1)

3.韩峰,洪联英,文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进城市化了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2)

4.韩峰,王琢卓,阳立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基础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J].产业经济研究,2014(2)

5.韩锋,张永庆,田家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的驱动因素及作用路径[J].工业技术经济,2015(7)

6.杨德进.大都市新产业空间发展及其城市空间结构响应[D].天津大学学位论文,2012

7.张军,刘晓峰,谢露露.中国服务业的新经济地理特征[J].统计研究,2012,29(5)

8.Andersson M..Co-location of manufaturing & producer services:a simultaneous equation approach[M]. Karlsson C,Johansson B,Stough R. Entrepreneurship and dynamic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2006,New York:Routledge

9.GaoTing.Regional lndustrial Growth:Evidence From Chinese lndustrie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4,vol.34

10.Glaeser,E.,Kallal. H.,Scheinkman,J.,Shleifer,A.Growth of citiesm[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1992,Vol.100

11.Henderson,J. V.,Lee,Y. J.Scale externalities in Korea [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1,vo1.49

12.Henderson,Vernon.Medium Size Citi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7,vol(27)

13.Hoover,E.Th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M].New York:McGraw-Hill

14.M a r s h a l l,A.P r i n c i p l e s o f Economics[M].Macmillan, London,1890. 8th Edition Published in 1920

15.Myrdal, 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London:Duckworth,1957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重点项目“北京市产业空间结构体系构建与城市空间转型研究”(SZ201410038016)

F207

A

猜你喜欢

生产性专业化京津冀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