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小项目”撑起“大扶贫”
2016-10-11聂晓王尽舜孙剑磊
聂晓+王尽舜+孙剑磊
平度市作为山东西部的交通枢纽,经济发展具有很大优势,但边远山区仍有贫困县、贫困村,牵动着全市人民的心。截至目前,平度市还有5541户、14855人尚未脱贫。今年3月,平度市召开全市脱贫攻坚誓师大会,与相关单位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确保到2018年平度市经济薄弱镇、贫困村、经济薄弱村全部完成摘帽。
曾经一贫如洗的三甲村,如今有了水库、有了硬化路,村里的特产也顺利运出了大山。文化广场、健身设施、太阳能路灯、围村绿化等一项项“小工程”,让这个穷乡僻壤的小村庄基础设施有了极大改善。
产业发展增强扶贫造血功能与内生动力,尤其是到户到人小微产业项目 ,让贫困群众不离故土实现脱贫。在平度这个小城,这些不起眼的扶贫“小项目”,撑起了精准“大扶贫”。
“小岗位”开启公益就业直通车
一大早,同和街道扶贫办常务副主任杨洁就来到60岁的贫困户荆香荣家,为其儿子介绍工作。他把街道产业园的招工资料送给荆香荣,里面招工种类齐全,而且全在家门口,荆香荣及儿子很是高兴,一个劲地感谢杨洁的帮助。
目前,平度对贫困户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量体裁衣、分类帮扶,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送去就业创业政策,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岗位专场招聘会,开展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岗位精准对接。
平度定向开发多种扶贫公益岗位约890个,优先面向50岁以上的贫困群众。“我这个年龄,在外面也找不到合适工作,能在家门口干点活挣点钱,真的挺满足。”明村镇范家集村村民郭庆飞负责巡山,每月有900元收入,加上种地收入,当年可实现脱贫。
“小产业”转动脱贫增收万花筒
“以前只知道种几亩地维持生计,多亏镇扶贫办帮助,现在能做东西赚钱了!”55岁贫困户王青梅从小对手工编织得心应手。农闲之余,做做手工,还能有一份额外收入,王青梅激动不已。丈夫去世后,靠家中7亩耕地1050元流转费生活。今年镇里介绍她加入青岛民生工艺品有限公司编艺脱贫项目,公司为其免费购买缝纫机,加工缝制工艺品一天能挣40多元,一年增收1.2万元左右,这是王青梅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据了解,新河镇的草编工艺品产业已有400余年历史,全镇共有53个贫困户96位贫困人口在家从事工艺品加工业务,人均年收入2000-3000余元。
大泽山镇精准扶贫基地农民绿色创业园成立后,从事假睫毛行业多年的高爱莉成为第一批入驻创业园的商户,不仅自己能创收,还带动、雇佣本村3户贫困户到自己的假睫毛加工点工作。当地负责人介绍,始于1976年的大泽山镇“长乐造”假睫毛通过内销、网销、外销等方式开拓海内外市场,占全国假睫毛产量的90%、全球市场份额的85%,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
在平度,组织就近就业,农产品加工、手工工艺等居家式分散加工业务全面开花,把贫困户纳入到产业链中,“发展一批、脱贫一批”的思路更加清晰。
“小网店”开创农村电商新时代
在“互联网+”大潮下,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扶贫开发工作带来新路径,日益主流化的电子商务正在融入扶贫开发体系。崔家集镇扶贫驿站就搭上“信息化快车”,将当地的特色农副产品实现网络销售和社区销售“双结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掌上农资”是以手机APP为载体,在农村为老百姓搭建农资及农副产品交易、农技服务、市场信息、农民创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目前,公司已发展会员280多户,吸纳32户贫困户在公司发展蔬菜生产。古岘镇53岁的姜泽春自去年2月参加“掌上农资”项目以来,主要从事浇地、打药工作,在“掌上农资”打工的贫困户姜泽春说,“不会用智能手机,公司老板手把手教,活也很轻快,种地之余还可以接农资活挣钱,这对老百姓来说确实很好。”
随着传统扶贫模式边际效益的递减,电子商务为扶贫开发开辟了新路径,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与实施精准扶贫相结合,实现弯道超车,让电商扶贫不只是“看起来很美”。
“小郊游”打开美丽乡村致富门
平度立足乡村优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积极实施贫困镇、村“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推进行动,产业扶贫模式正从“授人以渔”到“营造渔场”转变,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既让城里人得享田园之乐,又让农家人足不出户有了稳定收入。
明村镇以特色设施农业蓝莓基地为载体,致力打造“风情小镇”。通过实施“扶贫+乡村旅游”的脱贫模式,整合4个省级贫困村和7个青岛市经济薄弱村共计1110万元的扶贫资金,全力打造三合山旅游AAA级景区,形成以山带园、以园促山共同发展的格局。
被誉为“胶东大樱桃第一镇”的云山镇,大樱桃种植面积已超过3万亩,连续10年举办樱桃节,扩大了樱桃知名度,年收入5.5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为农民摆脱贫困、打开致富门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小技能”传递特色实用脱贫经
仁兆镇庄户学院积极探索“党组织+合作社+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学用模式,培训平台对群众实行“套餐服务”。从本镇合作社、种植大户、蔬菜购销大户、蔬菜加工等企业挑选具有一线操作经验的能人,对号入座进行蔬菜种植、土壤改良、蔬菜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实用技术培训。61岁的王贵仁家里共有6亩地,主要种植大姜、芋头、大蒜等,参加庄户学院培训以后学到大姜小拱棚种植,每亩增产1500斤,现已成为庄户学院传授经验的骨干。
踏进沙晓波的黄粉虫养殖间,一栏栏的木盒子里装着正在养殖生长和准备外销的活虫和一袋袋饲料。41岁的贫困户沙晓波因车祸右上肢三级残疾,妻子离家出走。他说:“从2014年开始学习黄粉虫养殖,今年年初利用4800元扶贫资金扩大养殖规模,现在一年可养殖3批,一批500斤左右,每批纯收入3000元左右,感觉日子有奔头了。”讲到黄粉虫时,沙晓波脸上露出笑容。李园街道为帮助他扩大规模,为其出资6000元购买黄粉虫粉碎机,用于黄粉虫深加工,并无偿提供“街道公益基金”,如今,他家年纯收入达2万元。
姚仁镇培育一批产业致富带头人,带动一批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依托各村产业发展致富技能分享平台,向村民传递种养技术和发展理念,为实现产业致富传授“脱贫经”、搭建“科技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