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蜕变
2016-10-11张江
张江
2015年2月13日春节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大山深处的蒲洞村,看望慰问侗族贫困群众,并送上亲自在当地市场采购的侗族年货。
一年多来,黎平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视察黎平县重要讲话精神,牢记“要让群众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指示要求,把蒲洞村作为精准扶贫示范村、乡村旅游创新村、新农村建设样板村来建设。通过一年多的建设,蒲洞村群众迸发了“鼓起劲、弯下腰、携起手”拔穷根、奔小康”的激情,使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
变化中的蒲洞村
踏着总理当年的足迹,本刊记者踏上了前往蒲洞村的山路。从县城通往蒲洞村的道路正在进行拓宽升级改造。而进村路就差了很多,路两旁一面是陡峭的山坡,一面是深深的悬崖,一个接着一个的急转弯让本就狭窄的道路更难通行。
德凤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王举飞告诉记者,这条通村路的路面宽度目前只够单向通行,车子只能进或出。因为现在村里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运输建材的车辆进出频繁,所以就暂时在道路的两侧修建了多块错车带,保证了车辆进出村的畅通。“只能先这样过渡一下,等另一条进村路硬化后,这条路要重修并拓宽到6.5米”。
经过大约40分钟车程,记者到达了大山深处的蒲洞村。一踏入侗寨,记者就被眼前画一般的美景深深吸引住了,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一座座木质结构的侗族特色民居被青山环抱,田中的水稻仿佛涂抹了一层油彩,绿得发亮。
蒲洞村是侗族聚居地,全村共有435户2152人,其中贫困户164户706人,占总人数33%,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6亩,2014年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0元,属一类贫困村。
一年多来,黎平县委、县政府既注重补齐蒲洞村短板,又注重增强村寨贫困群众的自身“造血”功能,推动寨子可持续发展。
县里结合蒲洞村实际,对标小康建设目标,创新工作思路、着力加强产业培育,夯实村民增收来源。种植方面,去年以来,蒲洞村实施订单种植有机黑米200亩,辣椒176亩,青钱柳1027亩。养殖方面,培育1户林下绿壳蛋鸡养殖示范户养殖绿壳蛋鸡3000羽,2户山羊养殖示范户养殖山羊110只,1户养猪示范户养猪70头。截至目前,全村共完成20户养牛、养羊、养鸡、养猪等种养殖示范户扶持计划。
吴龙乾是李克强总理走访看望的贫困户之一,当时总理还拧开他家厨房的水龙头,接了一瓢水仔细察看水质是否干净、安全。
吴龙乾家共有5口人,种着2亩田和20亩山林。因为孩子上学欠了账,他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记者了解到,他家至今仍有7万元债务未还清。
记者在吴龙乾家中看到,家里老旧的电线已经全部更新并进行安全改造。据了解,村寨危房改造已实施210户,吴龙乾一家马上也会享受到这一政策。
去年,村里动员他种了4亩茶叶,今年又养了2头牛和1头猪,承包了7亩鱼塘。对于政府的帮助,吴龙乾很感恩:“去年儿子毕业后,县政府还提供了一块地,帮助儿子开了间汽车美容店”。
本来吴龙乾还想多养几头猪,但高价猪崽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今年的猪崽太贵了,买不起啊”。
针对这一情况,王举飞告诉记者:“当地县政府已经有了计划,下一步要通过扶贫资金建设养猪基地,让贫困户用最低的价格买到猪崽”。
蒲洞村依托自然生态、民族文化等资源优势,以及总理视察的品牌效益,把乡村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来培育,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完善乡村旅游业态,包装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将总理走访、慰问的贫困户林宪平家的老房改建成“村史馆”、蒲洞博物馆和电商体验馆,将村内民族特色建筑鼓楼、花桥、卡房等建筑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前,林宪平家的老房子年久失修,四面漏风,房屋危旧。通过改造,这里已经成为一间特色的展览馆,一张又一张照片承载着当时总理看望蒲洞村贫困群众的关爱之情。
当地村干部告诉记者,总理看到林宪平家房舍破旧不堪时,当即嘱咐县委书记王茂才,要切实关心群众疾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要让群众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后来,林宪平通过政府的帮助在村内规划的新区建了新房,搬离了破旧的老房。
在距离村中心大约200米远的一座新房前,记者见到了当年总理看望的贫困户——林宪平, 41岁的他看上去依旧十分年轻。
记者到访时,林宪平76岁的老母亲正在织“侗布”,记者问了一声“老人家您身体还好吗?”林宪平说:“老母亲听不懂普通话。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身体一直很好,还经常上山砍柴”。
说起新房林宪平很兴奋:“去年4月25日我们搬进了新房,床、桌子、碗柜都留在老房子里没有搬,我拿了个扫帚就搬进新房了。”搬进新房,令母子俩都十分高兴,“老房子留在村里也是个纪念”。
林宪平清楚地记得总理来的时候带了很多年货,并对他家的居住及生活情况都一一作了了解。林宪平家中有2亩水田,2-3亩地,2-3亩山林。今年村里动员他家种了2亩青钱柳,预计3-5年就可产生效益。
这个是村里重点培育的新产业,村“第一书记”文才刚说:“村内已经种植了1000亩青钱柳,每亩72株,按照去年的价格,1000亩能达到760万元的效益。”据了解,今年村里又新增800亩种植面积。
林宪平说:“等我把婚姻大事办好以后,就出去打工,好好过日子”。看着眼前两层高,木质结构的漂亮新房,林宪平脸上的笑就没停过。
产业铺就小康路
按照规划,蒲洞村将与相邻的黎平寨共同打造成一条侗族特色旅游带。
黎平寨共划分为观光旅游、文化衔接、生态农业、旅游接待区四大板块,分别引入不同企业对各个景观区域进行集中打造。
在黎平寨蔬菜园,记者看到,机耕道的两旁搭建有弧形竹架棚,王举飞介绍,搭建弧形竹架棚是作为丝瓜、黄瓜等农作物的支架。在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景点布置上,街道充分考虑景区和产业区一体化规划,使产业、景区相互交融、相互映衬,不仅起到美观、美化的作用,还能让基础设施在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进而增加群众收入。
“把群众的思想转变过来太难了,为此我们开了163个专题会议。现在经过产业带动,群众已经能够积极参与,产业发展也实现了质的改变。”王举飞动情地说。
不止蒲洞村和黎平寨。总理带给黎平县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县委、县政府借势强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让全县群众都能受益。
高屯农业扶贫园区是黎平县最大的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已经建成16000亩茶叶产业基地、8000亩油茶产业基地、5000亩香莲水产及蔬菜基地、500亩蓝莓基地、万头生猪养殖场、林下养鸡五万羽等主要产业基地。目前,园区内有企业29家,2015年园区实现总产值突破2亿,直接带动2万人口脱贫致富,辐射带动3万人增收。
县委、县政府在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上,紧紧依托现代农业园区,突出“两茶一药一蔬”主导产业,实施“人均1亩茶,1亩油茶,1亩药材”行动计划,加快山地高效农业发展,推动“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落实到位。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高屯农业园区和天香谷农业园区为代表的省级园区4个、县级园区8个,逐步形成“乡乡有园区、村村有示范”的目标。各园区依托各自独特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发展壮大,县委、县政府又植入山地农业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理念,按照“四季有花、花果飘香”的思路,将园区打造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综合示范园。
从蒲洞村到黎平,脱贫攻坚正在步入发展快车道。侗寨人民的蜕变表征了精准扶贫的巨大成效,这正是扶贫的气质之变,精神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