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获奖案例-10 不要用“善意”的提示让课堂“出轨”
2016-10-11姚萍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中心小学314009
姚萍(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中心小学,314009)
2016获奖案例-10 不要用“善意”的提示让课堂“出轨”
姚萍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中心小学,314009)
一、案例背景
最近参加了一次青年教师的研讨活动。笔者是一个刚参加工作三年的青年教师,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并上了一节三年级的《篮球——多种形式的运球游戏》课。从教学设计到上课,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检阅的过程。
二、案例描述
本次课上笔者设计了一个行进间的运球游戏:布置场地时在区域内放置不同颜色的地垫,让学生找2~4个不同颜色的地垫。笔者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设计自己的运球路线,完成直线运球、运球变向、换手运球等动作。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笔者在教学示范中对学生们提示了一句:“同学们,请你们开动脑筋想一想,2个点可以组成什么图形?3个点呢?4个点呢?”学生们很聪明,立刻有了想法:“直线!三角形!四边形!”很快,全班学生都有了模仿行为,开始设计图形并运球。这就和笔者的设计意图出现了不同,导致该节课完成不了设计的教学目标。学生们都弯着腰找地上的点,设计图形然后运球。当然学生们表现得都非常棒,要计时比多,就快速运球,要比稳就减少失误。整节课,学生们都非常认真地完成笔者的练习要求,但却没有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在课后的教学研讨中,观摩教师向笔者提出了这样如下问题:“为什么不让学生从找4个点开始呢?沿4点运球和2点间运球到底哪个难?你这样设计不是让学生由难到易地完成教学任务了?”“这节课怎么和你的教学设计不一样?你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完成啊?”在观摩教师的质疑和研讨中笔者陷入了思考。
三、案例分析与思考
1.教师为什么要提示游戏中,教师的提示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够按照教师设计的意图,达到预想的效果。但对于低段的学生,往往会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教师在课中的提醒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甚至会有错误导向,让学生“误会”教师的意思。
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着较强的模仿力和接受力;感知事物以直观视听和形象为主,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因此,教师在课中应主要以示范为主,辅以合理的语言提示。但在练习的什么时候提示,练习到什么程度提示,提示到什么程度,都是教师在课前需要设计好、预想到的。
本次课中,教师在示范完后,立即给学生一个错误的提示,导致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一直被教师误导,最后导致这个游戏的意图“出轨”。选择合理的时间,提出合适的提示,是青年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2.如何将游戏设计成由易到难
本节课中笔者设计的游戏是从找2个点到找4个点,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设计,由于笔者在课堂上的语言提示错误,反而使学生由难到易地进行练习。课后看课的教师提出的质疑也指向了这一点。其实在设计之初,笔者的意图是从学生的观察范围,学生运球的熟练度、连续性出发,让学生从2个点到4个点的过渡学习,让学生由易到难完成练习要求。然而,看课教师看到的效果是,学生从2个点的折返,到4个点的曲线绕回,练习由难到易,他们从专业的技术角度出发,曲解了笔者的设计意图。所以,在游戏设计的环节中,一定要考虑技术的难易程度,也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地设计游戏环节,而不仅仅是为了让课看起来形式丰富,不合理地增加练习密度;也可以从学生的接受度出发,从规则的变化出发,让游戏由简单到复杂层层叠加,省去教师不必要的讲解时间,让学生快速地理解规则。
3.教学设计如何落实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过程出现了不同。笔者在设计之初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堂课的练习,提高观察能力与反应能力,以及今后在实际篮球比赛中的运用能力。最后课的效果却是提高了学生运球的熟练度,增强了学生的体能,但忽视了以后对技术的运用。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将教师的课堂设计落实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提示时机。提示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行为,也是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教师的提示设计要关注两点:一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练习需要;二是根据教师的教学过程,安排一些合理的教学提示,起到引发学生思考,提示练习要点,达到练习效果的作用。课中的提示都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并在课上及时提出。提示本身既是教师与学生语言环境的交流,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思维碰撞的契机,教师的提示不仅是为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服务,更多的应该起到调动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作用。
第二,把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从学生出发,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内容,为他们量身打造。
第三,提高教师的自身业务素养。只有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理解透彻,对技术分析正确,才能设计出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
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提示要合理安排,巧妙应用,适时提出,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更好地完成练习要求,达到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善导”、“引思”、“激趣”、“精讲”的教学要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