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力打造“魅力古城 品质西安”

2016-10-10强晓安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西安全市改革

强晓安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西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起步之年。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品质西安”建设为主线,全力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顶住压力、综合施策、主动作为,着力提升经济发展、城市治理、宜居环境、对外开放、人民生活和政府服务等“六大品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真正让广大市民从“品质西安”建设中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

一、坚持抓投资、促增长,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

面对今年开局压力增大、投资持续下滑的不利局面,西安市委、市政府及时研究出台了“稳增长22条”、“楼市新30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力促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2684.93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

一是抓项目、扩投资。全力抓好56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精准施策、加力推进,共计完成投资1129.41亿元,占年计划60%。充分发挥政府类投资的示范带动作用,调筹20.8亿元用于促投资,推出了一批吸引力强的PPP项目,引进社会投资59.46亿元。投资增长实现“扭负为正”,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84.42亿元,同比增长1.4%,终结了西安市投资16个月负增长的不利局面。

二是抓培育、促消费。加大对电商等新型消费的培育扶持力度,京东西北运营中心实现销售额55亿元,同比增长70%。出台“促旅游27条”,加快“智慧旅游”体系和重点景区建设,大力推广蓝田“旅游+”等新模式。新型消费蓬勃兴起,全市限额以上企业网上零售额增长76.5%。

三是抓招商、增后劲。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积极“从外引、向上争、朝内挖”。上半年全市实际引进内资984.6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1.7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和10.3%。

二、坚持调结构、促升级,产业发展释放新动能

按照“优化一产、做大二产、做强三产”的思路,坚持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传统提升与新兴壮大并举,统筹全市产业发展。上半年,三次产业比重为3.2∶34.7∶62.1;非公经济占比达到52.2%,较去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

一是持续推进工业突破战略。全力抓好渭北工业区和140个市级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半导体、智能终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新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推进。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

二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43.9%,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5个百分点。

三是全力促进服务业优化升级。狠抓8个国家级和24个省市级服务业试点聚集区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同步提升,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47.18亿元,增长14.2%;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1.1%,其中科技服务业增长31.9%;健康、养老、体育、信息等新兴服务业态快速发展,其中体育产业营业收入增长63.4%。

四是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深入实施农业提质增效“五大工程”,加快推进“一区三带七板块”建设,新认定市级园区20个,培育家庭农场49家。

三、坚持抓创新、促改革,追赶超越聚集新动力

抓住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机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军民融合创新为重点,深入推进国家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和军民深度融合两大任务,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一是全力推进两个“国字号”创新改革。《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正式获批,《西安自创区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完成。积极申报争取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策划包装了267个总投资5022亿元的军民融合重点项目。

二是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性打好“三去一降一补”攻坚战。一方面抓顶层设计,有力、有度、有效落实改革任务。结合西安实际,研究制定供给侧改革 “五大行动计划”。地产去库存效果明显,累计销售商品房11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8%;去化周期由最高时的18个月缩短至11个月,去库存压力有所缓解。

三是持续推进政府改革。突出重点打好“放管服”组合拳,围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激发市场活力两个重点,又分两批取消和调整了173项行政审批事项,将涉及项目建设的11个审批环节的办理时限,平均压缩了50%以上,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编制完成市、区县(开发区)两级权责清单,并向社会公布。

四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西安港”发展步伐加快,“陆路联运、陆海联运、陆空联运”立体化开放大通道基本形成。持续放大三星效应,聚集配套企业数量增至103家。

四、坚持优环境、创宜居,城市治理持续深入推进

坚持绿色发展与特色保护相结合的城市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城镇格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打造“魅力古城,品质西安”。

一是扎实开展城市治理专项工作。作为全市“十三五”开局的第一件大事和“品质西安”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梳理了市容环境、治污减霾、城市运行安全等3个方面12项重点工作,不定时、不定点进行明查暗访,每季度通报情况,持续用力,狠抓落实。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以解决,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二是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上半年,全市完成城建投资210. 6亿元,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地铁建设投资完成年度计划的54.6%,3号线全线“电通”,进入运营前调试。

三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启动实施“美丽西安·绿色家园”行动。深入推进秦岭保护、八水润西安等重大生态工程,创森工作通过省级综合评定,完成造林2.59万亩,新增湿地6677.2亩。

五、坚持补短板、增福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今年以来,西安市财政收入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未减。上半年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390.06亿元,增长10.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2.9%。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59元,增长7.6%。主要抓了三个方面:

一是扎实办好惠民实事。今年确定的10大类50件惠民实事进展顺利。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精准核查、结对帮扶,并逐户明确了包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二是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启动实施9个城棚改项目,回迁安置群众1.18万人。分配保障性住房11562套,新增租金补贴家庭1746户。加强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实现农村低保线和扶贫线对接并轨,进一步提高了道路清扫保洁人员工资待遇。

三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启动实施70所学校“全面改薄”和102所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程,中小学“校校通”全覆盖提前完成年度任务。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新农合筹资标准较去年提高70元,参合率达到99.26%。

四是持续推进“双创”工作。新增各类众创空间40家、入孵企业和团队52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6.67万户,同比增长14%,成功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

六、坚持转作风、提效能,着力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借助“两学一做”的强劲东风,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发展环境这个重点,通过正向激励、反向倒逼,让干部凝神聚力抓落实、让工作提速增效上水平。

一是创新举措,开展“电视问政”。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设了“问政时刻”电视直播节目,着力用监督传递压力,让压力推动执行,倒逼部门改进工作。从前两期情况看,被问政单位认识到位、整改有力,社会反映良好。

二是重心下沉,服务企业发展。围绕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创新开展“千人亲商助企”活动,对1500户企业和项目单位进行“一对一”、“零距离”服务。召开驻市金融机构恳谈会,着力破解企业和项目“融资难”问题。

三是强化督查,狠抓工作落实。进一步加大对促投资、稳增长等的考核权重,强化专项督查,对存在问题列表建账、挂牌督办、按月通报、跟踪督查,推动工作部署层层落实。

下半年,宏观经济环境对西安市的发展,既有弊也有利,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牢记使命、再立新功,确保圆满完

猜你喜欢

西安全市改革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
西安国际幸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