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理念引领湖北发展新作为

2016-10-10李乐成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湖北省全省改革

李乐成

今年以来,湖北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稳增长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努力克服洪涝灾害等不利影响,全省经济保持“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经济结构出现积极变化,发展质量有效提升,新动能加快培育。

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自觉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加快实施“换道超越”。坚持用好精神经济学,“跳起来摘桃子”,始终保持“竞进”姿态。工作早部署、早安排,开年之初在全省举办“重大项目开工月”、春风行动、金融早春行等活动,抓好资金、用地、用工等要素保障;狠抓重大改革和各项政策落实落地,着力营造浓厚的发展气场,引导社会和市场预期。坚持抓重点、强基础。落实好“一主两副多极”战略,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突出抓好投资和工业,着力稳定发展的基本面。坚持应急谋远,担当作为,坚决打赢抗洪救灾的攻坚战。上半年,湖北省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总体平稳。

一是经济增长保持8.2%的中高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高于全国、中部靠前,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二是仍处于通胀的“天花板”和就业“底板”之间。上半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2.53%,城镇新增就业48.78万人;全省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8%和9.4%;CPI 同比上涨2.1%,低于3%的温和通胀警戒线。

三是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取得积极进展,新动能加快培育,支撑未来发展的基础趋好。

四是没有出现断崖式的下降,主要先行指标趋好,发展态势是稳定的。上半年,湖北有这样一个总体较好的形势,来之不易。

牢牢牵住扩大有效投资的“牛鼻子”,夯实发展底盘。充分发挥投资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铺路搭桥作用,对补短板、调结构、培育新动能的关键作用,对扩大新型消费、落实“十大扩消费行动”的支撑带动作用。

一是营造强势发展气场,稳定投资信心。举办“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月”活动,落实重大项目建设“绿色通道”、投资调度会等制度,抓紧启动实施“十三五”规划项目。上半年全省295个省重点项目开工率达到90%,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同比增加648个,增长38.3%。

二是抓好项目谋划。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灾后恢复重建、培育发展新经济、推进消费提档升级等领域抓紧策划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引导招商引资。

三是抓好投资便利化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规范前置审批,加快推进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平台向市县全覆盖。加快投融资机制创新,加大产业发展基金、专项建设基金、企业债券等支持力度。制定出台《构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意见》,部署五个专项行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民间投资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营造公平稳定的投资发展环境。

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狠抓“五大任务”落实落地。一是狠抓顶层设计。按照“1+N”模式,制定出台了《湖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总体方案》及5个专项行动方案,配套制定了降低企业成本等政策文件,预期2016年可为企业降低成本800多亿元。全省大工业电价和一般工商业电价在去年基础上分别再降2分/千瓦时、4分/千瓦时。全面实施“营改增”政策。6月末,全省房地产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5.8%。

二是狠抓“规定动作”落实。完善并落实工作责任机制、检查督办机制、情况通报机制、监督问责机制,确保湖北省与国务院签订的“2016年压减粗钢产能228万吨、压减煤炭产能400万吨”的任务如期、保质、保量完成。同时抓好国家和省出台的降成本等政策措施落实。稳步推进精准扶贫“补短板”,确保完成年度减贫147万人、1601个贫困村出列和26.47万人易地扶贫搬迁目标任务。认真落实国际产能合作,加快推进40个重大项目落地。

三是狠抓“放管服”改革。再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94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对213项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实行目录管理。《湖北省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条例》、《湖北省价格条例》出台施行。“一站式”服务、省投资项目联审平台、省社会信用信息平台等推广应用加快。上半年,全省新登记企业9.99万户,同比增长35.1%。

四是狠抓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先后出台“省科技十条”、“鄂十八条”、“黄金十条”、“光谷创业十条”等一系列政策,在全国率先对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处置方式、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进行重大改革,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421”工程(由省财政出资400亿元设立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募集2000亿元社会资本设立多支母基金,将最终撬动1万亿元的社会投资),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上半年,湖北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29%;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37.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

牢牢把握绿色发展的“指挥棒”,着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指示精神,不断强化“上游意识”,积极落实“上游责任”。

一是优化顶层设计。组织编制《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抓紧研究制定《湖北省关于加强长江黄金水道环境污染防控治理的行动计划》、《湖北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航道治理的行动计划》等配套文件,为进一步建设绿色长江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二是抓好“雷霆行动”。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狠抓问题督查整改。在全省迅速开展“查、关、治、罚、复、退”专项行动,一批违规生产企业停产整顿、一批违规在建项目停建。对非法码头、非法采砂等岸线无序使用问题开展清理,全省367个非法码头被取缔,属于“取缔一批”的集中治理和强制拆除工作基本完成。上半年,全省主要河流断面、主要水库和湖泊水质符合I-III类的比例分别保持在85%和75%以上,长江和汉江干流水质总体状况为优;全省17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0.3%。全省单位GDP能耗预计下降4%左右。

三是优化重大生产力和项目布局。调整优化项目库,充实了河湖连通、流域综合治理、湿地保护、污水处理等生态环保类项目,其中年内能够开工的项目64项,策划“十三五”期间开工项目188项。

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和领导干部自然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在鄂州市梁子湖区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联合湖南、江西两省建立长江中游片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拟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牢牢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优先,坚决打赢防汛抗洪抢险救灾的攻坚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国家防总、长江防总的决策部署,围绕“灾情98+、损失98-”的目标要求,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以确保长江干堤等重要设施安全为重点,以防为主、防抗结合、多措并举、全力抗灾,取得了抗御“98+”特大洪灾的重大胜利。截至7月底,湖北省大江大河干堤安然无恙,6200多座大小水库无一溃坝,五大湖泊有惊无险,百万受灾群众有序安置,灾区秩序井然。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101个省直工作组已深入各受灾县(市区)指导救灾抗灾。

一是着力抓好生活恢复,按照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及时医治、开学孩子有学上的“六有标准”,全力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兜牢兜实民生底线。

二是着力抓好生产恢复。突出“三农”,从资金支持、技术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开展生产自救行动,积极开展“六抢一超”工作,即抢排渍水、抢季补种、抢修设施、抢抓田管、抢时收获、抢防疫病、超前谋划秋冬农业生产。

三是着力抓好灾后项目建设。强化省级统筹协调,抓紧出台实施全省灾后恢复重建总体方案及各专项方案。建立完善灾后重建项目库,在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加强与2017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专项资金及专项建设基金的对接;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通过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灾后重建。

猜你喜欢

湖北省全省改革
忻州市:光伏扶贫总量全省第一
我省初步建成全省湿地保护体系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改革”就是涨价吗?
山西:2003年GDP增长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