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意CEO张轩的电竞生态观
2016-10-10张轩
张轩
有多大的思想,才有多大的能量
初次接触电子竞技是在1999年,最开始我也梦想过能成为一名职业选手,但直到2014年10月9ePlay正式成立,我才算真正涉足到电竞领域。我无法说出中间这些年我心中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和家中发生了多少矛盾,其中赔了多少笑脸,经历多少辛酸。而在三十而立之年,着手创办“久意”,是因为我心中从未放下过电竞梦想。
承办CIG时,我的目标是把它做成中国的“奥运会”,不论是规模还是赛事体验。而CIG2015包含了当时热门的数十款电竞项目譬如《英雄联盟》、《DOTA2》、《炉石传说》等等,并尝试了VR直播、AR观众互动等较为前卫的方式来提升观众的观赛体验。整个CIG2015覆盖了全国三十四个省级区域,有近万支战队参与报名,赛事通过20多家直播平台向玩家输送。
当时我对于CIG2015的期许并不是太高,但最终的数据统计着实把我吓了一跳,线上线下观看总人次竟有六亿之多!而在大赛期间,9ePlay也完成了一千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而在CIG2015结束后,更是拿到了数百万美金的A轮融资。
当CIG2015尘埃落定,给我最多的感觉就是很多事如果你不去尝试,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内培外联打造品牌赛事
今年,我将重点放到了赛事品牌运营上,我很清楚,这是最关键的。在线上,我打算把赛事平台化,通过赛事聚焦、内容输出、玩家互动、线上线下联动等方式聚集关注度,将获取的流量转移至网站与APP。在构图中,平台赛事除了CIG,还有各类国内知名赛事,包括学校联赛,并与斗鱼、熊猫等6-8个直播平台合作。
而线下,我们可以说久意已经和其他做第三方赛事的公司拉开了一个身位。目前的大部分的第三方赛事都是以线上赛为主,全年可能只有一场或者两场的线下赛,而我们线下做的比较深,这也是我们赛事IP的特点。我认为在未来3-5年内,中国所有的游戏赛事都会呈现两极化,分化为电竞类与非电竞类。要成为电竞类必须要解决三个问题,报名,战队以及场地的问题。很多电竞赛事公司都是被这三个问题困扰,说白了就是赛事没有人报名,没有人打,有些地方的赛事很难找到好的场地。同样,过去这也是久意的痛点。CIG本身有一定的政府背书,而且随着电竞联盟线下场馆的发展,目前在场地上已经没什么大问题。
而面对前两个问题九意的解决方案是拿下校园渠道,但目前学校对于电竞的态度依旧比较抵制,若单纯以电竞角度切入难如登天。因此我们的方向是举办赛事的同时同步帮助学校解决大学生的创业、就业问题,举办校园创联赛不仅能够帮学校重新做起场馆,培养战队,还能将电竞社、动漫社、校队一并带入赛事中,掌控人才选拔和日常训练,同时也能让创业团队在其中寻找商机,还有一些设计很棒的东西公司会签下来做衍生品,对于大三大四的同学,我们会提供实习机会,或是留下来签约成为未来的工作人员。总的来说,学校提供场地,公司负责运营。我们能够发展拓展校园市场并发展为据点,又能帮助校方领导提高政绩,最终结果可能是双赢。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今年对久意做了几个大方向的调整:
首先今年在国内赛事开展的同时进军海外市场,并和德甲沙尔克04、贝肯鲍尔协会、英超曼联等国外知名体育机构进行深度合作。与国内更加认可免费制不同,海外更加认可付费定制内容,所以未来我们会做赛事IP的海外推广与合作,这一块不仅是对IP出海的新尝试还能直接产生现金流。
其次我们在赞助商领域选择了更多跨界合作。说的明白些就是不断地通过与传统行业的合作制造优势,通过他们自己的品牌,跟我们的赛事IP和俱乐部IP形成紧密联系并做成内容升级,构造消费场景,不停地为用户服务,促使用户进行消费。
第三我们将在衍生品上继续发力。中国人有个习惯,就是去参加活动总喜欢带回纪念品。过去公司每场活动至少要带1000个娃娃,会被当场抢空,300元以下的销量都很好,在去年衍生品收入占到我们总收入的50%,今年预期占20%到30%。第四就是俱乐部运营。这一块主要是经纪类的业务,它包含选手买卖,主播之间、普通选手跟战队主播间的互动,以及相关衍生品的售卖。将这些首位相连,便形成了一个九意特色的生态闭环。
而未来,在我看来电竞将会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数字体育,二是泛娱乐内容,目前我们将赛事IP将向更加体育更加专业的方向打造,要实现数字体育,在硬件端需要融入现在大热的可穿戴设备——虚拟实景的AR、VR技术,而这些,正如人们所见,更多的是由电竞来承载。而对于公司旗下的俱乐部战队我们更多的是向泛娱乐发展,未来我们也有意愿打造自己的真人秀等娱乐综艺节目,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另外从长远的发展来说,我们不仅要满足职业玩家,更要面向高校、网吧等不同层面人群。孩子也好,情侣也好,让他们在观赏比赛的同时还能进行吃喝玩乐的整体消费,再融入VR、AR体验,这正是我想要做的综合体育和泛娱乐。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创业者需要的不是“三分钟热血”的短暂激情,而是背后有理想支撑的长期可持续的激情。
很多人在创业公司待不下去,并不是因为其它原因,而是现在的公司已经不是你刚进来时候的公司了,你原有的能力已经不再匹配目前的职位。公司在野蛮生长,你却在岁月静好,怪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