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奉贤“绿色古董”
2016-10-10王昌年
■王昌年
走近奉贤“绿色古董”
■王昌年
在奉贤,有一批古树名木,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顽强地生长到今天,它们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如何?让我们走近这批“活文物”、“绿古董”。
奉贤古树名木知多少?
经过1984年和1999年两次古树名木普查,并报市古树名木保护工程办公室认定,奉贤依法得到保护的古树名木共有65株,100年以下、80年以上的古树后续资源21株。65株古树名木有14个品种,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或属珍贵树种定为一级保护的19株,树龄100年至300年二级保护的46株,分布于全区各地。
在奉贤现存古树中,年龄最大的是柘林镇新塘村千年古银杏,为全市8株千年“老寿星”之一。因树干高大、四野空旷,清光绪年间遭遇雷击,树干开裂为三,上世纪50年代初又遇雷击引发大火,烧焦了树心。2003年市和区出资5万元,为古树安装了30米高的避雷塔,并将保护区由16平方米扩大为529平方米,加强了养护。现在树高26.8米,胸围9米,其单株遮荫面积达200多平方米,为全市之冠。这株历经千年雷电、风霜磨砺的古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与其右侧的宋代通津古桥交相辉映,形成奉贤一处观光胜景。
位于奉浦社区吴塘村的“江南第一牡丹”,品名“粉妆楼”,是明代杰出书画家董其昌当年赠给吴塘村乡绅金学文的礼物。董其昌,松江人,外婆家在叶榭,少年时就读于叶榭水月庵,与金学文为同窗好友。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金家新居落成,正值董升任礼部尚书,临赴任前亲笔手书匾额“瑞旭堂”及两株名贵牡丹相赠,其中一株绿牡丹因在清末弟兄分家时移植而枯死。金家世代视“粉妆楼”牡丹为宝,历22代精心养护,牡丹年年绽蕾吐艳,花朵大如碗口,粉中透红,十分娇艳,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其间中外客商豪富多次高价求购,金家不为所动。上世纪90年代金家老宅动迁,1995年将古牡丹和匾额捐赠给国家,政府出资30万元,在原处围地1600平方米,四周遍植牡丹,修建了牡丹亭及围墙,建立了“明代牡丹苑”。市古树名木管理部门鉴定,该牡丹为上海地区所存最古老牡丹,且有匾额证明为董其昌所赠,极具历史人文价值,被誉之为“上海古树名木之最”和“江南第一牡丹”。
一株树形奇特的黄榉树在四团镇长堰村秦树5组黄家,为清乾隆年间所植,已有220多年树龄,现树高8米、蓬径12米,枝叶茂盛,苍老遒劲。相传10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该树遭受雷击,树干自根至梢一劈为二,中间有两条粗若酒盅口的秃尾蛇,已经烧焦。后来被劈开的两爿树干,树皮分别向木质部分伸展包拢,形成树干似两条虬龙相对而舞。1997年在《上海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颁布15周年时,市古树名木保护工程办公室因该树树形奇特,将其列入“上海古树名木之最”纪念磁卡中。
金汇镇金汇村11组旃檀禅院有一株“公孙树”。该禅院共两株古银杏。据志书记载,植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禅院始建时,树龄已近840年。其中西侧一株高20.7米,胸围3.94米,根围4.65米,冠径9.8米,在树干离地面3.34米开裂的树怀中,长出一株朴树。据年已70多岁的禅院住持释愿成师太讲,她小时候就已看到这株寄生在银杏树中的朴树。至今朴树胸径已达8厘米,犹如公公怀抱孙儿,人称“公孙树”。
奉贤还有誉为“江南第一梅”的南桥镇东街清代古蜡梅,有青村镇桃园场的8株百年古榉树群、金海社区树园村4株150年古银杏群,有大革命时期中共奉贤县委旧址的古罗汉松和1928年赵天鹏烈士就义处的古银杏等。
被毁掉的“瑰宝”
奉贤原有古树名木较多,但现在只剩下65株,除了老病衰亡和遭遇雷击、台风、旱涝等自然灾害外,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人为伤害。如四团镇境内原有古银杏15株,其中6株解放前被毁,8株在解放后砍掉,至今仅存1株。许多堪称“国宝”的“绿色古董”,在我们眼前灰飞烟灭,令人十分惋惜。
奉贤曾经有过唐代古银杏,原在柘林镇柘林村7组方广寺旧址。据南宋绍熙《云间志》记载,为唐咸通六年(865年)侍郎蔡赞在柘林舍宅建方广寺时所植。清嘉庆《松江府志》记载,“古银杏在柘林城内,大数十围,根蟠一城,凡海艘收口,望以为的。”在杭州湾海面上,出海的船民一二十里外就能看到这棵树,遂以此作为回归航标。1951年,当地关帝村为解决困难农民补助和村民夜校灯油经费,由村长何某经手,将已生长1086年的古银杏,以18石5斗大米(折1387.5公斤)的代价卖给亭林商人王某,挖土刨根,树干倒下后,丈量主干高达34米。
奉贤还曾经有过宋代古牡丹,柘林镇法华村法华寺内旧有4株牡丹,法华寺原名“清白堂”,宋代时由宋姓绅士捐充寺院。据《民国奉贤县志稿》(1948年)记载,“法华镇西法华寺俗呼‘清白堂’,镇以寺著,阖浦闻名之清白堂宋代牡丹即植于此,清白堂原植有牡丹4株,即姚黄、魏紫、玉楼春、小桃红,皆为宋时物。现时姚黄已萎亡,其余3株每届盛开时节,犹含华怒放,四方之来观赏者,络绎于途。”至1966年,花坛还存在,有玉楼春、小桃红两株牡丹开放,“文革”中,毁寺建厂,牡丹也散落到居民家中,现在小镇上还有5家种植牡丹。原寺内,仅存宋代古井井穴一处。
青村李窑村李家竹园内,原有古紫藤一株。上世纪中期藤干根部直径已有50厘米左右,攀援在沿河一排榉树上。春日开花时,形成一道四五十米开阔、十多米高的紫色花墙,蔚为壮观,使人叹为观止。据当地老年人回忆,他们幼年时此藤已攀满沿河,藤龄当在100年以上。1978年根部遭人挖掘,后枯萎而死。
古树呼唤你的爱心
古树名木是极其珍贵的人类历史遗产,是活的文物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对奉贤的城乡景观、环境生态和研究本地区的历史变迁、气象变化,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旦损毁,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值得庆幸的是,上海市在1983年和2002年先后颁布了《上海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及《上海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条例》,使保护古树名木有了法制保障,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古树保护意识也日益增强,幸存的古树名木因而得到了有效保护。上世纪90年代以来,奉贤在对古树名木普遍加强养护的基础上,还对26处48株古树进行了抢救复壮和重点养护。
为古树改善大环境。柘林镇沪杭公路旁有一株600多年的明代古银杏,多年前一家单位在古树东侧建造了一幢楼房,墙壁离古树仅0.8米,严重侵害了古树生长空间,致使靠近楼房一边的多根树杈日渐枯萎,更有一些人在树下焚香点烛,烤黑了半边树干,使古树面临毁灭的险情。2001年,县林业部门在镇政府支持下,与有关单位多次协商,投入经费15万元,拆除了树旁三楼三底楼房,对大树进行松土施肥、开沟防病等护理,并扩大保护区,在周边建造一方绿化园区,加建围栏,确定专人养护管理,使古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颐养天年。
为古树不惜高投入。南桥大型居住区“白沙恒苑”的原李家村回迁农民迁入新居后,惊喜地发现,村里一株200多年的古国槐,完好无损矗立在原地,虬曲苍劲的枝干,绿叶丛中挂着一串串白色槐花,比原来更精神了。国槐原是北方树种,南方极为稀少,像这样200多年的国槐,在上海地区更是唯一。由此市古树管理部门将它定为“上海名木”,属“一级保护古树”。2011年,古树所在地金汇镇李家村6组规划为南桥大型居住区的J3-3居住区,整个居住区地面高度设计为吴淞标高6米,而古树原地自然标高仅为3.5米,如不采取措施,势必造成积水危及古树。市、区林业部门与大区建设施工部门现场勘察,共商良策。建设单位表示,古树是我们大居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不惜工本把它保护好,于是投入17.4万元,将地基整体抬高4米。动用两辆50吨大吊车,起吊大树和根部相当20平方米房屋面积的大土球。同时采取一系列配套养护措施。经历五个冬春风雨高温考验,目前这株古树生机盎然。
为古树构建景观园。景观建设与古树保护相结合,在原曙光中学古罗汉松所在地建立了“中共奉贤县委旧址陈列馆”。在赵天鹏烈士就义的古银杏下建立塑像和纪念碑,该两处都已定为“奉贤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古牡丹所在地建立“明代牡丹苑”。在二严寺2株古银杏所在地建立2000余平方米的“银杏园”,该园四面有透绿围墙,园内四季花草错落有致,曲径通幽,两株明代古银杏相依相偎,矗立在沪杭国道东侧南桥镇北大门口,苍劲古朴,雄伟壮观,成为奉贤一景。
为古树共当护绿人。南桥镇东街有株古蜡梅,为清同治年间所植,已有150多年历史。树形清奇古朴,入冬繁花满枝,市古树名木管理部门将它列为“上海古树名木之最”,誉为“江南第一梅”。1996年南桥旧区改造,该地区要成片拆迁,规划改建新的住宅区,古梅也在范围之内。当时一些关心古树的市民十分焦急,向领导部门及新闻媒体反映,在《奉贤报》《新民晚报》等报刊上登载了《百年幽香能否延续,江南第一梅命运难卜》的报道,引起社会重视,县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提案要求保护。县政府十分重视,与开发商协商,在该地少建5套住房,将古梅周围100平方米土地,划为绿化区,原古梅主人的住房仍安排与古树相邻,以利悉心养护。2000年元旦,旧区改造完成后,《新民晚报》等报又在一版报道《改造老城,保护古树,“江南第一梅”傲寒怒放》,并配上一张古梅繁花满枝的彩照。那年春节前,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特地从市区赶到奉贤,在盛花的古梅树下,吹奏乐曲《梅花三弄》,上海电视台现场拍摄了电视艺术片《古梅迎春》,作为新春佳节的专题节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