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社会之变:大数据催生创意社会*

2016-10-10谢俊贵

广东社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类资源信息

谢俊贵



信息社会之变:大数据催生创意社会*

谢俊贵

[提要]人类当前所处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开发出大量的信息资源,并产生了大数据,让人类逐步登上了信息社会之巅,较好地保证了人类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对信息的迫切需求。然而,在信息社会的大数据时代,信息社会的异化、矛盾和问题也开始凸显,给信息社会带来风险,造成危机。面对信息社会的危机,人类需要将自身的智力资源设法注入信息社会的大数据时代,以克服信息社会的异化,化解信息社会的矛盾,解决信息社会的问题,从而实现信息社会的变革。从这个层面来讲,大数据时代也许正是引发信息社会变革,催生创意社会形态,并使人类社会走向基于信息社会变革基础上的创意社会的社会变迁原点。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尽早做好准备,以迎接创意社会的到来。

大数据信息资源信息社会智力资源创意社会

一、引言

自从“后工业社会来临”、“第三次浪潮”、“大趋势”、“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生存”、“网络社会的崛起”等有关当代社会变迁的理论观点提出后,学者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信息社会之后是什么社会”?本人作过一些初步思考,基本观点是“信息社会之后是创意社会”,也就是说,信息社会开发出大量信息资源,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但往前走是要设法开发那种有效激活和利用这些信息的创意资源。不少同仁认同这一观点,并建议我写篇论文发表。但因觉得创意社会之说过于新鲜,写论文的事便一再搁置下来。现在,国内不少学者宏论“大数据”议题,且欲提出“大数据社会”一说。显然,我的认识有所不同,感到应该写篇文章分享一己之见,大意是:大数据属于信息社会,形象地说是信息社会之巅,信息社会之后是“创意社会”,而大数据能催生“创意社会”。

事实上,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划分,历史上很多重要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都从不同角度作过大量论述。近代西方史学界出于对人类社会历史作出总结的需要,采用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历史阶段划分,他们没有对未来社会进行预测。圣西门和孔德等提出工业社会的见解,孔德更把人类的理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阶段,认为神学思想已属过去,支配现代人的将是科学思想。马克思是不仅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总结,而且大胆预测社会未来发展的一位伟大学者,他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这其中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他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预测和展望。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提出了以生产力发展状况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标准。按照这套标准,一些学者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并对基于生产力发展标准的未来社会进行了命名。在社会学界,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丹尼尔·贝尔可谓代表人物。他于1959年在奥地利萨尔兹堡的一次讨论会上“使用了后工业社会这个名称”,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他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①。他曾经解释道,后工业社会也就是“工业社会之后的社会”,是他对工业社会之后的社会发展阶段或社会形态的一种探索和预测。尽管当时他并不主张采用“信息社会”的概念,但1979年后,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信息社会一词的广泛流行,他感到以“信息社会”替代“后工业社会”更为贴切,建议人们采用“信息社会”概念②。

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也是从生产力发展状况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学者,他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重要阶段,也就是“三次浪潮”。他认为,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文明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革命,人类从原始的渔猎时代进入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这次农业革命的浪潮,大致用了几千年的时间才完成。第二次浪潮是从工业文明的崛起到工业化社会,这是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这次浪潮历经几百年的时间。第三次浪潮是信息革命,即当今社会正在进入的时代,它是依靠全新技术和开发全新材料冲击旧的生产方式和社会传统的信息革命浪潮,其实质是工业时代后的文明发展。“第三次浪潮不仅加速信息流动,而且还深刻改变人们赖以行动与处世的信息结构”③。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以社会趋势研究著称。他于1982年出版了《大趋势》一书,在讨论人类即将或正在进入的社会时,正式采用了“信息社会”概念。他认为,信息社会始于1956和1957年美国工业鼎盛之时。其显著标志是1956年美国从事信息活动的人数超过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数,从事技术、管理和事务工作的白领工人首次超过蓝领工人,且大多数人已经从事信息生产活动。他还对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不敢大胆使用“信息社会”而采用“后工业社会”一词提出了批评。他说,“后工业社会就是信息社会”④。社会的类型取决于人们从事的工作,大部分人从事信息工作,社会中最重要的因素转变为知识,具有这样特征的社会就是信息社会。其实,贝尔和托夫勒之所以都未讲“信息社会”,是因为他们都对工业社会后的社会发展阶段做了模糊处理。

不过,上述三位大师级的未来学者都未能继续讨论一个问题,即“信息社会”之后将是什么社会。后来在学界有了“后信息社会”之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采用了这一概念。按照尼葛洛庞帝的解释,后信息社会又称比特时代或数字化时代,是继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之后的一个新时代。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实现了“真正的个人化”,一是个人选择丰富多样,二是个人与环境能恰当配合。在后信息时代里,机器对人的了解程度不亚于人对人的了解程度;不存在时空障碍,人们可分散在多处工作和生活。后信息时代的数字化生存将使人获得最大解放;电子网络和个人电脑将分散权力或将赋予个人最大权力;信息技术使民族、国家界限模糊、人类将走向全球化;是以合作替代竞争,追求普遍和谐的时代。可惜,这些都只是信息社会的特征。

还有一位大师级学者叫曼纽尔·卡斯特,是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社会学教授。他出版《网络社会的崛起》等大量著作,都将当今时代叫做“信息时代”,将当今社会称为“网络社会”。他认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正在加速重造社会的物质基础”,从而提出了“信息主义”、“信息发展方式”等概念,认为“信息主义以技术发展为取向,亦即追求知识的积累,以及信息处理更高层次的复杂度”。“在新的信息发展方式中,生产力的来源在于产生知识、信息处理与象征沟通的技术。”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新信息技术以闪电般的速度席卷全球,展现了这场技术革命的特性:“以信息技术革命所产生的技术立即运用在技术本身的发展上,通过信息技术连接整个世界”⑤,从而促成了网络社会的崛起。显然,他的“网络社会”乃信息社会的高级阶段,不是指信息社会之后的社会。

有关创意社会的提法,从百度搜索来看,至今少见,有的也只是个别新闻中的用语,仍然未成为一个学科术语。不过,也有学者提出了与创意相关的社会学概念,如理查德·佛罗里达提出“创意阶层”概念,并对创意阶层的进行了分类⑥;查尔斯·兰德里探讨了“城市与创意阶层”的问题,提出了创意城市的概念⑦。然而,这些概念并非社会发展阶段或社会形态概念,只是社会结构的概念,原因在于这些概念并非从社会发展阶段论角度确立的社会类型,而是对现实社会或其特定方面的一种“理想类型”概括,离作为一种未来社会形态的“创意社会”仍有着较大距离。为此,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用心预测信息社会之后的社会是什么社会,仍然很有必要。本文即从社会生产力发展,尤其是人类关键资源开发的角度,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理性推导出“信息社会”之后的社会是“创意社会”,而非以前某些学者所描述的“后信息社会”等。

二、人类社会的四大资源及其开发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标志,莫过于生产力的发展,尤其莫过于用以开发或激活各种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世有所存、广泛可用、普遍受益的关键资源的技术方法的发展。众所周知,人类社会要求得有效地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或对世有所存、广泛可用、普遍受益的关键资源不能有效地开发利用,人类的生存都可能成为问题,更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类社会的主要活动,始终是围绕着世有所存、广泛可用、普遍受益的关键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的。由此可以这样认为,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标识,完全可以采用生产力发展,尤其是开发或激活各种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世有所存、广泛可用、普遍受益的关键资源的技术方法的发展状态作为标准,将社会发展区分为不同的社会形态。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第一次大的资源开发起于原始社会末期,延续至整个农业社会以至今日。在原始社会,人们乃在自然界中直接采用原始工具,去获得原始自然资源,从而解决生存繁衍问题。这时的社会形态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就是所谓的狩猎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祖先以狩猎采集者的形态生存,生活相当原始,发展极为缓慢,因而那个时代也就被近代以来的学者称为原始社会。但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由于人口不断增多,自然界的原始资源十分有限,人类的生存繁衍问题成为人类最紧迫的社会问题,于是一些原始资源缺乏地方的人们开始想办法提升生产技术,开发世有所存的土地资源、草场资源等一系列的农业资源,这类资源的开发利用,使社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引来了人类社会中众人的模仿、学习、推广和探索,从而使人类社会走向了农业社会。“农业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头一个转折点”,“人们开垦土地,开始了新的生活方式”⑧。

农业社会在人类社会中历时数千年之久。尽管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改进了农业生产的方式和技术,但毕竟难以改变祖祖辈辈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刨土”、“刨食”式劳作,以及由此种劳作而决定的十分低下的劳动生产效率和社会生活水平。更为难以接受的是,农业生产必然需要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充实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而人口的大量增长倒过来又使农业经济“内卷化”⑨,从而使得身处农业社会的人们生活极度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开始扩大生存空间与提高生产效率的探索。到17世纪,以开发利用能源资源为主的科学探索和技术革命在欧洲广泛兴起,并在英国结出硕果——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实现了“工厂化”大机器生产,带来很高的劳动生产效率,在全世界范围的迅速推广,使大量人口脱离了终日“刨土”、“刨食”的靠天吃饭、靠地养人的生存状态,转变了以往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从而使人类社会开始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工业社会阶段,历经300年左右。在工业社会的后期,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是城市与乡村的分割、工人与农民的分流,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经济的“内卷化”问题,但城乡都有着人口生产的冲动,人口增长事实上在加速。人口的加速增长,不仅导致了工业经济的“内卷化”,而且引致了劳动人口的大量失业。另一方面,技术与管理的提升,效率与利润的追求,促进了工业部门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带来的结果,不仅导致了工业部门对环境的严重破坏,而且使局地生产过剩、管理成本升高,急需开拓广泛的市场。正是在这种窘态下,人类迅速开发利用了第三大资源——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新的信息产业,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扩大了产品行销市场,解决了生产过剩困局。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结构,促成了人类信息生活方式的形成。人类社会由此而进入信息社会的发展阶段,形成信息社会的社会形态。

信息社会至今满打满算不过几十年时间,从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算起,更只有20多年⑩。但在这20多年中,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网络信息带来的方便和快乐。不过,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一是由于信息网络带来的全球化,世界市场竞争显得比以往更为激烈,信息需求越来越大;二是信息资源的广泛开发,使人们处理信息的难度增大,在造成信息泛滥的同时,也造成大量“信息沉睡”;三是由于信息网络带来的方便性,蜻蜓点水、一知半解式的学习成为一种时尚。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照此下去,信息社会终将可能成为“问题社会”。如同以往的社会类型一样,信息社会也必将在一定时间内步入窘境。那么,人类又需开发何种资源以解决信息社会问题,或者信息社会又将会为何种社会所取代呢?以己浅见,人类需要开发一种存在于自身的资源,这种资源就是智力资源或称创意资源,充分发挥创意的作用,从而使信息社会过渡到创意社会。

三、大数据彰显信息社会高峰

另一方面,从信息社会学的角度考察,当今的“大数据”也是信息社会发展过程的一种标识,它体现出信息社会已经从初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

首先,大数据是社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以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实验室出现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为标志,人类开始踏入迈向信息社会之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计算机的计算技术不仅从当初比算盘慢发展到百万次、千万次、亿次的计算速度,而且出现了云计算。现在的计算机不仅能够开展单机处理工作,而且早已实现了国际互联互通;不仅能够进行单纯的数据处理,而且还与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进行各种不同类型数据信息的搜集与处理。大数据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得以出现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大数据乃是社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标识,是信息社会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种体现,当然也可以说是信息社会本质的一种体现。如果没有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大数据便无从谈起。

其次,大数据是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网络利用广泛普及的结果。信息社会的来临、网络社会的崛起,是以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和社会利用作为前提的。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和社会化利用,促成了大量网民的出现,并且呈现出迅猛增加的势头。在20世纪80-90年代,网民数量并不太多。到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的网民数量开始大量增加。1995年,美国有网民600多万人。这一现在看来不大的数量,却让当时的社会学家惊叹不已。到2009年,美国上网人数达到了2.12亿。在中国,1995年的网民数量为8万人,可到了2009年6月,网民人数达到了3.38亿;2013年12月,网民数量更达到了6.18亿。庞大的网民群体不仅有海量信息需求,而且也在提供和创造海量信息。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不仅造就了大数据的根本来源,而且体现了当今的信息社会正在向其高峰迈进。

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正如“网络时代”只体现了“信息社会”的某些主要特征而不能说是作为信息社会之后新的社会类型一样,“大数据时代”也绝对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它只是信息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个特征和一种“图景”。那些试图将“大数据时代”作为“信息社会”之后的社会形态,甚至拟以“大数据社会”来命名“信息社会”之后的社会类型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甚至显得非常幼稚。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信息社会的发展之路还未走完,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但信息社会的特征还没有全然显现,也许无需多久,表明信息社会特征的另一些与“大数据时代”相仿的具有较大冲击力和影响力的概念还会不断出现在学术著作、期刊论文和网上论坛中。那时,我们也许会真正理解到,“大数据”只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四、大数据催生创意社会形态

所谓创意社会,也可称为创新社会、创造社会,就是通过深度开发世有所存、广泛可用、普遍受益的人类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的创意优势,由此主导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回到本文开头的议题,本文并非主要论证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有哪些特征,大数据有哪些功用,如何对大数据进行分析之类的基本问题。尽管在此之前已作过一些讨论,但这仅仅是一些铺垫,目的是更好地回答本文开头的议题,而非本文议题本身的关键问题。本文的基本假设是:信息社会之后的社会是创意社会;基本议题是:大数据催生创意社会。那么本文的关键问题则是:信息社会的大数据为何能催生“创意社会”?这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认识,一是大数据本身能够驱动创新;二是大数据带来各种社会问题。

就大数据带来各种社会问题来讲,其实也可以找到大数据催生创意社会的一些判据。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之所以被另一个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所取代,更多是因为上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关键问题和各种弊端,需要注入一种“新鲜血液”,这种“新鲜血液”即世有所存、广泛可用、普遍受益的关键资源,从而解决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克服社会发展的各种弊端。这种人类举动,可能最初的目的只是想改良社会,可是,当这种“新鲜血液”注入之后,没曾想社会却在其不断的运行中发生了结构性和功能性的巨变,逐步实现从上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向下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农业社会后期对能源的开发利用,工业社会后期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可以说明这一观点。循着这样一个基本思路,事实上也能较好地回答大数据为何能够催生创意社会这个关键问题。

其次,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可能带来人们在智力方面的“不劳而获”。在信息充斥的信息社会,潜存一种“智人”与“智人”之间的特殊竞争,尤其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汪洋大海中,大量“智人”所创造的各种智力成果已难分其主,而给数量更多的“智人”(俗称“聪明人”)顺手牵羊地剽窃信息成果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信息充斥的大数据时代,人们的信息意识强过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智力上的“不劳而获”表现日盛。大学生做作业“网上找”,甚至网络版都没有改成Word版;写论文“网上抄”,论文选题要看网上有无此类文章、有多少此类文章而定;有的还利用互联网动员众多网友一起拼凑论文。诸如此类的情况也发生在年纪更长的职业者那里,论文剽窃、专利套用、观点不分你我,都有具体案例支撑。这种情况,有可能像工业社会城市居民体力退化那样而出现信息社会信息人的智力退化。人类社会的精英们必须喝止,并设法将智力上的“不劳而获者”从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的泥淖拔出来,引导他们踏实走上开发智力资源、创新利用信息之路。

再次,大数据还可能是一种累赘,必须依靠有创意的处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大数据有其价值,学术界对大数据的价值已经作了比较深入的认识,认为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根据大量个体的行为轨迹预测个体甚至群体未来行踪的可能性。然而,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大数据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能变成一种累赘。这里丝毫没有贬低大数据价值的意思,更丝毫没有贬低大数据处理专家的意思。客观情况真是如此。例如,大数据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就会造成“信息沉睡”,变成一堆“废碟”;甚或有的组织机构刻意“电脑藏娇”,使大数据变成徒占磁盘空间、降低电脑运行速度的“垃圾”。须知,大数据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和利用,或因处理方法的不当,都可能变得一文不值,甚至可能导致决策的严重失误。大数据开发利用应该先有创意,先有策划,也就是要通过创意,通过策划,实现大数据的先遣处理和即时处理。当然,大数据也可以实行后续处理,即开展信息挖掘,但后续处理也当头脑清醒,尽量及时,而不是等到大数据堆成了山,再去进行“垃圾处理”。

五、余论

创意社会与大数据之间具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大数据时代的呈现预示着创意社会的行将到来,大数据的出现对创意社会的来临起到了催生作用。一方面,大数据处理对人类社会的创意活动既有一种需要也是一种促动,没有创意对大数据的激活,没有创意对大数据的开发,没有创意对大数据的利用,大数据终归是一些“符码”,而且还是一些令人云里雾里、望而生厌的“符码”,从这个意义来说,大数据确实能够或实际起到了催生创意社会的作用。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凸显信息社会的异化、矛盾和问题。这些异化、矛盾和问题,将严重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给信息社会带来风险和危机,人类需将自身的智力资源设法注入信息社会的大数据时代,以克服信息社会的异化,化解信息社会的矛盾,解决信息社会的问题,从而实现信息社会的变革。从这个层面讲,大数据时代也许正是引发信息社会变革,使人类社会走向基于信息社会变革基础上的创意社会的社会变迁原点。

①[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高铦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第40页。

②刘荣:《关于知识经济概念发展的理论文献脉络》,银川:《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3期。

③⑧[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17、60页。

④[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梅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2页。

⑤[西班牙]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8、20~21页。

⑥Florida,Richard:TheriseoftheCreativeClass,New York:Basic Books,2002年,第67~72页。

⑦Landry,C:Cities and the Creative Class,City & Community,2003年第1期。

⑩谢俊贵:《信息的富有与贫乏:当代中国信息分化问题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72页。

[责任编辑左晓斯]

K02

A

1000-114X(2016)05-0185-11

谢俊贵,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广州510006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虚拟社会治理与社会协同问题研究”(项目号14ASH011)、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国家级重大培育项目“网络虚拟社会协同治理体系研究”(项目号2014GWXM013)、广州市属高校“羊城学者”首席科学家科研项目“社会良性运行视域中的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研究”(项目号12A012S)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人类资源信息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资源回收
订阅信息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