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默的英灵
——纪念雨花台革命烈士施滉

2016-10-10

雨花 2016年17期
关键词:雨花台革命

■ 含 辛

静默的英灵
——纪念雨花台革命烈士施滉

■ 含 辛

施滉

施滉,这位于1933年因叛徒出卖而被捕、翌年初在雨花台英勇就义的“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是不幸的,年仅34岁的他,本可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身才华为社会谋求更多的幸福,却惨死于敌人的屠刀之下;然而与成千上万名寂寂无名的雨花英烈比起来,他又是幸运的,他以自己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实践了“真理所在,即趋附之”的誓言。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与恽代英就义前留下的《狱中诗》的豪迈相比,施滉的大义凛然并未被文字记载,但他执着奋斗的一生、仓促结束的年华依旧值得我们用回忆记取,看看一个山村少年如何成为学生运动的领袖,成为革命事业的战士,并为此上下求索,直至奉献出自己青春的生命。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华,这个稍有喘息的帝国再一次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也是在这一年,在遥远的云南省洱源县城北古槐村一个贫寒的家庭,施滉出生了。这个伴随着时代动荡和家庭贫寒生长起来的少数民族之子,从小便有着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革命和反抗的种子早早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根,并持续地发芽、生长,进而枝繁叶茂。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在列宁和托洛茨基等人的领导下,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国家政权。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也为中华民族的前途亮起了黑暗中的一颗星。这一年,施滉迈出了一生中重要的一步,年仅17岁的他考入了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是年年初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了文学革命。在随后蓬勃发展的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下,施滉如饥似渴地获取新知,迫不及待地寻求真理,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爱国学生运动的洪流之中,无怨无悔地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革命信念。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作为清华学生领袖之一,施滉带头罢课,宣传抵制日货,后被北洋军阀逮捕。这次被捕使他更加认识到民族的危机、社会的危难,更增强了他反抗压迫、追求真理的决心。“五四”以后,施滉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各种运动之中,他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题为《学生对于社会应该怎么样?》的文章,文章指出:当前的社会,是一个有病的社会,必须进行改良。施滉等人根据现实的需要,将之前成立的“暑假修业团”改组为“唯真学会”,施滉为会长,学会的宗旨是:本互助和奋斗的精神,研究学术,改良社会,以求人类底真幸福。之后,施滉等在“唯真学会”内部又组织了一个秘密核心组织——“超桃”,提出“政治救国”口号,希望以政治途径改造社会,他们下定决心,不怕失败,不惧死亡,愿以自我之牺牲换取国家之进步。

施滉纪念碑

1924年,中国依然处于政权更迭的动荡之中,而施滉即将离开校园、离开故土,前往美国留学。出国前,施滉等人到达当时革命的策源地广州拜见了李大钊以及孙中山先生。这次见面对施滉来说,意义重大,对他由爱国走上革命的道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是他人生中至为重要的另一步。是年秋,施滉远渡重洋抵达美国,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东方史。1925年八九月间,“超桃”成员相继来到美国,施滉主持召开了“超桃”全体成员会议,一致决定要参加共产党,实现了由笼统的革命信念到追求共产主义的转折。施滉的人生也因此拉开了崭新的帷幕。

1927年对中国革命和施滉个人来说都具有历史性意义,这一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革命形势急转急下。然而也是在这一年,施滉和罗静宜在斯坦福大学附近小镇结婚,收获了爱情,组成了家庭。“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爆发,使得许多华侨和留学生对革命的前途产生了动摇,但并未动摇施滉的理想和信念。他怒不可遏,奋笔疾书,在《国民日报》上发表了十大宣言,声讨蒋介石的种种罪行,驳斥国民党右派的各种谎言。这引起了蒋介石的恐慌与敌视,施滉等人遭到国民党的通缉。在严峻的革命形势下,施滉夫妇的个人生活过得十分艰辛,他们节衣缩食,日子还是捉襟见肘,并常常断炊。不得已,施滉只好经常到餐馆洗盘子,以维持家用。罗静宜后来回忆说:“那时,我们真是穷得可怜,可是我们在工作中取得比‘饱食’更大的快乐。”正是在坚定信念和高尚精神的支撑下,施滉夫妇孜孜求索,实现着为国家未来谋前途、为个人幸福谋正道的人生理想。

1934年,对众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来说,不过是兵荒马乱痛苦岁月中极为普通的一年。然而对施滉来说,这一年意味着他的人生即将迈入终点。1933年冬,施滉和其他十三位同志在艺专开会,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当然,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入狱,早在1931年,组织派施滉去香港海员工会任秘书,在蔡和森同志领导下工作。6月,他与蔡和森等人一起被捕。蔡和森不久即被杀害,而施滉在其父的全力营救下得以出狱。然而,这一次,幸运之神没能再次降临,狱中的施滉坚贞不屈,被押解到南京,随后在雨花台英勇就义。

这位革命之子就这样匆匆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34岁,实在是过于短暂了,然而也着实璀璨得熠熠生辉。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在福建长汀席地而坐、慨然就义的另一位革命志士瞿秋白:他缓步走出中山公园的淡定神态;他沿途用俄语高歌《国际歌》《红军歌》的宏阔嗓音;他抵达刑场选择一处坟墓堆盘足而坐的优雅从容;他回头微笑着对刽子手说“此地很好”的自足腔调;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的热血豪情;他饮弹洒血、从容就义的泰然自若,每每记起,总令人肃然起敬、潸然泪下。与瞿秋白相比,施滉在雨花台的就义要惨烈得多、骇然得多,据说,面对敌人的屠刀,他大义凛然,然而却被当场杀害,连尸骨都未曾留下。

寂寞雨花台,落花飞如雨。这些静默的英灵就这样栖息在钟灵毓秀的金陵大地上,安息在雨花台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历经着世事风雨的洗刷吹打,铭记着革命烽火的汹涌四起,见证着时代大潮的起伏沧桑。这些有名的、无名的英烈,在风华千秋的历史岁月中,就这样孤独地滋养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脉络。一寸山河一寸血,一部中国革命史就是一部生命的血泪史。在中国革命历史的长河中,那些为了革命赴汤蹈火的先烈们,不过是普通的一具血肉之躯,不过有平凡的一腔热血之情,然而,却铸就了中国革命的不朽丰碑。与中国轰轰烈烈的革命史相比,他们不过是沧海一粟,与留下丰功伟绩的极少数革命英烈相比,他们之中的好多人都不过是无名的林之一木,不过是寂寞的无名野花,他们有的在硝烟的战场上灰飞烟灭,有的在无烟的岗位上粉身碎骨,但是历史记住了他们,革命记住了他们,他们的血肉之躯早已化作时代的精魂,为后人所景仰。如果你不信,请读一读穆旦的《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这位经历过野人山死亡之旅的中国远征军幸存者,在潮水般的痛苦思念中,写下了这首透彻心扉又撼人心魄的祭歌,以此来祭奠那些无名的英雄,那些热血的志士,那些静默的英灵。

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

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

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

你们却在森林的周期内,不再听闻。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施滉的一生,随历史起伏、随革命跌宕,为了理想,不计个人得失,置生死于度外,为了信念,不计个人幸福,把一切都献给了党和人民,表现出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崇高品格。施滉之女施琦生回忆说:“父亲没有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给我,我从他身上继承到的最大财富,是为了理想不畏艰险,个人生活十分节俭和廉洁,不追求物质生活,不谋私利。”这是作为父亲的施滉留给女儿的精神财富,而作为党的儿子的施滉也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他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精神、为万千人民谋幸福的奉献精神、为革命事业甘洒热血的牺牲精神,值得世世代代铭记心中。

猜你喜欢

雨花台革命
常宴铭
红色文创产品市场和开发
革命纪念馆智库建设的“雨花台经验”
机械革命Code01
异曲同工之妙
南京雨花台公共园林的历史变迁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