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定式的突破需多方支撑
2016-10-09别巍魏
别巍魏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突破,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品质,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启动学生学习经验、介入学生学习体验、实施教师引导,都可以为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形成重要支撑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定式 突破 支撑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6-071
学生思维不够成熟,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在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固化思维的特点和呈现方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思维切换、创新、升级形成多元支撑。教师如何针对学生认知实际作出合理的教学设计,实现学生思维定式突破,这是数学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启动思维,需要介入经验支撑
思维定式不仅会束缚学生的思想,而且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动学生的旧知,利用丰富的经验帮助学生逐渐走出思维定式。
在教学“简易方程”时,可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
师:我昨天看了34页书,今天看了23页,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生1:这个问题太简单了:34+23=57(页)。
师:我两天共看书57页,昨天看了34页,今天看了多少页呢?
生2:用减法就是:57-34=23(页)。
师:如果要求用加法来计算,这道题该怎么做呢?
生2:用减法就能解决问题,为何要用加法呢?
师:这是特别要求,如果将今天看了多少页用x来表示,大家看看能不能将减法变成加法呢?
生3:34+x=57。
从该案例中不难看出,学生思维定式特征明显,能用加法的不用减法,能用减法的就不会考虑加法。教师将字母介入题目中,学生根据旧知启动思维,很快就找到了思路。表面上,简单的问题用了复杂的方法来解决,这不是画蛇添足?其实不然,这是多重思维的实践应用,能帮助学生轻松地突破思维定式。
二、切换思维,需要现实体验支撑
学生的思维有比较固化的启动方式,在思维切换时,很容易产生阻碍,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在小数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摆一摆、拼一拼、读一读、画一画、算一算等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具体体验中探寻思维切换的支撑点,从而尽快完成思维切换。
在教学“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时,教师给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让学生观察并判断哪个图形的面积更大。学生观察后,多数人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大教师让每个学生都用绳子实际操作一下,摆成正方形和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测量边长并利用面积公式计算其面积。学生积极展开实践操作,很快形成统一结论:周长相等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更大。
教师让学生观察判断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大小,大多数学生陷入思维定式中,认为长方形的面积会更大。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操作,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得出共性结论。因为有实践操作作为支撑,学生惯性思维被打破,这是学生实践体验的结果。
三、创新思维,需要外因诱导支撑
学生思维定式有比较固定的存在形态,当学生碰到新问题时,往往找不到思维切入点,这说明旧知识没有形成支撑。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的介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生存在思维定式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做好针对性的引导,它不仅能给学生思维带来强力冲击,还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突破需要抓住支撑点,给学生思维以创新的动力。在教学“和与积的奇偶性”时,教师设计问题:“几个数相乘,什么情况下积是奇数?什么情况下积是偶数?其中有没有固定的规律呢?”学生积极探究讨论,依然找不出什么规律。教师引导:无论有几个乘数,决定积的奇偶性的是个位数字,如果个位上数字为奇数,这个数就是奇数,反之就是偶数。学生顿时醒悟,迅速行动起来,很快就找到规律:乘数都是奇数,积为奇数;乘数都是偶数,积为偶数;几个乘数中,如果有一个数是偶数,积一定是偶数。
教师适时的引导,让学生转换思维切入方向,顺利抵达问题核心,思维定式自然被打破。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打破思维定式,不断建立崭新思维认知的过程,引导学生思维运动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特征和外化表现形式。
数学思维定式有较强的思维惯性,如果不能及时突破,必然会给认知带来束缚。教师在学生思维启动、思维切换、思维创新环节展开优化设计,能给学生的思维成长带来重要支撑力量。学生实现思维定式的突破,标志着学生学习认知实现了升级,其价值度是极高的,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责编 罗 阳)